06 课时分层训练(五) 5 狼牙山五壮士

文档属性

名称 06 课时分层训练(五) 5 狼牙山五壮士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2.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2 09:27: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训练(五) 5 狼牙山五壮士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 )
A.日寇(kòu) 掩护(yǎn)   负伤(fù)
B.沉着(zháo) 抡起(lūn) 绷脸(běnɡ)
C.下棋(qí) 悬崖(xuán) 砸碎(zā)
D.山涧(jiān) 屹立(yì) 沸腾(fèi)
解析:B项,“着”应读“zhuó”;C项,“砸”应读“zá”;D项,“涧”应读“jiàn”。
2.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
A.龙王庙 仇恨 坚强不曲 满腔怒火
B.手榴弹 瞄准 惊天动地 斩钉裁铁
C.晋察冀 拧开 昂首挺胸 粉身粹骨
D.下雹子 眺望 居高临下 气壮山河
解析:A项,“曲”应为“屈”;B项,“裁”应为“截”;C项,“粹”应为“碎”。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就要到终点了,”他鼓励大家说:“再坚持一会儿。”
B.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C.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
D.一位文学家说:“得意时,应准备一条退路;失意时,要寻找一条出路。”
解析:“说”后面的冒号应改为逗号。
4.下列句子中属于人物心理描写的一项是( B )
A.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B.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C.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
D.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
解析:A项,神态描写;C项,动作描写;D项,语言描写。
5.下列对课文《狼牙山五壮士》内容的分析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A.“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中的“横七竖八”“许多”说明战士们英勇奋战,消灭了很多敌人。
B.“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说明石头砸下去非常迅猛有力,非常密集,体现了战士英勇杀敌的坚定决心和浴血奋战的英雄气概。
C.说五壮士的口号声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是因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心愿,喊出的是中华民族的心声,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D.文章紧扣题眼“壮”字展开叙述。先写五个人面对超过自己数倍的敌人,接受掩护任务,揭示其胆之“壮”;再写英勇战斗,痛击敌人,揭示其行之“壮”;接着写诱敌上绝境,揭示壮士们不仅豪壮,而且有智谋;最后高喊口号舍身跳崖,揭示其气节之“壮”。
解析:“用石头砸”不是因为“石头砸下去非常迅猛有力,非常密集”,而是因为当时的弹药非常的珍贵,可以先用其他东西杀敌,等到关键时刻再用弹药。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哨 卡
吴 颢
①在风雪弥漫的远方,一座山峰若隐若现地高耸在半空中,那里有我军的一个哨卡。十余名军人,正顶风冒雪,艰难地向山顶进发。不知是谁嘀咕了一句:“什么鬼地方!”路实在太险,有些地方仅能容一人侧身通过。路上是厚厚的雪,雪下是厚厚的冰,人走在上面,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坠下悬崖。
②上校走在将军前面,遇到危险路段,总先把脚踩实,反过手来拉着将军的手。将军是这防区刚刚到任的负责作战的副司令员。他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考察了辖区内所有的一线连队。今天,他要去的是一个海拔最高的哨卡,那里仅有四名战士驻守。
③早上,将军正在另一个哨卡的战士宿舍。屋外狂风怒号,发出阵阵怵人的尖啸。雪珠夹杂着小冰块击打着门扉,发出啪啪的声响。将军站起身,戴上厚厚的皮军帽,扶正,命令道:“走!”好几个人围上来,面有难色:“首长,路太险,天太坏,下次吧!”将军摆摆手,掀开厚厚的棉帘。他凝望着远处的山峰,全然不顾漫天的飞雪和彻骨的寒风。上校走到将军面前,贴近他的耳朵,几次请求地说:“太危险了——”上校是边防团的团长,是从军二十几年的老兵了,长年的高原生活使他的脸色变得紫黑。“战士们更危险,走!”将军拍拍上校的肩,打断了他的话。
④经过近三小时的攀登,将军一行终于踏上了海拔五千余米的哨卡。由于处在最高峰,四周一无遮拦,狂风更加肆虐,雪拍在脸上,像刀割般疼痛。
⑤三名士兵列队迎接将军一行,将军与他们一一握手。一位战士正在哨位上值勤,将军一行向哨位走去。
⑥风雪中,伫立着一位浑身是雪、眉毛上结着白霜的战士。将军握住他的手,表示慰问。忽然,将军注视起他来:这位战士又黑又瘦,显得憔悴甚至苍老。他问:“当兵几年了?”“五年。”“一直在这儿?”“不,以前在三千米,前年来的。”
⑦将军的目光严厉起来。他转过身,盯着上校:“不是有高海拔地区执勤年限规定吗?他,这么长时间,为什么?”上校嗫嚅着,盯了哨兵一眼。将军显然是生气了,他提高嗓门:“你就这样带兵?嗯?”上校避开将军的目光,轻声说:“这儿是艰苦,可总得——”“假如是你的亲人,你会怎么样?”
⑧上校没有回答。持枪哨兵立正着,张了张嘴,似要说话。上校瞄了他一眼。哨兵立即合上嘴。这时,一个随员走过来,悄声对将军说:“他是团长的——弟弟——”
⑨将军惊愕地注视着上校,又回头看了看持枪的战士。突然,他脚一碰,立正,向上校,向他弟弟,向所有的军人,行了个军礼。所有的人都立正,向将军行了一个军礼,他们的眼中都闪着泪花。
⑩风雪中,一群军人伫立在高高的山峰上,犹如一座群雕。远远望去,他们已与群山融为一体,支撑在天地之间。
(选自《感动·文摘》,有改动)
6.第①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天气的恶劣,道路的艰险;十余名军人顶风冒雪向山顶进发。突出了高山哨卡条件的艰苦,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段落内容及分析段落作用。阅读第①段,由“在风雪弥漫的远方,一座山峰若隐若现地高耸在半空中,那里有我军的一个哨卡。十余名军人,正顶风冒雪,艰难地向山顶进发”,筛选出背景、人物、事件,概括出内容即可。“在风雪弥漫的远方,一座山峰若隐若现地高耸在半空中”“路实在太险,有些地方仅能容一人侧身通过。路上是厚厚的雪,雪下是厚厚的冰,人走在上面,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坠下悬崖”是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背景。突出了高山哨卡环境恶劣、条件艰苦,为下文军人坚守哨卡作铺垫。
7.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暴风雪的猛烈,突出了哨卡的艰苦条件和战士们忠于职守的可贵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狂风更加肆虐,雪拍在脸上,像刀割般疼痛”,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暴风雪的猛烈,突出了哨卡艰苦的环境,衬托出战士们坚守岗位、尽职尽责、勇于牺牲的可贵精神。
8.第⑨段中“将军惊愕地注视着上校”,请分析将军“惊愕”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将军突然发现自己错怪了上校,因此自责而内心不能平静,更被上校的自我牺牲精神深深地震撼,所以表现出惊愕的神情。
9.文章中的将军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示例一)不怕困难,身先士卒。将军不畏艰险,冒着暴风雪,亲临边防前线,考察高山哨卡。
(示例二)爱护战士,心里想着战士们的安危;对上校的严厉态度和话语,反映了将军对部下的严格。
(二)综合性学习。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和图片,回答后面的问题。
河北省保定市易县是革命老区,“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广为流传。狼牙山因奇峰林立,峥嵘险峻,状似狼牙而得名。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狼山竞秀”就是当时燕国十景之一。每年春天,狼牙山上山花烂漫,美景如画,游客如织,是感受红色之魂的胜地。
(1)假如你参加研学旅游活动,来到狼牙山镇政府。请根据下图标示,向同学们介绍步行通向狼牙山风景区的最近路线。
答案:(示例)同学们好!我们由狼牙山镇政府向东前行约800米,转向东北前行约200米到岔路口,左转向西北前行约200米,会经过康泉山庄,再向东北前行约200米,会路过西水村,再向西北前行约200米即可到达狼牙山风景区。
(2)“狼山竞秀”这幅书法石刻是楷书和 行书 两种字体的结合,静中有动,苍劲灵活,富有美感。
(3)请你根据课内古诗文所学,解释景区题词“狼山竞秀”中“竞秀”的意思。
答案:(示例一)山上的草木争比茂盛。
(示例二)山上的花木争比秀丽。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