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第二单元成果展示

文档属性

名称 09 第二单元成果展示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2 09:27: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成果展示
 (时间:120分钟 分值: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词语书写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逶迤(yí)     崎岖(qū)
晋察冀(jì)   激动人心(jī)
B.磅礴(bó) 屹立(qī)
热辣辣(là) 热血沸滕(ténɡ)
C.山坳(ào) 庄严(yán)
阅兵式(shì) 居高临下(líng)
D.潜伏(qiǎn) 呻吟(yín)
手流弹(liú) 昂首挺胸(ánɡ)
解析:B项,“屹”应读“yì”,“滕”应为“腾”;C项,“临”应读“lín”;D项,“潜”应读“qián”,“流”应为“榴”。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 A )
A.黄山风景区的飞来石,远看和下面的岩石只有少许接触点,有纹丝不动的感觉,却稳如泰山,令人称奇。
B.每次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来自四面八方的代表都汇集在人民大会堂。
C.在战斗的紧要关头,团长斩钉截铁地下达了冲锋的命令。
D.雷锋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解析:“纹丝不动”指一点儿也不动。与语境不符,可改为“摇摇欲坠”。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B )
A.杭州亚运会掀起了体育题材影视剧创作的热潮。
B.通过学习航天英雄的光辉事迹,使我受到了很大的鼓舞。
C.只要踏实劳动、勤勉劳动,在平凡岗位上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D.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所以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解析:成分残缺,缺主语,应去掉“通过”或“使”。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我扭头一看,哎呀!火烧到了邱少云身上!
B.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
C.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
D.“怎么啦?你。”我看到他在呕吐就吃惊地问。
解析:B项,删去句中的双引号;C项,“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后面的逗号应改为顿号;D项,引号内是一个倒装的问句,问号应放在全句的末尾,故将问号改为逗号,引号内的句号改为问号。
5.下列依次填入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C )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 。儿童阅读作为一种早期的精神体验、心灵体验,能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 。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培养阅读的兴趣、学会阅读的方法、养成阅读的习惯, 。因此,我们更需要重视阅读对于少年儿童成长成才的价值。 。只有让孩子们爱读书、读好书,才能让他们在童年时期就打下良好的文化根基,儿童阅读也才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
①重视儿童阅读,要让孩子们有好书可读
②可以滋养心灵、塑造审美、增加知识储备
③少年儿童时期是一生之中精神成长的关键时期
④还能帮助他们认识世界,形成对于人生、对于未来的基本态度和价值观念
A.②④①③ B.③④①②
C.③④②① D.①④③②
解析:第一空,根据“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儿童阅读作为一种早期的精神体验、心灵体验”这两句话可知,这是讲述少年儿童的重要地位以及儿童阅读的重要性的句子,所以应该选第③句;第二空,根据“儿童阅读作为一种早期的精神体验、心灵体验,能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可知,后面应该进一步讲述阅读的好处,“还能”与前文构成递进关系,所以应该选第④句;第三空,根据“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培养阅读的兴趣、学会阅读的方法、养成阅读的习惯”可以产生怎样的效果可知,应该选第②句;第四空,根据“只有让孩子们爱读书、读好书,才能让他们在童年时期就打下良好的文化根基,儿童阅读也才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可知,这里是在强调应该让孩子们爱读书、读好书,与第①句中的“要让孩子们有好书可读”联系紧密,所以应该选第①句。
6.下列有关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B )
A.《我的战友邱少云》选自《志愿军一日》,作者李元兴,李元兴和邱少云都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
B.《狼牙山五壮士》原题为《棋盘陀上五壮士》,作者是王愿坚,记者。
C.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本单元有的课文描写了大场面,如狼牙山上的激烈战斗、开国大典的盛大场面。
D.《七律·长征》是一首诗,“七律”是体裁,“长征”是题目。
解析:《狼牙山五壮士》的作者是沈重。
7.默写。(5分)
(1) 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2)祖宗疆土,当以死守, 不可以尺寸与人 。(李纲)
(3)位卑未敢 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
(4)《七律·长征》中运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表现红军顽强豪迈、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的诗句是: 五岭逶迤腾细浪 , 乌蒙磅礴走泥丸 。
8.个人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关心祖国的命运,赞美祖国的山河,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历史文化……这些都是爱国情怀的表现。下面让我们一起加入以“爱国”为主题的活动中来。(7分)
(1)你知道哪些爱国故事?请写出来与同学们分享。(2分)
答案:(示例)屈原投汨罗江、岳飞精忠报国、林则徐虎门销烟等。
(2)课外搜集有关爱国主题的名言警句,在班会上展示。(至少两句)(2分)
答案:(示例)①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3)为营造爱国气氛,请你为此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3分)
答案:(示例)立壮志,愿凭双肩担道义;树雄心,誓把青春献祖国。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3分)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9.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首联总领全诗,直接表现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B.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它是承接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
C.颔联想象超绝,用语新奇,境界广阔,气象万千。
D.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七字,首联和尾联必须对仗。
解析:一般说来,七律的颔联和颈联应该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二)(2024·淄博淄川区期中改编)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9分)
将军的母亲
程步涛
①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年头,将军率领队伍穿行在太行山中的一片密林中。忽然,林隙间闪过一个身影。
②对将军来说,这是个再熟悉不过的身影了,多少次想她、念她,在梦中见她,甚至在马背上打个盹儿的工夫,都会走到她的身边。
③只一眨眼的工夫,那熟悉的身影已经走上另一条山路。
④将军略微交代了一下,带着几个人拨马赶了过去。马蹄得得,林涛飒飒,很快,便到了那人的近前。那人放下挎着的篮子,转过身来,摇了摇头,她的头发已经花白了,犹如冬天里太行山上的积雪。
⑤将军跳下马背紧走几步,急急地喊了声:“娘!”
⑥那人是将军的母亲。
⑦母亲居住的阜平县城被敌人的飞机炸成了一片废墟。开始,母亲在废墟上搭了个棚子,用几块砖垒了个灶,指望着以后再把房子建起来。但是,紧接着敌人便占领了县城,母亲就和乡亲们一起踏上了逃难的路。后来,人走散了,母亲开始独自在大山里流浪……在太行山中段,每一条山路几乎都留有母亲的足迹。
⑧遇到也在流浪的乡亲一起说话,一起歇脚,母亲从来不说自己的儿子是位抗日将领,只是夜宿在残破的寒窑或冰冷的山洞里时,才凑着一把火,想象儿子的模样……动荡岁月,国恨家仇,苦日子苦捱,一日复一日,一年复一年,就这样,母亲在大山里已经流浪了好几个春秋。
⑨八路军接连打了几个胜仗,在太行山扎下了根。消息风一样传遍了山山岭岭,这消息真叫人解气啊!最高兴的要数母亲了,因为她的儿子带着队伍就在这一带与敌人周旋。只是,她从来没有想过去找儿子,但她希望能在哪一天碰见儿子。今天,真的就这么碰上了,但她又闪开了,她担心儿子知道自己在乞讨流浪会难过,会分心——分打敌人的心。
⑩面对母亲,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只是轻轻地将母亲那被山风吹乱的鬓发理好。母亲在大山里流浪他不是不知道,他也不是没有想过请地方组织帮忙,给母亲找个固定住处。又一想,兵荒马乱,在外流浪乞讨的,难道就你一个人的母亲吗?敌人不灭,百姓难安,刚萌生的念头又打消了。
临别,将军将自己的干粮袋留给了母亲。
将军继续挥师鏖战,母亲继续在山里流浪,直到抗战胜利。
将军姓李,1955年我军首次授衔,被授予上将军衔。
我是在将军家中的客厅里听将军说及这件往事的,那年是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全世界都在纪念75年前人类正义的胜利,太行山密林中的那段往事一下子涌上心来。
将军征战,母亲流浪,这是在那场民族战争中,一位将军和他的母亲所作出的牺牲。对这样的牺牲,现在的不少人可能难以置信,然而,这是事实。国歌里唱的“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张扬的不就是这种与民族共患苦难的伟大精神吗?
这种伟大精神,过去需要,现在更为需要。
将军于33年前辞世,母亲辞世还要早。战争岁月曾和将军搭档多年,后来任我军总参谋长的杨得志上将,在那位母亲的灵前写下了四个大字——革命母亲。
(有改动)
10.将军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词语补全下表。(6分)
时间 情感变化
未见母亲时 (1) 想念(或思念)
见到母亲后 (2) 急切、激动
与母亲分别时 (3) 心疼、不舍
11.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文中将军和母亲两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4分)
答案:①将军是一个孝顺、有革命情怀和奉献精神的人。将军见到流浪的母亲时激动的神情,以及为母亲梳理鬓角和把自己的干粮袋留给母亲的细节体现了将军的孝顺,但他依旧投身于抗战中,为祖国的抗战事业作贡献。②母亲是一个低调、坚强、细心、深明大义的人。母亲从来不在乡亲们面前炫耀自己的儿子,为了让儿子专心投入抗战事业,母亲默默忍受流浪之苦,在背后支持着儿子。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将军:根据文章第⑤段、第⑩段和第 段可知,将军见到流浪的母亲时激动的神情,以及为母亲梳理鬓角和把自己的干粮袋留给母亲的细节体现了将军的孝顺;根据文章第 段可知,面对流浪的母亲,即使将军再心疼,但他依旧投身于抗战事业中,为祖国作贡献。母亲:根据文章第⑦段、第⑧段可知,母亲流离失所,经历流浪的生活,可见母亲是一个坚强的人;根据文章第⑧段可知,母亲是个低调的人,从来不在乡亲们面前炫耀自己的儿子;根据文章第⑨段可知,为了让儿子专心投入革命事业,母亲默默忍受流浪之苦,在背后支持着儿子,可见母亲是一个细心且深明大义的人。
12.结合全文,说说你对第 段画线句子的理解。(4分)
答案:“这种伟大精神”是指与民族共患苦难的精神。在过去的抗日战争年代,它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现在的和平年代,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弘扬这种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和分析。根据文章第 段可知,“这种伟大精神”是指与民族共患苦难的精神;根据文章第 段、第 段可知,“过去需要”是指在那个战争年代,正需要这种与民族共患苦难的精神,来实现祖国革命事业的成功;“现在更为需要”是指当下的和平年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这种伟大的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
13.文章最后一段中的“革命母亲”一词有何深刻内涵?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革命母亲”既指文中将军的母亲,也指所有为祖国革命事业作出牺牲和贡献的母亲,同时蕴含了对在抗日战争年代与民族共患苦难的一代人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根据文章第⑥段可知,“革命母亲”指文中将军的母亲。根据文章第⑨段可知,母亲为了让儿子能够专心打仗,即使在外流浪也没有去找儿子,可见母亲的伟大和牺牲;根据文章第⑩段可知,许许多多的母亲为祖国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所以“革命母亲”也指所有为祖国革命事业作出牺牲和贡献的母亲;根据文章第 段可知,“革命母亲”蕴含了对在抗日战争年代与民族共患苦难的一代人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8分)
三人行
王愿坚
①“一定要走到那棵小树跟前再休息!”指导员王吉文望着前面四五百米处一棵光秃秃的小树,又暗暗地下了一次决心。几天来,他一直用这个办法来给自己打气。但这个办法却渐渐失去了效用,还没有走到既定距离的一半他就有些坚持不住了。头开始有些发晕,腿也软绵绵的,他艰难地一步一挨地向前走着。
②通讯员小周伏在指导员的身上,觉得身体晃动得厉害。凭经验,他看出指导员又撑不住了。“指导员,快休息一下吧!”“不!”王吉文故意把声音提得很高。他知道有第一次休息,就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为了不让小周那双溃烂了的脚落到泥水里,他把小周的屁股用力往上托了托。
③好不容易走到那棵树底下,两人竟发现树底下还躺着一个同志。王吉文先捡块干点儿的地方把小周放下来,然后凑到那位同志面前:“怎么,也掉队了?”“不……不行啦!”那同志揭开盖在身上的那块油布,指着小腿肚上一处被水浸坏了的伤口,有气无力地说。
④“别泄气,同志,我们想办法走!”王吉文安慰他说。“不,自己的伤自己明白……”那同志指指身旁那支步枪说:“同志,请你把这支枪替我上缴吧。我是十三团二连的,我叫黄元庆……”他喘了口气,从挎包里掏出了一副绑腿扔给小周,深情地说:“给你,小同志,你好好地活着出去,继续革命!”
⑤王吉文心中清楚,有的战士在战斗中视死如归,但是在极端艰苦的环境面前,容易莽撞地选择一种最简单的对待自己的办法……想到这里,他果断地蹲下来说:“黄元庆同志,我以指导员的身份命令你,走!”他背起黄元庆,对小周说:“你在这里等着,我一会儿回来接你!”说完便大步向前走去。
⑥当他到了一个新的目标,觉得体力有些不支的时候,就把黄元庆放下来,然后走一段回头路,再背上小周继续赶上去。一趟,两趟,三趟……目标一个个留在身后。
⑦王吉文实在觉得惊奇:哪里来的力量又走了这么远?可是他也发现,自己是越发不能坚持了,特别是这一次,似乎黄元庆的体重忽然增加了许多,眼前的景物渐渐变成了两个,身子晃荡得厉害。“已经走了几个来回了?十七次,还是十八次?”就在这时,他觉得眼前一阵黑,慢慢地晕倒了……
⑧醒来的时候,他发现自己躺在油布上,身子却在缓缓地移动。油布旁边的水草里,两条糊满泥巴的腿在往前移动,一条小腿上正流着血水。黄元庆和小周并排匍匐在草地上,每人肩上挂着半截绑腿,拉住了油布的两个角,正在吃力地拖着往前爬。
⑨他们俩一边爬,一边说着话:“一个人该有多大的劲啊!他负了伤,还背我们走了那么远。”这是黄元庆的声音。“人就是有那么股子劲,有时自己也捉摸不透。你刚才还说,自己的伤自己明白,可是……”
⑩天无边无垠的,好像为了衬托那令人目眩的蓝色,几朵绒毛似的白云轻轻地掠过去。在那白云下面,一长串大雁正排成“人”字形的队伍,轻轻地向南飞去。它们靠得那么紧,排得那么整齐。
(有改动)
14.按照内容提示,在下面横线上补全“三人行”的主要情节。(4分)
指导员背着双脚溃烂的小周艰难前行→(1) 发现腿部受伤,失去生存勇气的黄元庆 →(2) 指导员轮番背两位伤病员前进 →小周和黄元庆把指导员放在油布上拖着往前爬行
15.文章第⑨段中说“人就是有那么股子劲,有时自己也捉摸不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那么股子劲”的具体含义。(4分)
答案:人只要树立了目标,并且具备坚定的信念,就能够突破极限,超越自我,走出绝境。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根据第⑥段中“一趟,两趟,三趟……目标一个个留在身后”,第⑦段中“已经走了几个来回了?十七次,还是十八次”等语句分析,“那么股子劲”具体指人只要有坚定的目标和信念,就能够突破极限,超越自我,走出绝境。
16.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⑩段环境描写的作用。(4分)
答案:南飞的大雁靠得紧,排得整齐,象征着战士们团结一心、齐头并进,寄寓着革命战友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不怕困难、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团结精神和意志。
解析: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一长串大雁”象征着三位战士,“靠得那么紧,排得那么整齐”象征着战士们团结一心、齐头并进,寄寓着革命战友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不怕困难、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团结精神和意志。
17.指导员王吉文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不畏艰难、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在自己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以惊人的毅力,克服困难,轮番背着两位战友艰难地前行,直到自己倒下。②热情、细心,富有团结、担当精神。他不仅鼓励战友小周,更洞察到战友黄元庆丧失生存信心的心理,鼓励战友勇敢地活下去,果断地作出轮番背两位战友前进的决定。
三、写作(50分)
18.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你的学校或班级一定举行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篮球比赛、拔河比赛、元旦晚会……这些活动也肯定给你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运动员的飒爽英姿、啦啦队的加油喝彩、表演者的一颦一笑……
请你回忆参加过的一次活动,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能够相对完整地记述活动过程并具体描述活动中的某一场景;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④不少于500字。
答案:略。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