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课时分层训练(十二) 12 桥

文档属性

名称 15 课时分层训练(十二) 12 桥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2 09:27: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训练(十二) 12 桥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 )
A.死亡在洪水的狞(nìng)笑声中逼进。
B.山洪咆哮(xiào)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C.老汉清瘦的脸上淌(tǎng)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D.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diàn)。
解析:“狞”应读“níng”,“进”应为“近”。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
A.我校师生认真讨论和聆听了校长激动人心的学业考试动员报告。
B.由于该县深居内陆,使它的经济发展水平位于全省倒数第二名。
C.辩论是一种在社会活动中经常用到的口语交际方式。
D.大会期间,全国各地报纸、电视、网络、媒体等都参与了报道。
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将“讨论”和“聆听”调换顺序;B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去掉“使”;D项,不合逻辑,应改为“全国各地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都参与了报道”。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D )
A.再见了!朝夕相处的同学们;感谢您!辛勤付出的老师们。
B.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
C.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不但将诗词文化与电视媒介有机结合起来,还重点考虑了诗词文化的意境和表现形式。
D.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解析:A项,叹号应放在“同学们”和“老师们”的后面;B项,应将“你还算是个党员吗”后面的逗号改为问号;C项,应将引号改为书名号。
4.下列对课文第1、2段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A.对洪水肆虐、情况危急的描写是为了烘托出老汉的镇定、无畏。
B.渲染了当时恐怖的气氛,以及山洪来临时的热闹场景。
C.推动了下文平淡无奇的情节发展。
D.目的是与下文人们的镇定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大家的冷静。
解析:B项,山洪来临时的场景并不热闹,而是紧张恐怖;C项,下文情节曲折而非平淡无奇;D项,山洪来临时大家都很恐慌而非镇定、冷静。
5.下列对老汉形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英勇无畏,不徇私情
B.坚定无畏,大公无私
C.自信乐观,清廉高洁
D.临危不惧,镇定自若
解析:从文中看不出老汉自信乐观和清廉高洁的品质,属于无中生有。
6.下列对课文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课文多用简短的语句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B.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及环境、人物描写,增强了文章表现力。
C.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D.作者在一开始就揭示谜底,是为了在结尾处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让读者在震撼中再度体悟英雄的崇高境界。
解析:作者在结尾才揭示谜底。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一诺七十载
杨辉素
①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杨爱公就下了床。他拄着拐棍,颤颤巍巍出了门。
②儿媳妇李秀英在身后喊住他:“爹,您安心在家歇着,我去。”杨爱公没有听从儿媳妇的话回去歇着。他继续走着,就是走得慢也要走,这已成了他的习惯。
③七十年,两万五千多天,他义务为左权将军守墓,每天风雨无阻地从家里步行五里地走过去。打扫墓园,守护墓园,早已成为他生命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
④左权,一个镌刻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闪亮名字!1905年3月,左权出生于湖南醴陵一个农民家庭,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赴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工作,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全国抗战爆发后,左权协助朱德、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粉碎了日伪军多次残酷“扫荡”。1942年5月25日,左权将军为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在十字岭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三十七岁。
⑤七月的阳光明亮刺眼,但在左权将军墓园里,却是一片浓密的阴凉。杨爱公在墓碑前长久地坐着,双眼看着墓碑。耳边有风,卷起他的衣角,许多往事也像风一样从记忆里撩起来,扑打着他衰老的身体。
⑥1950年,杨爱公二十一岁,他复员还乡回村,成了村委委员,他立下誓言:要义务守护莲花山下的左权将军墓,把将军的爱国精神传承下去。
⑦这一诺,就是七十年。
⑧那时他还年轻,每天踏着晨曦走进这墓园里。墓园面积很大,一圈扫下来,从早到晚,要用两天时间。宽阔的地方他用大扫帚扫,窄小的边边角角和台阶,他用小笤帚扫。一帚一帚,比扫自家的炕还仔细。墓碑上落了树叶,他就用手一叶一叶拾起。墓碑蒙尘,他就用干净的抹布轻轻擦拭。墓上的石缝里长出了小草,他一根根薅掉。每次打扫完,杨爱公都要习惯性地围着左权将军墓前的两棵大树走一圈。
⑨这是两棵柏树,是杨爱公亲手栽下的。他还记得当年树苗只有手指粗,一转眼,就长到一个人都抱不过来了。大树上端的枝叶相互交错,像两个肩并肩的士兵。他拍拍树干,像跟两个老战友打招呼:“嗨,好好守着将军啊。”风过,树枝摇啊摇,仿佛听懂了他的话。
⑩杨爱公很欣慰,又转身望向这满山的青翠,笑容把脸上的沟壑都填满了。
当年,墓园周围的山坡一片荒芜,荆棘杂草长满乱石间。杨爱公决心把这一带山坡上都种上树。他和儿子刨坑,老伴和儿媳负责填土、浇水。泥土和树苗“咕嘟咕嘟”喝着水,树苗的根系紧紧扒进岩缝里。它们努力生长,长出绿叶,长出枝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个山坡上竟也有了上万棵树,有柏树、松树、木槿树,郁郁葱葱。那开不败的一朵朵紫色木槿花,则是浓绿中一点明丽的点缀。
杨爱公爱这里胜过爱自己家。他平时待人宽和,可谁要做损伤莲花山、损伤墓园的事,他绝不同意。曾有人赶着羊来这儿放牧,杨爱公急得大喊:“快把羊赶走,快快快。”那人故意气他,就不走。“好,你不赶我赶。”他追着轰着,把羊撵下山。
很多时候,他都坐在墓碑前回忆过去,看看现在,把村里的事情都跟左权将军说说。
“左权将军,咱村从20世纪80年代就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大家推举我当会长。年轻人结婚、小孩过满月、村里人去世,都是我来主持。有了章法,就没人攀比了,十里八乡都羡慕咱们村呢。这叫什么?对,叫文明乡风。”
“左权将军,咱村后的山背渠改造完成了,过去浇不上水,良田变成了荒地,现在都能浇上水了,庄稼长势好着呢。”
“左权将军,咱村里修了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都成老皇历喽。村里还给装上了路灯,灯光把村里照得那个亮堂啊。村里还建了高标准的学校,娃娃们都开心得不得了。”
“左权将军,党和政府搞脱贫攻坚,咱们村家家户户都脱贫啦。现在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大家脸上都乐开了花。”
…………
在杨爱公动情的讲述中,时代的列车正轰隆隆飞速奔跑,跑向富裕,跑向美好,跑向幸福光明的未来。
杨爱公相信,泉下的将军一定会听到,也一定很高兴。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7.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补充杨爱公信守诺言守护墓地的相关事件。
每天步行五里地去左权将军的墓园——① 打扫墓园,守护墓园 ,把墓园一带的山坡都种上树——② 在墓碑前回忆过去,看看现在,向左权将军诉说村中的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概括。依据题干提示划分情节,抓住主要事件进行概括即可。
8.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第③段“打扫墓园,守护墓园,早已成为他生命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的原因。
答案:①左权将军为中国革命事业付出了生命和鲜血,值得长久的敬仰;②时刻牢记和传承左权将军舍生取义的爱国精神和革命精神;③提醒世人铭记先辈们血和汗的付出,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④以家乡和祖国的巨变告慰先烈的在天之灵。
9.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章中第 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时代的发展比作飞速奔跑的列车,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时代发展的迅速;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语言极富气势,充分地传达出新时代人们生活的富裕、美好和幸福,表达出内心的喜悦,以及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赏析。回答时从修辞手法角度入手,结合人物情感分析解答即可。
10.文章以《一诺七十载》为题有什么妙处?
答案:①题目是文章的叙述线索,揭示了事件的主要内容。②点明了写作对象,揭示了文章主旨,表达了对杨爱公信守诺言、传承爱国精神的品质的赞美之情。③言简意赅,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综合性学习。
11.桥是一条放大的板凳,这是科学家形象的比喻;路断了还有桥,这是文学家表述的哲理。桥是历史的见证,桥是心灵的纽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桥的世界,去欣赏多姿多彩的桥之美,去领略意蕴丰富的桥文化。
(1)从同学们搜集的资料中,你会发现我国的桥梁命名方式十分有趣,如根据所在地命名 ③ ,根据形状命名 ④ ,根据习俗命名 ① ,根据抒情方式命名 ② 。
请你从下列选项中给横线处选填合适的桥名。(只填序号)
①放生桥  ②销魂桥  ③赵州桥  ④钥匙桥
(2)①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个与桥有关的故事。
答案:(示例)张飞喝断当阳桥 牛郎织女相会鹊桥 红军飞夺泸定桥(任选其一即可)
②请写出一句有关桥的俗语或诗句。
答案:(示例)船到桥头自然直。 双桥好走,独木难行。 大渡桥横铁索寒。(任选其一即可)
(3)请仿照示例,架设两座无形的“桥”。
示例:知识是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的“桥”。
答案:(示例)语言是沟通心灵的“桥”。 网络是连接世界各地的“桥”。 
学校是引领我们从无知走向睿智的“桥”。(任选其二即可)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