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训练(十四) 14* 金色的鱼钩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C )
A.颧骨(quán) 熬夜(áo) 抽噎(yē)
B.收敛(liǎn) 勉强(qiǎng) 青稞(kē)
C.宿营(sù) 病号(hào) 衰弱(āi)
D.搪瓷(tánɡ) 鱼饵(ěr) 蚯蚓(qiū)
解析:“衰”应读“shuāi”。
2.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
A.威胁 碗筷 情绪 喜出往外
B.弥慢 支吾 疙瘩 禁不住
C.脆弱 皱纹 安顿 奄奄一息
D.严竣 粗糙 肠胃 勤务员
解析:A项,“往”应为“望”;B项,“慢”应为“漫”;D项,“竣”应为“峻”。
3.下列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D )
①老班长 着水面,希望能钓上一条大一点儿的鱼。
②同学们来到天安门广场, 人民英雄纪念碑。
③雨后初晴,登上峰顶, 黄河,令人心旷神怡。
A.瞻仰 注视 遥望
B.注视 遥望 瞻仰
C.瞻仰 遥望 注视
D.注视 瞻仰 遥望
解析:“瞻仰”指恭敬地看(多用于与逝者有关的事物);“注视”指注意地看;“遥望”指往远处望。根据句中的描述对象可以确定选项。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 )
A.通过阅读《金色的鱼钩》,使我们感受到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B.“非遗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在全市中小学生中掀起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
C.参观科技馆,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还能够让他们了解更多的科技作品。
D.4月16日,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发布了安徽淮南武王墩墓考古发掘进展。
解析:A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删去“通过”或“使”;B项,搭配不当,将“热情”改为“高潮”;C项,语序不当,应改为“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科技作品,还能够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的情感”。
5.对下面句子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A.鱼钩闪烁着的“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象征着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永放光芒。
B.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怀念之情。
C.“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深化了主题。
D.鱼钩虽然生锈了,但在阳光的照射下还是发出了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解析:此段中“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象征着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永放光芒,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怀念之情,升华了主题。
6.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本文中“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B.从“捧着”“嚼着”“皱紧眉头”“硬咽”等词语可以感受到老班长的舍己为人。
C.本文是以“鱼钩”为线索,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D.“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子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了皱纹。”这句话是心理描写。
解析:这句话是肖像描写。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爆破大王”杨根思
邱冰清
①江苏省泰兴市根思乡宣泰路,坐落着一座烈士陵园,纪念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战斗英雄、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在陵园大道中央,杨根思手抱炸药包、怒视敌方的雕塑巍然挺立。
②1922年,杨根思生于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失去双亲,12岁随哥哥到上海当童工。1944年,杨根思正式加入新四军,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军后,他历任班长、排长、连长等职,作战勇敢,屡立战功,被誉为“爆破大王”。
③1950年10月,杨根思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同年11月,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分割围歼咸镜南道美军的战斗中,时任志愿军某部连长的杨根思,奉命坚守下碣隅里外围1071高地东南小高岭,负责切断美军南逃的退路。
④29日,号称“王牌”军的美军陆战第一师开始向小高岭进攻,猛烈的炮火将工事摧毁,杨根思奉命带领一个排迅速抢修工事,做好战斗准备,待美军靠近到只有30米时,带领全排突然射击,打退了美军的第一次进攻。接着,美军组织两个连的兵力,在坦克的掩护下再次发起进攻,他指挥战士奋勇冲入敌群,用刺刀、枪托、铁锨展开拼杀。
⑤激战中,又一批美军涌上山顶,他亲率部队正面抗击,指挥部队从山腰插向敌后,再次将美军击退。美军遂以空中和地面炮火对小高岭实施狂轰滥炸,随后发起集团冲锋。他率领全排顽强抗击,以“人在阵地在”的英雄气概,接连击退美军多次进攻。当投完手榴弹,射出最后一颗子弹,阵地上只剩他和两名伤员时,又有多名美军爬近山顶。危急关头,他抱起仅有的一包炸药,拉燃导火索,纵身冲向敌群,与爬上阵地的美军同归于尽。
⑥1952年,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杨根思追记特等功,并追授他“特级英雄”称号,命名他生前所在连为“杨根思连”。1953年6月,朝鲜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题词赞誉他是“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国际主义的伟大战士,志愿军的模范指挥员”。
⑦“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这是杨根思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振聋发聩的战斗誓言。半个多世纪以来,数百万名参祭者来到杨根思烈士陵园,缅怀先烈,从英雄事迹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⑧杨根思烈士陵园管理科科长介绍,当前陵园正在参与网络祭扫平台的建设工作,未来人们足不出户就能重温历史,缅怀英雄。同时,陵园正广泛搜集杨根思烈士的遗物,丰富展陈内容。
⑨“我们要发挥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国防教育基地的窗口优势,担当红色使命,宣讲红色故事。”杨根思烈士陵园管理科科长说。
(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7.文章主要写杨根思的事迹,为什么开头要从杨根思陵园写起?
答案:由杨根思陵园起笔,为的是引出对杨根思的英雄事迹的追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首段的作用。根据题干及文章内容可知,文章重点写的是杨根思的英雄事迹。文章先介绍陵园的位置、纪念的人物以及陵园大道中央杨根思的雕塑,目的是引出下文对杨根思的成长经历与其在朝鲜战场上英雄事迹的回忆。
8.简要概括第③~⑤段的主要内容,并说说这一部分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有何作用。
答案:写了杨根思在朝鲜战场上战斗与牺牲的经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通过敌我双方力量的悬殊对比,凸显了志愿军战士的英勇。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内容及分析写作方法的能力。本文第③④段介绍的是杨根思在朝鲜战场上的战斗经过,第⑤段介绍的是他牺牲的经过,作答时将二者串联起来即可。文中,美军参与进攻的是两个连的兵力,我军只有一个排,而且激战中“又一批美军涌上山顶”,战斗进行到最后“阵地上只剩他和两名伤员时,又有多名美军爬近山顶”。由此可知,这一部分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通过人数的悬殊对比,凸显了我军战士的英勇无畏。
9.文章第⑦段引用杨根思三个“不相信”的战斗誓言,有什么作用?
答案:揭示了英雄杨根思的战斗精神和与敌拼杀的精神动力,也鼓舞了一代代人砥砺前行。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句子作用的能力。这三个“不相信”是杨根思的战斗誓言,为了党和人民的重托,他能完成所有的任务,能克服所有的困难,能战胜所有的敌人。这句战斗誓言,表现了他勇敢无畏的战斗精神和与敌人拼杀到底、不怕牺牲的精神动力。联系“数百万名参祭者来到杨根思烈士陵园,缅怀先烈,从英雄事迹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可知,他的这句战斗誓言,还为后来者带来前进的力量,鼓舞他们砥砺前行。
10.文章最后两段是否多余?为什么?
答案:不多余。一方面与文章开头呼应,另一方面表明杨根思的精神将成为激励人们前进的动力。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语段作用的能力。从内容上来看,这两段表现了杨根思的精神将以杨根思烈士陵园为载体,激励人们缅怀先烈,继承先烈遗志,砥砺前行;从结构上来看,这两段对于陵园发展的介绍,与第①段中对于陵园的介绍前后呼应,使文章成为一个整体。故这两段并不多余。
(二)综合性学习。
1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某校文学社将邀请著名作家黄耀红来举办讲座。这几天,大家正抓紧时间阅读他的代表作《天地有节》。文学社楠楠对艳艳说:“我从小琪那儿借的《天地有节》还没有看完,麻烦你告诉她不要着急,我会抓紧看,后天一定还她。”第二天,艳艳见到了小琪,对小琪说:“ (示例)小琪,楠楠让我告诉你,她从你那借的《天地有节》还没有看完,她会抓紧时间看,明天一定还你。请你不要着急。 ”
(2)讲座在学校书吧举办,书吧门口有一副对联“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请用楷体将这副对联抄写在下面田字格里。
(3)讲座开始前,请你作为文学社代表做一个简短的开场白。
答案:(示例)同学们,书是我们亲密的朋友,我们可以倾听它的声音,也可以向它述说你的收获。那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与书为友,与写作结缘?今天就请著名作家黄耀红先生来给我们辅导辅导。下面请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给我们开讲!
(4)下面是某位同学以文学社名义起草的致黄耀红先生的感谢信初稿的片段,其中有多处表达不得体的地方,请找出来。(找出原文即可,不要求修改)
您讲的内容很有趣味,态度也很和蔼。特别是您对文学的独到见解和海阔天空的议论,显示您确实有较高水平,令人钦佩,一些同学听完讲座,都觉得受益匪浅,还想请您在我校开设系列讲座。
① 态度也很和蔼
② 海阔天空
③ 较高水平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