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成果展示
(时间:120分钟 分值: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词语书写或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狞笑(níng) 放肆 优虑 势不可当(dǎng)
B.祭奠(diàn) 收敛 费话 跌跌撞撞(chuàng)
C.蜷缩(quán) 安顿 倒霉 奄奄一息(yǎn)
D.怒吼(hóu) 衰弱 呻呤 热气腾腾(ténɡ)
解析:A项,“优”应为“忧”,“当”应读“dānɡ”;B项,“费”应为“废”,“撞”应读“zhuànɡ”;D项,“吼”应读“hǒu”,“呤”应为“吟”。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C )
A.老班长猛抬起头,看见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他手里的搪瓷碗。
B.这几天总是心惊肉跳,感觉要出什么事情。
C.虽然正如大家所预料的那样,小婷获得了市作文比赛的冠军,大家得知消息后还是喜出望外。
D.她忐忑不安地望着门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解析:“喜出望外”指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与选项中“正如大家所预料的那样”矛盾。
3.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 )
A.近日,市区投放了大量共享单车,这给市民的日常出行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B.这支队伍的主要成员有省里的专家、市里的教研员、优秀的一线教师等组合而成的。
C.一阵清风徐来,月光与树影一起摇曳起来,发出沙沙的声音。
D.他主动参与这次禁毒行动,扫黑除恶,安定社会生活的责任。
解析:B项,句式杂糅,应将“组合而成的”删去;C项,不合逻辑,“月光”和“树影”不能“发出沙沙的声音”,应在“发出”前加上“树叶”;D项,成分残缺,应在“扫黑除恶”前添加“担负起”。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B )
有人说,宽容是一种润滑剂, ;宽容是一种镇静剂, ;宽容是一束阳光, ;宽容是一座桥梁, 。
①可以消融彼此间的猜疑
②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摩擦
③可以将彼此间的心灵沟通
④可以使人在众多纷扰中恪守平静
A.②③①④ B.②④①③
C.③②①④ D.③④①②
解析:“润滑剂”的作用是降低物体间的摩擦阻力,所以第一个空应为“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摩擦”,排除C、D项。“镇静剂”的作用是使人镇定,所以第二个空应为“可以使人在众多纷扰中恪守平静”,排除A项。故正确排序为②④①③。
5.下列有关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D )
A.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B.《桥》的作者是当代作家谈歌。
C.《金色的鱼钩》选自《非正式谈判》,作者杨旭。
D.小说是以完整的故事情节为中心,通过刻画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解析: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6.阅读名著《童年》,回答后面的问题。(9分)
(1)下列对《童年》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C )
A.阿廖沙发现残暴的外祖父殴打外祖母,就用剪刀剪外祖父最爱的圣像来报复外祖父。
B.外祖母如一盏灯照亮了阿廖沙孤独的心,她还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的故事给他听。
C.格里戈里是阿廖沙遇到的第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
D.作者塑造的阿廖沙的形象,是俄国千百万劳动者走向革命、走向新生活且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典型。
解析:“好事情”是阿廖沙遇到的第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而格里戈里是一位老工人。
(2)阅读下面选段,说说选段中的A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A的房间里堆满了木头箱子和一些我看不懂的书,到处散落着装有各色液体的瓶子,还有一些铜丝、铁块和铅条。他从早到晚就站在那儿忙着熔化铅条、焊接铜丝什么的,或在小天平上称东西,也不知道嘴里在咕哝什么,有时烧伤了手指就吹几下,跌跌撞撞地走向挂在墙上的图表,擦擦眼镜,凑近了细看,那粉笔似的白灰鼻子都快要撞到墙了。
答案:“好事情”。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知识渊博、热爱科学、内心友善的人。
(3)你认为《童年》一书中,对主人公阿廖沙影响最大的人物是谁?请结合作品内容进行阐释。(3分)
答案:外祖母。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她还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阿廖沙听,给阿廖沙灰暗的童年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
7.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中小学校开展“崇尚英雄,精忠报国”主题班会活动的通知》。为积极响应号召,学校准备在近日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这一活动。假若你被推荐为这次主题班会的主持人,请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6分)
(1)请你为这次主题班会写一段开场白。要求:突出主题,语言简洁得体。(3分)
答案:(示例)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千百年来,我国历史上涌现了一大批精忠报国的英雄。他们前仆后继,不畏牺牲,救民族于危亡之际;他们发愤图强,无私奉献,为国家的强盛作出了巨大贡献。正是因为一代代英雄的引领,才使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缅怀英雄,铭记英雄先进事迹,传承英雄的爱国情怀和报国精神。
(2)班会活动设计中,有一个人人参与的分享环节——推荐精忠报国的英雄。你最崇敬的英雄是谁?请向同学们推荐。要求:概述英雄事迹,语言简洁、准确。(3分)
我最崇敬的英雄是 ,推荐理由:
答案:(示例)岳飞 国难当头,他挺身而出,以雄才大略支撑起半壁江山,以精忠报国构建起不朽神话。铮铮铁骨,浩然正气,赢得一世英名、万世传颂——“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2024·烟台莱州市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20分)
生死抉择
喊 雷
①傍晚时分,滔滔洪水铺天盖地而来!
②舍不得离开家园又终于不得不离开家园的刘大爷,看到洪水已经漫上桥面,才拄着拐杖,扶着桥栏杆,带着孙儿,小心翼翼地涉水过桥。
③走着走着,他突然发现原本好端端的桥栏杆有一两丈不见了,于是用木杖探试,才知道这座五孔桥中间的一孔桥已被洪水冲塌。多危险哪——要不是这断栏杆提醒他,爷孙俩再往前跨出一步,就会双双葬身激流之中!
④于是爷孙俩赶紧掉头往回走,打算爬上屋后的小山逃生避险。
⑤爷孙俩刚走回桥头,就看见不远处有一辆汽车正向大桥开过来。
⑥险在眉睫!
⑦刘大爷当机立断,赶紧迎着这辆汽车奔去,站在公路中间,频频挥动手中的木杖示意并大声呼喊:“大桥断了!”
⑧然而不知为什么,车上那位留着长发的司机不仅没有因此停车,反而突然加大马力,不顾有木杖阻挡,快速绕过立在路当中的刘大爷,猛地冲上断桥……在刘大爷雷喊风吼般的“啊呀”声中冲入河底。
⑨“爷爷,这位叔叔为什么要自个儿寻死?”
⑩“孩子,你不懂。他不是寻死,而是求生!他加大马力是为了尽快逃离险境。”刘大爷一边惋惜地拾起被车碾断了的木杖,一边说。
“你给他挥手,他为什么不肯停车?”
“风声、雨声太大,他听不见我的喊声,他误认为咱爷孙俩要搭他的车逃难。他不愿为咱耽误他宝贵的时间,可是他哪里知道,前边等他的是这样一条死路!唉,可惜我的木杖太短,没能挡住他。”
“他怎么敢碾断你的木杖?”
“这是非常时期。别说碾断一根木杖,甚至还可能把我撞倒,从我身上碾过去呢。”
“爷爷,洪水越来越大了,咱们还是赶快上山吧,犯不着在这儿拿生命去冒险。”
“我还要等一等。你听,远处又有汽车开过来了。我还得在这儿拦车,把大桥断了的消息告诉他们。你先抄小路上山,别在这儿等我。”
“如果他们还像刚才那位叔叔那样,甚至对着你开过来怎么办?”
“不能这样想。世上的人不都是一个样。如果再过来的司机仍误认为我要搭车逃难,却愿意把车停下来,那么他就因此得知这一险情,同时也会因此大难不死。如果……如果他不肯停下,一意孤行,硬要去死,咱也挡不住。是死是活,现在只能让人家去选择。但是我决不能见死不救!”
正说话间,又一辆汽车驶近了大桥。
刘大爷猛地推了孙子一掌,吼道:“你——快走!”紧接着几大步跨过去,视死如归地又一次站在了公路中间……
(有改动)
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4分)
答案:刘大爷带着孙儿准备过桥逃生时,发现洪水冲断了大桥,他拿着拐杖站在断桥前阻拦来往车辆。
9.文章第①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运用了环境描写(或自然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景,描写了洪水来势凶猛,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为下文刘大爷发现桥塌、拦车救人等情节作铺垫(或为下文刘大爷的善举作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第①段描写洪水到来的场景,是自然环境描写,其中“傍晚时分”交代时间,“滔滔洪水铺天盖地而来”交代洪水来势凶猛,提供故事背景,渲染紧张气氛,为下文第②段写刘大爷涉水过桥,以及后来拦车救人的善举作铺垫。
10.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答案:运用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汽车司机为了逃离险境故意避开刘大爷、不顾一切的样子,表现了汽车司机的自私、无情,从侧面反衬出刘大爷拦车行为的危险及其无私、善良的品质。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语句。“加大马力”“快速绕过”“冲上”等一系列动词,运用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汽车司机不知刘大爷的善举而不顾一切地前进的样子,结合第⑩段中“他不是寻死,而是求生!他加大马力是为了尽快逃离险境”,第 段中“他误认为咱爷孙俩要搭他的车逃难。他不愿为咱耽误他宝贵的时间,可是他哪里知道,前边等他的是这样一条死路”可知,司机误以为刘大爷是搭车逃难的,体现了司机的自私,反衬出刘大爷不顾个人安危的无私和善良。
11.读完本文,你有怎样的感悟?(6分)
答案:(示例一)危难关头,心里不能只有自己,不能见死不救。
(示例二)帮助别人,也是在帮助自己。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感悟。本文叙写了刘大爷发现桥塌,进而不顾个人生命危险,毅然拿着拐杖站在断桥前阻拦来往车辆的故事。从刘大爷的角度看,我们懂得在危难面前,要敢于去救助别人,不能见死不救;从汽车司机的角度看,启示我们要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有时心里不能只有自己,想法不能太过自私。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20分)
守 望
尹小华
①双望和庆莲定亲不久,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双望高呼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加入了志愿军队伍。临走那天晚上,两人在村边老槐树下见了个面——半个月亮在云层里时隐时现,他们在老槐树旁靠了一会儿,说了几句话。庆莲送给双望一副亲手做的鞋垫,双望拉了一下庆莲的手,然后一人朝西,一人向东。
②庆莲不唤双望名字,叫“那谁”。那谁走后,庆莲心里就觉得空荡荡的。那谁在家时,庆莲常能见到他。比如,有时村里开会,还有在庙会上,庆莲都会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寻找那谁,当终于看见他时,心头嗡的一声,似乎达到了某种目的,便转身往回走。是的,在那些场合下,只是看一眼,心里就暖暖的。那谁这一走,再想看见可就不容易了,庆莲不由叹息一声。声音虽轻,还是被自己听到了,不由一惊,生怕被娘也听到,说她有心事。
③庆莲有时在地里干农活,也不住地东想西想,想来想去,总离不开那谁。那谁不用干农活了,跨过鸭绿江打侵略者去了。庆莲这样一想,就紧张起来:枪子儿哪有长眼的,那谁要有个好歹怎么办?这种念头刚刚冒出来,庆莲就笑自己傻——要是人人都贪生怕死,还怎么打胜仗?接下来,她又盼着那谁英勇杀敌,荣立战功。这时庆莲一抬头,飞来一只鸟,叽喳叫了几声飞走。如果鸟知晓自己的心事就好了,飞去看看那谁。
④收工后,庆莲来到小河边,就看见了水里自己的影子。照理说,她熟悉自己的长相,可每次都忍不住在水里照一照,但又不敢久照,停留时间稍长,脸就发烫。回家时,路过村边的老槐树,树上又有鸟在叫。她停下来,抬头望望,引来更多的鸟叽叽喳喳欢叫起来……那一刻,她真的以为,那些鸟是那谁派来的信使。她想,若是自己能听懂鸟的话语该多好。
⑤有一次,庆莲站在老槐树下,朝东张望时,正遇邻居大嫂路过,大嫂张口便问:“有双望的消息吗?”
⑥“没有。”
⑦“这个双望!”大嫂责怪后,又改口道,“打仗哩,可能不得空,双望肯定像你惦记他一样惦记你。”
⑧庆莲听了这话,害羞地低头一笑,但想到那谁不知何时回来,便陷入了沉默。
⑨大嫂似乎看出了庆莲的心事,说:“我帮你打听打听,等有双望的信儿,就快点告诉你。”大嫂的话,给了庆莲一些盼头。大嫂常去县城,那里人多,知道的信儿也多。
⑩几场秋雨过后,天气转凉,庆莲要给那谁做双棉鞋,她边纳鞋底,边像云一样游移着去了大嫂家。大嫂知道庆莲是来打听双望音信的,但她不说破,只说庆莲鞋底纳得密实。闲聊一阵后,绕来绕去,庆莲还是绕不过那谁。大嫂摸着庆莲手里上好鞋帮的棉鞋说:“仗总会打完的,你把日子过好,等他回来。”
从那天起,老槐树下少了庆莲张望的身影。她穿梭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洒扫庭院,春种秋收,时光在忙碌的生产劳动中悄然而过。柜子里新纳的鞋早已攒了厚厚一摞。
两年多后的一天,庆莲又一次去大嫂家,终于得到一个消息——战争结束了。
成群结队的人们载歌载舞地迎接志愿军将士凯旋,庆莲远远地望见队伍里那个熟悉的身影,胸前的红花在阳光下格外耀眼。庆莲的心剧烈跳动起来,怦怦怦,一阵紧似一阵,好像要从嗓子眼儿里跳出来了……
后来,庆莲成了我奶奶。
(有改动)
1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3分)
答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庆莲在双望入伍后,守候家园,等待双望胜利归来。
13.从环境描写的角度分析第⑩段画线句子。(3分)
答案:既表明了时间的流逝,又交代了庆莲做棉鞋的背景;渲染清冷的气氛,烘托庆莲失落的心情;暗示庆莲对双望的思念。
解析: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通常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天气转凉”写出时间的流逝,这是“庆莲要给那谁做双棉鞋”的背景。结合庆莲对双望的思念等内容可知,这一句渲染了清冷的气氛,烘托了庆莲失落的心情,暗示了庆莲对双望的思念之情。
14.下列对本文内容与写法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C )
A.第②段中庆莲生怕被娘听到自己的叹息声,是因为她怕娘担心双望的安危。
B.第④段中“更多的鸟叽叽喳喳欢叫起来”使心事重重的庆莲更加烦躁、厌恶。
C.结尾双望荣立战功、平安归来,与前文庆莲盼双望立功的心理形成照应,突出中心。
D.文章多次写到庆莲做鞋子的情节,表明双望走后庆莲无所事事,想借此打发时间。
解析:A项,根据第②段中“生怕被娘也听到,说她有心事”可知,“是因为她怕娘担心双望的安危”理解错误;B项,根据第④段中“那一刻,她真的以为,那些鸟是那谁派来的信使”可知,表现了庆莲对双望的思念,并无“烦躁、厌恶”;D项,“表明双望走后庆莲无所事事,想借此打发时间”理解错误,应是体现了庆莲对双望的思念。
15.简要分析大嫂在文中的作用。(4分)
答案:推动情节发展,从侧面烘托庆莲对双望的思念,体现出老百姓的互帮互助和纯朴善良的品质,表现了军民同心(守望相助)的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次要人物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等方面分析。内容上,结合第⑦段中“打仗哩,可能不得空,双望肯定像你惦记他一样惦记你”,第⑨段中“大嫂似乎看出了庆莲的心事,说:‘我帮你打听打听,等有双望的信儿,就快点告诉你’”等语句可知,大嫂与庆莲的对话,从侧面烘托了庆莲对双望的思念之情。由第⑨段中“大嫂常去县城,那里人多,知道的信儿也多”,第 段中“两年多后的一天,庆莲又一次去大嫂家,终于得到一个消息——战争结束了”等内容可知,大嫂的行为体现出老百姓的互帮互助和纯朴善良的品质。大嫂帮忙打听消息、庆莲对双望的思念,共同突出了军民同心的主题。结构上,大嫂与庆莲的对话引出庆莲来打听消息、双望胜利归来等情节,因此,大嫂这一人物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16.分析第 段在全文中的作用。(5分)
答案:①交代故事结局;②暗示双望归来后,与庆莲的幸福生活;③表现了“我”对祖辈的崇敬之情(或表达了“我”的自豪之情);④表现了军民同心、守望相助、革命必胜的主题;⑤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解析: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等方面分析。内容上,“庆莲成了我奶奶”暗示双望归来后与庆莲的幸福生活,并未详述,留给读者想象空间。结构上,该段结束了全文,使故事情节完整。主题上,守望相助,终得幸福,作者以此结局表达了对军民同心、革命必胜的赞颂之情,也表现了“我”对祖辈的崇敬之情。
17.本文标题《守望》有什么含义?(3分)
答案:①庆莲在家等候双望胜利归来;②普通老百姓对前线战士的守望与支持(或志愿军家属在后方等候志愿军战士胜利归来);③军民同心,守望相助,共同守护家国平安。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既要根据文章内容理解其表面含义,又要结合文章主旨挖掘其深层含义。根据庆莲守望奔赴朝鲜战场的双望的情节可知其表面含义。结合军民同心、守望相助的主旨可回答其深层含义。
三、写作(50分)
18.请以《我从未停止追梦的脚步》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②不少于5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略。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