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训练(十三) 13 植树的牧羊人
1.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读书不仅可以开阔视野,还可以涵养性情。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位益友,可以获得人生智慧,走近伟大灵魂。牧羊人三十多年坚持植树,使荒漠发生了巨大变化:干涸的泉眼流出淙淙的泉水,废xū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对技术精益求精,对同志满腔热chén,最后不幸以身殉职。他们zhānɡ显的理想光辉和人格力量尤其令我们感动。
A 少年正是读书时。在中学阶段,我们能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对自己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让我们一起努力,激发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吧!
(1)请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干涸( hé ) 废xū( 墟 )
狭隘( ài ) 热chén( 忱 )
殉职( xùn ) zhānɡ( 彰 )显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答案:在中学阶段,我们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对自己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3)下列五个句子填入文中A处,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B )
①还可以塑造良好的精神气质。
②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③不仅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启迪思维。
④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
⑤每天拿出一定的时间读一点好书。
A.⑤③①②④ B.②④⑤③①
C.④②⑤③① D.②④③①⑤
解析:结合上下文可知,这组句子论述的是阅读的重要性。第②句提出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有益处,应该排在第一;紧接着第④句论述了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的关系,应排第二;第⑤句是一个假设,带来的具体结果是第③①两句,通过关联词“不仅……还……”可知,第③句在第①句前。所以正确顺序为②④⑤③①。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自从开渠引水之后,从前的不毛之地就成了肥沃的良田。
B.近日,一男子在地铁抢夺他人财物,警方刨根问底,四天后将其抓获。
C.父母对儿女从来都是慷慨无私的,但并不代表你可以无限制地索取。
D.她平时一向沉默寡言,没想到在辩论会上侃侃而谈,令人大吃一惊。
解析:“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此处用于警方办案不符合语境。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A.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
B.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C.《植树的牧羊人》节选自绘本《植树的男人》。(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1年版)
D.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解析:B项,应把两个顿号改为逗号;C项,括号里的内容是对《植树的男人》的补充说明,应放在句号前面;D项,“公家的”后面的问号应改为逗号。
(一)(2023·重庆检测)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谁敢动我的杨树
蔡 楠
①白杨树的腿有毛病。医生说他需要截肢。“不,”他喊道,“我宁肯死掉也不把双腿锯掉!”其实,白杨树不想死,他期待奇迹出现。他四处求医问药,希望民间土方能够治好他的腿。但是奇迹并没有垂青白杨树,家人强行把他送进了医院,截了肢。
②为治病,家里欠了十多万元的外债。孩子们都已辍学打工去了。老婆也去了村办工厂给工人做饭。白杨树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后来他想,要想活下去就得给自己找点活儿。只有干活儿挣钱还账才是活下去的理由。
③白杨树请人在轮椅的后面做了个后备厢。他就滚动着这个特殊的轮椅出现在了大街小巷,出现在了高速公路两侧。他开始捡废品。废旧纸、破塑料、矿泉水瓶子……每天都能捡一后备厢。有了一点积蓄,他找到了村委会。他说:“古洋河大桥以北的堤坡不能再随便取土了,大堤都挖没了,要是来了洪水怎么办?我给咱看着吧!我也不要工钱,就承包两公里的堤坡,种树,种白杨树,承包费照交!”
④村里和他签了合同。白杨树就在苗圃场订购了白杨树苗,带上了特制的镐头铁锹,爬到了堤坡上。他扔掉了轮椅,摘掉了假肢,露出了粉红的嫩肉,用绳子将空空的裤腿缠上。他就坐在了地上,手就成了脚,然后开始挖坑,一锹一锹地挖着。肚子累了,受不了了,他就换个方式,拿过镐头一下一下地刨。阳光照过来,还有风沙吹过来。白杨树的脸上有了汗有了土有了泥,汗水流下来,流到了嘴里,牙碜得不行;流到了地上,砸在新挖出来的土上,一砸一个窝儿。
⑤坑挖好了,白杨树种上了第一棵白杨树。他拎着塑料水桶爬着去古洋河里取水。他的腿没了假肢的保护,嫩肉被土硌得生疼。他的手去摸腿,前面失去了依托,人一下子就滚到了河沟里。灌满水,他拉着拧上盖子的塑料桶,一下一下地往堤坡上挪。他的身后是一溜湿淋淋的红水印。爬上来了,他把水灌进了树坑。小树吸了水,冒出了嫩芽。白杨树也觉得自己像小树一样,活过来了。
⑥他开始了长达8年的种树生涯。八番寒暑,他用坏了的铁锨有几十把,磨烂了的手套堆成了小山,两条曾经细皮嫩肉的残肢也长满了厚厚的老茧。堤坡成了他的家,也成了他的乐园。那里变成了一片白杨树林。绿荫覆盖,鸟雀鸣唱。林下连着白洋淀的古洋河水,水平如镜,清澄透明,偶尔有鱼跃出水面,惊得蛙声一片。白杨树在堤坡的树林里爬着,走着,转悠着,他搂着粗大的树干,像搂着自己的儿女。
⑦不,比自己的儿女还亲。树不让他生气,儿女却让他生气。这不,长大了的儿女带着一支砍伐队来树林里找他了。儿女说:“爹,你看这树大了,该用它换钱了!”白杨树把轮椅转过去,背对着儿女说:“咱们的债务不是你娘和你们都还上了吗?还急着要钱干什么?”儿女说:“我俩在城里每人按揭了一套楼房,想用这钱交首付呢。爹,你看,这两亩白杨树林,最小的树也值100块呢!”
⑧白杨树就又把轮椅转过来,看着已经成年的孩子们。他说:“种树的时候我是想有一天能用树换钱。可孩子们,现在我舍不得了。我一棵树也舍不得砍了,你们没看出来这古洋河、这鱼儿,还有这鸟儿,需要这样一片树林吗?还是留下吧,留下比砍了重要!”
⑨为了还贷,儿女们早就和商家谈好了价钱。他们就带着砍伐队绕过白杨树,向树林深处走去。白杨树就扔了轮椅,立了起来,他觉得自己的双腿又健康如初了。他跑到人们的前面,大声喊道:“你们谁敢动我的杨树,我就动谁的脑袋,然后自己撇下自己的脑袋。”
⑩众人惊在了那里。他们看见一把磨秃了的铁锹攥在白杨树的老手上,寒光一闪一闪的。
(选自《芒种》2021年第2期,有改动)
4.文章叙述了主人公与杨树有关的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答案:①包堤挖坑;②种白杨树;③舍命护树。
5.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1)白杨树在堤坡的树林里爬着,走着,转悠着,他搂着粗大的树干,像搂着自己的儿女。(赏析修辞手法)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杨树把杨树当作自己的孩子,表现了他对杨树的深情。
(2)他们看见一把磨秃了的铁锹攥在白杨树的老手上,寒光一闪一闪的。(赏析加点字)
答案:“攥”是紧紧握着的意思,这个动词形象地描写了白杨树死也不让砍树的情形,突出了他护树的决心。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1)要求从修辞角度赏析,根据关键句“像搂着自己的儿女”,判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语境,理解主人公对白杨树的情感。(2)要求赏析加点字。根据加点字的含义及在句中表达的意义,分析表达作用即可。
6.⑦⑧两段中两个加点的“转”字分别表现了白杨树怎样的心理?请结合语境简要分析。
答案:第一个“转”字表现出白杨树对儿女的愧疚之情,觉得不好意思直接拒绝儿女的要求。第二个“转”字表现出白杨树内心的坚决,为了保护这片林地绝不妥协。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心理。根据第⑦段“背对着儿女说:‘咱们的债务不是你娘和你们都还上了吗?还急着要钱干什么?’”可知,第一个“转”字,表现出白杨树不好意思直接拒绝儿女的要求,蕴含着对儿女的愧疚之情。根据第⑧段“可孩子们,现在我舍不得了。我一棵树也舍不得砍了,你们没看出来这古洋河、这鱼儿,还有这鸟儿,需要这样一片树林吗?还是留下吧,留下比砍了重要!”可知,第二个“转”字,表现出白杨树内心的坚决,为了保护这片林地绝不妥协。
7.结尾的情节这样安排,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结尾描写了白杨树舍命护树的场面,让故事陡生波澜,给人强烈的震撼;②突出了白杨树不惜牺牲自家利益,也要为家乡留下青山绿水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深化了文章主题;③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
解析:本题考查结尾段的作用。理解结尾内容,结合全文情节及中心,联系结尾段落一般作用,具体分析即可。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题目不但点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还具有悬念,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白杨树阻止儿女砍树,主要是因为债务都还完了,交首付不急,可以慢慢来。
C.第⑥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景物描写,营造了美好的氛围,表现了人物愉悦的心情。
D.与课文《植树的牧羊人》一样,主人公都靠自己的体力与毅力,创造了奇迹。
解析:根据第⑧段可知,白杨树阻止儿女砍树,主要是因为他懂得了树对环境的重要作用,要保护环境,并非“因为债务都还完了,交首付不急,可以慢慢来”。故选 B。
(二)综合性学习。
9.校团委准备组织一次以“保护秦岭,爱我家园”为主题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为了提高同学们保护秦岭的意识,让更多人自觉参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学校面向全体师生征集有特色、易传播的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标语。请将你拟写的标语写在下面。
我的标语: (示例)生态文明人人出力,大美秦岭人人受益。
(2)请为解决当地环境保护问题献出你的锦囊妙计。
答案:(示例)①多植树造林,还大地一片绿色生机。 ②建立垃圾处理中心,垃圾集中存放,集中处理。
6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