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成果展示
(时间:120分钟 分值: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汉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殉职(xùn) 狭隘(ài)
热忱(chén) 粘轻怕重(zhān)
B.酬劳(chóu) 坍塌(tān)
流淌(tǎng) 刨根问底(páo)
C.嘲笑(cháo) 灼烧(zhuó)
淫慢(yín) 沉墨寡言(mò)
D.纯粹(cuì) 枯干(kū)
慷慨(kǎi) 参差不齐(chā)
解析:A项,“粘”应为“拈”,“拈”应读“niān”;C项,“墨”应为“默”;D项,“差”应读“cī”。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我们提倡创新精神,提倡标新立异、见异思迁,坚决反对狭隘保守思想。
B. 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一代又一代的右玉人锲而不舍战风沙,给一个几乎难以成活任何林木的不毛之地穿上了一层厚厚的绿装。
C. 我们遇到危险情况时,更应沉着冷静,不要惊慌失措。
D.倡导“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刻苦钻研精神,匠心筑梦,才能培养出更多揽月潜洋、勇于挑战的科研人才以及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
解析:“见异思迁”指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贬义词。不符合语境。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 )(3分)
A.通过这次演讲比赛,使同学们认识到“诵读经典”很重要。
B.虽然目前科学上尚无证据表明微塑料会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危害,但其潜在影响也无法让我们不容忽视。
C.我省要全面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和范围。
D.人的一生约有一半的时间都在思考,只不过成功者总在思考有意义的事。
解析:A项,成分残缺,可删去“通过”或“使”;B项,否定失当,可删去“无法”或“不容”;C项,搭配不当,可删去“和范围”。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B )(3分)
在中国人眼里,人生有四件大事——衣、食、住、行。把衣放在首位,为什么? 。 , , , 。
①古人常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②而它的起点“修身”当然不能缺少对身体的包装行为
③即必须首先从外表上塑造出具有儒家风范的形象
④因为在礼仪之邦,衣是脸面、包装,是身份的体现
⑤这是士人儒生的人生信念与行为准则
A.①②⑤④③ B.④①⑤②③
C.③⑤④①② D.④①③②⑤
解析:前文中说“为什么”,后边应该是说明原因,应接第④句;后面围绕“修身”来说明第④句中的衣是“身份的体现”。先用第①句古人的言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引出“修身”,指出“这是士人儒生的人生信念与行为准则”,“这”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第⑤句应排在第①句后;第②句进而说明“修身”需要“对身体的包装行为”,第③句是对第②句的解释说明。所以正确顺序为④①⑤②③。
5.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3分)
A.《走一步,再走一步》选自《心理学与成长》。莫顿·亨特,英国作家、心理学家。文章题目说明把生活中的大困难分解成一个个小的困难,然后一个个地去战胜。
B.《植树的牧羊人》主要赞扬了老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C.《纪念白求恩》一文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叙得简要,议得精辟,既能使读者由表及里地认识白求恩,又能懂得向白求恩学习什么,为什么要向他学习,怎样向他学习。
D.《诫子书》选自《诸葛亮集·文集》。课文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写给自己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文中饱含着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
解析:莫顿·亨特,美国作家、心理学家。
6.(2023·衡阳检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的4月23日确定为“世界读书日”。为庆祝这一文化节日,学校决定以“书香满校园,共享读书乐”为主题开展一次读书活动。请你随我们到下列站点参加活动。(10分)
(1)【留言栏】在读书心得栏里,小华写下了“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留言。请你也摘录一则关于读书的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2分)
答案:(示例)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2)【设计活动】这次活动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合理的安排,语文老师已设计好了两种活动形式,请你帮他(她)再设计两个。(4分)
活动一:举办“我的读书经验”交流会
活动二:举办“走进名著”读书报告会
活动三:
活动四:
答案:(示例)①举办“书香校园”读书知识竞赛;②举办“名著在我心中”演讲比赛;③举办“名著走向舞台”话剧表演;④出一期“我与名著共成长”墙报(黑板报)。(任选其二即可)
(3)【仿写表达】谈到读书的作用时,大家各抒己见,请仿照画线句在横线上写一句话,表达你对读书作用的认识。(4分)
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读书,让我们体验生活的乐趣; (示例)读书 , 让我们拥有崭新的发现 ;读书,让我们懂得做人的道理; 读书 , 让我们感悟人生的真谛 。
二、阅读理解(4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2分)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非淡泊无以明志( 志向 )
(2)非宁静无以致远( 达到 )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2分)
A.淫慢则不能励精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陈太丘与友期行》)
B.静以修身
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C.夫君子之行
逝者如斯夫(《〈论语〉十二章》)
D.夫君子之行
曲肱而枕之(《〈论语〉十二章》)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 不学习就没办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没办法成就学业。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文: 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10.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对你有什么启发?(4分)
答案:用意: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启发:(示例)人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避免老了后悔。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16分)
阳光下的藤椅
①“吱咯,吱咯”,一阵熟悉的响声飘入耳鼓,我知道姥爷一定又躺在藤椅上欣赏那些花了。
②八十出头的姥爷,身材枯瘦枯瘦的,腰板却还挺得直。头发已经花白了,山中老藤似的皱纹爬满了脸颊,姥爷常常感叹:“岁月不留人哪!”
③我一直有点畏惧姥爷。记得很小的时候,我弄折了他的花,姥爷大发雷霆,竟然当着爸爸的面,拿扫帚打了我一顿。后来,姥爷提起这事儿,那时,他也是坐在藤椅上,眯着双眼,轻轻说道:“这些花可都是有感情的,它们陪我好多年了。现在我没事的时候,给它们浇点水,翻翻土,看它们有没有开花,我的心情就很好了。”姥爷似乎在自言自语,可他平静的口吻和阳光下安详的面容,着实让我愧疚了好一阵呢!
④姥爷不是很爱说话,闲暇的时候,除了摆弄那些花,就是戴上那副老花镜,翻翻破旧的《辞海》。小时候,我有不知道的词、典故、人物,只要跟姥爷说一声,他就会戴上他的老花镜,翻开厚重的《辞海》,给我一个满意的答复。那时,在我的眼里,姥爷仿佛就是一本厚厚的《辞海》,无所不知。
⑤当然,尤其让我对姥爷心生敬畏的是姥爷的一身正气。姥爷以前是财务科的科长,这是多么令人眼红的位置啊,可是姥爷一直两袖清风,只管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他的傻,成为同事私下的笑料,连姥姥、小姨们也怨姥爷老实。可姥爷很坦然,说:“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夜半鬼叫门。什么叫心底无私天地宽啦!就是我这样的。”姥爷说完,还重重地拍拍胸脯。
⑥我一天天地长大,姥爷却在一天天地老去。可我对姥爷那种畏惧依然存在。我想,这不是别的,正是被他内在的威严折服,被他的正气感染的缘故吧!然而不管怎样,他终究是那个坐在藤椅上的慈祥老人,是疼爱我的姥爷。
⑦午后的阳光温柔地洒在藤椅上,那些花儿在空气中摇曳,我看到姥爷脸上浮着满足的笑意。这个画面在我的记忆中定格。
(有改动)
11.第⑤段中姥爷的“傻”成为同事私下的笑料,他真的“傻”吗?请结合文章说说理由。(4分)
答案:不傻。姥爷一身正气,当财务科的科长,两袖清风,心底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由第⑤段,理解同事笑姥爷“傻”对表现姥爷形象的衬托作用,把握姥爷的性格特点。
12.请赏析第②段画线的句子。(4分)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皱纹比作山中的老藤,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姥爷虽然年老体衰,但腰板依然挺得直,一身正气,精神抖擞。
13.请结合文章分析,“我”为什么敬畏姥爷?(4分)
答案:①“我”很小的时候,弄折了姥爷的花,他拿扫帚打了“我”一顿;②常给“我”答疑解惑,姥爷仿佛就是一本《辞海》;③姥爷当财务科的科长,始终两袖清风,一身正气;④“我”一天天长大,姥爷一天天老去,“我”仍被他内在的威严折服。
14.简析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答案:内容上点题,姥爷喜欢躺在藤椅上赏花,有高雅的情趣,“我”被姥爷的一身正气以及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威严折服;结构上,前后照应。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温馨闲适的气氛,表现了姥爷和蔼的笑容以及对“我”的疼爱,让“我”铭记在心。
解析:本题考查结尾段的作用。理解该段内容,结合内容及中心,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具体分析作用即可。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9题。(17分)
总有一些美好不期而遇
葛 闪
①小区门口有个补鞋的老者,头发被风霜染得花白,脸上满是被岁月的犁铧耕耘出的千沟万壑,年轻时还折了一条腿。老者虽身残,却心善,坚持良心做人,修补一双鞋只收两元钱。小区里的人看他可怜,也都极为照顾他。
②上月的一天,我看到一个染着黄发的小伙子,把自己的运动鞋送给他补。无论老人怎么尽心尽力,他却总是嫌老人补得不好,不停地让老人返工。我站在旁边实在气愤不过,张口欲为老者抱不平,但老者仿佛看出我的心思,用一个温暖的眼神阻止了我。就这样,老者反反复复为小伙子修补了好几次。小伙子这才心满意足,丢下了十元钱,说:“反反复复补了这么多次,十元钱就不找了。”说完,便吹着口哨离开了。
③小伙子转身离开的时候,轻轻拍了下我的肩膀,给了我一个狡黠的眼神。我突然明白,他是故意找借口来帮助补鞋的老者。这样,既能帮助老者于无形,又能维护老者的尊严。瞬间,小区门口凋零的树木,也突然桃红柳绿了。
④前不久吃早餐时,我被邻桌的一对母女吸引住了。她们雍容华贵的穿着、优雅的吃态,着实让人感觉眼前一亮。
⑤那个二十岁上下的女孩放下筷子,向早已吃完的母亲娇声说:“妈,我饱了,剩下的三个包子我不吃了。”母亲点着她的额头,笑嗔她是个败家女,示意她打包带走,女孩却表示,区区几个包子,不值得打包。
⑥母亲笑了:“刚才你还拼命喊饿,现在又说吃饱了。以前你说我花钱大手大脚,你看现在你也开始败家了。”
⑦母女优雅地离开了餐厅,出门时,女孩回头望向刚才吃饭的地方,眼神里满是温暖。餐厅里一个衣着褴褛的颇像拾荒者的老太太,迅速地把三个小笼包当珍宝似的放进碗里。我这才明白了女孩的良苦用心。
⑧也是那一瞬间,在这个极冷的早晨,我的心一片明媚,春暖花开。
⑨去年夏夜,我和看护桃园的三叔公聊天,突然听到窸窸窣窣声。我马上提醒三叔公,肯定是偷桃的蟊贼,并拿起了一根木棍。
⑩“不,”三叔公阻止住我,“现在生活好了,谁还缺一口桃子吃?这么晚偷桃子的,无非是几个小淘气罢了。你要是猛地过去了,孩子们一慌,万一从桃树上给摔下来怎么办?随他们吧。”三叔公眉眼里爬满的都是慈祥。
那一晚,我觉得整个天与地间都是那么美好。
我一直认为,人活一世,也许或多或少会遇到诸多苦难的字眼,但这个尘世里,也总有一些美好存在于某个角落里,宛如阳光,总会于一个明媚的日子里,和你不期而遇。
(有改动)
15.题目《总有一些美好不期而遇》中的“美好”在文中具体指哪几件事?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3分)
答案:第一件事:染着黄发的小伙子让老人补鞋时,故意让老人返工,实际想让老人多挣钱。第二件事:一对母女吃饭时,小姑娘故意剩下三个包子让衣衫褴褛的老太太吃。第三件事:看护桃园的三叔公不阻止孩子们偷桃,怕孩子们一慌从树上摔下来。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概括。通读全文,从第②③段、第⑤~⑦段、第⑨⑩段,筛选提炼关键信息,归纳概括即可。
16.“瞬间,小区门口凋零的树木,也突然桃红柳绿了”这句话属于 环境 描写,其作用是 衬托出作者明白小伙子的善良举动后的一种美好、愉悦的心情 。(4分)
解析:本题考查环境描写及其作用。抓住关键词,把握环境特点,联系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具体分析回答即可。
17.第⑦段“我这才明白了女孩的良苦用心”中的“良苦用心”指什么?(2分)
答案:指女孩将剩下的三个包子留给像拾荒者的老太太的做法。
18.本文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请抄写在横线上。(2分)
答案:人活一世,也许或多或少会遇到诸多苦难的字眼,但这个尘世里,也总有一些美好存在于某个角落里,宛如阳光,总会于一个明媚的日子里,和你不期而遇。
19.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请写下一例。(4分)
答案:(示例)烈日中或暴雨中为交警撑起的一把伞;放学晚回家时公交司机为我亮起的车灯等。
解析:本题是开放性题目。理解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用简练的语言记述个人经历即可。
三、写作(50分)
20.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舞台上的故事,凝聚着无尽的人生,或令人感动振奋,或引人慨叹深思;舞台上的人物,折射出多样的人格,或有着动人的风采,或有着可憎的面目……
请以“舞台”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②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④500字以上。
答案:略。
5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