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训练(二十二) 22 寓言四则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D )
A.溉汲(ɡài) 雕象
中伤 坠落(zhuì)
B.爱慕(mù) 凯歌
奈何 庇护(pì)
C.较量(liàng) 喇叭
蜘珠 粘住(nián)
D.舍然(shì) 叹息
适用 添头(tiān)
解析:A项,“象”应为“像”;B项,“庇”应读“bì”;C项,“珠”应为“蛛”,“粘”应读“zhān”。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D )
A.他永远都是不甘示弱,总想和人较量一番。
B.对那些只懂得爱慕虚荣而不努力学习的同学,他一向是鄙夷的。
C.周翡的外祖父李徵是那个世界侠义精神的代表。他不仅在乱世之中建立了四十八寨庇护一方百姓,更在江湖上救人无数。
D.因为要完成这项任务还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于是他杞人忧天,总是皱着眉头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解析:“杞人忧天”指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用在此处与语境不符。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
A.要在海量搜索结果中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我们必须具备筛选信息和快速浏览的能力。
B.通过开展“孝亲敬老”活动,使同学们懂得了感恩、回报父母。
C.杜绝餐桌上的浪费,关键在于人们的正确认识和自觉行为。
D.因为天气原因,近期到公园里散步的人比以前减少了几倍。
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将“筛选信息”和“快速浏览”互换位置;B项,成分残缺,应删去“通过”或“使”;D项,搭配不当,可以把“几倍”改为“许多”。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 待,等到 )
(2)国人道之( 讲述 )
(3)因往晓之( 告知,开导 )
(4)只使坠( 纵使,即使 )
5.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
A.宋之丁氏 B.国人道之
C.有闻而传之者 D.因往晓之
解析:A项中的“之”是助词,的,其他三项中的“之”都是代词。
6.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家无井/而出溉汲
B.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C.奈何忧/崩坠乎
D.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解析: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奈何/忧崩坠乎”。
7.下列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A.寓言往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以神喻人,《蚊子和狮子》以动物喻人。
B.《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两则寓言都采用了对话描写。
C.《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D.《杞人忧天》的故事嘲笑了那些既自扰又扰人的庸人,告诉人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
解析:《蚊子和狮子》虽有语言描写,但没有对话描写,更多地运用了动作描写。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_”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C )
A.终日在天中行止 一狼得骨止
B.其人舍然大喜 屠大窘
C.因往晓之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地,积块耳 止增笑耳
解析:C项,代词,代指杞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A项,都是“停留、停止”的意思;B项,都是“非常”的意思;D项,都是“罢了”的意思。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译文: 你踩踏行走,整天在地上活动,为什么要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10.杞人为什么忧天?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
答案:因为担心天会塌下来。嘲讽了那些为一些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担心的人。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①契②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 ①遽(jù):立即,匆忙。②契(qì):用刀刻。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 挖掘,开凿 )
(2)求闻之若此( 消息,传闻 )
(3)楚人有涉江者( 过,渡 )
(4)不亦惑乎( 迷惑,糊涂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译文: 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里得到一个人。
(2)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译文: 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13.【甲】文中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
答案:因为他不太相信挖井挖出一个人这样的事情。
14.【乙】文中楚人闹此笑话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思想僵化,只凭主观愿望,看不到事物的发展变化。
【参考译文】
【乙】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立刻在那船(舷)上用刀刻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寻找剑,不也很糊涂吗?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狮子和公牛
狮子打算杀死一头大公牛,决定施展诡计。狮子邀请公牛说:“我杀死了一只绵羊,如果你愿意,朋友,今天我们一块儿会餐。”狮子想:我要趁公牛躺着的时候把他吃掉。公牛到了狮子那儿,看见瓦锅很多,铁叉很大,却不见什么地方有绵羊,就走开了。狮子责问公牛为什么走开,公牛说:“狮子,我不是无缘无故走开的,我已经看出你准备的一切不像是要吃羊,而是要吃牛。”
这个故事是说, (示例)坏人的伎俩瞒不过聪明人 。
15.在横线上填上一句合适的话,不超过12字。
16.这则寓言虽然短小,但作者运用了 心理描写 、 语言描写 等描写方法,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
17.联系现实生活,说说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
答案:(示例)现实生活中,轻易上当受骗的例子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对天上掉下的“馅饼”要保持警惕;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我们要力戒贪欲,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识破“温柔的陷阱”。
解析:本题考查对寓言蕴含的道理的把握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在各种诱惑面前应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即可。
(四)综合性学习。
18.班级将要开展以“感知童话、寓言故事的魅力”为主题的读书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为激发同学们阅读童话、寓言故事的兴趣,请你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答案:(示例)读童话、寓言故事,感知文学魅力。
(2)下面一则寓言故事准备贴在“班级阅览角”上,请你给它拟一个醒目的小标题。
有一只猴子,胆子很大,天不怕地不怕,但是只怕一样,那就是怕听到公鸡的叫声。它每次听到公鸡打鸣,就忍不住两腿颤抖,浑身的毛都会惊悚得竖立起来。
一天,它将自己心中的恐惧说给大象听,谁知大象听了哈哈大笑。“公鸡鸣叫一嗓子就能伤害到你吗?”就在这时,一只蚊子飞了过来,在大象的头顶飞旋,大象吓得又躲又闪。“如果蚊子钻进我的耳朵里,我就死定了!”大象一边惊叫,一边甩动鼻子驱赶蚊子。
现在轮到猴子哈哈大笑了。
答案:(示例)猴子的恐惧
(3)寓言的寓意与其情节设计有密切的关系。设想一下,如果赫耳墨斯不是爱慕虚荣,蚊子也没有撞上蛛网,我们又能从寓言中读出什么?任选课文中的一则寓言,或以前读过的寓言,重新设计情节,赋予其新的寓意。
答案:(示例)蚊子战胜狮子后,边飞边想,我们之间的实力如此悬殊,为什么我能够取得胜利?是因为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长处来攻击对方的短处。因此,蚊子在以后的战斗中从未失败过。寓意:善于总结经验,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6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