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第六单元成果展示 语文 七年级上

文档属性

名称 29 第六单元成果展示 语文 七年级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2 09:27: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成果展示
(时间:120分钟 分值:120分)一、积累与运用(25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3题。(8分)
《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想象奇特,人物滑稽可笑,情节荒诞离奇。一位愚蠢得不可救药的皇帝,一群只会随声附和的大臣,被两个jiǎo huá的骗子的zhuō liè骗术耍得团团转,真相最终竟由一个孩子说出,真是非常颇具讽刺意味。说真话是需要勇气的,如果你也在游行现场,你会怎么做呢?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3分)
(1)滑稽( jī ) (2)荒诞离奇( dàn )
(3)随声附和( hè )
2.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1)jiǎo huá( 狡猾 )
(2)zhuō liè( 拙劣 )
3.上面语段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C )(3分)
A.这篇童话想象奇特,人物滑稽可笑,情节荒诞离奇。
B.一位愚蠢得不可救药的皇帝,一群只会随声附和的大臣。
C.真相最终竟由一个孩子说出,真是非常颇具讽刺意味。
D.如果你也在游行现场,你会怎么做呢?
解析:“非常”与“颇”重复,应删去“非常”。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公众的担忧并不是杞人忧天,食品安全问题依旧是人们应该关注的问题。
B.看着屋子里新贴的年画儿,九十多岁的姥姥眉开眼笑,她知道自己又迎来新的一年。
C.我们没有神通广大的本领,但如果我们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用心描绘宏大的蓝图,也能在前进的路上添一份希望。
D.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同。
解析:“随声附和”指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不符合语境。
5.填入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B )(3分)
一位思想家和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很难说莎士比亚和牛顿谁需要的想象力更多一点。”这就是说,文学和科学绝不是没有联系的,莎士比亚塑造人物形象固然需要想象力,
A.牛顿进行科学研究更需要想象力。
B.牛顿进行科学研究同样也需要想象力。
C.牛顿进行科学研究不一定就不需要想象力。
D.牛顿进行科学研究难道就不需要想象力吗?
解析:从“文学和科学绝不是没有关系的”,可以把握二者关系,注意关联词语“固然”与“也”搭配。
6.填空。(4分)
被鲁迅先生称为“神魔小说”的①《 西游记 》,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之一。前七回讲述② 孙悟空 的身世和③ 大闹天宫 的故事。作品中一个深受人们喜爱的角色④ 猪八戒 ,虽然好吃懒做,见识短浅,爱搬弄是非,爱占小便宜,说谎,贪恋女色,一遇到困难就嚷嚷着散伙,但也不失忠勇和善良。
7.七年级上学期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语文老师看着同学们的日记和作文写得越来越好,号召每位同学选出自己满意的作品,互助评改后结集成册。(7分)
(1)请给作文集命名: (示例)《蒲公英的翅膀》《百灵鸟文集》《萌言集》(任选其一即可) 。(1分)
(2)请对杨青同学的作文片段进行评改。(6分)
打开记忆的阀门,往事如潮水般划过来……
小时候的我非常淘气,趁着爷爷奶奶不在家,我便给鸭子洗澡。我把一个个刚孵出的鸭子按进洗脸盆里,它们都被我弄“感冒”了。爷爷奶奶回来后把我教育了一番。
①第一段有一处用词不当: 划 应改为 涌 。(2分)
②评注第二段,不少于30字: (示例)此段文字写小时候,“我”给鸭子洗澡。“我”把一个个刚孵出的鸭子按进洗脸盆里,以至于小鸭子都被“我”弄“感冒”了,不仅写出了“我”的淘气可爱,还充满了童真童趣,让人回忆起童年的美好! (4分)
二、阅读理解(4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9分)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8.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2分)
A.及其家穿井(待,等到)
B.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
C.险躁则不能治性(危险)
D.相委而去(舍弃)
解析:“险”应解释为“轻薄”。
9.下列句中的“之”与“宋之丁氏”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2分)
A.下车引之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因往晓之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解析:“宋之丁氏”与D项的“之”都解释为“结构助词,的”;A项,代词,代指元方;B项,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代词,他。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译文: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向宋国国君报告这件事。
11.我们每天都会接收到多种信息,有时真伪难辨。如果生活中发生了类似《穿井得一人》这样的事,你会采取怎样的态度?(3分)
答案:①对于各类消息,我们要(像宋君那样)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有条件的可以进行调查研究;②不要(像国人那样)轻信传闻,也不要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③作为消息的发出者(如丁氏)应表述准确、清晰,避免产生歧义,造成误会。
(二)(2023·三门峡检测)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6题。(21分)
尊贵的骡子
陈之杂
①一头骡子,它成天在主人的农场干着粗重的农活。它很不甘心,但又很无奈。它害怕主人的鞭子,那鞭子“啪”地抽在身上,辣疼辣疼的。更可气的是,主人如此对待它,它只能认命;可那些跟它毫不相干的人,也常常欺辱它。
②一天,一个木雕师牵着一头驮着神像的驴经过农场。驴伤了脚,无法继续行走。
③“朋友,我的驴走不了啦,我想借你的骡子驮神像去寺庙,可以吗?”木雕师指了指骡子,看着骡子的主人,满脸期待。
④“当然可以。”骡子的主人看着木雕师,点了点头。
⑤“谢谢,谢谢!”木雕师向骡子的主人连连点头。
⑥骡子的主人帮助木雕师把神像放到骡子的背上。
⑦骡子心里是很不爽的,又是跺脚,又是甩尾巴。
⑧木雕师牵着骡子,向寺庙所在的方向走去。
⑨骡子很不情愿跟着木雕师走,脚步迈得很沉重。但走着走着,它发现一路上遇到的人都停下脚步,向着它跪拜。它觉得自己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神,脑袋举得格外高,步子迈得格外轻松,尾巴甩得格外欢快……
⑩走到一个菜场旁边,木雕师把骡子拴在一棵大树下,便匆匆去寺庙汇报。
木雕师离开以后,菜场里的人和菜场外的人纷纷到骡子身边,向着骡子跪拜。那些卖菜的人还拿出可口的青菜喂给骡子。
“没想到,我竟然是一头如此尊贵的骡子!我再也不回农场了,在这里过着受人尊敬的生活,多么美妙呀……”骡子心里想道。
骡子就这样开心地吃着,想着。
过了一会儿,木雕师带着几个僧人来到菜场旁边。僧人把神像迎走了。木雕师于是打算牵起骡子往回走,可骡子站着不动。他用手拍打骡子,骡子还是不动。他推骡子的屁股,骡子还是不动。不管他如何驱赶,骡子就是不肯迈步。无奈之下,他只好回农场去叫骡子的主人来想办法。
这时候,骡子吃惊地发现人们对它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人们先前敬它如神,而今厌弃它如狗屎。它很是茫然、失落。
“这头讨厌的骡子是谁家的?为什么停在这里?”一个老者走过骡子身边,看着骡子,满脸厌烦。
一个年轻人走过骡子身边,抬脚在骡子的屁股上踢了一脚。一个小孩走过骡子身边,从地上捡起一块石头,扔到骡子身上……
骡子很悲哀,但还是默默地忍受着人们对它的欺辱。
过了许久,木雕师回来了,带来了骡子的主人。骡子的主人要牵骡子走,骡子依然不肯迈步。主人高高地扬起鞭子,在骡子的屁股上“啪”地抽了一鞭。骡子浑身一颤,抖了一下脚,乖乖地跟着主人离去。
大树下,木雕师看着渐渐远去的骡子,陷入沉思。
(有改动)
12.请阅读全文,理解情节,在下表甲、乙两处补写情节的相关内容。(4分)
驮神像前 驮神像时 不驮神像后 主人到来后
甲: 骡子对现实很无奈(或骡子很不甘心又很无奈,骡子只能认命) 骡子受到人们“跪拜” 骡子被人们厌弃 乙: 骡子跟着主人离去(或骡子回到农场,骡子回到原来的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情节。从第①段、第 段筛选提炼关键信息,围绕骡子,归纳概括即可。
13.文中骡子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案:(示例)没有自知之明(愚笨,可怜,骄傲,自卑,虚荣),渴望改变现状。骡子成天在主人的农场里干着粗重的农活,还被主人鞭打,被他人欺辱,当人们向骡子背上驮着的神像跪拜时,骡子误以为是向自己跪拜,便觉得自己是个尊贵的骡子。
14.请从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⑨段画线的句子。(4分)
答案: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的描写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骡子骄傲(得意,兴奋,虚荣)的心理。
15.文章以《尊贵的骡子》为标题,你认为有哪些妙处?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案:①点明写作对象。本文塑造了骡子这个主要写作对象,全文围绕骡子展开故事情节。②暗示本文主旨,发人深思,引人警醒。骡子是不被尊重的,因为身上驮着神像,人们向神像跪拜,骡子误以为人们向它跪拜,便觉得自己尊贵。在生活中,像骡子这样没有自知之明的人不少。③点出文章线索。骡子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④运用讽刺手法(或褒词贬用,反语,拟人)。“尊贵”和“骡子”是对不上号的,用“尊贵”来修饰“骡子”,带有讽刺意味。⑤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初看文章标题,觉得奇怪,就会想阅读文章。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及中心,联系标题的一般作用,具体分析回答即可。
16.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5分)
答案:(示例)做人要有自知之明(做人不要自以为是,做人要正确对待荣誉)。有一次我抄学霸的作业,因按时并较好地完成作业得到老师表扬,我还沾沾自喜,后来考试考得一塌糊涂,我终于明白,做人要有自知之明。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感悟。文中骡子自以为人们是跪拜它,没有自知之明,所以告诉我们要有自知之明,不要自以为是,做人要正确对待荣誉。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答案不唯一。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题。(15分)
青果果,紫果果
潘国本
①立夏一过,桑园里跑进去几个孩子就再也看不见了。孩子们一棵棵巡过来,巡过去,寻找紫了身子的桑果,妈妈在外边喊做事了,不出声,可心一急,红了身子的也塞进嘴去,红桑果怎经得起嚼呢,碰上舌头牙根就冒酸水了,再恋也只好吐出口。好不容易寻上棵不长叶子只结大果的,那是嫁接未成的野桑,会一连几天都去看望,看它青的变红,红的变紫,紫的变黑。桑果发紫的时候,学校也开始午睡了,那边紫果果枝头跳呀跳,这边身子困在教室里躁呀躁,怎么睡得着呢?“老师,我要小便。”教室门一出,跑步飞进“根据地”,不知不觉就忘了小便究竟应该多长时间。返回教室的时候,老师的脸早拉成马脸:“嗯,你小便能把嘴唇都小便紫了?”还是让紫果果打了“小报告”,站半节课那是最轻的惩罚了。
②不过,我还是断定桑果树是最喜欢孩子的,要不,为什么总是在我们最馋的时候果子结得那么甜?为什么总是把身子压得那么低,让每双小手都够得着?为什么谁家树上的桑果都可以采而不算偷?还长得那么小巧,小小的手采下来塞进小小的嘴里,一口一个。
③有同学馋我说,要吃桑果还不容易,去大河沿,爬上树就能吃一饱。我记牢了这句话,不过,那是“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的季节,谁的手上都有事做。一放学,我约了黑皮,背上猪草筐,做个眼神给妈妈,示意外出打猪草,一获批准,直奔大河沿。果不其然,远远的,小同伴早已到了,那时野桑一排,比我们门前的高大多了,傍着水斜着身子倾向河心,红果果、紫果果像春节门前的鞭炮,一串串缀遍枝头。枝丫全不刁钻,我和黑皮脚一弹就到了树上,这里桑果都紫成黑的了,我俩像鸡啄米一样尽情尽兴起来。一会儿,黑皮说“瞧你嘴唇”,我说“瞧你舌头”,哈哈大笑,真的是孙悟空钻进蟠桃园了,痛快!
④“站牢啊,当心掉进河里。”桑树下,一个锄地老人笑眯眯地朝我们说。原来我们只顾巧取豪夺,忘了树边的蚕豆地和蚕豆边上刚放藤的南瓜,蚕豆和南瓜墩踏歪了,老人正在给板结了的土重新刨松。“上西边去采,那棵树上的桑果更好。”老人不怪我们,还关照我们,真是天下的大好人!下树,赶另一棵,逮更大更甜的,把口袋装满,把隔天的也储备上。
⑤那天,我们真的快活死了,可打的猪草呢?猪草一棵也没进筐。口袋里的桑果,上树、下树早成了渣,挤出的果汁把裤子染成了“花脸大侠”,回家结结实实挨了一顿揍。揍了又怎样呢?此后数年,我和黑皮还是每年必去“蟠桃园”。
⑥后来晓得,这些野桑都是那锄地的韩老大的,他兄弟三个,茅屋三间,独居河边。兄弟仨心肠好,但饭量大,再勤快也撑不好三人门头,兄弟仨省吃俭用齐心协力,腾出两间茅屋给老三,讨了个盲人女人,老大、老二两个鳏夫(老而无妻的人)合住。我一直搞不清楚那排只结果子不长桑叶的野桑为什么一直不锯掉,为什么我们踩了他的地他还是笑眯眯的,原来他,青果果日子里藏了颗紫果果心。
(有改动)
17.第②段说“我还是断定桑果树是最喜欢孩子的”的依据是什么?(4分)
答案:在我们最馋的时候桑果结得那么甜;桑果把树枝压得那么低,让每双小手都够得着;小孩采别人家的桑果不会被认为是偷;桑果长得小,刚好一口一个。
18.联系第④段和第⑥段思考分析,说说韩老大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答案:韩老大腾出房给兄弟娶媳妇;他为了孩子们能吃到又大又甜的桑果而不锯掉野桑;孩子采桑果时,踩了他的地,踩坏了他的庄稼,他不仅不生气,还关照孩子们。由此可见,他是个纯朴善良、有爱心的、勤劳的农村老人。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找出韩老大所做的事,结合文中对他的具体描写,揣摩人物心理,把握其性格特点。
19.体会第③段“真的是孙悟空钻进蟠桃园了”一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
答案:以“孙悟空”自比,表现了作者在尽情尽兴地吃紫桑果时的快乐满足的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句情感的理解。先抓语句中的关键词语,再结合上下文,并联系句子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来理解,最后用通顺、明白的语言把含义诠释出来。这句话抓住关键词“蟠桃园”,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再结合《西游记》中孙悟空进蟠桃园后的快乐自在可明确,这里表现了我们吃紫桑果时的快乐满足的心情。
20.根据全文内容,说说文章末句“青果果日子里藏了颗紫果果心”的内涵,并思考这句话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 (4分)
答案:“青果果日子”是说韩老大生活贫苦,“紫果果心”是说韩老大心肠好。这句话是对韩老大的赞美,放在文章结尾起到照应题目、点明主旨的作用。
三、写作(50分)
21.你有没有憧憬过未来的生活?你觉得,十年以后的你是什么样子的呢?在做什么?又有着怎样的精神面貌呢?
请以《十年后的我》为题,发挥想象,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主立意,思路清晰,想象和联想丰富;②不少于500字。
答案:略。
8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