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课时分层训练(四) 4 古代诗歌四首 语文 七年级上

文档属性

名称 04 课时分层训练(四) 4 古代诗歌四首 语文 七年级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2 09:27: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训练(四) 4 古代诗歌四首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 )
A.灿烂(làn) 澹澹(zhān)
子规啼(tí) 咏志(yǒnɡ)
B.萧瑟(sè) 竦峙(sì)
天涯(yá) 左迁(qiān)
C.枯藤(ténɡ) 沧海(cānɡ)
一帆悬(xuán) 残夜(cán)
D.碣石(hè) 归雁(yàn)
断肠人(chánɡ) 昏鸦(hūn)
解析:A项,“澹”应读“dàn”;B项,“峙”应读“zhì”;D项,“碣”应读“jié”。
2.下列对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C )
A.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C.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解析: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A.水何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B.海日生残夜(半夜)
C.我寄愁心与明月(给)
D.枯藤老树昏鸦(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解析:“残夜”指夜将尽未尽之时,并非“半夜”。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D )
A. 《观沧海》的作者是曹操,他是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B.《次北固山下》标题中的“次”是“第二次”的意思,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
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标题中的“龙标”和诗句中的“龙标”都是指唐朝的县名。
D.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都是表达思乡之情的名作。
解析:A项,曹操是东汉末年人;B项,“次”是“停宿”的意思;C项,标题、诗句中的“龙标”分别是指唐朝的县名、王昌龄。
5.默写。
(1)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2)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4)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曹操的《观沧海》中抒发气吞山河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日月之行 , 若出其中 ; 星汉灿烂 , 若出其里 。
(6)《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寄托诗人对朋友无尽怀念和同情的诗句是: 我寄愁心与明月 , 随君直到夜郎西 。
(7)《次北固山下》中蕴含新生的美好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哲理的诗句是: 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 。
(8)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 枯藤老树昏鸦 , 小桥流水人家 , 古道西风瘦马 ”,将不同景物组合在一起,烘托出羁旅游子内心的凄楚与悲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6.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 首联写诗人以游客身份乘舟去“青山”游玩。
B. 由于潮水上涨、江面开阔,诗人因此感到悬心。
C. 诗人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
D. 家乡的书信从何处传来,原来是大雁从洛阳捎来。
解析:A项,“客路青山外”指诗人要去的路在“青山”之外,并非“以游客身份乘舟去‘青山’游玩”;B项,“风正一帆悬”意为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并非让诗人“感到悬心”;D项,“归雁洛阳边”是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不是“家乡的书信从何处传来,原来是大雁从洛阳捎来”。
7.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
答案:这首诗写的是乡愁,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诗人乐观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诗人的情感。诗歌首联写出漂泊羁旅的情怀;颔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宏阔大;颈联蕴含旧事物终究阻挡不住新生力量的哲理;尾联见雁思亲,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点明主旨,表现出诗人的乡愁。据此综合作答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8.下列对这首元曲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最后两句由景及人,道出天涯游子的心情,“断肠”是全文主旨。
B.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枯藤”“古道”“西风”,与“夕阳”相呼应的是“昏鸦”,与“天涯”相呼应的是“古道”。
C.“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出一派温馨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对比,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D.本曲格调低沉,运用了景物烘托的手法,表现了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三)综合性学习。
9.月亮,从古至今以其独特的清冷神秘引发人们无尽的幻想,成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词之月文化探究”专题活动。
(1)小玥同学准备将网上查阅到的诗句放到《诗词之月》的专辑中,下列不合适的一项是( D )
A.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B. 昨夜圆非今夜圆,却疑圆处减婵娟。
C.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D.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解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出自唐代李商隐的《无题二首》(其一),意思是“昨夜星光璀璨,凉风习习,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诗人以曲折的笔墨写昨夜的欢聚。夜幕低垂,星光闪烁,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渲染出宁静浪漫的温馨气息。所以这两句诗与“月”无关,不符合题目要求。
(2)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探究历代文人墨客钟情于月文化的原因。
材料一 在远古时期,民间就流传着许多关于月亮的传说,如“嫦娥奔月”等。中国民间自古以来就有赏月的传统习俗,赏月赋诗唱和,更是文人雅士的交友活动之一。
材料二 月光虽明亮,但与太阳的光辉相比,仍显得有些清凉,不像太阳那样让人温暖,有时甚至让人感觉有些凄清、悲凉。
材料三 月亮本身独有的特征: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钩,残缺不全。
答案:中国月文化源远流长;月亮、月光独有的特征能引起文人墨客的共鸣。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