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训练(九)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jiàn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
(1)请根据拼音把汉字规范地写在田字格里或把加点字的拼音规范地写在拼音格里。
(2)在语段中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A.; ( ) B. ; —— ——
C., —— —— D. 。 ( )
解析:第一个空前后两句是两个层次,中间应使用分号。第二个空和第三个空之间的句子是对“拍雪人”的解释,从句子整体考虑,应使用括号。
(3)语段中与“积雪”词性相同的词语是 (示例)冬天 、 罗汉(雪、人们、荒园、鸟雀等)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文艺汇演那天,我们班跳舞的女同学都打扮得花枝招展。
B.项目现场人声鼎沸、机器轰隆,生产车间开足马力、全力生产……眼下虽已至深秋,寒气来袭,各地却仍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C.重庆的中午,高温难耐,观音桥步行街上都没看到几个人,真是人迹罕至。
D.国家以人才强国为目标,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各类人才在中国大地上各得其所、大展其长。
解析:“人迹罕至”指少有人来。不能形容步行街上人少。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
A.鲁迅故乡绍兴的春天是一个百花盛开、草长莺飞的地方。
B.我国未成年人所占网民比例不断提高,调查显示大约有95%左右的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
C.我们只有相信自己的能力,才能在各种考验面前充满信心。
D.通过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体味到了童年鲁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
解析:A项,搭配不当,可将“地方”改为“季节”;B项,语义重复,删掉“大约”或“左右”;D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可删去“通过”或“让”。
4.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C )
A.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排比)
B.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
C.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比喻)
D.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比喻)
解析:“何首乌根”长得像人的形状,而不是把“何首乌”比喻成人的形状,没有喻体,不是比喻句。
(一)(2023·西宁检测)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童年钟声
厉彦林
①童年,是人生乐章中最动听的音符,生命画卷中最美丽的风景。童年那悠扬的钟声,一缕缕铭刻在灵魂深处和生命履历中……
②我们村的学校在村北边,后边就是一片树林子,密密匝匝地长满榆树、萍柳、杨树和各种灌木。春天,清晨的空气格外清爽,树林里异常幽静、舒适。树叶正由鹅黄变碧绿,阳光透过那稀稀疏疏的树叶,在地上映出凌乱的光斑。林中的鸟儿活跃起来,“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清风摇动,满树的绿叶在鼓掌。流水潺潺,鸟啼声清脆悦耳,一只只蝴蝶在灌木丛中盘旋嬉闹、比翼齐飞,一群蜻蜓好像飞机特技表演队,在空中滑翔俯冲。活泼机灵的小鸟,在刚换上春装的大树上蹦来跳去,比赛似的歌唱。林中蜿蜒幽静的小路,时而响起学生的脚步声和读书声。鸟儿们顿时像遵守纪律的孩子,鸦雀无声。孩子们摇头晃脑,抑扬顿挫,诵读得如痴如醉。那清脆的读书声,童稚的歌声,爽朗的鸟鸣声,潺潺的溪水声,合奏出优美和谐的天籁之声。那天人合一的仙境,梦幻一般,让人陶醉。
③当年村里小学的设施非常简陋,用不起木制的课桌,就用土坯垒上几排土台子,凳子也是从各家捎来的,可大家读书、学习十分卖力。同学们半闭着眼,摇头晃脑地朗读课文。墙南角竖着一根又粗又高的竹竿当旗杆。每当重要的节日,都要升五星红旗,同学们穿着五花八门,衣服各式各样,在五星红旗下庄重地行注目礼。清风下轻轻地摆动着的红旗,是那么鲜艳动人。最让人难以忘怀的就是钟声了。起初是铁铸的钟,后来换成一截炮弹壳,用一根粗钢筋勾着挂在树上,敲起来“铛铛”响,声音清脆还有余音。清晨,孩子们听见钟声立刻背起书包跑出家门,追逐着,嬉闹着,笑声一路铺洒到校园。学校没有体育设施,孩子们自力更生,玩弹玻璃球、打梭、打陀螺、跳高、跳绳……同样玩得兴奋、痛快!
④那时村里和学校都没钱,学校就组织“勤工俭学”。春天,让我们排着队去山冈沟底捋刺槐树叶;秋天去田野翻地捡地瓜、花生。更有趣的是去山上挖蝎子和土鳖。那时山上蝎子多,搬动大的石头块,会发现有蝎子高扬尾刺与你对视,或直往石缝里钻。我们就迅速用筷子夹起来,放进准备好的玻璃瓶中。一只二分钱,抓上半天能卖几毛钱,高兴地一蹦老高。
⑤刚从童年的学校毕业,人生的学校就在岁月急促的钟声中开学了……
⑥青年、中年人都已远离了童年,少了那份纯真,多了几份责任。面对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在现实生活的磨炼中变得更加成熟与智慧,童年时期的童心、童趣却越来越淡,儿时那些最简单的辨别是非、美丑的标准也逐渐变得模糊。当我们不遗余力地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时候,会突然顿悟:曾经给我们带来无限快乐的那份纯真和简单,原来是最稀缺、最珍贵的东西。
⑦童年是一盘永恒的录像带,是一幅永不褪色的风景画。既是人生的独版,又是绝版。如果人生能重复,谁都渴望再经历一次纯粹金色的童年。童年那余音袅袅的钟声,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依然回荡在耳畔和心田。
(有改动)
5.联系全文来看,本文以《童年钟声》为题有何作用?
答案:题目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作者抒发情感的重要依托,作者借“钟声”抒发了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把握文章内容及中心,理解标题含义,联系标题的一般作用,具体分析回答即可。
6.第③段描述了哪些童年生活趣事?请简要概括。
答案:读书、升国旗、听钟声上学、玩游戏等。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概括。理解该段内容,围绕人物,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童年生活趣事即可。
7.第③段画线句中加点的一系列动词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运用动作描写,使用动词“背起”“跑出”“追逐”“嬉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上学路上的欢乐,体现了钟声给孩子们带来的美好感受。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赏析。把握动词含义,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含义,分析孩子的心情,体会钟声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即可。
8.结合语境,谈谈你对第⑥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答案:无限快乐、纯真而简单的童年生活,才是我们最应该追求的美好幸福生活;我们应该多一些童真、童趣,这样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理解。整体把握内容及中心,明确作者对童年生活、童真、童趣的态度,理解其稀缺、珍贵的意义即可。
9.第②段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2段在写景手法上有哪些相同之处?有同学认为本段与主题关联不大,应该删除,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相同之处:都调动了多种感官,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特征鲜明,情景交融,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景物特征,蕴含着作者的喜爱之情。不能删除。本段描写了学校树林春日早晨的美好景象,突出了作者童年生活的美好,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为下文抒发对童年的怀念之情做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段落的写作方法及其表达作用。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2段,分析写景方法的相同之处即可;第二问,结合上下文,联系文章中心,分析本段在内容、结构两方面的作用即可。
(二)综合性学习。
10.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某校文学社团随机调查了部分学生,就“你喜欢的图书类别”(只选一项)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做了调查统计,将调查结果统计后绘制成下面的条形统计图:
材料二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节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中统计图的主要内容。
答案:卡通画读者人数较多,时文杂志、武侠小说、文学名著读者较少。
(2)文学名著或名篇是经过时间检验的人类文明精华,请你向同学推荐一本名著或名篇,并用材料二中“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说说你的推荐理由。
答案:(示例)推荐《西游记》。不必说唐僧的善良仁慈,孙悟空的疾恶如仇,猪八戒的幽默风趣;也不必说杏仙的美丽,玉兔精的娇媚,女儿国国王的痴情。单是那九九八十一难,就给读者无限遐想。所以我推荐你读一读《西游记》。
(3)某校文学社的名字原来是该校的校名,辅导老师计划更改文学社名字,现面向全校学生征集,请你也拟一个,新名字要求文雅,富有文学韵味。
答案:(示例)启航文学社(或博学文学社)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