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兰亭集序》课件(共3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0.1《兰亭集序》课件(共3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0.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1 19:58: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兰亭集序
谈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大多数人关注的都是他的书法之美,说它是“天下第一行书”。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关注到了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之美”。在清代有一个大才子叫金圣叹,他写了一本书《天下才子必读之书》通过《兰亭集序》一文给王羲之冠以“天下第一情种”的美称。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序文的特点,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痛、悲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王羲之对宇宙与人生的认识和看法,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的深沉感慨;
文化传承与理解:深入理解作品在感情的起伏变化中寄托的生命感悟,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出身于东晋四大豪门望族。
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有“书圣”之称,又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天下第二行书是颜真卿《祭侄文稿》)(苏轼的《黄州寒食帖》)
初为秘书郎, 累迁长史。后拜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王羲之
书圣
魏晋名士风流
王与司马,共天下
吾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二王——指东晋书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钟王——三国魏钟繇、东晋王羲之
宋“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颜柳——唐朝颜真卿、柳公权,又称“颜筋柳骨”。
初唐四大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
唐草书代表“颠张醉素”--张旭和怀素
二张——东汉张芝、唐代张旭(善草书)
古代书法名家
两晋政治恐怖,司马氏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天下名士,少有全者——“孔融死而士气灰,嵇康死而清议绝。”士大夫不满当朝统治,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文学创作内容消沉,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古人每年三月上旬巳日(三月初三上巳节),在水边洗濯,祓除不祥,称为“祓(fú)禊”、“修禊”。这一习俗后来发展为暮春之初在水边宴饮嬉游。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的兰亭之会就是如此。此次聚会名流荟萃,规模宏大,王羲之和谢安、孙绰、许询及王羲之子侄献之、凝之、涣之、元之等41位文人墨客及社会名士。聚会的目的主要是欣赏山水,饮酒赋诗。为了增加趣味,采取流觞赋诗的方法,流觞所至,即席赋诗。
作诗的规矩当是每人作四、五言诗各一首。此次聚会,王羲之、谢安、孙绰等11人成四、五言诗各一首;郗昙等15人各成诗一首;谢瑰、卞迪等16人诗不成,罚酒三巨觥。共成诗37首,编为《兰亭集》。由王羲之作序324字,以记之。
题目解读
1.何谓“兰亭”?
东晋位于会稽郡山阴,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
兰渚之亭
2.如何理解“集”?
集会,此指暮春时诸生会于会稽山阴行修禊的聚会。
会合诸多文献或图片编成的书。
“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本文属于山水游记散文——宴集序
内容
书中位置 :序(卷首)、跋(卷末)
书序:说明编写的情况、目的、介绍内容
赠序:临别赠言,勉励、推崇、赞许
宴集序:古人饮宴,常一同赋诗,集结成册,再推举一人作序。如《兰亭集序》《滕王阁序》
作者:自序、他序(评价的内容)
分类
朗读课文
癸丑( ) 会稽山( ) 修禊( )
激湍( ) 流觞( ) 骋怀( )
一契( ) 嗟悼( ) 彭殇( )
ɡuǐ
kuài jī

tuān
shānɡ
chěnɡ

jiē dào
shānɡ
任务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明确生字词读音。
任务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1-2段:叙宴集盛况(天地)。
第3段:发人生感慨(人生)。
第4段:明作序目的(古今)。
请同学们诵读全文,整理文章基本思路。
请认真阅读文本,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三个句子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



之由?
之因?
之源?
永和九年,岁在癸【ɡuǐ】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kuài jī】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tuān】,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shānɡ】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会集
状语后置句
古代民俗

形作名 年轻的人、年长的人

高高的
急流
景物互相衬托
把…作为
酒杯
排列
旁边
盛大
名作动 饮酒,咏诗
译文: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农历三月初(的某一天),(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会集,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聚集在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一起。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岭,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在亭子的四周辉映环绕,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我们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够来畅快抒发深远高雅的情思。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和风
定语后置标志
自然界的万物
用来
使…纵展
使…驰骋
穷尽
实在
值得
译文: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浩大的宇宙,俯看观察繁多的自然界万物,用来纵目观赏,开畅胸怀,足够来(让人)尽情享受所见所闻的乐趣,实在很快乐。
1.这部分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时间:
地点:
人物:
环境:
目的:
活动:
感慨:
天气:
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事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时节难得
聚地清雅
欢欣之事
名士相聚
环境优美
活动有趣
气候宜人
悦目赏心
良辰
美景
乐事
赏心
视、听之乐是文人雅士追求的感官之乐。
短暂/肤浅/简单
乐什么?
乐的表层原因: 1.同道相逢
2.环境优雅
3.气候宜人......
在这样一个与自己的精神气质与审美趣味高度契合匹配的环境中,人的幸福感与愉悦度是想当然的。
深层原因:
借助于禊事的名义聚会,消灾祈福,这是一次敬重生命的典礼,这样的活动暗含了人们对生命的珍视与眷恋。作者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感慨于大自然神奇的造化,这些忘情的快乐是健康生命的赏赐。所以,乐之由的根源是:以生为乐。
再问:“信可乐也”,乐什么?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语气词
互相交往
时间短暂
有的人
对谈
依靠
放纵
人的躯体

不一样
静与动
欣喜
一时感到自得
译文:人与人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中晤谈,互相倾吐心里话;(有的人)把情怀寄托在所爱好的事物上,言行不受拘束,狂放不羁。虽然(人们的人生)各有各的爱好,取舍各也不相同,静与动也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感到欣喜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老年将要到来。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等到
求得
连接
过去
所喜欢的
尚且

引起
自然
形作名 大事
译文:等到他们(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已经厌倦,感情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着这种变化而有所不同了。以前所喜欢的,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终究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是一件大事。”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金圣叹曾点评王羲之为“真古今第一情种也”,在《兰亭集序》中,作者不仅动情地描述了兰亭雅事,更深情地书写了人生的痛苦与无奈。
第三自然段议论的话题是什么?请用原句回答。
死生亦大矣
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


向内,深入内心世界,不务实际,聚众谈玄(静: 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
向外,寄情山水声色,不受世俗礼法约束(躁: 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放纵不羁地生活)
或取诸怀抱,
悟言一室之内。
静躁不同
思考: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魏晋士人哪两种生活方式?
暂得于己
快然自足
魏晋风流:饮酒、服药、清谈、纵情山水、狂放不羁……
补充背景
两晋时期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司马氏篡权成功后,更是惧怕舆论的褒贬,对有异议的人极为残酷。残杀名士现象时有发生。“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为了避祸全身,他们或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或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不再把积极入仕当成人生的理想。
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在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不知老之将至”。
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生命短暂之痛
谈玄悟道,空谈理想,放纵不羁、虚度光阴之痛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其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满足于快感,蹉跎岁月,年华易老之痛。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美好总是容易逝去,人生无常之痛。

俯仰一世,老之将至
【年老无觉之痛】
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情趣无定之痛】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世事无常之痛】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生死无避之痛】
死生亦大矣
请梳理文章的第三段内容,说说作者都书写了哪些人生之痛?
作者在欢乐中意识到,快乐都是暂时的,一旦得到了满足,就会感觉兴味索然,人对欲望的追逐永远无法停止,而外在世界的流转又无法掌控,个体生命的归宿是死亡(终期于尽)。“死亡”如此强大又无法抗拒,个体生命如此渺小、脆弱,因而作者发出“死生亦大矣”的叹息。
魏晋士人生死观
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更有许多人及时行乐、纵情声色。觉得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
总结:“一死生”“齐彭殇”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寿命长短,听凭造化,终究归结于消灭。生命的渺小、短暂,是自然规律。
史铁生的感慨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他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王羲之的生死观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对两家的批判吸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死生亦大矣”,生死不同,彭殇有别。
“死生亦大矣”是王羲之对生死两件事的感悟。
儒家重生轻死
(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
道家忘生死
(一死生,齐彭殇,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兴发感慨
原因
符契
面对
叹息哀伤
明白
本来
数作动 把…看作一样
虚妄荒诞
数作动 把…看作相等
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虚妄之谈
好像
一个一个
即使
…的原因
情趣
这次集会的诗文
译文: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兴发感慨的原因,(跟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样相合,总难免要在面对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妄之谈。后人看待今人,也像今人看待前人一样,真是可悲啊!所以(我)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会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吧。
探究内容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作者认为,不管人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长短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思考探究
思考1:作者为何发出“悲夫”之叹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今之视昔】
悲古人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现在】
悲今人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后之视今】
悲后人
千古同悲
作者把古人、今人、后人联系起来,对人生苦短的悲痛不只是作者因眼前之情境产生的情感,而且是一代代共同的悲叹,所以这种悲是比痛更深沉的人类之大悲。
哀叹同惑
生命同误
命运同轨
思考2:第三段的“痛”与第四段的“悲”有区别吗


——个体一世短暂,生死难测
——人类代代皆痛,永无休止
思考:“悲”字蕴含了王羲之的怎样生命观?
王羲之的人生观并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既然“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就应该追求真正的人生之乐。而文中的会稽雅集就是作者获得的真正之乐。因此,作者对这次集会的“成果”倍加珍惜,“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期在暗淡的人世间留下会稽山的一叶苍翠,在混浊的人事长河中溅进兰亭曲水的一脉清波。可谓“消极其表,执着其里”。
“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 ……” ——李泽厚《美的历程》
消极其表,执着其里
课堂小结
情感
变化

1-2段兰亭盛会
良辰、美景、贤人、雅事

3段写人生感慨
快乐短暂,欲望无限、生命有尽

4段交代作序目的
宇宙永恒 人生短暂 体会一致 千古不变
小结:王羲之对生死的深刻思考(人生态度)
课堂延伸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热爱生命 汪国真
理解性默写
1、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环境优美的句子: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气候宜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兰亭集会时文人雅士们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面前,谁就取来饮酒赋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王羲之在兰亭聚会时看到天空的无边和事物的繁多之后,眼力舒展,胸怀开畅,极尽视听的乐趣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有一句相似的感叹: , 。
5.王羲之将世人大体分为两类“静者”和“躁者”,并形象地概括了两类人的生活内容: , ; , 。
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
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
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 悟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
引以为流觞曲水
6、生活中当我们专注于自己所喜欢的事物时,会达到忘我的状态而忽视时光的流逝,这很容易让我们想起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句子: , , , 。
7、我们喜欢的事物由生到灭,时间极其短暂,自然也会令人生发感慨,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所写: , , , 。
8.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来批评: , 。
9.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开始就点明聚会的季节、地点和事由的句子是: , , 。
10.兰亭集序》中交代了在兰亭聚会的人是“ , “ “
,各路英才,老少皆有。
当其欣于所遇 暂得于己 快然自足 不知老之将至
向之所欣 俯仰之间 已为陈迹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暮春之初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11.生活中当我们对所喜欢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时,感情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也随之产生。这很容易让我们想起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句子: , , 。
12.《庄子》中说死生是人的一件大事,每个人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亡。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写的
内容: , !
13.每当我们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文章,就为此悲伤感叹,也说不出是什么原因。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写的
句子: , , , 。
14.纵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正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所说的 , , 。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感慨系之矣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虽世殊事异, 所以兴怀, 其致一也
感谢观看
单击此处编辑副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