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0张PPT。归园田居
陶渊明 萧统在《陶渊明传》里写道:“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这里记载了陶渊明29岁时初仕为江州祭酒。但由于“不堪束职”,时间不长便解职回家了。后来他又于晋元兴三年为镇军将军刘裕参军,次年又为建成将军刘敬宜参军,因心不悦回了家。回家后,耕植不足以自给,再加上孩子多,生活没有办法。亲戚和朋友都劝说他出去作官,他的叔父陶夔曾任太常卿,见他生活困苦,遂加引荐,于是被任为小县之令。那时正值战乱,他害怕到远处任职,而彭泽县离家不远,俸禄又足够他酿酒,他就在彭泽县任职。他任职后,给家里送一服役的人,并写信说:“家里生活十分困难,现在送给你们一个服役的人,帮助你们耕种田地。他也是人呀,请你们好好待他。”年底,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 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经去职。后来,他写了《归去来辞》这篇传世之作。诗人在序文里交代了写作原因。他十分坦城地讲,就任县令,是为生计所迫;之所以辞职、是因为“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已交病”。这就是说,宁可饿肚子,也不愿违心地逢迎上司而混迹官场了。辞中叙述了他辞官的决心和心情:“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对黑暗现实的有力反抗。但文中有些乐天知命思想是不足取的。这篇文章语言清新.朴素自然.叙事、写景、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感情真实充沛,富有抒情意味。宋代著名作家欧阳修曾赞扬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陶渊明在《归田园居·少无适俗韵》中写道:“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陶渊明流传下来的诗歌大约有一百二十多首,另外还有散文、辞赋多篇。其中田园诗是陶诗的重要部分,内容描写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和淳朴的风俗人情。如四言《时运》、五言《归园田居》等。这些田园诗抒发了作者对宁静闲逸生活的衷心喜爱,表现了作者淡泊旷达、安贫乐道的品格。艺术上,他追求诗歌语言朴素明洁,平淡自然,使人感到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为古典诗歌开辟了田园诗的新境地。同时,诗人还写了一些咏怀、咏史的篇章,这些诗通过对自己一生经历中的种种感受、体验和对历史的缅怀,寄托诗人的社会理想,对黑暗的现实具有批判意义。与田园诗相比较,这类诗更富于政治性和现实性。陶渊明的辞赋散文 ,数量不多 ,但思想 、艺术上都有独特的成就。像《桃花源记》、《归去来辞》、《五柳先生传》,直到今天仍是传诵的名作。
归园田居——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解说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他不愿在黑暗的官场中生活,回到了农村田园。这首诗便描写了他每天早出晚归、辛勤劳动的生活。劳动十分艰辛,露水打湿了衣衫,但诗人说:只有坚持自己的理想才是最珍贵的。
归 园 田 居(3)
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晚归。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享受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作者通过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辛勤劳作而心情闲适的农村生活画面,抒发了他辞官归隐,远离污浊的愿望。“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归园田居五首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後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D试题B使至塞上王维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著有《王右丞集》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朝著名诗人。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唐代宗称王维是“天宝中诗名冠代”人物。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诵读诗歌,感受诗意。使 至 塞 上
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直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的大雁一般飞入胡天的上空。
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没山没树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有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告知我都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前线。理解诗歌大意:揣摩诗中感情: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情感?找出本诗的对偶句,写景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你从诗中的语句看到了什么画面呢?具体说说。你认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写得好吗?为什么?诗中有画。有线条、有构图、有色彩。明确:征蓬、归雁,即景设喻,用以自比,传达出诗人被排挤受命赴边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对塞外大漠风光的描绘,融情于景,表达了自己的孤寂情绪。品味佳句:大 漠 孤 烟 直长 河落 日 圆构图美:线条美:色彩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
长河奔流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
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空间阔大——层次丰富——鲜明优美 《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传达了诗人幽微难言的内心感情。中心思想写作特色 《使至塞上》诗歌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观的塞外景色。总结: 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也侧面表露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内心的抑郁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