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导学案】(学生版+教师版)2025—2026学年部编版(2024)八年级历史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导学案】(学生版+教师版)2025—2026学年部编版(2024)八年级历史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1 20:56:29

文档简介

2025—2026 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第 5 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
剧的关系。。
【素养目标】
1.从时间和空间等方面了解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大战的概况。(时空观念)
2.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史料实证)
3.了解左宝贵、邓世昌等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抗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家国
情怀)
【重难点】
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马关条约》的签订、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以及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马关条约》的内容影响,列强经济侵略方式的转变,列强瓜
分中国狂潮。
学习任务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阅读教材,自主预习】
阅读 29—31 页相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导向,明确重点】
1.阅读 31 页后两段正文,完成下列问题。
(1)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 条约》。这一条约签订的时间
是 年 4 月,代表清政府签字的人是 。
(2)马关条约的内容可概括如下:
①割地赔款,即割辽东半岛、 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
银 两;
②四口通商,即开放沙市, 、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③投资办厂,即日本可在中国通商口岸 。
(3)结合马关条约的内容,可分析得出其影响如下:
第 1 页 共 7 页
①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都是中国疆域中的重要领土,这些地方被清政府
割给日本,使中国的 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② 两白银的巨额赔款,迫使清政府大举外债,从而遭到列强进一步控制;
③四口通商中的重庆已深入到长江上游地区,这使得外国侵略势力深入 ;
④允许外国在通商口岸设厂,使得日本及其他列强通过投资办厂加紧对华 输出。列强在中国投
资办厂,用中国的资源,雇佣中国的人力,生产出的产品倾销中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更甚,严重阻碍中
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⑤丧失领土、巨额赔款、资本侵略等,使得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
2.结合 29—31 页内容和 33 页知识拓展,完成甲午中日战争时间表。
甲午中日战争时间表(一)(素养锻炼:时空观念)
时间 事件
1884—1885 年 朝鲜政变,天津谈判,为后续日本侵略朝鲜提供了借口
1894 年 朝鲜发动东学党起义,日本趁机出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1894 年 7 月 日本陆上进攻驻朝清军海上,在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农历 年
1894 年 9 月 日军陆上围攻平壤, 牺牲,平壤陷落
1894 年 9 月 中国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 、林永升等人牺牲
黄海海战后 命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避战保船,中国丧失制海权
1894 年 11 月 日军进攻旅顺, 率部孤军迎敌,最终战败
日寇制造旅顺大屠杀,杀害我中国同胞两万多人,令人发指
1895 年初 日本陆海军进攻山东威海卫,北洋海军提督 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895 年 3 月 代表清政府前往日本马关议和。
年 4 月 《马关条约》签订
1895 年 台湾人民进行反割台的抗日武装斗争,先后打死打伤日军 3.2 万人,谱写了近代反侵
5 月到 10 月 略斗争史上的壮烈篇章,吴汤兴、 、杨载云等民族英雄壮烈牺牲。
3.回答 31 页想一想,思考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为什么战败?
(1)根本原因:同鸦片战争相同,都是因为清政府的 制度腐朽不堪,无法抵御外国的侵略;
(2)外部因素:从日本觊觎朝鲜,企图侵略中国,称霸世界到不宣而战可知,日本发动战争蓄谋已久;
(3)内部因素:从平壤保卫战中统帅叶志超弃城逃跑,大连湾守将不战而逃,旅顺守将除徐邦道外庸
第 2 页 共 7 页
懦畏敌等史实可知,清政府战败的原因之一是一些将领畏战怯懦,不战而逃,导致清政府在战场上节节败
退。李鸿章避战保船,使中国丧失制海权,表明清政府的战略失当,这也是其失败原因之一。
4.借助 AI,了解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的更多原因。
参考示例:
我准备这样问 AI:结合甲午中日战争的史实,面向初中生,简要分析一下清政府战败的主要原因。
AI 给我的回答是:结合甲午中日战争史实,清政府战败的主要原因可从三个核心层面理解,适合初中
生快速掌握:
1. 政治层面:政府腐朽,决策混乱
清政府当时极度腐败,官员贪污成风,挪用海军经费(如为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导致北洋舰队多
年未添新舰、弹药不足。同时,朝廷内部主战与主和派争论不休,指挥犹豫不定,比如黄海海战后,李鸿
章为保存实力,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港,放弃制海权,最终被日军包围歼灭。
2. 军事层面:军队落后,战斗力弱
装备与训练脱节:北洋舰队虽有“定远”“镇远”等铁甲舰,但部分军舰老化,炮弹质量差(甚至有
填沙子的假炮弹);而日本舰队装备了更先进的速射炮,机动性更强。
军纪涣散:清军士兵缺乏严格训练,部分将领贪生怕死。比如平壤战役中,清军将领叶志超未战先逃,
导致军队溃散,平壤很快失守。
3. 制度层面:封建制度不敌资本主义制度
当时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已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快速提升,军队由国家统一指挥,目标明确
(争夺朝鲜和中国辽东);而清政府仍处于封建专制统治,国家一盘散沙,百姓对战争漠不关心,无法形
成全国抗敌的合力。
【小试牛刀,当堂练习】
1.(2023·内蒙古通辽中考·8)同治十三年(1874 年),日本曾试图武力侵入中国台湾;光绪五年(1879
年),日本吞并了清朝藩属国——琉球;光绪十一年(1885 年),日本制定出“十年扩军计划”;光
绪二十年(1894 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日本乘机出兵朝鲜。这些史实可以说明,这一时期
A.日本正在进行明治维新 B.清朝开始筹建近代海军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
2.(2024·江苏扬州中考·3)黄海海战中,致远舰官兵舍生忘死猛冲敌舰;经远舰长时间以一敌四,直
到舰身下沉时仍然继续开炮击敌;定远、镇远两主力舰自始至终战斗在最前列。他们的英勇行为
A.打击了英军的侵略气焰 B.展现出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
C.拉开变法维新运动序幕 D.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第 3 页 共 7 页
3.“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
这段美国《世界报》评价的事件是
A.日本趁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出兵朝鲜
B.日军在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
C.日军占领旅顺进行四天大屠杀
D.日本舰队与北洋舰队在黄海海面交战
4.(2025·四川遂宁中考·6)以下图片从左至右依次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后,
列强迫使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图。通过观察,你能得出的最恰当的结论是
A.中国丧失的领土逐渐增多 B.列强侵略不断扩大和深入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5.(2019·广西百色·5)“《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予中国的打击是世纪性的。领土的割让使中国经历
半个世纪的分裂,巨额的赔款使清王朝无力自救……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据此,
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A.中国的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学习任务二、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阅读教材,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 32 页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任务。
【问题导向,明确重点】
1.阅读 32 页相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时局图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其主要表现为抢夺路矿权利,
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其目的是彼此协调关系,共同奴役中国。
(2)完成列强瓜分情况表。
第 4 页 共 7 页
国别 强租租借地 “势力范围”
德国 强租 湾(今青岛) 山东
俄国 强租旅大(即旅顺、大连) 长城以北、新疆、
法国 强租 湾 广东、广西、云南
国 强租九龙和威海卫 长江流域
日本 福建
(3)美国为了侵略中国,于 1899 年提出了“门户开放”照会,即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
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2.借助 AI,了解列强瓜分中国带来的危害。
参考示例:
我准备这样问 AI:面向初中生,简单讲一讲列强瓜分中国的情况及危害,重点讲解危害。
AI 给我的回答是:列强瓜分中国:情况与危害
19 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国力大损,英、法、俄、德、日、美等列强像分蛋糕一样争夺中国
利益,比如德国强占胶州湾、俄国租占旅顺大连,各国还划分“势力范围”,宣称某块地区归自己控制。
列强瓜分的危害远比“丢地”更严重,主要有 3 点:
经济被榨干:列强控制中国的铁路、矿山、工厂,把中国的棉花、煤炭等原料低价抢走,再把高价商
品卖给中国人,导致老百姓越来越穷,中国自己的工业根本发展不起来。
主权被破坏:列强在中国土地上有“治外法权”,外国人犯罪中国管不了;还强迫中国开通很多通商
口岸,甚至控制中国的海关税收,中国政府几乎成了列强的“傀儡”,连国家大事都做不了主。
人民遭苦难:为了支付列强索要的巨额赔款,清政府加重对老百姓的税收,种地要交钱、做生意要交
钱,很多人吃不饱饭、流离失所。同时,列强的侵略还引发了战乱,比如八国联军侵华时,无数百姓家园
被烧、生命被夺走。
【小试牛刀,当堂练习】
6.1898 年 3 月,德国在“租借”的名义下,强占了胶州湾,并把山东省变成了它的势力范围。4 月,法国
迫使清政府答应租让广州湾。5 月,俄国租借了旅顺和大连湾及其附近海面。对这一局势描述最准确的

A.侵略势力深入长江流域 B.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得到落实
第 5 页 共 7 页
7.下图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时局图》。该漫画反映的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
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八国联军在天津大沽口登陆
D.义和团运动兴起
学习任务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阅读教材,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 32—33 页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任务。
【问题导向,明确重点】
1.阅读 32 页最后一段正文和 33 页相关史事,完成下列问题。
(1)32 页图片中的工厂名为 ,其创办者是被誉为状元实业家的 ,他主动放弃
高官厚禄,回乡创办工厂,践行的思想是 。
(2)中国民主主义前期的发展情况是:
①十九世纪 年代,受外商刺激和 运动影响,我国开始出现商办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②甲午中日战争后,在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的刺激下,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 的
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缺陷包括:
(1)总体比较落后, ,规模小,技术过后主要集中在 部门,事关国防与工业
发展的 基础极其薄弱。
(2)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 、沿江的大城市,如 、武汉等。
第 6 页 共 7 页
【小试牛刀,当堂练习】
8.(2024·山东济南中考·12)针对当时的“海陆军救国”“教育救国”等观点,张謇则认为,国家如同
一棵大树,教育是花,军队是果,而实业是根。与其认识相关的是
A.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B.轮船招商局
C.大生纱厂 D.福新面粉公司
9.(2025·福建中考·14)19 世纪末,荣德生在广东、香港等地看到糖厂、自来水厂、矿业等均可获利,
后经市场调查,他认为:“如仿做,不外吃、着(穿)两门为最妥”。这折射出当时民族资本家
A.倾向于发展轻工业 B.投身社会福利事业
C.重点建设化学工业 D.主张变革政治制度
第 7 页 共 7 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2026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素养目标】
1.从时间和空间等方面了解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大战的概况。(时空观念)
2.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史料实证)
3.了解左宝贵、邓世昌等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抗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家国情怀)
【重难点】
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马关条约》的签订、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以及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马关条约》的内容影响,列强经济侵略方式的转变,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学习任务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阅读教材,自主预习】
阅读29—31页相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导向,明确重点】
1.阅读31页后两段正文,完成下列问题。
(1)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马关条约。这一条约签订的时间是1895年4月,代表清政府签字的人是李鸿章。
(2)马关条约的内容可概括如下:
①割地赔款,即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②四口通商,即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③投资办厂,即日本可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3)结合马关条约的内容,可分析得出其影响如下:
①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都是中国疆域中的重要领土,这些地方被清政府割给日本,使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②二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迫使清政府大举外债,从而遭到列强进一步控制;
③四口通商中的重庆已深入到长江上游地区,这使得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
④允许外国在通商口岸设厂,使得日本及其他列强通过投资办厂加紧对华资本输出。列强在中国投资办厂,用中国的资源,雇佣中国的人力,生产出的产品倾销中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更甚,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⑤丧失领土、巨额赔款、资本侵略等,使得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2.结合29—31页内容和33页知识拓展,完成甲午中日战争时间表。
甲午中日战争时间表(一)(素养锻炼:时空观念)
时间 事件
1884—1885年 朝鲜政变,天津谈判,为后续日本侵略朝鲜提供了借口
1894年 朝鲜发动东学党起义,日本趁机出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1894年7月 农历甲午年 日本陆上进攻驻朝清军海上,在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1894年9月 日军陆上围攻平壤,左宝贵牺牲,平壤陷落
1894年9月 中国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邓世昌、林永升等人牺牲
黄海海战后 李鸿章命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避战保船,中国丧失制海权
1894年11月 日军进攻旅顺,徐邦道率部孤军迎敌,最终战败 日寇制造旅顺大屠杀,杀害我中国同胞两万多人,令人发指
1895年初 日本陆海军进攻山东威海卫,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895年3月 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前往日本马关议和。
1895年4月 《马关条约》签订
1895年 5月到10月 台湾人民进行反割台的抗日武装斗争,先后打死打伤日军3.2万人,谱写了近代反侵略斗争史上的壮烈篇章,吴汤兴、徐骧、杨载云等民族英雄壮烈牺牲。
3.回答31页想一想,思考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为什么战败?
(1)根本原因:同鸦片战争相同,都是因为清政府的封建专制制度腐朽不堪,无法抵御外国的侵略;
(2)外部因素:从日本觊觎朝鲜,企图侵略中国,称霸世界到不宣而战可知,日本发动战争蓄谋已久;
(3)内部因素:从平壤保卫战中统帅叶志超弃城逃跑,大连湾守将不战而逃,旅顺守将除徐邦道外庸懦畏敌等史实可知,清政府战败的原因之一是一些将领畏战怯懦,不战而逃,导致清政府在战场上节节败退。李鸿章避战保船,使中国丧失制海权,表明清政府的战略失当,这也是其失败原因之一。
4.借助AI,了解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的更多原因。
参考示例:
我准备这样问AI:结合甲午中日战争的史实,面向初中生,简要分析一下清政府战败的主要原因。
AI给我的回答是:结合甲午中日战争史实,清政府战败的主要原因可从三个核心层面理解,适合初中生快速掌握:
1. 政治层面:政府腐朽,决策混乱
清政府当时极度腐败,官员贪污成风,挪用海军经费(如为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导致北洋舰队多年未添新舰、弹药不足。同时,朝廷内部主战与主和派争论不休,指挥犹豫不定,比如黄海海战后,李鸿章为保存实力,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港,放弃制海权,最终被日军包围歼灭。
2. 军事层面:军队落后,战斗力弱
装备与训练脱节:北洋舰队虽有“定远”“镇远”等铁甲舰,但部分军舰老化,炮弹质量差(甚至有填沙子的假炮弹);而日本舰队装备了更先进的速射炮,机动性更强。
军纪涣散:清军士兵缺乏严格训练,部分将领贪生怕死。比如平壤战役中,清军将领叶志超未战先逃,导致军队溃散,平壤很快失守。
3. 制度层面:封建制度不敌资本主义制度
当时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已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快速提升,军队由国家统一指挥,目标明确(争夺朝鲜和中国辽东);而清政府仍处于封建专制统治,国家一盘散沙,百姓对战争漠不关心,无法形成全国抗敌的合力。
【小试牛刀,当堂练习】
1.(2023·内蒙古通辽中考·8)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曾试图武力侵入中国台湾;光绪五年(1879年),日本吞并了清朝藩属国——琉球;光绪十一年(1885年),日本制定出“十年扩军计划”;光绪二十年(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日本乘机出兵朝鲜。这些史实可以说明,这一时期
A.日本正在进行明治维新 B.清朝开始筹建近代海军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
【答案】D
【解析】分析题干信息可知,1874至1894年的20年间,日本试图侵入中国台湾,后又吞并琉球,接着制定“扩军计划”,趁朝鲜东学党起义出兵朝鲜,1894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题干所述信息是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突出反映了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是蓄谋已久的,故选D项;日本明治维新开始于1868年,且题干信息与明治维新内容不符,排除A项;题干信息并未提及清朝筹建海军,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使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C项。
2.(2024·江苏扬州中考·3)黄海海战中,致远舰官兵舍生忘死猛冲敌舰;经远舰长时间以一敌四,直到舰身下沉时仍然继续开炮击敌;定远、镇远两主力舰自始至终战斗在最前列。他们的英勇行为
A.打击了英军的侵略气焰 B.展现出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
C.拉开变法维新运动序幕 D.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黄海海战中,海军官兵不畏日军炮火,始终顽强作战,展现了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故选B项;黄海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期间的一场战役,与英国无关,打击了英军的侵略气焰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公车上书拉开变法维新运动序幕,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3.“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这段美国《世界报》评价的事件是
A.日本趁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出兵朝鲜
B.日军在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
C.日军占领旅顺进行四天大屠杀
D.日本舰队与北洋舰队在黄海海面交战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寇在旅顺制造大屠杀,杀害了两万多中国人,犯下令人发指的罪行,“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正是《世界报》对日寇这一暴行的揭露与批判,故选C项;日本出兵朝鲜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侵略野心,与题意野蛮不符,排除A项;日本在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属于不宣而战,与题意野蛮不符,排除B项;日本与北洋舰队在黄海交战为战场交锋,与题意野蛮不符,排除D项。
4.(2025·四川遂宁中考·6)以下图片从左至右依次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迫使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图。通过观察,你能得出的最恰当的结论是
A.中国丧失的领土逐渐增多 B.列强侵略不断扩大和深入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B
【解析】据材料示意图和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列强开放口岸集中于东南沿海(如广州、厦门等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口岸扩展至沿海各省及长江中下游(如汉口、九江等 ),甲午中日战争后,口岸深入长江上游、内地(如重庆、沙市等 ),这一过程体现列强侵略由沿海逐步向内地延伸,侵略范围不断扩大、程度持续深入,符合材料示意图信息,故选B项;示意图呈现的是通商口岸,未直接体现领土割让,排除A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主要指甲午战后列强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通商口岸示意图侧重经济侵略范围扩展,非直接体现瓜分领土,排除C项;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是《辛丑条约》的影响,与材料三次战争通商口岸无关,排除D项。
5.(2019·广西百色·5)“《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予中国的打击是世纪性的。领土的割让使中国经历半个世纪的分裂,巨额的赔款使清王朝无力自救……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据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A.中国的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材料“《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予中国的打击是世纪性的。领土的割让使中国经历半个世纪的分裂,巨额的赔款使清王朝无力自救……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可知,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AB两项是《南京条约》的影响,D项是《辛丑条约》的影响。
学习任务二、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阅读教材,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32页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任务。
【问题导向,明确重点】
1.阅读32页相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时局图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其主要表现为抢夺路矿权利,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其目的是彼此协调关系,共同奴役中国。
(2)完成列强瓜分情况表。
国别 强租租借地 “势力范围”
德国 强租胶州湾(今青岛) 山东
俄国 强租旅大(即旅顺、大连) 长城以北、新疆、东北
法国 强租广州湾 广东、广西、云南
英国 强租九龙和威海卫 长江流域
日本 福建
(3)美国为了侵略中国,于1899年提出了“门户开放”照会,即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2.借助AI,了解列强瓜分中国带来的危害。
参考示例:
我准备这样问AI:面向初中生,简单讲一讲列强瓜分中国的情况及危害,重点讲解危害。
AI给我的回答是:列强瓜分中国:情况与危害
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国力大损,英、法、俄、德、日、美等列强像分蛋糕一样争夺中国利益,比如德国强占胶州湾、俄国租占旅顺大连,各国还划分“势力范围”,宣称某块地区归自己控制。
列强瓜分的危害远比“丢地”更严重,主要有3点:
经济被榨干:列强控制中国的铁路、矿山、工厂,把中国的棉花、煤炭等原料低价抢走,再把高价商品卖给中国人,导致老百姓越来越穷,中国自己的工业根本发展不起来。
主权被破坏:列强在中国土地上有“治外法权”,外国人犯罪中国管不了;还强迫中国开通很多通商口岸,甚至控制中国的海关税收,中国政府几乎成了列强的“傀儡”,连国家大事都做不了主。
人民遭苦难:为了支付列强索要的巨额赔款,清政府加重对老百姓的税收,种地要交钱、做生意要交钱,很多人吃不饱饭、流离失所。同时,列强的侵略还引发了战乱,比如八国联军侵华时,无数百姓家园被烧、生命被夺走。
【小试牛刀,当堂练习】
6.1898年3月,德国在“租借”的名义下,强占了胶州湾,并把山东省变成了它的势力范围。4月,法国迫使清政府答应租让广州湾。5月,俄国租借了旅顺和大连湾及其附近海面。对这一局势描述最准确的是
A.侵略势力深入长江流域 B.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得到落实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国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以此为契机,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的狂潮,故选C项;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长江流域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是在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是在1899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7.下图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时局图》。该漫画反映的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
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八国联军在天津大沽口登陆
D.义和团运动兴起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此后,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材料中的《时局图》正是这种状况的体现,图中动物代表了当时瓜分中国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故选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在1856—1860年,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A项;材料《时局图》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瓜分中国的史实,八国联军在天津大沽口登陆是列强军事侵华行为,未涉及瓜分中国领土问题,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兴起与列强瓜分中国有关,但不符合题意,题干问的是是什么,排除D项。
学习任务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阅读教材,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32—33页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任务。
【问题导向,明确重点】
1.阅读32页最后一段正文和33页相关史事,完成下列问题。
(1)32页图片中的工厂名为大生纱厂,其创办者是被誉为状元实业家的张謇,他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回乡创办工厂,践行的思想是实业救国。
(2)中国民主主义前期的发展情况是:
①十九世纪70年代,受外商刺激和洋务运动影响,我国开始出现商办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②甲午中日战争后,在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的刺激下,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缺陷包括:
(1)总体比较落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过后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事关国防与工业发展的重工业基础极其薄弱。
(2)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如上海、武汉等。
【小试牛刀,当堂练习】
8.(2024·山东济南中考·12)针对当时的“海陆军救国”“教育救国”等观点,张謇则认为,国家如同一棵大树,教育是花,军队是果,而实业是根。与其认识相关的是
A.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B.轮船招商局
C.大生纱厂 D.福新面粉公司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张謇”“实业是根”,结合所学可知,张謇被称为状元实业家,为了践行实业救国的主张,他创办了大生纱厂,故选C项;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创办的军事工业,体现的是洋务派“自强”的主张,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创办的民用企业,体现的洋务派“求富”的主张,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福新面粉公司的创办者是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与张謇无关,排除D项。
9.(2025·福建中考·14)19世纪末,荣德生在广东、香港等地看到糖厂、自来水厂、矿业等均可获利,后经市场调查,他认为:“如仿做,不外吃、着(穿)两门为最妥”。这折射出当时民族资本家
A.倾向于发展轻工业 B.投身社会福利事业
C.重点建设化学工业 D.主张变革政治制度
【答案】A
【解析】荣德生观察到糖厂、自来水厂、矿业获利,但市场调查后认定吃(食品)和着(衣着)两门最稳妥,这体现民族资本家基于市场需求和获利性,倾向发展轻工业如食品加工与纺织业,符合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以轻工业为主的史实,故选A项;材料强调获利导向,自来水厂虽涉公共设施但非社会福利事业核心,民族资本家以盈利为目标而非公益,排除B项;吃和穿着明确指向食品纺织等轻工业,化学工业如制糖部分相关但非材料所述重点,19世纪末民族工业未以化学为主,排除C项;题干仅提经济投资调查,未涉及政治制度变革,19世纪末民族资本家如荣氏兄弟专注实业救国而非政治改革,排除D项。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2026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素养目标】
1.从时间和空间等方面了解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大战的概况。(时空观念)
2.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史料实证)
3.了解左宝贵、邓世昌等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抗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家国情怀)
【重难点】
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马关条约》的签订、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以及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马关条约》的内容影响,列强经济侵略方式的转变,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学习任务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阅读教材,自主预习】
阅读29—31页相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导向,明确重点】
1.阅读31页后两段正文,完成下列问题。
(1)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 条约》。这一条约签订的时间是 年4月,代表清政府签字的人是 。
(2)马关条约的内容可概括如下:
①割地赔款,即割辽东半岛、 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 两;
②四口通商,即开放沙市, 、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③投资办厂,即日本可在中国通商口岸 。
(3)结合马关条约的内容,可分析得出其影响如下:
①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都是中国疆域中的重要领土,这些地方被清政府割给日本,使中国的 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② 两白银的巨额赔款,迫使清政府大举外债,从而遭到列强进一步控制;
③四口通商中的重庆已深入到长江上游地区,这使得外国侵略势力深入 ;
④允许外国在通商口岸设厂,使得日本及其他列强通过投资办厂加紧对华 输出。列强在中国投资办厂,用中国的资源,雇佣中国的人力,生产出的产品倾销中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更甚,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⑤丧失领土、巨额赔款、资本侵略等,使得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
2.结合29—31页内容和33页知识拓展,完成甲午中日战争时间表。
甲午中日战争时间表(一)(素养锻炼:时空观念)
时间 事件
1884—1885年 朝鲜政变,天津谈判,为后续日本侵略朝鲜提供了借口
1894年 朝鲜发动东学党起义,日本趁机出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1894年7月 农历 年 日本陆上进攻驻朝清军海上,在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1894年9月 日军陆上围攻平壤, 牺牲,平壤陷落
1894年9月 中国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 、林永升等人牺牲
黄海海战后 命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避战保船,中国丧失制海权
1894年11月 日军进攻旅顺, 率部孤军迎敌,最终战败 日寇制造旅顺大屠杀,杀害我中国同胞两万多人,令人发指
1895年初 日本陆海军进攻山东威海卫,北洋海军提督 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895年3月 代表清政府前往日本马关议和。
年4月 《马关条约》签订
1895年 5月到10月 台湾人民进行反割台的抗日武装斗争,先后打死打伤日军3.2万人,谱写了近代反侵略斗争史上的壮烈篇章,吴汤兴、 、杨载云等民族英雄壮烈牺牲。
3.回答31页想一想,思考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为什么战败?
(1)根本原因:同鸦片战争相同,都是因为清政府的 制度腐朽不堪,无法抵御外国的侵略;
(2)外部因素:从日本觊觎朝鲜,企图侵略中国,称霸世界到不宣而战可知,日本发动战争蓄谋已久;
(3)内部因素:从平壤保卫战中统帅叶志超弃城逃跑,大连湾守将不战而逃,旅顺守将除徐邦道外庸懦畏敌等史实可知,清政府战败的原因之一是一些将领畏战怯懦,不战而逃,导致清政府在战场上节节败退。李鸿章避战保船,使中国丧失制海权,表明清政府的战略失当,这也是其失败原因之一。
4.借助AI,了解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的更多原因。
参考示例:
我准备这样问AI:结合甲午中日战争的史实,面向初中生,简要分析一下清政府战败的主要原因。
AI给我的回答是:结合甲午中日战争史实,清政府战败的主要原因可从三个核心层面理解,适合初中生快速掌握:
1. 政治层面:政府腐朽,决策混乱
清政府当时极度腐败,官员贪污成风,挪用海军经费(如为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导致北洋舰队多年未添新舰、弹药不足。同时,朝廷内部主战与主和派争论不休,指挥犹豫不定,比如黄海海战后,李鸿章为保存实力,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港,放弃制海权,最终被日军包围歼灭。
2. 军事层面:军队落后,战斗力弱
装备与训练脱节:北洋舰队虽有“定远”“镇远”等铁甲舰,但部分军舰老化,炮弹质量差(甚至有填沙子的假炮弹);而日本舰队装备了更先进的速射炮,机动性更强。
军纪涣散:清军士兵缺乏严格训练,部分将领贪生怕死。比如平壤战役中,清军将领叶志超未战先逃,导致军队溃散,平壤很快失守。
3. 制度层面:封建制度不敌资本主义制度
当时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已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快速提升,军队由国家统一指挥,目标明确(争夺朝鲜和中国辽东);而清政府仍处于封建专制统治,国家一盘散沙,百姓对战争漠不关心,无法形成全国抗敌的合力。
【小试牛刀,当堂练习】
1.(2023·内蒙古通辽中考·8)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曾试图武力侵入中国台湾;光绪五年(1879年),日本吞并了清朝藩属国——琉球;光绪十一年(1885年),日本制定出“十年扩军计划”;光绪二十年(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日本乘机出兵朝鲜。这些史实可以说明,这一时期
A.日本正在进行明治维新 B.清朝开始筹建近代海军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
2.(2024·江苏扬州中考·3)黄海海战中,致远舰官兵舍生忘死猛冲敌舰;经远舰长时间以一敌四,直到舰身下沉时仍然继续开炮击敌;定远、镇远两主力舰自始至终战斗在最前列。他们的英勇行为
A.打击了英军的侵略气焰 B.展现出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
C.拉开变法维新运动序幕 D.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3.“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这段美国《世界报》评价的事件是
A.日本趁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出兵朝鲜
B.日军在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
C.日军占领旅顺进行四天大屠杀
D.日本舰队与北洋舰队在黄海海面交战
4.(2025·四川遂宁中考·6)以下图片从左至右依次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迫使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图。通过观察,你能得出的最恰当的结论是
A.中国丧失的领土逐渐增多 B.列强侵略不断扩大和深入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5.(2019·广西百色·5)“《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予中国的打击是世纪性的。领土的割让使中国经历半个世纪的分裂,巨额的赔款使清王朝无力自救……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据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A.中国的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学习任务二、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阅读教材,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32页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任务。
【问题导向,明确重点】
1.阅读32页相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时局图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其主要表现为抢夺路矿权利,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其目的是彼此协调关系,共同奴役中国。
(2)完成列强瓜分情况表。
国别 强租租借地 “势力范围”
德国 强租 湾(今青岛) 山东
俄国 强租旅大(即旅顺、大连) 长城以北、新疆、
法国 强租 湾 广东、广西、云南
国 强租九龙和威海卫 长江流域
日本 福建
(3)美国为了侵略中国,于1899年提出了“门户开放”照会,即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2.借助AI,了解列强瓜分中国带来的危害。
参考示例:
我准备这样问AI:面向初中生,简单讲一讲列强瓜分中国的情况及危害,重点讲解危害。
AI给我的回答是:列强瓜分中国:情况与危害
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国力大损,英、法、俄、德、日、美等列强像分蛋糕一样争夺中国利益,比如德国强占胶州湾、俄国租占旅顺大连,各国还划分“势力范围”,宣称某块地区归自己控制。
列强瓜分的危害远比“丢地”更严重,主要有3点:
经济被榨干:列强控制中国的铁路、矿山、工厂,把中国的棉花、煤炭等原料低价抢走,再把高价商品卖给中国人,导致老百姓越来越穷,中国自己的工业根本发展不起来。
主权被破坏:列强在中国土地上有“治外法权”,外国人犯罪中国管不了;还强迫中国开通很多通商口岸,甚至控制中国的海关税收,中国政府几乎成了列强的“傀儡”,连国家大事都做不了主。
人民遭苦难:为了支付列强索要的巨额赔款,清政府加重对老百姓的税收,种地要交钱、做生意要交钱,很多人吃不饱饭、流离失所。同时,列强的侵略还引发了战乱,比如八国联军侵华时,无数百姓家园被烧、生命被夺走。
【小试牛刀,当堂练习】
6.1898年3月,德国在“租借”的名义下,强占了胶州湾,并把山东省变成了它的势力范围。4月,法国迫使清政府答应租让广州湾。5月,俄国租借了旅顺和大连湾及其附近海面。对这一局势描述最准确的是
A.侵略势力深入长江流域 B.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得到落实
7.下图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时局图》。该漫画反映的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
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八国联军在天津大沽口登陆
D.义和团运动兴起
学习任务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阅读教材,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32—33页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任务。
【问题导向,明确重点】
1.阅读32页最后一段正文和33页相关史事,完成下列问题。
(1)32页图片中的工厂名为 ,其创办者是被誉为状元实业家的 ,他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回乡创办工厂,践行的思想是 。
(2)中国民主主义前期的发展情况是:
①十九世纪 年代,受外商刺激和 运动影响,我国开始出现商办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②甲午中日战争后,在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的刺激下,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 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缺陷包括:
(1)总体比较落后, ,规模小,技术过后主要集中在 部门,事关国防与工业发展的 基础极其薄弱。
(2)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 、沿江的大城市,如 、武汉等。
【小试牛刀,当堂练习】
8.(2024·山东济南中考·12)针对当时的“海陆军救国”“教育救国”等观点,张謇则认为,国家如同一棵大树,教育是花,军队是果,而实业是根。与其认识相关的是
A.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B.轮船招商局
C.大生纱厂 D.福新面粉公司
9.(2025·福建中考·14)19世纪末,荣德生在广东、香港等地看到糖厂、自来水厂、矿业等均可获利,后经市场调查,他认为:“如仿做,不外吃、着(穿)两门为最妥”。这折射出当时民族资本家
A.倾向于发展轻工业 B.投身社会福利事业
C.重点建设化学工业 D.主张变革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