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辛集中学高三年级暑假开学收心练习
高三语文试卷
一、阅读(73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看上我哪一点,我改还不行吗?”
首先声明,今天要讲的不是人类世界“求不得”的爱情故事,而是人类操纵寄生植物和宿主植物之间“相爱相杀”的故事。
有些寄生植物因为宿主植物的某些特性而“缠”上对方,如果人类能够改变这些特性,是不是就能收到“你看上我哪一点,我改还不行吗”的效果?
农田里的“吸血鬼”,“看上”的是这一点
寄生植物通过侵入宿主植物体内或附着在寄主植物表面吸取所需营养和水分。这种寄生关系会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严重时甚至导致寄主死亡。
让人类头疼的寄生植物有独脚金属、列当属和菟丝子属这样几类。它们都是“看上”了宿主植物一个特性——独脚金内酯(以下简称SL)。
SL是宿主植物产生的一种植物激素,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例如调控植物分枝)、共生关系(例如与土壤中的共生真菌建立互利关系)以及环境适应(例如响应低磷环境)等方面都发挥着关键作用。
然而,这种化合物也被独脚金等寄生植物利用。如果没有它的存在,独脚金的种子就在土壤中静静地“潜伏”着。当SL通过根系分泌后,土壤中上述三种寄生植物的种子就会感知到这一化学信号,启动萌发过程,同时判断寄主的存在和位置,从而建立寄生关系。
之前的研究发现,在营养缺乏尤其是缺磷条件下,植物会合成更多的SL以吸引共生真菌帮助吸收磷元素。这种反应也使得寄生植物更容易萌发和寄生,缺磷土壤往往是独脚金危害严重的地区。
人类对这些“吸血鬼”就没什么办法吗?
防治寄生植物方法很多,但是能对付独脚金的不多
为了减少寄生植物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人们采取了多种方法:实行轮作制度,在寄生植物菟丝子、列当生长初期进行人工拔除,使用独脚金内酯类似物刺激独脚金种子“自杀式”萌发……
然而,上述防治方法对独脚金这种寄生植物效果有限且成本高昂。
独脚金,拉丁学名为女巫,因其寄生特性而在部分地区被称为“女巫草”。这个外号形象地描述了它的隐蔽性和破坏力。独脚金一次可产生约10万个种子,这些种子在土壤中可休眠超过20年,一旦感知到宿主植物释放的信号,还是会迅速萌发并侵入寄主根部。而且它的宿主范围广泛,包括了多种粮食作物,增加了防治的复杂性。因此,培育抗独脚金寄生的作物品种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到底怎么让作物能够抵抗独脚金?既然独脚金“喜欢”的是宿主植物自带的SL,那就把这一点改掉吧?
高粱:“关上这两个‘开关’,寄生植物就看不上我了”
本次研究团队也是从根源下手,抑制SL的生物合成,阻止独脚金种子萌发,同时激活补偿性信号通路维持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但是,这种方法会导致高粱发育异常。看来,SL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的重要地位暂时无法撼动。随后,团队的思路转向了SL合成后的分泌过程,如果能限制SL向根系的分泌,是否也能抑制独脚金的萌发?
此时他们遇到了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在独脚金喜欢寄生的高粱等单子叶植物上,SL合成之后的分泌机制尚不清楚,到底是谁把SL散播出去“引诱”独脚金的呢?为了弄清这个机制,他们设计了颇为精妙的实验。
SL是宿主植物在细胞质中合成的,并通过一类蛋白运输到细胞外,分泌到根系周围。担任这一转运任务的就是ABC转运蛋白家族,它们通过水解三磷酸腺苷提供能量,从而驱动各种物质(如离子、糖、氨基酸、脂质和激素等)的跨膜运输。
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建立了一套水培高粱系统,模拟自然环境中各种状态对高粱的影响。高粱在磷缺乏的状态下SL的合成会增多,与此相关的基因表达会产生变化,比如与SL生物合成有关的蛋白和转运蛋白的就会增多。而在额外施加SL的状态下,受SL调控的基因表达也会产生变化。研究人员基于原创的基因挖掘技术结合大数据分析和相关分子及细胞生物学技术,通过分析几种状态下的高粱根表皮细胞中的基因表达差异,发现了两个ABC转运蛋白家族成员——SbSLT1和SbSLT2.通过在酵母、爪蟾卵母细胞以及拟南芥和高粱等植物中的功能验证实验,研究人员证实了SbSLT1和SbSLT2两个蛋白能够直接参与SL的转运。敲除编码这两个蛋白的基因后,SL的外排受到抑制,独脚金无法正常萌发和寄生高粱。进一步通过AI模拟预测和突变分析,研究人员发现SbSLT1和SbSLT2蛋白中的特定苯丙氨酸残基对于SL运输功能至关重要,而且该位点在所有重要作物转运通道同源蛋白中都存在。
看来,这两个关键蛋白是抵御寄生的关键,它们就像是控制独脚金寄生的“开关”,把它们“关上”,SL就无法从宿主细胞内释放到周围环境中,而独脚金的种子也感受不到让它萌发和寻找宿主的信号了。
从实验室走向田间,这个思路可行吗?
通过上述研究,大家很容易得出一个推论:如果没有这两个蛋白向外界分泌SL,独脚金就不能和高粱建立寄生关系。
在实验室中,这个推论得到了证实。
在田间实验中,研究团队在独脚金高发地区进行了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敲除这两个转运蛋白基因的高粱品种对独脚金的抗性显著增强,寄生率降低了67-94%,同时高粱的产量损失减少了49%-52%。
这一成果为培育抗独脚金寄生的高粱品种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资源和技术支持,为培育抗独角金寄生的农作物品种提供了全新的策略和靶点。通过精准调控这两个基因的表达,有望在不影响农作物产量的前提下,有效增强农作物对独角金的抗性。
未来,研究团队将在更多地区进行试验,以验证这种改造思路对其他独脚金种类的效果,进一步验证相关基因在其他重要作物中的作用并推动抗独脚金寄生作物的产业化。让我们期待一个没有“寄生”的世界吧。
摘编自科学大院张文韬撰稿的《“你看上我哪一点,我改还不行吗?”》
1.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吸血鬼”喻指那些吸取宿主植物营养的寄生植物。
B. “引诱”在文中指的是独脚金诱惑、欺骗宿主植物的行为。
C. “开关”在文中指两个ABC转运蛋白家族成员SbSLT1和SbSLT2。
D. “关上”在文中指敲除编码SbSLT1和SbSLT2两个蛋白的基因。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独脚金危害严重的地区,土壤往往缺营养,这直接导致了寄生植物更容易萌发和寄生。
B. 独脚金“喜欢”宿主植物自带的SL,这一特点为培育抵抗寄生的农作物提供了基因资源。
C. 使用独脚金内酯类似物刺激独脚金种子“自杀式”萌发效果有限且成本高昂。
D. 从实验室走向田间,这个思路可行吗?这个思路指的是我们要把实验室的研究转移到农田里。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
A. 科学家改造宿主植物的思路:先否定了抑制SL的生物合成,再转向限制SL向根系分泌并在弄清SL合成之后的分泌机制。
B. 敲除编码两个蛋白的基因,SL就无法释放到周围环境,独脚金也就无法正常和宿主植物建立寄生关系。
C. SL是宿主植物产生的一种植物激素,在其细胞质中合成,分泌到根系周围,有助于寄生植物萌发。
D. 研究人员通过调控SbSLT1和SbSLT2的表达,有效增强农作物对独角金的抗性,创造了一个没有“寄生者”的世界。
4. 本文的语言生动、有趣,请结合文章分析这一特点。
5. 请梳理文章讲述的顺序,并说明作者为何这样安排内容。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雪
沈从文
天气变到出人意外。晚上同叔远分别时,还约到明早同到去看栎树林里捕野狸机关。把身子钻到新的山花絮里呼呼地睡去。人还梦到狸子兔子对我作揖,心情非常的愉快,因为是最新习惯,头是为棉被蒙着,不知道天亮已多久,待到为一个人摇着醒来时,掀开被罩,已经满房光辉了。
叔远就站在我面前笑。
因为是纸窗,我还不知道外面情形,以为是有了大黄太阳,时候太晏了,捉狸子去不成了,就懊丧我醒来得太晚,又怪叔远不早催我醒。
“我刚从老屋过来,院中的雪总有五六寸,瓦上全成了白颜色,你还不知吗?”
“落雪?”
“给你打开窗子看,”叔远就到窗边去,把两扇窗子打开,“还在大落特落呢,会要有一尺,真有趣极了。”
叔远以为我怕冷,旋即又把窗关上。我说不,落了雪,天气倒并不很冷。于是就尽它开着。
雪是落得怪热闹,像一些大小不等的蝶蛾在飞,并且打着旋。
房中矮脚火盆中的炭火炽爆着火星,叔远在那盆边钩下身子用火箸尽搅。
“我想我得起来了。”
“不,早得很。今天我们的机关必全已埋葬在雪里,不中用,不去看了。呆会儿,我们到外踏雪去。”
“下了雪不成,那我们见到玛加尔先生他捕狐不就正是在雪中么?”
“那是书上的事情,并且是俄国,我的天,你为了想捉一匹狸子,也许昨天晚上就曾做过那个可怜玛加尔捉狐的梦了!”
听到叔远的话我有些忸怩起来。我还不曾见过活的狸子在木下挣扎情形。只是从那本书上,我的确明明白白梦过多次狐狸亮亮的眼睛在林中闪烁的模样了。
叔远在炭盆的热灰里煨了一大捧栗子,我说得先漱漱口,再吃这东西。
“真是城里人呵,”叔远是因为我习惯洗脸以后才吃东西揶揄我,“我告你,乡巴佬有些地方也很好受用的,若不是我娘说今天要为你炒鹌鹑吃,在这时节我们还可以拿猪肠到火上来烤吃呢。”
“那以后我简直无从再能取笑乡下人了。这里太享福,我想我这个冬天,真过一个好运的年了。
一竹筒栗子,我们不知不觉就已吃完了。望到窗边雪还是不止。
叔远突然说他要出去一会,接着我耳朵听到他的脚步踏在雪里沙沙的声音渐远去了。我侧面睡下,望到那窗外雪片的飘扬。等一会,叔远还不来。雪是像落得更大。听到比邻人家妇人开门对雪惊诧的声音,又听到屋后树枝积雪卸下的声音,又听到远远的鸡叫。
火盆中新加的白炭,为其他的炽炭所炙着,剥剥爆着响,像是在催我,我决定要起床了。
然而听到远远院子的那端,有着板鞋踏雪的声音,益近到我住的这房子。掀开帘子是一个女人,叔远的母亲。我笑了,赶忙要起床,这老伯娘就用手止住。老人一进房,就用手去弹那蓝布包头上的雪。
到这老伯娘把手来炭盆边交互捏着烘着时,我们适间所吃的栗子,剥到地下盆边的栗壳,已为老太太见到了。老太太笑。我记起叔远说的,娘是不准拿东西到早上吃,担心这时叔远不知道他娘在此,恰巧这时高高兴兴捧了一堆果子从外面进来,又无从起来止住叔远,就很急。
叔远的娘似乎看出我的神气了,就微笑解释似的说:“我告了他今天早饭我们炒辣子鹌鹑不准多吃别的零东西,这孩子又骗我!栗子吃熟的还不要紧,不过像我们老人吃多了就不成。
我答应她的话是:“不,我并不想吃。”我一面在心中划算,“今天吃早饭我若不再多吃两碗来表明我栗子吃得并不多,真是不配在此受人款待了。”
听到院中有人踹雪的声音,我断定这真是叔远了,老太也听到,就从窗口望出去。
“又不怕冷呀。你瞧手都冻红了,还不开烤烘!”
叔远即刻负着一身雪片进房了,我因他妈望别处,就怒目示意,告他栗子事已为老人发觉。
叔远装作不在意那样,走近炉边去,说:“娘,我先还以为挂在那檐下的棕袋里栗子不干,谁知甜极了。
“你是又忘娘的话,同从文吃烧栗子了。”
“并不多,只几颗儿。”
娘望到地下那一些空亮,听到“几颗儿”的话,就不信任似的抿嘴笑。我也不得不笑了,叔远坐在火边反复烤着那些肿成小胡萝卜似的手指,娘就怜惜十分为纳到自己暖和的掌中捏着。叔远一到他娘的面前,至少就小了五岁。
我是非得起床不可了。叔远说是为到东院去叫人送洗脸水,他娘就说让她过去顺便叫声,娘于是走了。
我站到床上,一面扣衣一面说,“我问你,你拿的耙同腊肉?”
叔远把头摇,知道是母亲已告了我,然而又狡猾地笑。
“怎么?还有什么罢?”我看叔远那身上,必定还有脏。
“瞧,”果不出所料,叔远从抱兜里把雪枣坯子抓出七八条,“小有所获,君,仍然可以!”接着叔远说是只怪娘为人太好。所以有些地方真像是不应当的顽皮。
“还说!你真不孝!”
洗脸水还不见来,我们二人又把放在灰里捞好的东西平分吃完了。”
一九二七年十月作(有删改)
文本二:
阿Q正传(节选)
鲁迅
小尼姑全不睬,低了头只是走。阿Q走近伊身旁,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呆笑着,说:“秃儿!快回去,和尚等着你……”
“你怎么动手动脚……”尼姑满脸通红的说,一面赶快走。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颊。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更得意,而且为了满足那些赏鉴家起见,再用力的一拧,才放手。
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而且奇怪,又仿佛全身比啪啪的响了之后更轻松,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
“这断子绝孙的阿Q!”远远地听得小尼姑的啼哭的声音。
“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
“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写出了冬日乡村生活闲适而自由的状态。《边城》中爷爷因为喝酒而忘记来接翠翠,体现的也是这样的生活状态。
B. 叔远娘不让叔远早上吃零东西,虽是出于对他生活方面的严格要求,但与《边城》中爷爷对翠翠的关怀爱护实质相同。
C. 文中多次写到“我”打算起床,却一直迟迟未起,在叙事上产生了延宕的艺术效果,突出了“我”在乡下生活的闲散自在。
D. 文中划波浪线处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雪下得更紧了。均为环境描写,都对人物刻画和情节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中划横线句子写妇人之声、树枝之声、鸡叫声,烘托出“我”的内心,使叙事节奏更为舒缓。
B. 文本一不追求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不注重情节的紧凑,笔调舒缀,呈现出散文化小说的特点。
C. 与文本一的叙事语言不同,文本二叙事语言幽默风趣,人物形象在极具个性化的语言中得以彰显。
D. 文本二中,看客们的“九分得意”和阿Q的“十分得意”共同凸显了“未庄”人们的精神状态。
8. 文本一和文本二分别采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这样写各有什么好处?
9. 鲁迅的“改造国民性”与沈从文的“重塑民族品格”有着大体一致的目标,但他们作品的呈现方式却不尽相同,请结合选文,完成下方表格。
材料一 材料二
人物 ①_______ 通过欺负小尼姑的动作描写,刻画出阿Q欺软怕硬、哗众取宠的无赖霸道形象,众人的欢笑使得阿Q的欺负更加有力,体现了人们的冷漠、自私、麻木。
环境 小说创设“雪”这个环境背景,下大雪时,叔远细心照料“我”,叔远娘关心“我”,大雪带给“我”的是温暖,以“雪”为背景,营造了小说的抒情氛围。 ②_________
主题 ③_______ 饱含对民族现实关注和对未来的焦虑,通过对国民的“劣根性”的冷静批判,希望“引起疗救的注意”,实现民族强盛。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吾家旧宅在宣化里者,吾大父亦不知其何所始。第云高大父于成化初,始创承志堂。时大父方龆龀,上梁之日,有二鹤翔止于梁上,观者千人,皆以为吉祥寿考之征。大父为太常卿夏公孙婿,夏公亲题其额曰承志堂。
其后,高大父又自别创宅于须浦之上。吾生之年,高大父梦有人谓曰:“公何不作高玄嘉庆堂?”高大父觉而喜,曰:“城中必得孙矣。”城中,盖指今旧宅大父居也。已而吾与伯兄皆生,高大父遂以次年创堂须浦,顾太史九和为之记。然吾大父犹自居城中。
先是,堂前尝有虹起属天。又大父辟西园,好植蔷薇,须浦创堂之前年春,花盛开。花中复有蕊,作重迭楼子,周围满架,五色灿烂,所未有也。西园南有井,虽大旱,不竭。人亦以为井泉甘美,能益人寿。以是大父与世父及先君,皆飨高年。
隆庆二年,吾自吴兴还,因返旧宅。支撑倾堕,完葺破漏。明年二月,仅还旧日之观。欧阳公题王太师画像云:“画已百年,完之又可得百年。”吾修此堂,亦谓尚可及百年也。第年往岁徂,德业不闻,无以副前人命堂之志。且以去吾祖父之生存不至十年依依仰止岂胜怵惕凄怆之情云!
(归有光《重修承志堂记》)
材料二: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注。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归有光《项脊轩志》)
【注】女怀清台:秦始皇为蜀郡寡妇清而筑,其在丈夫死后能守丹穴产业,富可敌国。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且以去吾祖父之生A存B不至十年C依依D仰止E岂胜F怵惕G凄怆之情云!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龆龀、束发,文中分别指人换齿、扎发之时,借指七八岁孩童和十五岁的男孩。
B. “高大父觉而喜”中的“而”与《石钟山记》中“扣而聆之”中的“而”用法相同。
C. “支撑倾堕”中的“倾堕”与《归去来兮辞》中的“倚南窗以寄傲”的“傲”用法相同。
D. 区区,表自称的谦词,与《孔雀东南飞》“感君区区怀”中的“区区”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承志堂上梁之时有鹤“翔止”,园内“井泉甘美,能益人寿”,这是承志堂命名的缘由。
B. 承志堂历经三世,从创建、延续到修缮,时间推移,物是人非,寄托了作者的深厚感情。
C. 老宅发生种种“异象”,蕴含着浓厚的感彩,是归有光内心感受的外在表述。
D. “记”和“志”均为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文体,但材料一重在记物,材料二重在记人。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第年往岁徂,德业不闻,无以副前人命堂之志。
(2)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14. 两则材料所抒之情打动人心,请简要概括其异同。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思家
郑燮
我梦扬州,便想到扬州梦我。第一是隋堤绿柳,不堪烟锁。潮打三更瓜步月,雨荒十里红桥火。更红鲜冷淡不成圆,樱桃颗。
何日向,江村躲;何日上,江楼卧。有诗人某某,酒人个个。花径不无新点缀,沙鸥颇有闲功课。将白头供作折腰人,将毋左注。
【注】左:违背,不合。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作开篇主客移位,照应题目,点明作者对故乡扬州的深切思念。
B. “隋堤绿柳,不堪烟锁”两句,写出了春日扬州烟雨迷蒙的独特景致。
C. 扬州城里成熟的樱桃晶莹红润,新鲜待摘,令人垂涎欲滴魂系梦牵。
D. 下阕用“躲”字写归隐,用“卧”字写乡居,语言平易浅显,活泼风趣。
16. 古典诗词多以虚实相生的手法营造艺术境界,请比较本词和《蜀道难》虚实手法运用的不同。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对《离骚》作了高度评价,称它兼有《国风》“________”和《小雅》“________”的特点。
(2)庄子认为自然万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且把长寿的彭祖和夭折的儿童等同看待,王羲之《兰亭集序》里“________,________”两句否定了这种观点。
(3)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以爱之名、行害之实,造成树木天性一天天背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和朋友线上聊天时,一个“哈哈”好像有点冷漠,要一长串“哈哈哈哈哈”才行;回复“OK”生怕显得不够友善热情,要膨胀到“OKKKKK”——“文字讨好症”是数字时代越来越常见的一种社交现象,它的出现和传播媒介的变化息息相关。在互联网没有出现之前,①人与人的交流常常是面对面进行的,②我们的语气、表情乃至肢体动作都是情绪表达的一部分。③可以精准而直观地向对方传递情感。④到了数字时代,⑤不论是和朋友还是素未谋面的网友,⑥许多交流都以文字形式在线上产生。在无法得知对方表情和语气的情况下,对语言的修饰成了表达友善的关键方式,于是人们常常给文字加上各种“外挂”。
也有人不赞同这种说法,语气夸张只是为了弥补线上交流肢体,表情语言的欠缺,说“讨好”就( )了。语言就其呈现形式来说,就是对字词的排列组合。在互联网场域内,除了字与词之外,符号、表情、网图等元素也都成了要考量和调用的工具。其实,倘若稍微回顾人类漫长的交流史,不难发现,此类现象绝非网络文化所独有。比如,鸿雁传书的时代,写作者对遣词造句的百般纠结,很多时候同样到了搜索枯肠的程度——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文字讨好”呢?
18. 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夸夸其谈 B. 莫名其妙 C. 过犹不及 D. 夸大其词
19. 请根据下面表格的提示,梳理文中引号的用法。
引号的作用 举例
一 ①_______ “文字讨好”
二 表示特定称谓 ②_______
三 表示特殊含义 ③_______
四 ④_______ “哈哈”
20. 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三、文化常识巩固
21. 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百越”,又被称作“诸越”“百粤”。在我国古代,因为越人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所以称他们为“百越”。在文言文中,这个词也用于泛指南方地区。
B. “鼎”,形制多为圆腹三足两耳,主要用它来蒸肉盛肉,腹下可以烧火。后来我们常用“钟鸣鼎食”来形容达官贵族生活的奢华。
C. “士大夫”,古代指官吏或者是有地位、有名望的知识分子。在韩愈的《师说》中有“士大夫之族”。
D. 古代的纪年法有多种,如帝王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赵惠文王十六年”为帝王年号纪年法。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是多样的,苏轼“至绝壁下”而认知到石钟山命名的由来,现在人们利用网络去认知事物的面貌。然而,这些认知就等同于真知吗?
请明确立场和观点,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河北辛集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答案
一、阅读
(一)阅读 Ⅰ
1.B
2.C
3.D
4.①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寄生植物比作 “吸血鬼”,用 “引诱” 一词把植物的性能写作人的行为。②从故事主角的感受角度叙述,使文章在准确性的基础上更添情趣;以寄生植物和宿主植物 “相亲相杀” 故事开篇。③适当描写,使被说明事物栩栩如生。“‘独角金’拉丁名意为女巫” 这一段对独角金的外号进行描写,形象有趣地说明独角金的隐蔽性和破坏力。
5.文章讲述顺序是:引入主题→寄生植物的危害→SL 的作用→防治难题→研究思路→发现关键转运蛋白→实验室验证→田间实验→总结与展望
安排理由:这种顺序从问题引入到解决方案,逐步展开,逻辑清晰,帮助读者理解寄生植物与宿主植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人类如何通过科学研究应对这一挑战。
(二)阅读 Ⅱ
6.B
7.C
8.①文本一采用第一人称来叙事,更能体现故事的真实性,便于抒发 “我” 在乡下生活的真实体验和感受,表达对人情美、人性美的赞美。②文本二采用第三人称来叙事,便于作者对当时国民生存状态进行一种冷静客观的观察与记录,隐含作者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
9.①通过对 “吃栗子”“吃早饭” 的描写,塑造了天真顽皮的叔远和淳朴善良的叔远母亲的形象,表现人性美、人情美。②隐去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突出未庄酒店这一特定的社会环境,使未庄人的麻木、冷漠、愚昧更具典型性和普遍性。③小说通过对 “我” 到乡下,与叔远和他娘之间发生的琐事的叙述,饱含对乡下人纯朴与善良的赞美,希望通过实现人与人关系的重造来抵御现代文明的精神污染。
(三)阅读 Ⅲ
10.BCE
11.C
12.A
13.(1)只是时间流逝,(我)品德学业还不彰显,没有什么符合先人命名承志堂愿望的地方。(2)我关上窗户待在里面,时间长了,能根据脚步声辨别经过的人是谁。
14.相同点:①均表达了对老宅的留恋(对亲人的怀念)之情;②均表达了肩负家族厚望而德业不就的感伤。不同点:材料二以坎井之蛙自喻,既有自我解嘲,也含有自得其乐之情;材料一无此情感。
(四)阅读 IV
15.C
16.①本词上阕通过梦境虚写令人魂牵梦萦的乡景乡物,表现凄迷乡愁;下阕通过畅想自己回到家乡后闲话诗酒自在逍遥的生活,表现作者对仕途的厌倦,对乡居生活的喜爱。②《蜀道难》虚实结合,通过实写蜀道高峻险阻,虚写五丁开山等神话想象,表现蜀道艰难,抒发对友人入蜀的牵挂,寄寓了自己复杂的人生感受。
(五)名篇名句默写
17.(1)好色而不淫 怨诽而不乱(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3)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二、语言文字运用
18.D
19.①表示着重强调②“文字讨好症”③“外挂”④表示直接引用
20.序号⑤,修改为 “不论是和朋友还是和素未谋面的网友”。序号⑥,修改为 “许多交流都以文字形式在线上进行”。
三、文化常识巩固
21.D
22.B
四、写作
求真之道
在探索世界的漫长征程中,人类凭借多样化的认知方式不断前行。从苏轼亲临绝壁之下探寻石钟山命名之谜,到如今我们借助网络快速勾勒事物轮廓,认知的途径日益丰富。然而,这些认知方式所获得的结果,是否等同于真知?我认为,认知仅是求知的开端,唯有经过实践验证与深度思考,方能抵达真知的彼岸。
苏轼 “至绝壁下” 的求知之举,彰显了实践对于认知的重要性。在《石钟山记》中,苏轼不满足于前人的笼统记载与主观猜测,亲自乘舟考察,于绝壁之下亲耳聆听、亲眼目睹,最终揭示了石钟山得名的真相。这种躬身实践的态度,是对事物本质的尊重,也是获取真知的必由之路。相比之下,当今社会,部分人在面对网络上的海量信息时,往往缺乏这种求真精神。他们轻易相信未经证实的消息,盲目跟风,导致虚假信息大肆传播。这种认知方式,不仅难以获得真知,反而会陷入认知的误区。
网络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的认知视野。通过网络,我们可以在瞬间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掌握前沿的科技动态,学习丰富的知识文化。网络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口,让我们足不出户便能知晓天下事。然而,网络信息的繁杂性与碎片化,也给我们的认知带来了挑战。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信息的真实与否有时难以辨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故意编造虚假信息,以博取眼球、谋取利益;一些片面的观点和不完整的知识,容易误导我们的判断。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网络认知的表面,而不进行深入的思考与验证,那么我们所获得的认知,只能是空中楼阁,缺乏坚实的根基。
真知的获取,需要我们对认知进行深度加工。在网络为我们提供丰富素材的基础上,我们要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信息进行筛选、分析与整合。面对一条新闻,我们要思考其来源是否可靠,证据是否充分;面对一种观点,我们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审视,判断其是否具有合理性。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实践的作用。网络认知可以为我们指明方向,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像学习一门手艺,仅通过网络观看教学视频远远不够,只有亲手操作、反复练习,才能真正掌握技巧;研究一个科学问题,仅依靠网络查阅文献无法得出结论,必须通过实验验证、数据分析,才能得出可靠的成果。
在认知的旅程中,我们既要善于利用网络等现代工具,拓宽认知的广度;又要传承苏轼 “至绝壁下” 的求真精神,注重实践的深度。只有将网络认知与实践验证相结合,将信息收集与深度思考相融合,我们才能穿过认知的迷雾,抵达真知的彼岸。让我们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种认知方式,在探索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追求更加深刻、更加真实的认知,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