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测12 模块综合(原卷版 解析版)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 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周测12 模块综合(原卷版 解析版)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 第一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9-12 21:25: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周测12 模块综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一书中总结了我国古代的许多科技成就,堪称“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下列关于书中记载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杂志一》)中磁石的主要材料为FeO
B.“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活板》)中的胶泥主要成分为Al2O3、SiO2、CaO,均属于金属氧化物
C.“古方言云母粗服,则著人肝肺不可去”(《药议》)中云母的主要成分为铝硅酸盐
D.“古人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器用》)中“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其硬度比纯铁的大,熔点比纯铁的高
2.(2025·广西高一期末)实验室中,下列药品的保存方法正确的是(  )
A.液溴保存于带橡胶塞的细口瓶中,并加水液封
B.氯化亚铁溶液保存时,加入少量稀盐酸和铁粉
C.钠置于广口瓶中,并用四氯化碳液封
D.将分别盛有KMnO4与乙醇的试剂瓶保存于同一个药品橱中
3.核废水中包含63种放射性物质,其中可导致白血病,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90Sr的质子数为38
B.90Sr内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差为11
C.87Sr和90Sr互为同位素
D.90Sr转变为87Sr属于物理变化
4.下列化学用语不正确的是(  )
A.K2SO4的电离方程式:K2SO4===2K++S
B.37C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C.铜与稀硝酸反应中电子的转移:
D.用电子式表示溴化氢分子的形成过程:
5.(2024·河北石家庄高一期中)下列离子检验方法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检验溶液中是否含 在待测液中滴入BaCl2溶液,若出现沉淀,再滴加稀盐酸,观察沉淀是否溶解
B 检验溶液中是否含Cl- 在待测液中滴入稀HNO3,再滴加AgNO3溶液,观察是否出现白色沉淀
C 检验溶液中是否含Al3+ 在待测液中滴入稀氨水,观察是否出现白色沉淀
D 检验溶液中是否含K+ 用铂丝蘸取待测液,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观察火焰是否为紫色
6.(2024· 江西高一学业水平考试)已知N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3 g 3He含有的中子数为NA
B.0.2 mol·L-1的CaCl2溶液中含有的氯离子数为0.4NA
C.1 mol K2Cr2O7被还原为Cr3+转移的电子数为6NA
D.常温常压下,48 g O3中的氧原子数为3NA
7.(2025·重庆高一期末)下列实验操作对应的现象不符合事实的是(  )
A.图①:反应一段时间后,试管中固体变为红棕色
B.图②:用铂丝蘸取KCl溶液置于酒精灯外焰上灼烧,透过蓝色钻玻璃,火焰呈紫色
C.图③:可以长时间观察到Fe(OH)2白色沉淀
D.图④:铝箔熔化,但不滴落
8.(2025·宁波高一期末)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过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2+4H+===O2↑+2H2O
B.将1 mol Cl2通入含1 mol FeI2的溶液中:2Fe2++2I-+2Cl2===2Fe3++4Cl-+I2
C.向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通入足量CO2:CO2+2Na+++H2O===2NaHCO3↓
D.工业上制备漂白粉的离子方程式:Cl2+2OH-===Cl-+ClO-+H2O
9.(2025·河池高一期末)二氧化铅(PbO2)是一种强氧化剂,可以用作铅酸蓄电池的正极材料。PbO2在酸性条件下氧化Mn2+为的离子方程式为PbO2+Mn2++X===Pb2+++Y(方程式未配平)。已知:双氧水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是H2O,Y是H+
B.还原产物与氧化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5
C.当生成2 mol Y时,转移10 mol电子
D.根据上述反应推测PbO2不能氧化H2O2
10.(2025·镇江高一期末)室温下进行下列实验,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向2 mL 0.1 mol·L-1FeCl3溶液中加足量铜粉,振荡,棕黄色逐渐消失,溶液呈浅绿色 氧化性:Fe3+>Cu2+
B 向某溶液中通入Cl2,再加入KSCN溶液,溶液变红 该溶液中含有Fe2+
C 将稀盐酸滴入某溶液中,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该溶液中含有C
D 用洁净的铂丝蘸取某溶液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火焰呈黄色 该溶液是含Na+的盐溶液
11.已知Si+2NaOH+H2O===Na2SiO3+2H2↑,2Al+2NaOH+6H2O===2Na[Al(OH)4]+3H2↑。有一粗铝(仅含铁和硅两种杂质)样品,甲、乙两同学各取a克样品分别投入足量的稀盐酸和足量的稀NaOH溶液中,完全反应后,甲、乙两同学均收集到b L H2(已换算为标准状况),则该粗铝样品中铁和硅的质量比是(  )
A.4∶1 B.2∶1 C.1∶4 D.1∶1
12.根据元素周期律,由下列事实进行归纳推测,所得推测不合理的是(  )
选项 事实 推测
A Ca(OH)2、Ba(OH)2均为强碱 Sr(OH)2(氢氧化锶)是强碱
B Na与Cl形成离子键,Al与Cl形成共价键 Si与Cl形成共价键
C HF是弱酸,HBr是强酸 HI是强酸
D 随核电荷数递增,第ⅠA族的碱金属元素单质的沸点逐渐降低 随核电荷数递增,第ⅦA族元素单质的沸点也逐渐降低
13.(2024·重庆,8)单质M的相关转化如下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可使灼热的铜变黑
B.b可与红热的铁产生气体
C.c可使燃烧的镁条熄灭
D.d可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14.(2024·广东茂名高一期末)一种麻醉剂的分子结构式如图所示。其中,X的原子核中只有1个质子;元素Y、Z、W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均位于X的下一周期;元素E的原子比W原子多8个电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XEZ4是一种强酸
B.原子半径:Y>W>E
C.非金属性:W>Z>Y
D.Z元素分别与X、Y、E元素均可形成至少两种二元化合物
15.向100 mL Fe2(SO4)3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铁粉,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加入铁粉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由图像可知,Fe3+的氧化性弱于Cu2+
B.b、c点间溶液中0.4 mol·L-1C.b点时溶液中c(Cu2+)=0.01 mol·L-1
D.原溶液中c(Fe3+)∶c(Cu2+)=1∶1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2分)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中国卫健委公认二氧化氯(ClO2)为新时代绿色消毒剂。工业上可采用SO2与氯酸钠在酸性条件下反应制取ClO2,并生成NaHSO4。
(1)写出工业上制取ClO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为测定某二氧化氯漂白液中ClO2的浓度,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Ⅰ] 配制500 mL 0.10 mol·L-1的Na2S2O3溶液:
①将容量瓶塞盖好,充分摇匀。
②将烧杯中的溶液小心地注入500 mL容量瓶中。
③定容。
④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和玻璃棒2~3次,并将每次洗涤的溶液转入容量瓶中,振荡。
⑤用天平准确称取一定质量的Na2S2O3·5H2O固体,放入烧杯,用适量蒸馏水溶解。
(2)实验操作顺序依次为      (填序号)。
(3)配制溶液过程中需称量Na2S2O3·5H2O固体的质量为       。
(4)写出定容的具体操作:            。
(5)配制过程中,下列操作可能导致溶液浓度偏低的是      (填字母)。
A.称量时Na2S2O3·5H2O固体与砝码位置放反,且使用了游码
B.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C.在转移过程中未用玻璃棒引流,少量溶液流到了容量瓶外面
D.颠倒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继续加水至刻度线
[实验Ⅱ] 现测定二氧化氯漂白液中ClO2的浓度,步骤如下:量取2.5 mL二氧化氯漂白液于锥形瓶中,加蒸馏水稀释到25 mL,再加丙二酸(消除其他物质对含量测定的影响),静置反应后,加入硫酸,10%碘化钾10 mL,此时溶液出现棕色(发生反应:2ClO2+10I-+8H+===2Cl-+5I2+4H2O)。然后用0.1 mol·L-1硫代硫酸钠标准液滴定生成的I2(发生反应:2S2+I2===S4+2I-),记录消耗的硫代硫酸钠标准液的体积10 mL。
(6)该二氧化氯漂白液中ClO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17.(15分)家中的食品、调味品、洗涤剂和药品等都含有化学物质,以下是胃药和加碘食盐的标签,回答下列问题。
铝镁咀嚼片 [药品名]铝镁咀嚼片 [成 分]氢氧化镁、氢氧化铝、二甲基硅油 [适应症]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痛、烧心等;胃胀气的治疗
食用盐 [配料表]精制盐、碘酸钾 [碘含量(以I计)]21 mg·kg-1~39 mg·kg-1 [保质期]36个月
(1)(4分)标签中涉及到的金属元素有Na、Mg、Al、K,非金属元素有       、       、C、Si、Cl、I(填元素符号);Mg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K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
(2)(1分)以上非金属元素位于同主族的有       (填元素名称)。
(3)以上非金属元素分别与氧形成的共价化合物中,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是       (填化学式)。
(4)比较下列性质,用“>”“=”或“<”填空。
①(1分)酸性:H2CO3     H2SiO3。
②(1分)还原性:HCl     HI。
(5)用以下对比实验探究Mg、Al的金属性强弱以及Cl、I的非金属性强弱。
比较Mg、Al金属性强弱 比较Cl、I非金属性强弱
选择试剂:冷水、酚酞 选择试剂:新制氯水、KI溶液
操作:将打磨好的镁片和铝片       操作:向盛有4 mL KI溶液的试管中加入1 mL氯水,振荡
现象:Mg片表面逐渐产生气泡,溶液变为浅红色,铝片的表面和溶液无明显变化 现象:       离子方程式:      
结论:金属性Mg强于Al 结论:非金属性Cl强于I
18.(14分)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严重缺铁时需要服用补铁剂。化学实验小组为研究某补铁剂中铁元素的价态及其含量,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查阅资料] ①该补铁剂不溶于水,但能溶于人体中的胃液(含盐酸)。②KSCN中的硫元素为-2价。
实验Ⅰ.检验该补铁剂中铁元素的价态。
(1)试剂1是      ,试剂2是      。
(2)加入试剂2后溶液变为浅红色,说明溶液①中含有      。
(3)能证明溶液①中含有Fe2+的实验现象是      。
(4)甲同学猜测深红色溶液③迅速变为无色溶液④的原因,可能是溶液中的SCN-与H2O2发生了化学反应。
a.甲同学猜测的依据是          。
b.乙同学通过实验证实了甲同学的猜测,其实验方案及现象是            。
实验Ⅱ.测定该补铁剂中铁元素的含量。
(5)计算每片该补铁剂含铁元素的质量为      g。
19.(14分)(2025·山西高一期末)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工业用盐,外观酷似食盐且有咸味、易潮解、易溶于水,过量食用会使人中毒。亚硝酸钠加热到320 ℃以上会分解产生Na2O、N2和O2,其水溶液呈碱性,能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难溶于水、易溶于酸的AgNO2,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N元素的化合价,推测NaN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某小组设计如下实验进行验证:
实验序号 实验操作及现象 结论
实验Ⅰ 取适量NaNO2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少量酸性KI溶液,充分反应后,再滴加淀粉溶液,可观察到溶液变蓝
实验Ⅱ 取适量酸化的KMnO4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NaNO2溶液,可观察到    NaNO2具有还原性
①实验Ⅰ的结论是              ;完善并配平实验Ⅰ涉及的化学方程式:    NaNO2+    KI+     ===    NO↑+    I2+    K2SO4+    Na2SO4+    H2O。
②实验Ⅱ的现象是          。
(2)人体在摄入NaNO2后,亚铁血红蛋白转化为高铁(+3价铁)血红蛋白,失去了携氧能力。该过程中体现了NaNO2的         (填“氧化性”或“还原性”)。
(3)下列方法能用来区分固体NaNO2和NaCl的是    (填字母)。
A.分别溶于水
B.用筷子分别蘸取固体品尝味道
C.分别加强热观察是否产生气体
D.分别溶于水并滴加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
(4)工业上制取NaNO2是将NO和NO2混合气体(体积比为1∶1)通入Na2CO3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制得NaNO2,同时产生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制取1 mol NaNO2的反应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mol。
周测12 模块综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一书中总结了我国古代的许多科技成就,堪称“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下列关于书中记载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杂志一》)中磁石的主要材料为FeO
B.“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活板》)中的胶泥主要成分为Al2O3、SiO2、CaO,均属于金属氧化物
C.“古方言云母粗服,则著人肝肺不可去”(《药议》)中云母的主要成分为铝硅酸盐
D.“古人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器用》)中“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其硬度比纯铁的大,熔点比纯铁的高
答案 C
解析 Fe3O4具有磁性,磁石的主要材料为Fe3O4,不是FeO,故A错误;胶泥中SiO2属于非金属氧化物,故B错误;“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其硬度比纯铁的大,熔点比纯铁的低,故D错误。
2.(2025·广西高一期末)实验室中,下列药品的保存方法正确的是(  )
A.液溴保存于带橡胶塞的细口瓶中,并加水液封
B.氯化亚铁溶液保存时,加入少量稀盐酸和铁粉
C.钠置于广口瓶中,并用四氯化碳液封
D.将分别盛有KMnO4与乙醇的试剂瓶保存于同一个药品橱中
答案 B
解析 液溴易挥发,有强氧化性,能够腐蚀橡胶塞,应保存在带玻璃塞的试剂瓶中,并加水液封,故A错误;钠的密度比四氯化碳小,比煤油大,所以钠置于广口瓶中,并用煤油液封,故C错误;高锰酸钾具有强氧化性,能和乙醇反应,不能将盛有KMnO4与乙醇的试剂瓶保存于同一个药品橱中,故D错误。
题点 化学试剂保存
难度 基础题
3.核废水中包含63种放射性物质,其中可导致白血病,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90Sr的质子数为38
B.90Sr内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差为11
C.87Sr和90Sr互为同位素
D.90Sr转变为87Sr属于物理变化
答案 B
解析 左下角表示质子数,则90Sr的质子数为38,A正确;90Sr内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差为90-38-38=14,B错误;87Sr和90Sr的质子数相同,质量数不同,二者互为同位素,C正确;90Sr转变为87Sr的过程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D正确。
4.下列化学用语不正确的是(  )
A.K2SO4的电离方程式:K2SO4===2K++S
B.37C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C.铜与稀硝酸反应中电子的转移:
D.用电子式表示溴化氢分子的形成过程:
答案 D
解析 K2SO4全部电离,其电离方程式:K2SO4===2K++S,故A正确;37Cl核内质子数为17,其原子结构示意图:,故B正确;铜与稀硝酸反应,铜化合价由0价变为+2价,3个铜失去6个电子,其电子的转移:,故C正确;溴化氢是共价化合物,用电子式表示溴化氢分子的形成过程:,故D错误。
5.(2024·河北石家庄高一期中)下列离子检验方法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检验溶液中是否含 在待测液中滴入BaCl2溶液,若出现沉淀,再滴加稀盐酸,观察沉淀是否溶解
B 检验溶液中是否含Cl- 在待测液中滴入稀HNO3,再滴加AgNO3溶液,观察是否出现白色沉淀
C 检验溶液中是否含Al3+ 在待测液中滴入稀氨水,观察是否出现白色沉淀
D 检验溶液中是否含K+ 用铂丝蘸取待测液,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观察火焰是否为紫色
答案 B
解析 溶液中含有银离子也会出现相同的现象,所以该操作不能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硫酸根离子,A错误;在待测液中滴入稀HNO3,排除C等离子的干扰,再滴加AgN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氯离子,B正确;溶液中含有镁离子等也会出现白色沉淀,C错误;钾元素的焰色试验需要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D错误。
题点 离子的检验
难度 基础题
6.(2024· 江西高一学业水平考试)已知N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3 g 3He含有的中子数为NA
B.0.2 mol·L-1的CaCl2溶液中含有的氯离子数为0.4NA
C.1 mol K2Cr2O7被还原为Cr3+转移的电子数为6NA
D.常温常压下,48 g O3中的氧原子数为3NA
答案 B
解析 3He的中子数为3-2=1,则3 g 3He含有的中子的物质为量为=1 mol,即中子数为NA,故A正确;溶液的体积未知,无法计算Cl-的物质的量,故B错误;K2Cr2O7被还原为Cr3+时,铬元素从+6价降低到+3价,1 mol K2Cr2O7被还原为Cr3+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3 mol×2=6 mol,即电子数为6NA,故C正确;48 g O3中含有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为×3=3 mol,则含氧原子数为3NA,故D正确。
题点 物质的量及阿伏加德罗常数相关计算
难度 基础题
7.(2025·重庆高一期末)下列实验操作对应的现象不符合事实的是(  )
A.图①:反应一段时间后,试管中固体变为红棕色
B.图②:用铂丝蘸取KCl溶液置于酒精灯外焰上灼烧,透过蓝色钻玻璃,火焰呈紫色
C.图③:可以长时间观察到Fe(OH)2白色沉淀
D.图④:铝箔熔化,但不滴落
答案 A
解析 铁与H2O(g)高温反应一段时间后生成四氧化三铁,故试管中固体变为黑色,A错误。
题点 化学实验
难度 基础题
8.(2025·宁波高一期末)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过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2+4H+===O2↑+2H2O
B.将1 mol Cl2通入含1 mol FeI2的溶液中:2Fe2++2I-+2Cl2===2Fe3++4Cl-+I2
C.向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通入足量CO2:CO2+2Na+++H2O===2NaHCO3↓
D.工业上制备漂白粉的离子方程式:Cl2+2OH-===Cl-+ClO-+H2O
答案 C
解析 过氧化钠不能拆,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氧气、水、氯化钠:2Na2O2+4H+===4Na++O2↑+2H2O,A错误;碘离子的还原性强于亚铁离子,1 mol Cl2通入含1 mol FeI2溶液中只有碘离子和氯气反应生成氯离子和碘单质:2I-+Cl2===2Cl-+I2,B错误;工业上制备漂白粉使用氢氧化钙乳浊液,离子方程式:Cl2+Ca(OH)2===Ca2++Cl-+ClO-+H2O,D错误。
题点 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
难度 基础题
9.(2025·河池高一期末)二氧化铅(PbO2)是一种强氧化剂,可以用作铅酸蓄电池的正极材料。PbO2在酸性条件下氧化Mn2+为的离子方程式为PbO2+Mn2++X===Pb2+++Y(方程式未配平)。已知:双氧水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是H2O,Y是H+
B.还原产物与氧化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5
C.当生成2 mol Y时,转移10 mol电子
D.根据上述反应推测PbO2不能氧化H2O2
答案 C
解析 根据原子守恒和得失电子守恒可知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Mn2++5PbO2+4H+===2Mn+5Pb2++2H2O,其中Mn元素的化合价由+2价升高到+7价,Pb元素的化合价由+4价降低到+2价,以此解题。由分析可知,Y是H2O,X是H+,故A错误;Mn是氧化产物,Pb2+是还原产物,还原产物与氧化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2,故B错误;由方程式可知,当生成2 mol H2O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0 mol,故C正确;PbO2氧化性强于,可以氧化H2O2,则根据上述反应推测PbO2能氧化H2O2,故D错误。
题点 氧化还原反应
难度 基础题
10.(2025·镇江高一期末)室温下进行下列实验,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向2 mL 0.1 mol·L-1FeCl3溶液中加足量铜粉,振荡,棕黄色逐渐消失,溶液呈浅绿色 氧化性:Fe3+>Cu2+
B 向某溶液中通入Cl2,再加入KSCN溶液,溶液变红 该溶液中含有Fe2+
C 将稀盐酸滴入某溶液中,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该溶液中含有C
D 用洁净的铂丝蘸取某溶液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火焰呈黄色 该溶液是含Na+的盐溶液
答案 A
解析 向氯化铁溶液中加入足量铜粉,Fe3+与Cu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3++Cu===2Fe2++Cu2+,Fe3+为氧化剂,Cu2+为氧化产物,故氧化性:Fe3+>Cu2+,A正确;仅根据现象无法说明使溶液变红的Fe3+是一开始就有的,还是原溶液中的Fe2+被氯气氧化产生的,若想检测Fe2+的存在应改变试剂的加入顺序,B错误;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还可能是SO2,所以溶液中还可能含有C、HC、或,C错误;用洁净的铂丝蘸取某溶液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火焰呈黄色,说明溶液中含有钠元素,可能是钠盐,也可能是氢氧化钠,D错误。
题点 化学实验方案评价
难度 基础题
11.已知Si+2NaOH+H2O===Na2SiO3+2H2↑,2Al+2NaOH+6H2O===2Na[Al(OH)4]+3H2↑。有一粗铝(仅含铁和硅两种杂质)样品,甲、乙两同学各取a克样品分别投入足量的稀盐酸和足量的稀NaOH溶液中,完全反应后,甲、乙两同学均收集到b L H2(已换算为标准状况),则该粗铝样品中铁和硅的质量比是(  )
A.4∶1 B.2∶1 C.1∶4 D.1∶1
答案 A
解析 甲同学操作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Fe+2H+===Fe2++H2↑、2Al+6H+===2Al3++3H2↑;乙同学操作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Si+2OH-+H2O===+2H2↑、2Al+2OH-+6H2O===2[Al(OH)4]-+3H2↑,完全反应后,甲、乙两同学收集的氢气的量相同,对比两同学反应可知n(Si)=2n(Fe),根据m=nM,假设硅的物质的量为1 mol,其质量为28 g,则铁的物质的量为2 mol,其质量为112 g,所以铁和硅的质量比为4∶1。
12.根据元素周期律,由下列事实进行归纳推测,所得推测不合理的是(  )
选项 事实 推测
A Ca(OH)2、Ba(OH)2均为强碱 Sr(OH)2(氢氧化锶)是强碱
B Na与Cl形成离子键,Al与Cl形成共价键 Si与Cl形成共价键
C HF是弱酸,HBr是强酸 HI是强酸
D 随核电荷数递增,第ⅠA族的碱金属元素单质的沸点逐渐降低 随核电荷数递增,第ⅦA族元素单质的沸点也逐渐降低
答案 D
解析 同主族金属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依次增强,Ca(OH)2、Ba(OH)2均为强碱,Ca、Sr、Ba位于同一主族,从上到下依次为Ca、Sr、Ba,能推出氢氧化锶是强碱,A不符合题意;铝元素的非金属性小于硅,由Al与Cl形成共价键可以推出Si与Cl也形成共价键,B不符合题意;由HF是弱酸,HBr是强酸推出同主族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氢化物水溶液酸性依次增强,可以推出HI是强酸,C不符合题意;随核电荷数递增,第ⅦA族元素单质的沸点逐渐升高,D符合题意。
13.(2024·重庆,8)单质M的相关转化如下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可使灼热的铜变黑
B.b可与红热的铁产生气体
C.c可使燃烧的镁条熄灭
D.d可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答案 C
解析 碱溶液与单质d反应生成漂白液,故单质d为Cl2,碱溶液为NaOH;碱溶液与氧化物c(适量)反应得纯碱溶液,故氧化物c为CO2;单质M与氧化物b反应得碱溶液,故单质M为Na,氧化物b为H2O;Na与单质a反应得氧化物,因此单质a为O2,据此回答。a为O2,O2可与灼热的铜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A正确;b为H2O,水蒸气可与红热的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B正确;c为CO2,镁条在CO2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碳,燃烧的镁条不熄灭,C错误;d为Cl2,Cl2可与碘化钾反应生成碘单质,碘单质能使湿润的淀粉试纸变蓝,D正确。
题点 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难度 基础题
14.(2024·广东茂名高一期末)一种麻醉剂的分子结构式如图所示。其中,X的原子核中只有1个质子;元素Y、Z、W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均位于X的下一周期;元素E的原子比W原子多8个电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XEZ4是一种强酸
B.原子半径:Y>W>E
C.非金属性:W>Z>Y
D.Z元素分别与X、Y、E元素均可形成至少两种二元化合物
答案 B
解析 由于X的原子核中只有1个质子,因此X为H元素,元素Y、Z、W均位于X的下一周期,因此位于第二周期,根据该分子的结构可推出Y为C元素,Z为O元素,W为F元素,由于元素E的原子比W原子多8个电子,则E为Cl元素。XEZ4是高氯酸,为强酸,A正确;原子半径:Cl>C>F,B错误;非金属性:F>O>C,C正确;氧元素与氢元素形成H2O和H2O2,与碳元素形成CO和CO2,与氯元素形成ClO2和Cl2O7等,D正确。
题点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难度 基础题
15.向100 mL Fe2(SO4)3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铁粉,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加入铁粉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由图像可知,Fe3+的氧化性弱于Cu2+
B.b、c点间溶液中0.4 mol·L-1C.b点时溶液中c(Cu2+)=0.01 mol·L-1
D.原溶液中c(Fe3+)∶c(Cu2+)=1∶1
答案 D
解析 由图像可知,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先发生反应①2Fe3++Fe===3Fe2+,后发生反应②Fe+Cu2+===Fe2++Cu,所以Fe3+的氧化性强于Cu2+,A项错误;从a点到b点,铁粉增加1.12 g,与Cu2+反应,若恰好反应,应置换出铜1.28 g,由图像可知剩余固体正好为1.28 g,则n(Cu2+)=0.02 mol,a点前0.56 g Fe发生反应①,可知n(Fe3+)=0.02 mol,原溶液中根据电荷守恒:2n(S)=2n(Cu2+)+3n(Fe3+),则n(S)=0.05 mol,b点以后溶液中溶质为FeSO4,n(Fe2+)=0.05 mol,c(Fe2+)=0.5 mol·L-1,B项错误;b点到c点,铁粉的质量增加0.56 g,剩余固体的质量增加0.56 g,说明b点后不再发生反应,溶液中没有Cu2+,C项错误;根据B的分析,原溶液中c(Fe3+)∶c(Cu2+)=1∶1,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2分)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中国卫健委公认二氧化氯(ClO2)为新时代绿色消毒剂。工业上可采用SO2与氯酸钠在酸性条件下反应制取ClO2,并生成NaHSO4。
(1)写出工业上制取ClO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为测定某二氧化氯漂白液中ClO2的浓度,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Ⅰ] 配制500 mL 0.10 mol·L-1的Na2S2O3溶液:
①将容量瓶塞盖好,充分摇匀。
②将烧杯中的溶液小心地注入500 mL容量瓶中。
③定容。
④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和玻璃棒2~3次,并将每次洗涤的溶液转入容量瓶中,振荡。
⑤用天平准确称取一定质量的Na2S2O3·5H2O固体,放入烧杯,用适量蒸馏水溶解。
(2)实验操作顺序依次为      (填序号)。
(3)配制溶液过程中需称量Na2S2O3·5H2O固体的质量为       。
(4)写出定容的具体操作:            。
(5)配制过程中,下列操作可能导致溶液浓度偏低的是      (填字母)。
A.称量时Na2S2O3·5H2O固体与砝码位置放反,且使用了游码
B.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C.在转移过程中未用玻璃棒引流,少量溶液流到了容量瓶外面
D.颠倒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继续加水至刻度线
[实验Ⅱ] 现测定二氧化氯漂白液中ClO2的浓度,步骤如下:量取2.5 mL二氧化氯漂白液于锥形瓶中,加蒸馏水稀释到25 mL,再加丙二酸(消除其他物质对含量测定的影响),静置反应后,加入硫酸,10%碘化钾10 mL,此时溶液出现棕色(发生反应:2ClO2+10I-+8H+===2Cl-+5I2+4H2O)。然后用0.1 mol·L-1硫代硫酸钠标准液滴定生成的I2(发生反应:2S2+I2===S4+2I-),记录消耗的硫代硫酸钠标准液的体积10 mL。
(6)该二氧化氯漂白液中ClO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答案 (1)SO2+2Cl===2ClO2+S (2)⑤②④③① (3)12.4 g (4)向容量瓶中加水至距刻度线1~2 cm处,视线平视刻度线,改用胶头滴管加水至刻度线 (5)ACD (6)0.08 mol·L-1
解析 (1)SO2与氯酸钠在酸性条件下反应制取ClO2并生成NaHSO4,根据原子守恒、得失电子守恒,可得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O2+2Cl===2ClO2+S。(3)配制500 mL 0.10 mol·L-1Na2S2O3溶液,需要溶质的物质的量n=cV=0.10 mol·L-1×0.5 L=0.050 mol,其质量m(Na2S2O3·5H2O)=0.050 mol×248 g· mol-1=12.4 g。(5)称量固体时,药品与砝码位置放反,且使用了游码,药品称少了,浓度偏低,A正确;定容时俯视刻度线,溶液体积减小,浓度偏高,B错误;在转移过程中未用玻璃棒引流,少量溶液流到了容量瓶外面,损失的是溶质,浓度偏低,C正确;颠倒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继续加水至刻度线,溶液体积增大,浓度偏低,D正确。(6)根据各步骤发生的反应可得关系式:2ClO2~10I-~5I2~10Na2S2O3,n(ClO2)=n(Na2S2O3)=×0.1 mol·L-1×10×10-3 L=2.0×10-4 mol,c(ClO2)==0.08 mol·L-1。
17.(15分)家中的食品、调味品、洗涤剂和药品等都含有化学物质,以下是胃药和加碘食盐的标签,回答下列问题。
铝镁咀嚼片 [药品名]铝镁咀嚼片 [成 分]氢氧化镁、氢氧化铝、二甲基硅油 [适应症]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痛、烧心等;胃胀气的治疗
食用盐 [配料表]精制盐、碘酸钾 [碘含量(以I计)]21 mg·kg-1~39 mg·kg-1 [保质期]36个月
(1)(4分)标签中涉及到的金属元素有Na、Mg、Al、K,非金属元素有       、       、C、Si、Cl、I(填元素符号);Mg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K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
(2)(1分)以上非金属元素位于同主族的有       (填元素名称)。
(3)以上非金属元素分别与氧形成的共价化合物中,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是       (填化学式)。
(4)比较下列性质,用“>”“=”或“<”填空。
①(1分)酸性:H2CO3     H2SiO3。
②(1分)还原性:HCl     HI。
(5)用以下对比实验探究Mg、Al的金属性强弱以及Cl、I的非金属性强弱。
比较Mg、Al金属性强弱 比较Cl、I非金属性强弱
选择试剂:冷水、酚酞 选择试剂:新制氯水、KI溶液
操作:将打磨好的镁片和铝片       操作:向盛有4 mL KI溶液的试管中加入1 mL氯水,振荡
现象:Mg片表面逐渐产生气泡,溶液变为浅红色,铝片的表面和溶液无明显变化 现象:       离子方程式:      
结论:金属性Mg强于Al 结论:非金属性Cl强于I
答案 (1)H O 第三周期第ⅡA族 
(2)碳和硅,氯和碘
(3)H2O2
(4)①> ②<
(5)分别放入冷水中,并滴加两滴酚酞 溶液由无色变为棕黄色 Cl2+2I-===2Cl-+I2
解析 (3)H2O2中H和O之间为极性键,O和O之间为非极性键,其他非金属元素与氧元素形成的共价化合物中只含极性共价键。(4)同主族元素从上往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故非金属性:C>Si,酸性:H2CO3>H2SiO3,单质的氧化性:Cl2>I2,氢化物的还原性:HClAl;KI溶液无色,若溶液由无色变为棕黄色,说明氯气将碘离子氧化为碘单质,碘水为棕黄色,可证明非金属性:Cl>I,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I-===2Cl-+I2。
18.(14分)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严重缺铁时需要服用补铁剂。化学实验小组为研究某补铁剂中铁元素的价态及其含量,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查阅资料] ①该补铁剂不溶于水,但能溶于人体中的胃液(含盐酸)。②KSCN中的硫元素为-2价。
实验Ⅰ.检验该补铁剂中铁元素的价态。
(1)试剂1是      ,试剂2是      。
(2)加入试剂2后溶液变为浅红色,说明溶液①中含有      。
(3)能证明溶液①中含有Fe2+的实验现象是      。
(4)甲同学猜测深红色溶液③迅速变为无色溶液④的原因,可能是溶液中的SCN-与H2O2发生了化学反应。
a.甲同学猜测的依据是          。
b.乙同学通过实验证实了甲同学的猜测,其实验方案及现象是            。
实验Ⅱ.测定该补铁剂中铁元素的含量。
(5)计算每片该补铁剂含铁元素的质量为      g。
答案 (1)稀盐酸 KSCN溶液
(2)铁离子(或Fe3+)
(3)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后,溶液变为深红色,说明亚铁离子被氧化生成了更多的铁离子
(4)a.KSCN中的硫元素为-2价,具有还原性,过氧化氢具有氧化性,两者会发生反应导致SCN-被消耗 b.取少量的无色溶液④,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色
(5)
解析 (1)补铁剂溶于盐酸,所以试剂1是稀盐酸,加试剂2,溶液变为浅红色,试剂2为KSCN溶液,说明溶液含有Fe3+。(5)红棕色固体是氧化铁,a g氧化铁中铁元素的质量为 g= g,根据铁元素守恒,m 片补铁剂中铁元素的质量为 g则每片补铁剂含铁元素的质量为 g。
19.(14分)(2025·山西高一期末)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工业用盐,外观酷似食盐且有咸味、易潮解、易溶于水,过量食用会使人中毒。亚硝酸钠加热到320 ℃以上会分解产生Na2O、N2和O2,其水溶液呈碱性,能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难溶于水、易溶于酸的AgNO2,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N元素的化合价,推测NaN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某小组设计如下实验进行验证:
实验序号 实验操作及现象 结论
实验Ⅰ 取适量NaNO2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少量酸性KI溶液,充分反应后,再滴加淀粉溶液,可观察到溶液变蓝
实验Ⅱ 取适量酸化的KMnO4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NaNO2溶液,可观察到    NaNO2具有还原性
①实验Ⅰ的结论是              ;完善并配平实验Ⅰ涉及的化学方程式:    NaNO2+    KI+     ===    NO↑+    I2+    K2SO4+    Na2SO4+    H2O。
②实验Ⅱ的现象是          。
(2)人体在摄入NaNO2后,亚铁血红蛋白转化为高铁(+3价铁)血红蛋白,失去了携氧能力。该过程中体现了NaNO2的         (填“氧化性”或“还原性”)。
(3)下列方法能用来区分固体NaNO2和NaCl的是    (填字母)。
A.分别溶于水
B.用筷子分别蘸取固体品尝味道
C.分别加强热观察是否产生气体
D.分别溶于水并滴加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
(4)工业上制取NaNO2是将NO和NO2混合气体(体积比为1∶1)通入Na2CO3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制得NaNO2,同时产生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制取1 mol NaNO2的反应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mol。
答案 (1)①NaNO2具有氧化性
2NaNO2+2KI+2H2SO4===2NO↑+I2+K2SO4+Na2SO4+2H2O
②溶液褪色
(2)氧化性 (3)CD
(4)NO+NO2+C===2N+CO2 0.5
解析 (1)①实验Ⅰ取适量NaNO2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少量酸性KI溶液,充分反应后,再滴加淀粉溶液,可观察到溶液变蓝,说明生成了I2,亚硝酸钠体现氧化性;实验Ⅰ涉及的化学方程式:2NaNO2+2KI+2H2SO4===2NO↑+I2+K2SO4+Na2SO4+2H2O。(3)固体NaNO2和NaCl都溶于水,都有咸味,且不能品尝化学试剂,A、B错误;分别溶于水并滴加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NaNO2生成难溶于水的AgNO2,D正确。
(4)根据反应的离子方程式:NO+NO2+C===2N+CO2,生成2 mol NaNO2转移1 mol电子,则制取1 mol NaNO2的反应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5 mol。
题点 氧化还原反应
难度 基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