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姗姗学习了课文《白鹭》和《落花生》后制作了下面两张名片,请你帮助她补充完整。(6分)
名称:白鹭
外形: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都很 shì yí( )。
入选理由:白鹭在清水田里钓鱼时,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 qiàn( )在玻璃kuàng( )里的画。
名称:花生
种植过程:买种,翻地,bō( )种,jiāo shuǐ( )。
入选理由:花生的好处很多,味道很美,可以zhà yóu( ),价钱便宜等。
二、安安想要考考你对所学知识掌握了多少,请按要求完成下列练习。(1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蓑毛(shuō) 外婆(pó) 匣子(xiá) 清澄(dèng)
B.韵味(yùn) 嫌弃(xián) 凉亭(tíng) 眼睑(liǎn)
C.谈话(tán) 雏儿(chú) 流泻(xiè) 眸子(móu)
D.柜子(guì) 信赖(lài) 沉浸(jìng) 开辟(p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精巧 流线形 长喙 深幽
B.形像 体面 茅草 胸脯
C.笨拙 年糕 指点 尤其
D.望却 杭州 钓鱼 品尝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妈妈顿了顿,继续说,“明明,你要好好保护眼睛呀。”
B.舞台上,姑娘们在翩翩起舞,舞台下,老师们思绪万千。
C.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D.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
4.“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句中的单引号的作用是()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引用。
C.表示否定和讽刺。 D.表示着重强调论述的对象。
5.下列句子中,对“嗜好”一词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多年来,他一直保持着收集旧历书的嗜好。
B.他的兴趣嗜好非常广泛,如打球、绘画和下棋等。
C.爷爷说他已经戒不掉抽烟的嗜好了。
D.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
三、周周和你一起参加了语文知识竞赛,请完成下列练习。(12分)
1.将下面的句子改为反问句。(2分)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2.照样子,各写一句话赞美下列事物。(4分)
例:白鹭是清水田里一首精巧的诗。
(1)落花生是 。
(2)桂花雨是 。
3.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的这段话。(三个错别字,三处语病)(6分)
周末,我们全家去了海陵公圆。一进大门,我就看见红的、黄的、粉的、五彩缤纷的月季花,非常美丽。几只色彩斑斓的蝴蝶在花从中翩翩起舞。我迫不急待地跑去捉蝴蝶,虽然动作太猛,但是没有捉到。我无比特别沮丧。
四、彤彤发现语文学习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请你帮助她制定公约。(6分)
1.新学期开始了,为了给大家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你认为班级公约中应该有关于哪些方面的内容?请至少从三个方面给班级制定一个公约。(3分)
2.制定完班级公约,俊俊想到外出旅游时,曾经见过一些不文明的现象,因此他和小组成员商议,制定一份文明旅游公约。(3分)
文明旅游公约
①
②
③
五、同学们在学习了本单元的课文后感受很多,课后也找了许多优美的文章来阅读,请你参与其中吧!(36分)
(一)聪聪阅读了下面这首诗,感受到古人笔下的兰花与众不同的魅力。(10分)
题徐明德墨兰
[明]薛纲
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
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
1.“任是无人也自香”的“任”的意思是(2分)( )
A.即使 B.因为 C.所以 D.任何
2.第一句诗中的“ ”字直接写出了兰花的与众不同,其不同之处在于“ ”(填原句)。(2分)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第一句诗中的“我爱”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兰花的喜爱之情。
B.前两句诗将兰花与其他花进行比较,突出了兰花的高洁品质。
C.第三句诗是对兰花生存环境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兰花生不逢时的怜悯之情。
D.这首诗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表面题写墨兰,实则写人。
4.读完全诗,说说你从兰花身上学到了什么。(4分)
(二)可可阅读了下面这篇小古文,被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情所打动。(11分)
农妇与鹜①
昔皖南②有一农妇,于河边拾薪,微闻禽声,似哀鸣。熟③视之,乃鹜也。妇就④之,见其两翅血迹斑斑,疑其受创也。妇奉⑤之归,治之旬日⑥,创愈。临去,频频颔⑦之,似谢。月余,有鹜数十来农妇园中栖,且日产蛋甚多。妇不忍市之,即孵,得雏成群。二年,农妇家小裕焉,盖创鹜之报也。
【注释】①鹜(wù):鸭子。②皖(wǎn)南:指安徽省长江以南地区。③熟:仔细地。④就:接近,靠近。⑤奉:同“捧”,捧着。⑥旬日:十天。⑦颔(hàn):点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妇不忍市之: (2)盖创鹜之报也: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其他三项的含义不同的一项是(2分)( )
A.治之旬日 B.妇就之 C.妇奉之归 D.盖创鹜之报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临去,频频颔之,似谢。
(2)二年,农妇家小裕焉,盖创鹜之报也。
4.你从这篇小古文中明白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3分)
(三)萤火虫,那是一群多么可爱的生灵啊!彤彤邀请你和她一起欣赏这篇美文。(15分)
老家的萤火
范茂震
当我仰望夏夜的星空时,那灿烂的星光,常常使我想起老家的萤火。
它灵动的光,在夜空中飘来飘去,像飞动的星。这微微的灵光,恍惚中与星星交融了,是星星降落人间,还是我们到了苍穹?母亲见我捉了满满一瓶萤火虫,便对我讲起了“车胤盛萤照读”的故事,但我捉拿这闪光的虫子,却只是为了好玩。在我看来,装着萤火虫的瓶里,也装着好多的童话。每天晚上,我枕边总放着一个闪烁萤光的小瓶,望着它,我很快就进入梦乡,遨游在童话王国里。
一天,当月亮躲在柳丛里时,我和姐姐依偎在母亲身旁,听她讲故事。我们被那可笑的故事逗得前仰后合,乐不可支;萤火虫似乎也乐了,在四周欢快地盘旋,闪着柔和的光。这时,我看见母亲那双明亮的眼睛,在月光下一闪一闪,犹如快活的萤火一般。从此,我更爱夏夜的萤火了,因为它使我想起了母亲深情、慈祥的目光。过了多年,我到西北高原工作了,就再没有见到这夏夜的萤火,只有深邃的星,常常会勾起童年的梦。
去年秋天,我途经峨眉山,住在峨眉山下的报国寺。出乎意外,我竟见到了思念已久的萤火。点点带绿光的星星从草丛升起,飘然起舞,组成绚烂的花环,宛如天女洒下幸福的花雨。几个华侨青年欢呼着喊起来:“萤火虫!多美的萤火啊!”他们奔逐欢跳,终于逮住几只萤火虫。“姐姐,这就是阿婆常给我们讲的萤火虫吧 ”一个轻柔的声音说。“是啊!”那位姐姐说,“把它装在瓶子里,带给阿婆。她不是常叨念着老家的萤火虫吗?”夜显得不平静了,风吹得树叶飒飒地响,空气中冲击着一股荡人的热浪。我目送着青年们的身影,我想:他们今晚会和我一样睡得香甜,因为在他们的枕边也闪烁着“老家的萤火”。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3分)
2.作者是围绕“老家的萤火”哪两个方面的内容来展开叙述的?(4分)
(1)
(2)
3.短文第3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更爱夏夜的萤火了”?(4分)
4.短文第4自然段中作者说“夜显得不平静了”,对这句话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夜里真的起风了。
B.青年们欢呼着、喊叫着,显得不平静。
C.“我”的感情不平静。
5.作者借萤火表达了 之情。(2分)
六、阅读课上,同学们热情地讨论自己最喜欢的动物或植物,你最喜欢的动物或植物是什么?写一种你最喜欢的动物或植物,写出它的特点以及你喜欢它的原因。(30分)
要求:①语句通顺,表达真情实感;②写出这种动物或植物的特点;③题目自拟,不少于400字。
参考答案
一、适宜 嵌 框 播 浇水 榨油
二、1.C 2.C 3.B 4.D 5.B
三、1.信赖,难道不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2.示例:(1)埋在土里的一道谦逊的美味 (2)一份让我和母亲念念不忘的情思 3.把“圆”改为“园”;删去“、五彩缤纷的”;把“从”改为“丛”;把“急”改为“及”;把“虽然……但是……”改为“因为……所以……”;删去“无比”或“特别”。
四、1.示例:①按时到校,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②上课专心听讲,积极举手
发言,课后认真、独立地完成作业;③尊敬师长,关爱同学,文明礼貌。2.示例:①维护景区卫生,不乱扔垃圾;②自觉遵守景区规定;③爱护景区设施,不乱涂乱画。
五、(一)1.A 2.异 不将颜色媚春阳 3.C 4.示例:兰花不凭借自己的颜色来对春日的阳光献媚争宠,即使无人欣赏也会散发芬芳。我从它的身上学到了做人要保持高洁的品质,不谄媚奉承,即使无人赏识也依然要独自芬芳。
(二)1.(1)卖。((2)大概。 2.D 3.(1)(鸭子)将要离开时,不断地(向农妇)点头,好像是在感谢。 (2)第二年,农妇家中渐渐富裕起来了,(这)大概是(那只)受伤的鸭子的报答。 4.示例:善有善报。农妇救治受伤的鸭子,鸭群后来产蛋助其致富,说明善待生命会获得美好回报。
(三)1.比喻 拟人 把萤火虫飞舞的景象生动形象地写了出来,充满情趣 2.(1)老家的萤火给了“我”美好的回忆。 (2)在峨眉山,“我”意外见到了思念已久的萤火。3.因为萤火虫让“我”想起了母亲深情、慈祥的目光,让“我”怀念起小时候依偎在母亲身边听故事的温馨场景。 4.B 5.对母亲和故乡的热爱与思念
六、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