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七年级美术 · 专题课
烽火岁月中的木刻
浙美版七年级上册'以刀代笔'单元第二课时
授课教师:XXX
这一时期,中国所处的环境是什么?
阐释抗战木刻在民族危亡中的宣传动员作用。
理解美术与社会、历史的关系,掌握基本表现方法。
新知探究:抗战木刻的社会功能
历史现场
1933年上海街头木刻展览,作品以1-2毛钱的价格义卖,所得
款项全部用于支援东北义勇军。
小组讨论
为何木刻比油画、国画更适合成为“街头宣传武器”?
提示:材料成本、制作效率、传播范围。
教师总结
木刻的便携性、复制性和强烈视觉冲击力使其成为了最有效
的“视觉传单”,在唤醒民众、鼓舞士气方面发挥了巨大作
用。
艺术手法对比
传统木刻 vs 抗战木刻
维度
传统木刻
抗战木刻
创作目的
复制书画/宗教题材
社会动员/抗日宣传
视觉语言
细腻线条/设色繁复
黑白对比强烈/造型简练
传播方式
书籍插图/文人雅玩
街头传单/报刊连载
案例分析
《怒吼吧!中国》——作品中,绳索象征着民族所受的压迫,而紧
握的拳头则象征着人民觉醒后的反抗力量,极具视觉冲击力和情感
号召力。
互动环节一:
寻找'视觉炸弹'
任务:木刻版画风格动画《秋夜》——鲁迅)
高清图,用红笔标注最具冲击力的视觉元素(如爆炸
线条、人物表情)
讨论:这些'视觉炸弹'如何激发观众的情绪?
教师点拨:平刀铲刻技法形成的粗犷线条,如同战场上
的呐喊
技法实践:材料与安全
Practice & Safety Guidelines
材料清单
彩色卡纸(黑/白/红80-120g)、安全圆头剪刀(刀刃
≤10cm)、镂空模板(五角星/红旗)
安全提示
禁止单手发力剪刻,模板边缘需打磨光滑
技法预习
阳刻(保留形象,刻去背景)vs 阴刻(刻去形象,保留背景)
谢 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全国领先的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有大把优质资料?一线名师?一线教研员?赶快加入21世纪教育网名师合作团队吧!!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http://www.21cnjy.com/zhaoshang/
七年级《烽火岁月中的木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浙美版七年级上册"以刀代笔"单元的第二课时,承接前课对鲁迅新兴木刻艺术革新的认知,聚焦1930年代抗战木刻的社会功能。通过分析温涛《她的觉醒》等经典作品,引导学生理解木刻如何以"视觉传单"形式服务于抗日救亡运动,实现从"艺术为人生"到"艺术为革命"的思想升华。单元地位上,前承新兴木刻的技法基础,后启当代版画的社会责任教育,形成"艺术与时代"的完整认知链。
二、学情分析
(一)知识储备
历史基础:同步学习"抗日战争"单元,了解九一八事变、敌后游击战等基本史实
艺术经验:掌握剪纸、拼贴等手工技法,但对"分镜叙事"的逻辑构建能力较弱
(二)认知特点
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形式运算阶段"初期,需具象案例支撑抽象思考
对英雄叙事类主题兴趣浓厚,符合埃里克森"同一性形成"阶段的心理需求
(三)实践难点
将历史情感转化为视觉符号(如用折线表现紧张感)
分镜画面的"起因-发展-高潮"逻辑连贯性构建
三、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表述 对应课标要求
文化理解 阐释抗战木刻在民族危亡中的宣传动员作用 理解美术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美术表现 运用撕纸阳刻/阴刻技法完成主题创作 掌握美术表现的基本方法
审美判断 分析黑白对比、分镜叙事的艺术效果 对美术作品进行描述与分析
创意实践 设计"抗战小英雄"主题分镜草图 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美术创作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抗战木刻的"现实题材—视觉张力—社会传播"三位一体特征
难点:分镜画面的叙事逻辑连贯性(如用视觉语言表现"情报传递"的紧张过程)
五、教学内容
(一)理论部分(20分钟)
1. 木刻的宣传功能
街头实践案例:1933年上海"援助东北义勇军木刻展览会",作品标价1-2毛钱义卖,鲁迅购买5幅并捐款支持
分镜叙事典范:温涛《她的觉醒》第6-10幅(一·二八事变战火爆发),用平刀铲刻技法表现爆炸动态,对应教学中"模板拓印火焰纹理"实践
2. 艺术手法对比
维度 传统木刻 抗战木刻
创作目的 复制书画/宗教题材 社会动员/抗日宣传
视觉语言 细腻线条/设色繁复 黑白对比强烈/造型简练
传播方式 书籍插图/文人雅玩 街头传单/报刊连载/展览义卖
(二)实践部分(40分钟)
1. 材料准备
工具/材料 用途 安全提示
彩色卡纸(黑/白/红) 撕纸基底/背景 选用80-120g卡纸,避免过薄撕裂
安全圆头剪刀 裁剪轮廓 刀刃长度≤10cm,禁止单手发力
镂空模板(五角星/红旗) 拓印符号元素 模板边缘打磨光滑,避免毛刺
六、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5min) 播放《她的觉醒》分镜动画(节选1-5幅),提问:“画面中少女的命运会如何变化?” 观察画面细节,小组预测后续情节并说明理由 激发兴趣,初步感知分镜叙事
新课(15min) 1. 展示1933年上海街头木刻展览照片,讲解“作品义卖支援抗战”史实;
2. 示范分析《怒吼吧!中国》的象征手法 1. 讨论“木刻为何比油画更适合街头宣传?”
2. 用红笔标注作品中的“视觉炸弹”(如绳索、拳头) 理解艺术的社会功能,培养图像分析能力
实践(25min) 1. 发放分层任务卡:
- 基础组:临摹“抗战必胜”标语(阳刻练习)
- 进阶组:设计“送鸡毛信”分镜(2幅)
2. 巡回指导撕纸力度控制 1. 选择任务卡创作,标注技法类型
2. 组内互助解决拓印晕染问题 差异化教学,落实技能目标
展示(5min) 组织“抗战木刻故事会”,要求作者说明:①主题选择 ②技法运用 ③象征意义 每组派代表展示作品并阐述创作思路 培养艺术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
七、课堂练习
“抗战小英雄”单幅创作任务
1. 主题范围:从“送鸡毛信”“站岗放哨”“救护伤员”中任选一个情节
2. 技法要求:明确标注阳刻/阴刻技法(如“阳刻人物轮廓+阴刻背景”)
3. 成果呈现:5cm×5cm撕纸作品+50字创作说明(示例:“用阴刻表现黑夜背景,阳刻突出小英雄举灯的手,象征光明终将战胜黑暗”)
八、课堂小结
1. 知识梳理:师生共同完成“抗战木刻三问”
为何而作?(抗日宣传)
如何表现?(黑白对比、分镜叙事)
有何影响?(动员民众、记录历史)
2. 情感升华:齐读鲁迅名言“美术家固然须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联系当代抗疫主题版画创作
九、板书设计
左侧:【历史与艺术】 右侧:【实践步骤】
┌───────────────┐ ┌───────────────┐
│ 背景:1930s抗战│ │ 1. 选题构思 │
│ 功能:宣传动员│ │ (草图示例) │
│ 特点: │ ├───────────────┤
│ - 黑白对比 │ │ 2. 撕纸刻制 │
│ - 分镜叙事 │ │ (阳刻示意图) │
└───────────────┘ ├───────────────┤
│ 3. 拓印完成 │
│ (工具摆放图) │
└───────────────┘
十、评估方式
(一)过程性评估(50%)
安全规范:是否全程使用垫板、工具收纳有序(参考《烽火岁月木刻教学资源.md》安全评分标准)
参与度:小组讨论贡献度(如分析《她的觉醒》分镜艺术手法)
(二)成果评估(50%)
指标 优秀标准 分值
故事连贯性 分镜逻辑清晰,符合历史情境(如“书写-穿越-交接”的情节链) 20%
黑白对比 主体与背景区分明确,红色元素(如五角星)点睛突出主题 15%
技法掌握 撕纸边缘光滑无毛刺,拓印均匀无晕染 15%
十一、教学资源
1. 图像资料:温涛《她的觉醒》分镜高清扫描件(上海鲁迅纪念馆提供)
2. 视频资源:纪录片《铁笔丹心:中国新兴木刻运动》15分钟精简版
3. 延伸阅读:《少年英雄王二小》连环画(简化版分镜参考)
注:教学内容参考《烽火岁月木刻教学资源.md》分镜案例;历史背景结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抗日战争”单元;版画技法参考赣美版《难忘的岁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