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0张PPT)
沁
园
春
长
沙
毛泽东
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一单元
单元解读
单元学习要求
【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写作
【人文主题】青春激扬
1.树立伟大革命抱负;
2.理解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
3.激发青春的热情,敞开心扉,追寻理想,拥抱未来
【写作】学写诗歌
单元学习要求
【我们将要习得的语文素养】
1.理解诗词运用意象抒发思想感情的手法,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体会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
2.感受文学作品意蕴的丰富性和语言表达的特殊方式,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提升审美能力
3.尝试诗歌写作,增强语言表现力
单元学习任务 P29
青春的价值?期待同学们的发言!
单元学习任务 P29
分析意象,写成札记;
分析语言的表现力,与同学交流。
单元学习任务 P29
品读人物心理与典型细节描写;
我们的青春诗集!
沁
园
春
长
沙
毛泽东
《沁园春· 长沙》学习目标
《沁园春· 长沙》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全词,注意重音与节奏,感受毛泽东的青春豪情。
2.分析品味上阙词中的意象,体会壮阔深远的意境,分析词中炼字炼句的精妙,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重难点)
3.分析下阙“同学少年”的形象特点,体会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
4.背诵并默写全文。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其创作的诗词大多气势雄浑,意境阔大。
代表作:《七律·长征,》《沁园春·雪》等
作者介绍
橘子洲毛主席像
毛泽东纪念馆
湖南党史陈列馆
新中国的缔造者
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
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
这年深秋,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写作背景
1.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采桑子.重阳》
2.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浪淘沙·北戴河》
3.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忆秦娥·娄山关》
4.万木霜天红烂漫。《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毛泽东的秋句
诗歌分界线
古体诗
近体诗
歌
行
吟、引
绝句
律诗
白话写诗;不受格律束缚;
适合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情感
五四
唐代
诗经
楚辞
古乐府
唐诗
元曲
现代新诗
宋词
文体知识
关于词的知识
1、定义:词,又称长短句。
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演唱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
2、特点: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3、词牌和词的标题的区别:
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长沙,作为这首词的标题,揭示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均与诗人当年在长沙求学时有关。
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既然“沁园春”是词牌,那“长沙”,就是这首词的标题。
沁园春词牌的由来
关于词的知识
词的分类
词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
按流派分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题目解读
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
词牌名
题目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洞庭春色”“寿星明”等。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沁园春”这个词牌由此得名。
点击播放
感知
展开想象,概括全词,看看这首词描述了哪些图画?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独立寒秋图
湘江秋景图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典故
①“同学少年”出自杜甫诗《秋兴八首》第三首:“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意思是当年的同窗好友现在大都成了富贵人家,借此反衬自己的落魄。词人化用于此,却无杜甫的失落感,而是希望将来大家都能实现理想抱负。
②“挥斥方遒”化自《庄子·田子方》:“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词人将“挥斥八极”改为“挥斥方遒”,既符合韵律,又有新意,形容新时期的青年从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具有自由奔放的胸襟。
典故
③“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句是借用飞将军李广的故事。李广因未能封侯而常自哀怜,词人及其同学却将功名利禄视为粪土一样下贱的东西。
④“中流击水”化自“中流击楫”。《晋书·祖逖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中流击楫”比喻立志奋发图强,词人用此典故,表达了革新旧社会、复兴民族的远大志向。将“击楫”化为“击水”,这种极具夸张效果的炼词更显词人的豪气。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独立
品读上阙:分析开篇 进入诗境
思考:“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之“独立”二字能否替换为“伫立”或“站立”,为什么?
思考:“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之“独立”二字能否替换为“伫立”或“站立”,为什么?
此句译为深秋时节,我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浩浩荡荡的湘江水绕过橘子洲头向北方奔流而去。
答:不能。“独立”二字不仅是表现出词人是一个人,但词人行独而心不独,更是表现出中流砥柱的气概,显示出词人虽处于遭遇通缉,却能独立寒秋的博大胸怀和坦荡从容的精神气概。而“伫立”或者“站立”指长时间站着,无法表现出词人的英雄气概,所以不能改。
中间七句:诗人抓住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诗人抓住了寒秋、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雄鹰、游鱼、霜天等意象,写出了橘子洲头湘江沿岸的独特秋景。
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鹰在广阔的天空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湘江秋景图
一个“看”字,总领七句。
数词,形容词,动词!
意
创作者的思想感情
象
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
意境
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如何由意象到意境?
‖“意象”
(一)意象美来自景物的选取
1、从空间:
山上的“层林”,
江中的“百舸”,
空中的雄鹰,
水底的游鱼
2、从状态:
静态的火红的枫林,
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
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竞相向上、生机勃勃
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
以壮景抒豪情
《沁园春 长沙》的意象
山上——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江中——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天空——
鹰击长空
水底——
鱼翔浅底
(远眺)
(近观)
(仰视)
(鸟瞰)
秋景图
(生 机 勃 勃)
万类
由远及近,从高到底。(远近结合、俯仰结合)(动静结合)
描写
议论
从哪些角度来描写这些景色的呢?
看
上阕
“看万山红遍……鱼翔浅底”中,用得十分精彩的词有哪些?请找出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词句 精彩用词 表达效果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遍
万——山之多,写出了群山的重叠之态
遍——红之广,写出了树林红得彻底
层、染
漫、透
百、争
击
翔
层——写出了林之密
染——拟人手法,写出了秋景红色之深
漫——写出了江水的溢满之状
透——写出了江水的碧绿清澈之状
百——形容船只之多
争——写出了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准确地展现了雄鹰在空中展翅翱翔、迅速有力的飞翔身姿
鲜活地刻画出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轻快活泼的游动神态
02 赏析上阙,意象品读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层”:林之多
“尽”:红之广、
“染”:化静为动
描绘出树林层层叠叠的繁茂,色彩绚烂,充满生机;
02 赏析上阙,意象品读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漫”:江水溢满之状
“透”:江水的极致澄澈
“百”:数量之众
“争”:千帆竞发,洋溢着热闹与活力
02 赏析上阙,意象品读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击”:动词。雄鹰搏击长空的豪迈,准确地展现了雄鹰在空中展翅翱翔、迅速有力的飞翔身姿
“翔”:动词。鱼的轻快与自由。鲜活地刻画出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轻快活泼的游动神态
02 赏析上阙,意象品读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竞”:万物都奋发自强,竞争追逐!
寒秋严霜下,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万类霜天竞自由
如何理解“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的竞字
①竞,竞争、竞赛。万物在秋光中互相竞争,争取自由的生活。
②动词,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意境开阔。
③该字艺术性地再现了当时中国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的社会状况,富有象征意义。
④面对自然与人事的“竞”,自然会思考是谁在领导,又是谁赢得了胜利,引出下文“谁主沉浮”的问题。
自然
人类社会
联想
谁主沉浮?
思考:诗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写作手法?
山色
远
近
仰
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静景
动景
江景
水底
天空
湘江秋景图
万类霜天竞自由
一切景语皆情语
鱼
鸟
比拟
红
碧
色彩对比
课堂笔记
技巧归纳,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手法:①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等。②观察的角度(视角):远近高低俯仰,从高到低(高低结合),从远到近(远近结合),俯仰结合。③感知(感官)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或通感。
(视听嗅味触) 视听结合、声色结合、色彩绚丽、色彩鲜明、 色彩黯淡、明暗对比、色彩绚丽,富有层次感。
④色彩角度:冷暖色调
⑤综合的角度:如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化静为动)、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侧结合。
?
壮丽
多彩
生机
拓展
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
屈原—哀秋冬之绪风。
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
不似湘江水北流。
......
自古逢秋悲寂寥
词人笔下的秋:数量多(万、百)、范围广(遍、漫)、程度深(尽染、碧透)、力度强(争、击、竞);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美不胜收、扫尽千古悲秋之气;感情基调:热爱。积极。
革命乐观主义
作者笔下的秋景与古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思考:为什么毛主席笔下的秋给人这样的感受?
这与一个人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他不是一介普通书生,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的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生机盎然,它体现了诗人博大的心胸和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
看到这幅湘江深秋的绚丽壮美的画面,作者想到了什么?
为什么作者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和感慨?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893年12月26日(清光绪十九年十一月十九日),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
1910年,在县城里读书的表哥文运昌,借给了他一本郑观应1894年创作的《盛世危言》,随后去到“洋学堂”湘乡县立东山小学堂上学,开始接触改造社会的思想。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长沙革命党起义响应,毛泽东投入革命军,成为湖南新军的一名士兵。
【毛泽东的青春】
1913年春,毛泽东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深受其老师杨昌济的器重。
1918年4月,毛泽东与蔡和森、萧子升等人创建新民学会。8月,毛泽东和萧子升等二十四名青年离开长沙去到北京,认识了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征得蔡元培同意,被安排在图书馆当助理员。此外,毛泽东还首次见到了陈独秀。
1923年6月,毛泽东以湘区代表身份出席了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毛泽东的青春】
这首词写于1925年,毛泽东32岁,当时一面是工农革命运动在蓬勃发展,另一面是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对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地镇压。中华民族的命运将走向何方,谁将主宰国家的未来,这些都是毛泽东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毛泽东的青春】
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还乾坤未定,诗人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兴衰命运?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谁主沉浮?
同学少年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 过渡作用
这几句塑造了怎样的“同学少年”形象?
提示:从年龄气质、精神状态、战斗行动三个方面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风采夺目,才华正盛
意气奔放,强劲有力
以为天下为己任
蔑视权贵、反动派
慷慨激昂,勇往直前,不惧滔天骇浪
作者心中“主宰”国家命运的 是什么样的?
同学少年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作者心中“主宰”国家命运的 是什么样的?
同学少年
一群自信乐观、意气风发、心怀天下、奋发有为、蔑视反动统治者,立志改造旧中国革命青年的形象。
作者心中“主宰”国家命运的 是谁?
同学少年
毛泽东和他的同志们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青年
“以天下为己任”的青年
是他们,也是青春正盛的你们
对象 观察视角 相关诗句 人物形象
同学少年
总结句
下阙: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出早年革命者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豪情壮志。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忆
塑造了怎样的青年形象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青春年少,才华横溢
意气风发,强劲有力
慷慨激昂,关心国家命运
蔑视强权
激流勇进、搏击风浪的斗争精神
活在这个时代,你想要做一个怎样的 ?
同学少年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最后三句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中流”,江水中间。
“击水”,作者曾自注:“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遏,阻止,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是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把飞快行驶的船只都阻挡住了;一种认为“浪遏飞舟”是“到中流击水”的条件。如果按照前一种理解,
这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
1.抒发了一代革命青年壮志凌云,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
2.形象地概括了早年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形象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3.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中流击水图”,呼应上片问题,并含蓄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最后三句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04 结构梳理,全词总结
“看”
山
鱼(俯)
长空
江
林(远)
舸(近)
鹰(仰)
水底
“问”谁主沉浮
写文章
论国事
蔑权贵
击中流
“忆”
“记”浪遏飞舟
“独立”所见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以天下为己任
上阙写景
下阙
言事
沁园春 长沙
上阕
下阕
独立寒秋图
湘江秋景图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独立寒秋 橘子洲头
远眺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近观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仰视
俯瞰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静 景
动 景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英姿勃勃 才华横溢)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意气风发 斗志昂扬)
战斗风貌
中流击水(搏击风浪 急流勇进)
浪遏飞舟(不怕艰险 坚持到底)
问-谁主沉浮?
答-同学少年!
英雄气概
景中寓情 情中显志
—
—
—
《沁园春·长沙》一词的艺术特色。
①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词的上片选取了红叶、碧水、百舸、雄鹰、游鱼等美好、活泼的景物,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色彩壮丽的秋景图,表现了词人的宽广胸襟。
②多角度描写景物。词人在写景时采取了远近相济、动静结合的方式。如远眺群山,写山上层林尽染;近观江中,写水碧船急;仰视长空,写雄鹰展翅高飞;俯视水底,写鱼儿轻快地畅游。这样描写使景物更具层次感,同时也描绘出了秋天的生机与壮丽。
③语言极富表现力。本词运用了极富表现力的词语,语言精当、形象。如“遍”“染”“漫”“透”“争”“击”“翔”等词语非常传神,从范围、程度、动作等不同方面来渲染秋天的勃勃生机。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沁园春·长沙》主旨小结
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不断进取
关心国家、关心民族命运
以天下为己任
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勇于竞争、全面发展
自信自己的命运自己主宰
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作为当代青年的你们觉得青春应该如何?
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毛泽东
凌云壮志
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
屈指数算
一首气势磅礴的诗
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
轻易不朗诵
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
便成了诗眼
嘹亮了东方
鉴赏上阕
一派壮丽秋景
一腔拿云心事
一段峥嵘岁月
一群壮志少年
一股凌云豪情
看
青
年
英雄
青春的样子,正是你喜欢的样子
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
(唐寅《一剪梅 雨打梨花深闭门》)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苏轼《望江南 超然台作》)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杜秋娘《金缕衣》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秦观《江城子 西城杨柳弄春柔》)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潜 《杂诗》)
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故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
———— 李大钊 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
———— 李大钊
青春的样子,正是你喜欢的样子
致青年公民 郭小川
“喂,
年轻人!”
——不,我不能这样称呼你们,
这不合乎我的
也不大合乎你们的身份。
嬉游的童年过去了,
于是你们
一跃
而成为我们祖国的
精壮的公民。
也许
你们心上的世界
如蓝天那样
明澈而单纯
就连梦
都像百花盛开的旷野
那般清新……
然而迎接你们的
却不尽是
小鸟的
悦耳的歌声,
在前进的道路上
还常有
凄厉的风雨
和雷的轰鸣……
公民们!
这就是
我们伟大的祖国。
它的每一秒钟
都过得
极不平静,
它的土地上的
每一块沙石
都在跃动,
它每时每刻
都在召唤你们
投入
火热的斗争,
斗争
这就是
生命,
这就是
最富有的
人生。
不要说:
“我年纪轻轻
担不起沉重。”
不,
命运
把你们的未来
早已安排定,
你们的任务
将几倍地
超过你们的年龄。
前一代——
你们的父辈
真正称得起
开天辟地的 先锋,
他们用
热汗和鲜血
做出了
前人所梦想不到的事情,
而伟大到无边的
事业
却还远没有完成,
你们当然会
加倍地英勇
以竟全功。
呵呵,你们这一代
将是怎样的
光荣!
不驯的长江
将因你们的奋斗
绝对服从,
混浊的黄河
将因你们的双手
变得澄清,
北京的春天
将因你们的号令
停止了
黄沙的飞腾
大西北的黄土高原
将因你们的劳动
变得
和江南一样
遍地春风。
公民们,
至于你们中间的
每一个,
那用不着
我来说什么。
记住吧,
祖国需求于你们的
比任何时候
都要多,
而它的给予
也从不吝啬,
你们贡献给它的越多
你们的生活
也越光辉
越广阔……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中与“霜叶红于二月花”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沁园春·长沙》上片中,描写近景并使用动静结合,静中有动、生机勃勃的场面描写的诗句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沁园春·长沙》中描写仰望与俯瞰之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发出慨叹,表现诗人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6.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概括湘江秋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堂训练
课后作业
1.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很多诗词都能引发我们对青春的思考,课外阅读毛泽东的《水调歌头.游泳》、周恩来的
《赤光的宣言》、朱德的《太行春感》、陈毅的《赣南游击词》等,感受他们的青春壮志与革命情怀。
2.试创作一首“致青春”的小诗,与同学们分享交流。
当青春激荡秋光时,
我们看到的是:
万类霜天竞自由!
愿作为“人生之王”的我们,
能迎着绚丽的“人生之春”,
在时代的年轮上,
刻下我们的“人生之华”!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