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统编版
心怀天下 志存高远
目
录
壹
学习目标
贰
重点难点
叁
课堂导入
肆
探索新知
伍
课堂小结
陆
课堂练习
柒
布置作业
捌
板书设计
壹 学习目标
四
三
二
一
语言构建与运用:掌握词中重点字词、格律及炼字妙处,能有节奏朗读背诵,尝试仿写写景句;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上下阕思路,结合背景解析词句深意,培养历史与辩证思维;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词中意境与情感美,学习情景交融手法,尝试融入情感写景;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毛泽东诗词风格,体会青年担当,传承革命与优秀传统文化。
贰 重点难点
1.把握词中关键意象(如 “万山”“百舸”“鹰”“鱼” 等) 的象征意义,理解其对营造意境和表达情感的作用。
2.体会上下阕之间景、情、志的联系,明确上阕写景引出思考、下阕忆事抒发壮志的结构逻辑。
深入理解 “谁主沉浮” 的深刻内涵,领悟 “中流击水” 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在革命初期面对挑战时的豪情与决心。
叁 课堂导入
青春是飞扬的理想,是无畏的担当。1910 年,17岁的毛泽东告别家乡时,在父亲账簿里留下诗句:“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少年壮志,气贯长虹。
数年过去,青春的热血未凉,理想愈发炽烈。毛泽东挥笔写下《沁园春 长沙》,以湘江秋景为卷,书少年豪情,问大地沉浮。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首词,触摸青年毛泽东那激荡的青春脉搏。
任务一:
知人论世学常识
识作者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毛泽东著述丰富,有文集、诗词、书法等作品。其作品涵盖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其文学作品意境宏大,笔调雄浑,诗词直追苏、辛,书法创立“毛草”。
知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是年二月,毛泽东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他先后在韶山等地建立了农民协会,并且在韶山成立了农村党支部。
同年九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触景生情,怀着极大的革命热情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革命词作。
明文体
词兴起于唐五代,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始称“曲子”或“曲子词”,全称“敦煌曲子词”(因在敦煌石窟发现)因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词有定调,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
一般分上阕(上片)和下阕(下片)。
词
基本
特点
1
2
3
词的
组成
词牌 是一首词的词调名称,决定着词的字数、平仄及押韵。词按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及以下)、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及以上)。
标题 高度体现词的内容(有的也没有标题,如温庭筠的“菩萨蛮”等)。
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花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词牌由此而得名。
4
沁园春
明文体
任务二:
诵读经典 整体感知
重点字音
百舸争流( ) 怅寥廓( )
峥嵘( ) 浪遏飞舟( )
挥斥方遒( ) 沁园春( )
万户侯( )
hóu
qiú
gě
chàng liáo kuò
zhēng róng
è
qìn
诵读诗词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标注朗读节奏,把握朗读情感
阅读思考
学习任务:同学们默读本词,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1)本词上下阙各写了什么内容,根据文本内容绘制思维导图。
(3)本词作传达出作者的什么样感情?
(2)这首词描绘了几幅画面?尝试给各个画面命名。
脉络导图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图
湘江秋景图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独立寒秋 橘子洲头
远眺
近观
俯瞰
万山红遍
层林浸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静
动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激扬文字
指点江山
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写景
抒情
问:谁主沉浮?
答:同学少年!
景中寓情
情中显志
仰视
肆 探索新知
任务三:
文本细读 品味鉴赏
走进上阕
学习任务:
自读文本上片,结合课后注释品读词作,从意象、意境、语言、技法、情感等多角度赏析。
阅读赏析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此句交待了哪些内容?
时间——寒秋
地点——橘子洲头
环境——湘江北去
作者——独立
赏析“独立”一词
用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物中凸显出来,进一步展现词人站立在橘子洲头凝望湘江奔流的英姿,为全诗奠定了豪迈的基调。
阅读赏析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1.“看”领起了哪几句诗?
2.诗人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秋色图?(用自己的语言描绘)
群山中重重叠叠的树林遍染红色,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的船只争相行驶,雄鹰在天空展翅高飞,鱼儿在江水中欢快地畅游。
温故知新
意 象
古典诗词中,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意象分析
山
林
江
舸
鹰
鱼
通过这些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万物蓬勃生命力的赞美和热爱,流露出激情热血和豪情壮志。
红遍的万山
尽染的层林
碧透的整条江
争先恐后的百舸
搏击长空的雄鹰
水底自在的游鱼
象(客观事物)
意象(渗透主观情感的物)
请找出描写秋景的意象,分析它们所蕴含的情感。
炼字妙处
(1)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万”,写出山之多,绘出群山重叠之态。
“遍” 写出红之广,绘出了红色的彻底。
“染” 像人工染成的一样,景色十分美丽,化静为动,增强词的生动性。
(2)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透” 画出江水碧绿清澈。
“争” 画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景象。
炼字妙处
(3)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击” 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在空中矫健勇猛、迅速有力地飞翔的姿态。
“翔” 活画出鱼在水中自由自在、轻快活泼地游动的神态。
“竞” 写出了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状。
艺术手法
诗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写作手法?
山色
远
近
仰
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静景
动景
江景
水底
天空
湘江秋景图
万类霜天竞自由
一切景语皆情语
鸟
鱼
比拟
红
碧
色彩对比
情感探究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怅:江山多娇然而命途难测,由喜而忧,百感交集
问:追问自然荣枯和社会盛衰由谁来主宰,体现伟人的胸怀抱负与责任担当。
深层内涵:社会动荡,各种革命力量云集涌动,谁是革命力量的领导者?谁来主宰国家命运呢?
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和远大抱负
思考:作者怅“何”?“何”问?一“怅”一“问”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上阕小结
词的上阕借景抒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生气勃勃的湘江秋景图,从而产生联想,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来主宰的问题,引出了下文的回忆。
走进下阕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阅读思考
1.若你是与毛泽东一同 “携来百侣曾游”的青年,置身当年的校园,会看到同学们怎样的“风华正茂”?试着用具体场景描述他们“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模样。
发挥想象,结合下阕,解读两问:
会看到同学们身着长衫,在教室里专注研读进步书籍,眼神明亮;在操场挥臂呐喊,讨论救国真理时慷慨激昂,手势有力,尽显蓬勃朝气与敢想敢言的锐气。
阅读思考
2.想象“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场景:湍急的江水中,青年们奋力击水时,心中会涌起怎样的豪情?这个画面与“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志向有何关联?
发挥想象,结合下阕,解读两问:
心中会涌起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豪情。这画面展现的拼搏精神,与 “粪土万户侯” 所体现的蔑视权贵、立志变革的志向相呼应,都是青年们胸怀天下、勇于担当的体现。
谁与争锋
活动:在《沁园春 长沙》下阕中,“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展现了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拼搏进取的豪情。而当下社会,“岁月静好” 成为很多人对生活的向往。对此,你作何选择?请以 "当代青年更需要 ' 中流击水 ' 还是 ' 岁月静好 '"展开辩论。
活动目标:
1.深化对 “中流击水” 所代表的担当进取精神和 “岁月静好” 所蕴含的平和生活态度的理解。
2.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以及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思考当代青年应有的精神风貌,明确自身的责任与担当。
谁与争锋
辩题与正反方观点
辩题:当代青年更需要 “中流击水” 还是 “岁月静好”
正方:当代青年更需要 “中流击水”。“中流击水” 象征着在时代浪潮中勇于拼搏、敢于挑战、主动担当,这是当代青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所必需的精神,能推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
反方:当代青年更需要 “岁月静好”。“岁月静好” 代表着一种平和、安稳的生活状态,能让青年沉淀自我、关注内心成长,在宁静中积蓄力量,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谁与争锋
具体要点 分值(总分 100 分) 评分
观点明确,紧扣辩题;对 “中流击水”“岁月静好” 的内涵解读准确;论据与观点关联紧密,能结合《沁园春 长沙》下阕精神或时代背景。 25分
提问针对性强,能直击对方观点漏洞;回答有理有据,不回避核心问题;反驳逻辑清晰,能有效维护本方观点。 25分
发言积极主动,反应敏捷;论据丰富,能结合历史、社会热点等多方面事例;语言表达流畅,有说服力。 20分
能准确概括本方观点及辩论焦点;回应对方辩论中的关键问题;升华辩题价值,体现对青年责任的思考。 15分
语言表达生动,富有感染力;能恰当引用诗词、名言等增强说服力;展现良好的礼仪风貌。 15分
评价量表
下阕小结
词的下阕,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毛泽东和青年时代的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奋斗、无所畏惧的革命斗争精神,形象而又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伍 课堂小结
1.词人描绘湘江秋景时,用 “ , ” 两句展现了江水清澈、船只竞发的热闹景象。
2.面对广阔的宇宙和大地,毛泽东发出了 “ , ” 的深沉追问,体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3.《沁园春 长沙》下阕中,“ , ” 两句回忆了往昔与同伴们一起游玩,度过的那些不平凡的岁月。
4.“ , ,______” 三句,表现了青年毛泽东和同伴们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的权贵看作微不足道的粪土的豪迈气概。
1.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2.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4.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陆 课堂练习
柒 布置作业
毛泽东笔下的秋天,和古代诗人笔下的秋天,有何不同呢?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完成一篇写景抒情的习作,要求蕴含自身对秋景的情感体会,注重意象的选取和字词的锤炼。
捌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意象调色盘】 【青春关键词】
万山红遍 热血
鹰击长空 力量
鱼翔浅底 突破
独立 清醒
问 担当
中流击水 行动
主宰沉浮,舍我其谁?!
结 语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毛泽东(1957)
青春永不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