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课程导入
1988年,北京市王府井大街百货大楼前举行了一个铜像落成揭幕仪式。黑色大理石基座的正面镌刻着“一团火”精神,光耀神州。他就是北京市百货大楼的一名售货员——张秉贵。2017年,王府井集团将每年9月18日设立为张秉贵日,以传承和发扬他的“一团火”精神。
课程导入
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劳动者,为何有这样的殊荣呢?让我们一起走近劳模张秉贵,感受他的“一团火”精神。
林
为
民
心有一团火
温暖众人心
学习目标
理清文章脉络,掌握运用细节描写人物的手法。
理解张秉贵“一团火”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当今时代的意义。
掌握人物通讯的写作方法,体会选材特点和细节描写的手法。
作者介绍
林为民,1942年出生在我国台湾,是台湾著名的第一家族“雾峰林家”第九代传人,父亲是在台北马场町刑场英勇就义的爱国烈士林正亨。林为民自18岁起先后就职于北京日报社、北京晚报社,直至退休。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记者工作。
谈起父亲的过往,林为民感慨地说:“父亲作出的人生选择,作为孩子,我们完全理解,因为那是我们林家世代相传的家风——家国同构,国比家大!”
人物链接
张秉贵(1918—1987),原北京市百货大楼糖果柜台售货员,张秉贵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着每一个顾客的心;他是中共十一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有燕京八景,张秉贵售货被称为“燕京第九景”。
1957年,张秉贵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78年,他被北京市授予特级售货员称号。197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9年,张秉贵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人物链接
张秉贵
1918-1987
1918年
出生于北京
1929年
11岁时便到纺织厂当了童工
1935年
17岁到北京一家杂货店当学徒。
1954年
36岁新中国百废待兴,即将开业的北京百货大楼招聘营业员,尽管规定只招25岁以下的年轻人,但已经36岁的张秉贵因有“多年的经商经验”而被破格录取。
1957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
197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成为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多次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当选为党的十一大代表,第五、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常委。北京有燕京八景,张秉贵售货被称为“燕京第九景”。
1987年,张秉贵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不幸去世,享年69岁;
1988年,北京市百货大楼在大门广场处为其竖立半身铜像至今,陈云同志亲笔为其题词:“一团火”精神光耀神州。
2009年张秉贵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在那个物资紧缺的年代,王府井百货大楼每天要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顾客。为缩短顾客等待的时间,他练就了称重“一抓准”、算账“一口清”的绝活;发明了“接一、问二、联三”的售货方法。在热情接待第一位顾客时,不但与第二位顾客打招呼问好,还用微笑及眼神同第三位顾客沟通交流,使排队的顾客感受到售货员服务的热情。
在北京,传统的“燕京八景”名扬天下,而张秉贵的售货艺术被人们誉为“燕京第九景”。
劳动模范张秉贵
了解人物通讯
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一般来说,人物通讯是指反映新闻人物为对象的通讯,它是以人物为中心报道对象,通过一个人物或一组人物新近的行动来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的一种通讯形式。这里的新闻人物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或一类人。
人物通讯是以人物的新近行动为新闻主体,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通过个别显示一般,通过平凡突出伟大,达到揭示时代特征、感染并且教育读者的目的。写人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人是有思想的。写人物通讯就是为了通过人的思想、人的精神面貌教育人、感染人。光写事迹,不写思想,人物是平面的;写了思想,人才有了灵魂、生命,才能有感染他人的力量。
新闻
狭义——消息
通讯
①人物通讯
②事件通讯
③工作通讯
④风貌通讯
新闻最主要的特征是:
真:所述内容必须真实
短:篇幅要求短
快:时效性要强
活: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强:有思想性和指导性
广义
消息
报告文学
知识链接
不一定有
缺一不可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倒金字塔结构
六要素
特点
时效性
真实性
简明性
何时 when
何故 why
何地 where
何事 what
何人 who
如何 how
新闻结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以昂扬的热情和冲天干劲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共和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杰出的先进模范人物。在平凡的售货员岗位上,张秉贵成为新中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被誉为“燕京第九景”。
写作背景
字音字形
1.明确字音
嗬( ) 嘱咐( )
亲昵( ) 凌辱( )
hē
zhǔ
nì
líng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熙熙攘攘:
不约而同:
和蔼可亲:
和颜悦色:
心神不定:
坐卧不安:
翻来覆去:
全力以赴:
座无虚席:
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指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
指人态度温和,性格善良容易接近。
脸色和蔼喜悦。形容和善可亲。
指心里烦躁,精神不安。
形容心烦意乱,十分担心忧虑的样子。
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
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
座位没有空着的。形容出席的人很多。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表层含义是说张秉贵业务熟练,服务热情似火,市民被他的真诚和一心一意为大家服务的行为所感动。
内在含义是歌颂在那个特定的时代里,先锋人物们火一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突出的是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勇于担当和付出的精神。
题目解读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6段):细心体贴地对待顾客。
第二部分(7-13段):耐心地对待生气的顾客。
第三部分(14-16段):坚定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第四部分(17段):不断提高自己服务水平的匠心精神。
第五部分(18-20段)赢得人们的爱戴和尊敬。
整体感知
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编制“人物卡片
因篇幅所限,卡片一般不能详尽地写出人物的一生,只是大致介绍他(她)的生平经历,比较全面的展示他(她)的主要思想性格特征。卡片内容主要包括:人物姓名、生平典型的事例、性格品质、他人的评价等。设计人物卡片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任务活动
阅读全文,整体感知,筛选概括
人物大事记 人物姓名 张秉贵
职业成就 百货大楼糖果柜售货员,全国劳动模范
人生状态 行为习惯 人有精神,动作迅速,接待顾客热情,业务水平过硬
思想观念 为革命站柜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外部评价 “让人心里暖乎乎的”“体贴入微”“主动、热情、诚恳、耐心、周到”
典型事件 热情周到地接待带孩子的女顾客、有急事的顾客、“气呼呼”的顾客、“面带病容”的顾客,花费时间、精力、金钱学习了解自己所售卖的商品,赢得爱戴和尊敬
个性话语 “我们为人民服务,就要完全彻底,遇到个别顾客冷,绝不能以冷对冷,而要以热对冷,变冷为热。”“一个人哪能事事如意?不过,我们售货员一进柜台,就要像解放军战士进入战斗岗位那样,把自己的事情放一边,全神贯注地去为人民服务。”“我们售货员要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来温暖人民群众,使他们不仅在商店里感到热乎乎的,回到家里热乎乎的,走上工作岗位还要热乎乎的,激发出更大的革命干劲儿,投入社会主义建设,这才算我们对革命事业有了一点儿贡献。”
作者评价 没有直接评价,而是借让他擦擦汗、喝喝水的顾客,为他拿来凳子的厨房里大师傅以及新疆、辽宁等全国各地得知张秉贵事迹之后给他写信的人民群众、写诗青年农民,让我们感受到张秉贵心里的这一团火,温暖了太多的心。
探究人物精神品质及现实意义:
思考,文章写了张秉贵的哪些事?分别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从中可以看出张秉贵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①张秉贵用糖哄哭闹的小孩,表现了他的耐心细致、周到体贴。
②张秉贵给要赶火车的顾客提前称糖并悉心指路,表现了他体贴入微、急人所急、解人所难的品质。
③张秉贵接待了气呼呼的女顾客,表现了他的热情大度、主动耐心、和蔼亲切。
④张秉贵的女儿生病,却依旧没有影响他的服务态度,表现了他的隐忍克制、爱岗敬业、公私分明。
⑤张秉贵光照顾买得多的顾客而被买得少的顾客质问后受到触动,表现了他自我反省、不断成长的品质。
⑥张秉贵忆往昔被兵痞打,今天却收到女顾客的水果而感慨不已,表现了他懂得感恩,乐于奉献的品质。
⑦张秉贵通过多种渠道丰富自己的商品知识,当好顾客的参谋,表现他主动求知、严于律己、视“为人民服务”为服务宗旨的品质。
⑧张秉贵去吃夜宵,因座无虚席,厨房大师傅特意给他拿凳子而受启发,表现了他善于剖析小事、思想觉悟高。
小结:
张秉贵是一位热情体贴、细致周到、诚恳耐心的优秀老售货员。
用糖哄哭闹的小孩
概括文中张秉贵的事迹并分析其精神品质。
耐心细致、周到体贴
给要赶火车的顾客提前称糖并悉心指路
体贴入微、急人所急
接待并开解不讲道理的女顾客
热情大度、主动耐心
女儿生病,他仍以笑容迎接顾客
隐忍克制、爱岗敬业
照顾买得多的顾客遭质问后受到触动
自我反省、不断成长
忆往昔,想而今,感慨不已
懂得感恩、乐于奉献
业余时间参观糖果厂,学习知识提升自己
主动求知、严于律己
在吃宵夜的特殊待遇下受到启发
善于剖析、觉悟很高
总而言之,张秉贵是一个热情体贴、细致周到、诚恳耐心、爱岗敬业、积极进取,乐于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售货员。
概括文中张秉贵的事迹并分析其精神品质。
好处:典型事例是能够揭示事物本质、具广泛代表性和强大说服力的事例。选取典型事例塑造人物,便于直接描述人物在工作或生活中的表现,反映人物表现的情感态度、性格品质、精神追求等人物形象的本质。具有“以一当十”的作用。
在新闻写作中,恰当地选用典型事例,是揭示事物本质突出人物精神境界的重要手段。比如本文所选的这些典型事例,虽然有详有略,但都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张秉贵的性格、思想以及他为人处世的态度。
典型示例好处
文章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来描写张秉贵,阅读下面的句子,说说画线部分的作用。
(1)只见张秉贵从货柜里拿起一块糖,放到孩子手里,孩子顿时止住了哭声。……过了一会儿,轮到她买糖时,老张从称好的糖果中拿出一块放回货柜里,又拿出几块用小纸袋装好,塞进孩子的衣兜里……
先拿一块糖给孩子,孩子止住了哭声;之后用小纸袋装好几块,塞给孩子:这些细节都表现了张秉贵的热情周到、体贴入微。“从称好的糖果中拿出一块放回货柜里”这一细节表现了张秉贵的认真负责。
分析细节描写
(2)老张立即征得前面顾客的同意,很快给他称完糖,又告诉他应该在哪儿坐车去火车站。
照顾赶火车的顾客,也没有冷落其他顾客。先给赶火车的顾客称糖,是在征得前面顾客同意的前提下才进行的。这一细节体现出张秉贵对待每一位顾客都是体贴周到的。
(3)卖糖果时,他虚心向爱吃糖的顾客了解各种人吃糖的习惯和各种糖果的味道。几年来,他还自己花钱买了230多种糖果来品尝,并请同柜台的售货员一起尝。
为做好工作,自己花钱购买了数量不少的糖果,“并请同柜台的售货员一起尝”,体现了张秉贵的公而忘私,以及对待工作的认真与执着。
文章从开头到“满面笑容地接待顾客”,记叙的事件在顺序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这部分记叙的事件在顺序安排上是层层深入的。第一件事写张秉贵热情地招待抱孩子的顾客,体现出的是他良好的个人职业素质;第二件事写张秉贵提前给赶火车的顾客称糖,则体现出他超出一般人的观察力;第三件事写张秉贵热情地对待不讲道理的顾客,则更进一步体现出他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第四件事写张秉贵不因女儿生病而影响工作,体现出的是他公而忘私的崇高精神。这四件事所体现的精神是逐层深入的,让读者循序渐进、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张秉贵的伟大之处。
把握内容,体会写法
作品以“一团火”的服务精神为线索展开,贯穿全文。采用了彩线串珠式的结构方式,采用倒序方式叙写老售货员生活中的平凡事迹,凸显了主人公具有“一团火”精神风貌,赞扬之情溢于文中。这种结构安排,起到概括故事情节,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主题的作用。
“一团火”的服务精神,是本文的线索。
先点明张秉贵是劳动模范,再用丰富事例加 以佐证,同时辅以插叙。买糖果的人形形色色,有老有少,有感激他、赞扬他的也有脾气爆、 对他发火的,但是张秉贵始终用他“主动、热 情、诚恳、耐心、周到”的态度服务每一个人。这样安排更能突出这位劳动模范就如一团火, 无论何时何境都能尽心尽力为人民服务,温暖 众人心的美好精神品质。
结构特点:倒叙写法
“顺叙”也称正叙,叙述的手法之一,顺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作用:使叙述的事件由头到尾,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文章显得条理清楚。
“倒叙”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作用: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铺直叙和结构的单调。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作用: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衬托中心人物,丰富情节、深化文章主题。
“补叙”在叙事之后再补充叙述事件的结果等内容。
只对情节中的人、事件作必要的补充说明。
“张秉贵今年59岁”一段以及下一段,记叙了张秉贵解放前后的几段经历,作者写这些事情的意图是什么?如果删除这两段对文章有何影响?
(1)这两段对比了张秉贵解放前后的不同经历,解释了张秉贵热爱本职工作并取得非凡成绩的内在动力:新中国让他一个劳动者翻了身,并受到了尊重。
(2)如果删除这两段,不仅无法解释张秉贵出色工作的原因,让读者摸不着头脑,而且也不能揭示文章的深层主题——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赞美。
“张秉贵常说:……”一段以及下一段,都写到了张秉贵工作中的表现,这与课文开头部分所写的他在工作中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这两段所写的张秉贵的工作表现,体现了他的专业素养,而这与他认真刻苦的钻研是分不开的。课文开头部分记叙的事件,也是工作表现,但侧重于写张秉贵的热情、体贴与周到。两相比较,这两段所写更加深刻。
文章为什么以一位路过北京的青年农民的诗歌 结尾
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感动了很多很多人, 正在发挥着他的巨大作用,因而显示了“一 团火”精神的崇高可贵。
拓展感悟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觉得人物通讯在写作时要注意哪些方面。
选择典型人物,不一定非得崇高伟大的人物;
精选表现人物崇高品格的事例;
注重细节描写;
用适合的线索把材料贯穿起来;
安排好文章的结构;
注意语言的优美生动……
问题:文章中“温暖众人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与解析:“温暖众人心”表达了作者希望通过自己的热情与关怀,影响和温暖他人的思想感情。这句话体现了作者的博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传递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关爱他人,共同营造温暖和谐的社会氛围。
问题:文章中“火焰燃烧,温暖人间”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与解析:“火焰燃烧,温暖人间”描绘了火焰熊熊燃烧,带来温暖的情景。通过生动的描绘,表现了火焰象征的热情与关怀,表达了作者希望用自己的热情温暖他人、传递正能量的愿望。这一情景不仅美化了文章的意境,还强化了主题的表达,增强了读者的共鸣和情感认同。
问题:如何理解文章中的“火焰”这一意象?
答案与解析:“火焰”作为意象,在文章中象征着作者内心的热情、激情和对社会的关爱。火焰的燃烧不仅代表着热情的持续与不熄,还寓意着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行动,能够为他人带来温暖与希望。这一意象生动地传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问题:文章中的“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如何体现了作者的情感?
答案与解析:“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通过火的意象,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热情与激情,同时表达了作者希望通过自己的热情关怀,温暖他人、影响社会的情感。这句话体现了作者的博爱精神和积极进取的态度,展示了他对社会和他人的关心与责任感。
本文通过记叙全国劳动模范张秉贵热心服务群众,刻苦钻研业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高度赞扬了他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的服务态度和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展现了普通劳动者在平凡岗位上的不平凡价值 。
主旨:
心有一团火
温暖众人心
热诚的态度
辛酸的童年
一团火精神在延续
服务群众
奉献社会
精湛的技艺
旧社会的遭遇
顾客的温暖回馈
撰写人物通讯经验谈发言稿
以《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为例,梳理讲稿要点,精选一个发言角度,确定标题,用思维导图图解你的发言结构。
标题示例:
追寻人物通讯的价值与意义
——以《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为例
扫描与凝视
——以《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为例谈人物通讯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