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四章 多彩的光 教案+学案 打包 (18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四章 多彩的光 教案+学案 打包 (18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6-08-17 12:27:39

文档简介

第四章
多彩的光
第一节
光的传播
学习目标
1.知道光源和光速,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经历探究光沿直线传播的过程,学会用光线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3.能用光直线传播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
课前准备
1.家庭实验
⑴观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可以发光?
⑵深夜用手电筒照射远处的物体,光束是怎样传播的?
2.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合作探究
光源
阅读课本P50—P51上半部分,完成下列问题:什么是光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活中的光源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亮是光源吗?光的传播路径活动1:利用激光灯、玻璃水槽、水、牛奶、墨水、蚊香、粉笔沫、火柴等器材。观察光在空气和水中传播的路径。思考:为了让光路清晰你准备选择哪些器材。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
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阅读课本P52回答下列问题:为了形象的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物理学中引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生活中有很多事例应用了光直线传播,例如:
A
影子的形成
B
射击时用的“三点一线”
C排队时只要排头挡住后面的人,队伍就整齐了。
小组内交流并解释以上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举例,还有哪些现象用到了光的直线传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光的传播速度阅读课本P53并完成下列问题:

明为了使光路清晰,可以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显示光路,找出最佳方案。多举一些生活实例,可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填一填
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师沿_____________________传播的
填一填
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约为___________,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是在真空中的_________
,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越是真空中的_____________。课题
光的反射
授课人
刘乃团
时间
2015年10月9日
课时安排
1
课标要求
1.理解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认识反射、折射现象。?
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了解光的在社会生活与生产中的一些应用
2.观察光在空气、水和玻璃中传播的实验现象,认识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通过讨论“光传播的是什么”,了解光是传播能量和信息的重要载体。3.通过介绍墨子在光学中的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通过实验认识光的反射定律,能从众多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光现象中辨认出光的反射现象;
5.能在实际中应用光的反射现象。在探究光反射定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情分析
学习光的直线传播规律,了解光的传播速度,且
( http: / / www.21cnjy.com )老师让学生事先收集光的反射方面的信息并交流,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利用游戏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了对有关光的现象的浓厚兴趣。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理解光沿直线直线传播的条件,认识直线传播、反射现象。⑵了解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C=3×108m/s⑶了解光在在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应用。(4)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认识理解光的反射定律,知道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过程与方法
⑴观察光在空气、水和玻璃中的传播现象,认识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通过讨论“光传播的是什么”,了解光是传播能量和信息的重要载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光沿直线传播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不
能绝对化的理解科学性规律。⑵
通过介绍墨子在光学中的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3)
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
设置与组织关于“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吗”;
用探究法研究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难点
“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吗”问题的探究;
用光的反射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法、讲授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学习方法指引
探究式教学
教学资源及媒体
(1)教师演示实验的器材:光在异种物质中传播演示仪(2)学生实验的器材:激光笔、喷雾器、牛奶、空玻璃容器、橡胶管、小平面镜、蜡烛、针、硬纸板等(3)多媒体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创设情境
1.教师:因为有了光,自然界才绚丽多彩。因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有了光,世界才生机勃勃。因为有了光,我们的世界才充满温暖……
2.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视频:霞光万道、晨曦中穿透树林的道道阳光、白光通过三棱镜的色散、北极光、日晕、日幻……最后将画面停在“节日夜空中的多彩的激光”直指本课的主题。图片。提问:当你漫步在这遍布阳光的丛林中时你是否想过光是怎样传播的?光传播的有多快呢?3.教师: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踏着清晨的阳光走进我们这个绚丽多彩的光的世界吧!
学生倾听学生欣赏,体会自然界的美妙学生思考,回答:想过(或没有想过)
给学生一个美的感觉,
认识到大自然中有许多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
光的传播
1.教师提问:在你的印象中光是怎样传播的?
2.教师展示几组光沿直线传播图片。3.教师组织学生演示三组实验⑴激光在混有牛奶的溶液中的传播⑵激光在水雾中的传播⑶将激光射过拉直了的橡皮管,但橡皮管弯曲就无法射过。4.教师提问:光总是沿直线传播吗?你在刚才“牛奶”的实验中发现了什么?5.你能举出生活中光不沿直线传播的例子吗?6.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7.教师引导学生演示实验⑴激光斜射入平面镜实验⑵激光斜射入厚玻璃的实验8.提问:在这两个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9.教师出示两个实验的图片。从图片教师指出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改变并引出光
学生思考回答:光可能是沿直线传播的。例如我的激光笔的光线就是沿直线传播的。学生演示学生试验小组内交流实验结论学生得出结论:光沿直线传播。学生思考回答:不一定总沿直线传播。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了偏折学生回答:当光照到镜子上时就不沿直线传播了。学生观察组内讨论试验现象及结论回答:我发现了光从空气中射到其他物体时不沿直线传播了学生观察
培养学生猜想的能力,初步认识到猜想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通过教师的演示和多媒体的应用让学生自己总结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总结问题的能力。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光的传播
的反射与折射的定义。10.提问:你能把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路径画出来吗?11.介绍光线的概念物理学中就用带箭头的直线12.教师提问:光在同种介质中一定沿直线传播吗?展示激光在不均匀的蔗糖溶液中的传播。提问光在什么条件下沿直线传播?13.引导学生归纳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14.教师展示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的课件
学生理解记忆学生思考、观察学生作图,并展示分析评价学生观察总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体会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通过介绍墨子在光学中的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应该可以小结
光的传播速度
1.教师提问:光传播的到底有多快呢?2.教师给出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3.教师展示“小超人”的幻灯片。4.教师指出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空气中约为:3×108m/s
玻璃中等于2/3c
水中等于3/4c5.教师展示光传播的图片。提问:通过图片你认为光传播的是什么?
学生思考学生理解学生观察体会光的传播的速度之快学生记忆学生观看回答:光传播的是信息和能量。
通过课件的展示是学生认识到光传播的是很快的,形成意识。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
光的反射
【探究一】1.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桌面上,再把一张纸
( http: / / www.21cnjy.com )竖直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个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2、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重做一次。换另一种颜色的笔,记录光的径迹。3、取下纸板,用量角器测量ON两侧的角i和r。4、纸板ANB是用两块纸板粘起来的,把纸板BN向前折或向后折,还能看到反射光吗?5、关于光的反射发现了什么规律?结论: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应用光的反射定律作图
思考:有时光滑的黑板或者铁板、铜板在光的照射下会反光。放电影时,人们可以从各个角度看到电影,为什么呢?
用实验得出结论,学生应该很好理解。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探究二】让光逆着反射光线方向入射结论: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二、镜面反射与漫反射镜面反射:一束平行光入射到物体表面,其反射光束仍然是平行的。漫反射:平行光入射后,经反射后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利用P56图4—8注:(1)漫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光滑表面产生的反射不一定是镜面反射,如凹面镜和凸面镜。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教师进行强调和补充。光源:正在发光的物体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及应用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大于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声区别光射到任何物体的表面都能发生反射现象;光的反射定律;物体对光的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漫反射使我们能够在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小结本节
使学生对本节知识有概括性的认识和掌握,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作业布置
1.光在(
)沿直线传播,光在两种介质的交界面处会发生(
)和(
)2.光在其中传播的透明物质,如水、玻璃、空气等叫做(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
)3.一束光线以的入射角射到镜面上,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为
,入射光线与镜面夹角为
的。4.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当入射角增大时,就表明入射光向
法线的方向移动(“靠近”或“远离”)。光在物体表面发生反射,若入射光逆着反射光的方向,则反射光将逆着原来的入射光方向,这表明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的。
学生认真思考认真回答
学生练习完成
二、新知识预习P57
1、2、3、4、5
预习第二节平面镜成像做同步自主学习
(二)补充练习
加强练习
教学反思
一、亮点:光源的定义和种类,光的传播中用了光线(模型法),探究实验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演示清晰地展现出本节要研究的问题,得出规律,并配以动画,体现反射定律的普适性。出示光具座,有的班级演示效果较好。
从教学中发现问题
查找自己的得失。
二、不足:时间上有些紧,镜面反射、漫反射可下节讲。
学生在这方面感觉不好
找不足
三、再教设计:1、由于本节内容较多,可以考虑设计成两节课的内容。2、以后教学中多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是偏重应试教学。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通过教学改进,效果应更好第二节
光的反射
(第1课时——光的反射规律)
学习目标
1、知道光的反射现象,能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经历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过程,培养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
3、光的反射定律简洁、对称,领略物理学的美。
课前准备
1、收集信息:
收集有关光污染的例子,找出光污染的原因
2、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活动一:各小组同学从不同方向用激光灯照射平面镜,看到天花板上星光闪闪。请你描述光在反射时的路径,并说出你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提出问题:光在发生反射时遵守什么规律呢?活动二:如图所示用一根竹签斜插在泡沫板上表示入射光线,请你用另一根竹签大致表示出反射光线的位置,并说出你的观点,写在下面。
你的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实验:思考:(1)形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光路,需要哪些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怎样让光线比较清晰的显示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比较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研究二者大小关系时,测量一组数据还是测量多次数据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你利用下列器材:激光灯、平面镜、量角器、硬纸板、蚊香、火柴、白细线、泡沫板、竹签中的部分器材验证你的猜想。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实验次数入、反、法三线是否在同一个平面内入射光线位于法线(“左”
“右”)侧反射光线位于法线(“左”“右”)侧入射角α反射角β123分析与论证:观察第2列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第3、4两列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较第5、6列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断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和角度你有什么发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镜面反射与漫反射活动三:让学生分别用激光灯照射放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课桌上的平面镜和白纸,观察天花板上的光斑有什么变化,白纸是否能反射光?阅读课本P55图4--16说出你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镜面反射的实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漫反射的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引导学生提出研究的问题: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在学生描述反射光线的位置时引入: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反射角等名词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光的可逆性,和三线重合的情况。
(第2课时——平面镜成像)
学习目标
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会应用平面镜成像特点分析解释简单的现象。
2、
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培养设计实验能力。
3、了解平面镜和球面镜在生活中应用。
课前准备
1、家庭实验:
站在家里的穿衣镜前,认真观察镜中的“你”。比较你和像的大小、到镜子的位置关系。
2、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合作探究
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有哪些规律?猜想与假设:利用桌面上的平面镜,观察镜中蜡烛的像,改变蜡烛与平面镜的距离,你认为像的大小和位置怎样变化?说出你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思考讨论:把蜡烛放在平面镜前,观察镜中的像,你能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再借助一支相同的蜡烛,能把它放在镜后和像比较大小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换用玻璃板,你能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吗?物和像到镜面的距离如何测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将一张白纸放在像的位置上,在纸上能呈现出像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你利用玻璃板、支架、蜡烛、火柴、方格纸、刻度尺等器材完成该实验,说出你的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实验次数物距/cm像距/cm像





较(填“放大”、“等大”或“缩小”)123分析与论证:比较第2、3列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较第2、4列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一张白纸接受投影仪的像,你能用白纸接受到玻璃板成的像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球面镜:阅读课本P57
完成下列问题:1、凹面镜:
对光线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用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凸面镜:
对光线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用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设置问题,逐步引导,实现由玻璃板到平面镜的转化。介绍实像虚像的区别。
填一填:
光在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__________;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______两侧;反射角____
入射角。光线在反射时具有______性。
填一填: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像,像与物的大小_______,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____,像与物相对平面镜对称。第四章:第六节
神奇的眼睛
课题
神奇的眼镜
授课人
刘乃团
时间
2015年11月2日
课时安排
2
课标要求
了解凸透镜的应用———眼睛、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显微镜、望远镜
学情分析
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凸透镜的学习规律
( http: / / www.21cnjy.com ),本节课在已知规律的基础上,应用规律解决问题,联系学生生活中的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关于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照相机和投影仪,与学生生活联系不大,学生接受起来会有一定困难。另外,本节知识在学生的生物课或其他方面也已经接触过,现在只是学习与物理有关的内容及凸透镜成像规律在这些仪器上的应用,感觉学生学习起来会有些困难。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3.了解眼睛是怎样矫正视力的。4.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2.
探究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3.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2.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情感。3.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4.使学生具有眼保健的意识。5.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教学难点
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大小的调节,
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教学方法
实验、讨论、探索法。
学习方
法指引
探究式教学
教学资源及媒体
多媒体设备、课件。




(第
1
学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复习引入
1、凸透镜成像规律?2、你知道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吗?为什么有的同学得了近视眼,而人老了会得老花眼?他们是怎样矫正的?
1、复习厚凸透镜焦距小,偏折能力强。2、提出疑问:为什么?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新课教学
一、眼睛1.构造: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眼睛通过睫状体改变晶状体的形状。2.原理: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3.调节: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放松,使晶状体变薄,焦距变长,像成在视网膜上。看近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使晶状体变厚,焦距变短,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像成在视网膜上。二、近视眼及其矫正1.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物体,看不清远处物体2.成因: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使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3.矫正方法:利用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的特点(延迟会聚),戴凹透镜矫正。状体太

,折光能力太弱
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

,因此使来自

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后
。(1)下面是关于眼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2)分别填上近视眼、远视眼、正常眼(3)图中甲眼、丙眼比较,不同点是A.近视眼;b.远视眼.三、远视眼及其矫正1.远视眼只能看清

处物体,看不清

处物体2.成因: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近,因此使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后。
先讲解眼睛看物体的原理晶状体加角膜相当于凸透镜眼睛是能变焦距的凸透镜,但像距保持不变为什么正常人眼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明视距离
不良习惯脑神经调节的倒正
使学生形成从概念学生可能不能总结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新课教学
4.矫正方法:利用

透镜能使光线
会聚
的特点(提前会聚),戴

透镜矫正。3.图中分别画出了眼睛看近处和看远处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各两种光路,在A、B、C、D四种光路中,AC描述了正常眼的成像情况;D描述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B描述了远视眼的成像情况.     A          B     C         D
学生练习
需要引导才能总结出规律
新课教学
3.放大镜放大镜实际上是一个短焦距的凸透镜。将放大镜放在物体与眼睛之间,适当调整距离,能通过凸透镜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调节:远离物体像变大。
4.实像和虚像利用三条特殊光线作图说明。5.反馈练习:(1)手持一个凸透镜,在室内的白墙和窗户之间移动(离墙近些),在墙上能看到什么?
(2)通过装有酒的白酒瓶看商标纸反面打印的日期的字,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为什么?
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放大正立虚象成像原理解释
学生熟悉可以理解
新课教学
1.照相机
(1)观察照相机模型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成倒立缩小的像。
(2)照相机的原理: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线经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胶卷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它在暴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得到底片,在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3)调节:利用课件展示:物远像近像变小,物近像远像变大。
先让学生作图得出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时成像特点,再看书结合书上的图具体讲照相机的原理镜头相当凸透镜,胶片相当光屏。倒立缩小实象。掌握应用,怎样调节像距。
学生应该很感兴趣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新课教学
2.投影仪
(1)原理:投影仪的镜头实际上就是一个凸透镜。演示:将反光镜取下,将投影片放在载物台上,
调节镜头,在天花板上可以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
(注意,幻灯片倒插可看到正立的像)平面镜的作用: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得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在屏幕上成像。(2)调节:利用课件演示,得到更大的像,应将镜头向下移,投影仪远离屏幕
同理得出幻灯机放大镜的原理及使用方法倒立放大实象
多媒体学生看见很多了,可以理解
新课教学
透镜在我们生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上述例子都是单透镜应用,如果我们把透镜组合起来又会出现什么奇妙的现象呢?一、视角远处的物体看不清楚,移近了就可以看清楚
( http: / / www.21cnjy.com )。看不清楚蚊子的嘴,用放大镜就可以看清楚。 把物体移近或放大都能看清楚物体,这二个看似不同的变化当中有什么变化是相同的吗?(增大视角)1、视角越大,对物体的观察越清楚。2、视角的大小不仅与物体的大小有关,还与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提问:要看清物体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师生共同分析:把物体放大;把物体移近。二、显微镜1、作用:观察动植物细胞等微小看不清的物体2、结构及作用:物镜(焦距短的凸透镜):使物体成倒立放大实像(相当于投影仪)目镜(焦距长的凸透镜):使物镜成的像再成正立放大虚像(相当于放大镜)反光镜(凹面镜):会聚光线,照亮载物片上的物体。3、原理:来自物体的光经物镜成倒立放大实像,该像再经目镜成正立放大虚像。三、望远镜1、作用:观察远处看不清的物体2、结构及作用:物镜(焦距长的凸透镜):使物体成倒立缩小实像(相当于照相机)目镜(焦距短的凸透镜):使物镜成的像再成正立放大虚像(相当于放大镜)3、原理:来自远处物体的光经物镜成倒立缩小实像,再经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有目镜和物镜简单了解成像特点和成像原理望远镜简单了解
兴趣应该很浓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新课教学
思考:为什么物镜成缩小像,却让我们感觉物体放大?通过拉近像到眼睛的距离来增大了视角4、了解其他形式的望远镜。
课堂小结
1.眼睛视物原理2.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3.照相机成像时景物离镜头远,像离镜头近,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像。 4.投影仪成像时投影片离镜头较近,像离镜头较远,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像。 5.通过放大镜看到的应是正立放大的像,并且物体离放大镜要在一定范围内。6.视角和什么有关,如何增大?7.显微镜与望远镜原理对比
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行总结本堂课所学的知识
及时复习巩固,让知识系统化
作业布置
1.人用眼睛观察一个物体,例如观察一棵树,其光学原理就像图中的一支蜡烛通过凸透镜成像在光屏上一样.  树   就相当于图中的蜡烛,人眼睛的  晶状体 就相当于凸透镜, 视网膜  就相当于光屏.2、小明的爷爷和爸爸都是老花眼,爷爷的老花眼更重一些,小明的妈妈则是近视眼.他们用的三副眼镜都放在报纸上,如图所示,现在爸爸要看书,让小明把眼镜递给他,小明应该拿图 乙 中的那一副.3.照相机镜头的作用相当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一个_________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_________在胶卷上,形成一个__________像.4.投影仪上有一个相当于_________透镜的镜头,投影片上的图案通过这个__________透镜,形成
学生汇报学生分析、概括实验结论。
学生练习完成
二、新知识预习P80
1、2、3、4
(二)补充练习
加强练习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教学反思
一、亮点:1、分清近视眼、远视眼成因及图,矫正眼镜2、注意学生认为精神的培养,不歧视远视同学,摆正心态3、凸透镜相有放大作用
从教学中发现问题
查找自己的得失。
二、不足:这节课内容比较集中,但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定的难度,不好理解,但如果前面的光学作图理解的话这也不是难点。但对于照像机放大镜幻灯机的具体应用得需要学生进一步理解。结合生活中的透镜讲解物镜、目镜作用。学生容易混淆,今后加强记忆,结合习题理解。
学生在这方面感觉不好
找不足,为以后更好的教学
三、再教设计:以后教学中多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而不是偏重应试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通过教学改进,效果应该会更好课题
平面镜成像
授课人
刘乃团
时间
2015年10月10日
课时安排
2
课标要求
1.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并用来解释
( http: / / www.21cnjy.com )简单现象。
2.知道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
3.知道平面镜的应用。
4.介绍我国古代的平面镜,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情分析
“平面镜成像”是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内容,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和应用。平面镜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概念,为“凸透镜成像”作了铺垫。所以,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内容包括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成像的原理和平面镜的应用。教学中以实验为主体,让学生在真情实景中观察和实验,直接获得平面镜成像的信息,由实验得出结论。让学生体会成像的原理、感悟物理实验方法对物理学习以及学会学习的重要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从实验探究中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基本特点。2.利用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与问题。3.在整个学习活动中用实践激发学生学习、探究意识,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4.在必要之处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图片,让学生领略大自然中“平面镜成像”现象的对称美与和谐美,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奥妙的兴趣和愿望。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难点
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虚像的概念的建立。
教学方法
探究与体验相结合、适当启发
学习方
法指引
探究式教学
教学资源及媒体
刻度尺、玻璃、玻璃支架、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火柴、平面镜




(第
1
学时)
第四章
第二节平面镜成像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预设
引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平面镜成像:图片:舞蹈室、大自然美景图片
欣赏图片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课题引入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能见到的现象,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问题:这是什么现象?——平面镜成像。板书课题:平面镜成像
学生观看图片积极思考通过“有趣的倒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平面镜成像”
使学生形成从概念到应用的转变
一、认识平面镜
教师拿几个生活中常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的镜子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它们都是平的。用它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一样。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平面镜,把出现在镜子里的“物体”叫做像。提出问题:大家思考一下,我们所说的平面镜只是我们生活中的镜子吗?观看图片,并结合生活实际回答。平静的水面、玻璃表面、光滑的漆面都可以看做是平面镜。【板书】:平的、光滑的、能成像的反射面叫平面镜。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出问题】:再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1、平面镜里成的像的“脸”跟你的脸一样大吗?2、当你的脸远离平面镜时,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变化?远离还是靠近?3、眨一眨你的左眼睛,观察你的像眨的是哪只眼睛 或者闭上一只眼睛(如:左眼)
照镜子,然后观察镜子里的你闭上的是哪只眼?
学生动手操作学生通过平面镜观察自己的像“平面镜并不只是指镜子”设计意图:(这些问题,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平面镜成像有一个感性认识,为学习本节的内容奠定基础)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根据生活经验来判断,学生应该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
二、探
究平
面镜成
像的特点
【作出猜想和假设】:引导学生结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猜想与假设:像和物的大小可能相等;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可能相等;镜中的像是正立的或是倒立的;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发生变化,像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像与物体左右相反。【设计----探究实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向学生示范并说明探究活动的目的和做法:目的:(1)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有什么关系 怎样研究呢?(2)研究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怎样研究呢?做法:边示范边讲解。①像下图那样,将一张8开的白纸用图钉或透明胶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用两个夹子夹住一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这里为什么使用玻璃板,而不使用平面镜呢?
( http: / / www.21cnjy.com )②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到玻璃板后面出现了蜡烛的像。③另拿一支完全相同的未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时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改变玻璃前蜡烛的位置,把实验再做两次,每次都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注意观察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④在白纸上画出玻璃板的位置,移开玻璃板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刻度尺画实直线把每次实验中两支蜡烛的位置连接起来,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下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⑤把测量结果填写下表中。
积极思考让学生大胆的猜测结论【观察、交流、思考】“选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用刻度尺去测量”认真听讲
仔细思考“玻璃板透光,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http: / / www.21cnjy.com )如实的记录测量结果,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实验是学生获得结论的关键,如何做好实验就是本节课的重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次数物到平面镜的距离/cm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像与物的大小关系123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进行实验】:
2.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以上把教材图4—13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至少做三次实验)为什么至少三次实验?实验时观察思考下列问题:①、像是正立还是倒立的?
②、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发生变化,像的大小是否变化 ③、像能否用白纸(光屏)接收,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得出结论】:3.在实验基础上得出成像特点,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是否相同?怎么知道的?②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怎么知道的?③像是实像还是虚像?【板书】二、平面镜的成像特点:①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③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④像与物体左右相反。4、【应用知识】.身高1.6
m的人站在穿衣镜前,离镜0.5
m,他在镜中的像多高?像离镜多远?当他后退0.5
m时,像高和像到镜面的距离怎样变化?利用数学中的有关对称的知识,平面镜成像的规律也可以表述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设计意图:(把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的意图:
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避免实验结论的偶然性”“是正立的”“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因为两个蜡烛完全相同。”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因为通过刻度尺测量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③“一定是虚像。”师生共同分析总结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设计意图:
加深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理解
学生可以做出相应的判断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可以完成
平面镜成像原理
对于平面镜的像是靠光的反射形成的学生并不了解,老师可先给学生设疑:我们为什么能看见周围的物体?我们也能看到物体在平面镜里的成像,成像的光是从哪里来的呢?然后利用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边板画边讲授,进行解疑,具体做法可按下面步骤进行:在黑板上画出平面镜,先给出一个发光点S.然后提问学生:1、S能发出多少条光线,方向如何?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线有多少条?利用多媒体展示成像过程2、让学生选出一条入射光线,并画出它的反射光线,再选出另一条入射光线,并画出它的反射光线。3、老师提出启发问题:这两条反射光线沿传播方向能否相交?如果人的眼睛正处于这两条光线传播的路径上,会觉得这两条光线是从哪里发出的?并在图上画出一只眼睛。师生共同分析总结:①这两条反射光线不能相交。②当眼睛正处于反射光线的路径上时,根据光线直进的经验,眼睛会觉得反射光线好像是从它们的反向延长线在镜后的交点S′发出的。边讲边把这两条反射光线用虚线向镜后延长,得交点S′。4、教师指导学生看图随即指出:①S′是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延长线的交点。但镜子后面实际上并没有这个发出光线的点,所以S′叫虚像。②物体上的每个点在镜子里都有一个像点,所有的像点就组成整个物体的虚像,虚像是反射光线延长
“是因为物体的反射光进入人的眼睛”
激发学生思考这样既巩固了反射定律,又培养了学生研究新问题的能力。“S能发出无数条光线,方向朝向四面八方”“也有无数条”“不相交”“感觉好像光是从平面镜的后面发出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突破难点
建立虚像的概念认真思考,积极回答练功房里,演员用它来观察自己的姿势和动作。
可以理解
平面镜成像原理
线的交点。【板书】:三、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虚像是反射光线延长线的交点。
完成练习
能完成
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1.平面镜成像不仅用于日常生活,也在其他方面应用甚广。同学们想一下哪些地方用到平面镜?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教师画一个潜望镜示意图,如图所示如图,那样在筒子的上下拐角处各安装一块平面镜,两块平面镜互相平行,都跟水平方向成45°,这样就做成最简单的潜望镜。
【板书】四、总结出平面镜的作用:1.能成像。2.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牙科医生用小平面镜来观察患者的病牙潜水艇下潜后,艇内的人员通过潜望镜来观察水面上的情况学生动手作图师生共同总结认真听讲,仔细思考
学生能找到一些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五、球面镜:
得出结论:凹面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焦点上。根据光路可逆,把光源放在凹面镜的焦点上,反射光线将成为平行光。4、凹面镜的应用: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凹面镜?凹面镜可以聚光:(太阳灶)5、凸面镜的性质及作用:【演示实验2】用氦氖激光器演示平行光入射凸面镜。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平行光线经凸面镜后发散。【板书】五、球面镜的作用:凹面镜使平行光会聚在焦点。凸面镜能使平行光线发散。6、凸面镜的应用: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凸面
认真听讲,仔细思考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平行光经凹面镜反射光会聚在一点上”这个点叫焦点“太阳灶、探照灯、手电筒、内窥镜等”
看屏幕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平行光线经凸面镜后变得发散”
生活中有类似的情况,应该可以理解。
球面镜
1、球面镜:反射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镜子叫球面镜。2、球面镜的分类:a.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的叫凹面镜。b.用球面的外表面作反射面的叫凸面镜。3、凹面镜的性质及作用:【演示实验1】用氦氖激光器平行射向凹面镜.镜?凸面镜可以扩大视野:(汽车后视镜)
“汽车上的观后镜”“街头拐弯处反光镜”看屏幕
直观的现象学生可以接受。
课堂小结
谈谈你的收获。
个别学生总结,其余同学补充。
及时复习巩固
作业布置
1、宁静、清澈的湖面是天然的__________镜,树在水中的倒影就是树的______像。
3、湖边的路灯距湖面高3米,湖水深5米,映在平静湖水中灯的“倒影”是
像(填“实”或“虚”),它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该“倒影”距离湖面
米。
4.一个人站在平面镜前,当他向平面镜走近时,A.像变大,像与人间的距离也变大B.像变小,像与人间的距离也变小C.像大小不变,像与人间的距离也不变D.像大小不变,像与人间的距离变小
学生汇报学生分析、概括实验结论。
学生练习完成
二、新知识预习P50
1、2、3
补充练习
加强练习
教学反思
一、亮点:一、由生活中的例子引入,便于学生理解。二、采用分组教学的探究实验。三、把抽象的变为形象的。
从教学中发现问题
查找自己的得失。
二、不足:1、时间把握不好,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有些少;2、在学生回答后,教师的点评不够深刻;3、各个环节之间的语言衔接不够流畅。
学生在这方面感觉不好
找不足,为以后更好的教学
三、再教设计:
以后教学中多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是偏重应试教学。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改进,效果会更好
凹面镜课题
光的色散
授课人
刘乃团
时间
2015年10月17日
课时安排
1
新课标要求
1.
知道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光组成的。2.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3.通过学习,使学生对探索自然充满兴趣,乐于参加物理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白光的色散、物体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颜色等两部分内容,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学习过程中的动手乐趣及学习活动中的实际操作,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能力层次,感受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感悟观察、实验、分析对物理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各种形式的学习中成长。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了解太阳光的组成,知道白光是复色光;2.了解光的三基色是:红、蓝、绿及三原色的组合后的颜色,3.知道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和透明物体的颜色的成因。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观察光的色散实验,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2.阅读“科学世界”,了解颜料的混合,感悟多彩的世界。3.“想想做做”中分解太阳光及探究色光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感受获得成功的愉悦,并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3.激发学生进一步探求颜色之谜的兴趣,使学生领略色彩世界的缤纷多彩。
教学重点
了解光的色散现象、色光的三原色。
教学难点
做好光的色散实验、透明体的颜色实验及不透明体的颜色实验。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对比学习法
学习方
法指引
探究式教学
教学资源及媒体
光盘、三棱镜、泡泡水、多媒体课件、




(第
1
学时)
光的色散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新课教学
一、光的色散
提出问题:太阳光经过三棱镜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教师演示(或通过课件演示)光的色散。
引导学生观察自屏及彩色光带上颜色的排列顺序。二、色光的混合启发学生思考彩色光带再经过三棱镜后,又将怎样?教师演示(或通过课件演示)七色光的混合。教师演示(或通过课件演示)七色光的混合。引导学生分析两次实验现象,讨论归纳实验结论:太阳光(白光)不是单色光,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光的色散和光的混合。彩色电视机里的各种颜色是怎样产生的?指导学生利用实验探究三基色(课本世图4—37)。认识红、绿、蓝被称为三基色。用挂图或多媒体投影电视机画面,简单说明画面是由红、绿、蓝三色光合成的。三、物体的颜色。物体为什么有各种各样的颜色?指导学生完成课本图4—39所示的实验。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归纳总结: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的光的颜色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与所反射的光的颜色相同。
1.讨论、回答自己的猜想,光通过三棱镜会发生折射(或两次折射);2.
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可能向尖端也可能另一端;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出现彩色的光。 3.
学生观察回答:光改变方向,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颜色的光。4.
思考讨论。5.
观察讨论归纳。6.
思考、联想、回答。7.
思考探究的实验8.
根据实验现象归纳总结。9.个别学生回答:红、黄蓝(三原色)。
学生根据上节课的内容容易回答折射应及时予以肯定。光的色散实验和七色光的混合实验有一定难度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会体验光的混合。实验中,透明胶片的颜色要纯正。越纯正现象越明显。尝试颜料的混合,体验色彩斑斓的奇妙世界。
课堂小结
1、光的色散:白光是由红、橙、黄、绿、靛、蓝、紫七种色光混合组成的。2、色光的混合:透明体只能透过与其颜色相同的色光。不同的色光混合能产生其它颜色。三基色:红、绿、蓝称为光的“三基色”。3、颜料的混合:红、黄、蓝被称为颜料的“三原色”。4、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原理不同。
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行总结本堂课所学的知识
及时复习巩固,让知识系统化
作业布置
1、白光是由
七种色光混合而成。2.色光的三原色是
,颜料的三原色是
、,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规律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3.透明体的颜色是由
决定的,白光通过绿色玻璃照在绿色的树叶上,树叶呈____绿___色,白光照在小白兔身上,小白兔呈
色,小白兔的红眼睛呈
色.
学生汇报学生分析、概括实验结论。
学生练习完成
二、新知识预习P69
1、2、3
预习作业:凸透镜成像与同步自主学习
(二)补充练习
加强练习
教学反思
一、亮点:色散与后面光谱联系紧密,七色光按这种顺序排列就是光谱,而“色散”只是一种光的折射现象。
从教学中发现问题
查找自己的得失。
二、不足:色散实验由于天气原因没及时做,后面应该补上,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对生活也充满热爱。
学生在这方面感觉不好
找不足,为以后更好的教学
三、再教设计:以后教学中多注意实验的可行性,应该不要受天气的影响。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通过教学改进,效果应该会更好第六节
眼睛与视力矫正
学习目标
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3.培养眼保健意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课前准备
1.复习回忆
凸透镜对光线有
作用
,凹透镜对光线有
作用。
2.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合作探究
一.
眼睛1.人眼是怎样看见物体的活动1:观察下图,可知人眼看物体和凸透镜成像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原理是一样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的是_______________的实像。来自物体的光线通过瞳孔,经过___________成像在__________上,再经过神经系统传到大脑,经过大脑处理,我们就看到了物体。其中,眼睛中的__________相当于凸透镜,___________相当于光屏。
2、正常眼
、近视眼、远视眼活动2:阅读教材第70页,观察图4-51,图4-52思考讨论下面问题:(1)正常的眼睛具有很强的_
( http: / / www.21cnjy.com )________本领,可以使远处的物体和近处的物体都成像在_________。因此,正常人的眼睛既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又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2)近视眼只能看清______的物体,远视眼只能看清______的物体,有哪些因素会造成近视眼或远视眼? (3)近视眼和远视眼的自我调节
( http: / / www.21cnjy.com )范围大大________,近视眼将像成在视网膜_________,远视眼将像成在视网膜__________。
(4)如何保护眼睛?二、视力的矫正
活动3:探究视力的矫正1.制作眼睛模型:如下图,在水中加入数滴牛
( http: / / www.21cnjy.com )奶,使烧瓶内水呈淡乳白色,便于显示光路。其中用凸透镜相当于晶状体,瓶内的水相当于玻璃体,烧瓶的后壁相当于视网膜。观察教材第71页图4-53,其中图(a)是_____眼模型,图(b)是_____眼模型,图(c
)是_____眼模型。
2.研究近视眼的矫正
取几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和凹透镜作为镜片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近视眼模型的“晶状体”前选加一个什么透镜,使光束会聚在视网膜上?并说出选择的依据。记下透镜的类型和焦距。3.研究远视眼的矫正
取几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和凹透镜作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镜片,在远视眼模型的“晶状体”前选加一个什么透镜,使光束会聚在视网膜上?并说出选择的依据。记下透镜的类型和焦距。活动4:阅读教材第72页“信息窗”,并调查自己或周围某同学的眼镜的度数,算一算对应的焦距是多少

明突出实验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在探究中感悟,也使学生养成保护眼睛、保护视力的自觉行为。
第七节
神奇的“眼睛”
学习目标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的成像原理和作用。

3.通过介绍显微镜、望远镜的发展和功能的增强,认识科技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1.复习回忆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物距(u)
像距(v)
像的性质
实像或虚像
倒立或正立
放大或缩小
像、物同侧或异侧
u>2f
u=2f
2f>u>f
u<f
2.收集信息
查阅有关显微镜和望远镜种类和用途的资料,并记录下来,准备课上与同学交流。
3.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合作探究
一、放大镜
活动1:做一做

1、用擦镜纸垫着摸镜面,它中间__________、边缘__________,它是__________镜。
2、用凸透镜观看课本上的字,并不断改变字体与凸透镜的距离,思考:(1)你看到的字体有什么变化:(注意比较像的大小、倒正、虚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字离凸透镜多远才观察到放大的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显微镜
活动2:阅读教材第73页内容并观察图4-58,了解显微镜的知识,并把你课前收集的关于显微镜的种类和应用的资料与同学交流。三、望远镜
活动3:阅读教材第74页内容,了解望远镜的知识,并把你课前收集的关于望远镜的种类和应用的资料与同学交流。四、照相机和投影仪
活动4:阅读教材第75页内容并观察图4-63,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
( http: / / www.21cnjy.com )________镜,胶卷相当于_______。其工作原理是: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_____________之外时,成______、_______的____像。2投影仪上有一个用_______镜做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镜头,屏幕相当__________,投影片作为__________(物体、像)。其工作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应_____________
时,成______、_______的____像。

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加深对凸透镜成正立、放大虚像的认识和理解。     若在课堂上用多媒体播放显微镜、望远镜的发展资料,了解科技的持续性发展,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效果会更好。  
填一填
由实验知道:在近视眼前加一个焦距合适的_____透镜,能改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情况。
填一填
由实验知道:在远视眼前加一个焦距合适的_____透镜,能改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情况。
填一填
放大镜的原理:当物距_________时,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像。
填一填
常见光学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__________镜。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微生物、细胞等人眼无法看见的物体。
填一填

__________能使很远的物体成像在眼前,就象物体被拉近了,其跟显微镜相似,也是由______镜和______镜组成。光的折射
课题
光的折射
授课人
刘乃团
时间
2015年10月14日
课时安排
1
课标要求
1.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
( http: / / www.21cnjy.com )折射角。
2.知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其他介质中及光从水、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的折射情况。
3.知道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能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精力旺盛,思维活跃
( http: / / www.21cnjy.com ),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节课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光的反射,对光的反射现象和规律已有一些简单的认识,对光学研究中的一些概念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如光的直线传播、光路的可逆性、入射角、法线等。另外,他们对生活中的一些折射现象也有所认识,但对其产生的原因却不清楚。,这也是他们容易产生兴趣的地方,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这一点来激发学生学习本节知识及物理的兴趣,用实验来引导他们,让他们从实验中发现问题、形成概念、探究规律,从而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知道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教学重点
知道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难点
解释简单的折射现象。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对比学习法
学习方
法指引
探究式教学
教学资源及媒体
碗、筷子、茶杯、硬币、适量的水、激光笔、多媒体设备、课件。




(第
1
学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情景引入
1、先对前面学过的《光的反射》做一个简
( http: / / www.21cnjy.com )短的回顾,然后带着学生做一个“叉鱼”的小游戏,首先介绍实验器材,然后自己去叉鱼,结果叉不到,引发疑问:是不是没有瞄准?2、叫一位学生上台来试一试。并强调“瞄准了,再叉”,学生做完之后,让学生回到座位上去,然后向学生展示结果:还是没有叉到。
3、问:为什么呢?4、发问之后,做简短的停顿,然后以“我们今天就来探究这个问题”做节,引入新课。
1、观察老师所做小游戏的每一个环节。2、提出疑问:为什么对准了鱼,却没有叉到?
3、提出疑问 :为什么瞄准了鱼,却叉不到呢?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新课教学
1、演示实验:①介绍实验仪器——激光光学演示仪、激光光源、平面镜、一个标有法线和角度的可以转动的圆盘、半圆形玻璃砖。②打开电源,调节平面镜,使一束光斜着射入玻璃砖。③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光线发生了偏折”的实验结果,由此,引出课题《光的折射》。2、展示ppt,并板书“第三节
光的折射”“一、光的折射”
。3、进一步分析光的折射现象,引出光的折射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概念(展示ppt),在黑板上,一边描述现象一边作图,介绍与光的折射相关的概念: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入射点、法线、入射角、折射角。4、进一步提问:光的折射具有着怎样的规律呢?(引导学生用对比学习的方法来假设和探讨。)5、展示ppt“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板书“二、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6、简单回顾光的反射规律:入
( http: / / www.21cnjy.com )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三者的位置关系,并由此,引出将要探讨的第一个问题: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三者的位置关系。7、板书“1、三条线的位置关系”8、打开电源,进行实验探究,并作简单的分析,让学生他们所得到的实验结论填写在实验探究工作表上
1.认真观察实验现象,体验光的折射现象。2.分析思考,在脑中形成一种对折射现象的感官认识,自行总结出光的折射现象的概念。3.结合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与老师的分析,理解光的折射的概念并了解与光有关的一些基本概念。4.对新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猜想:到底光的折射具有哪些规律呢?并在与光的反射的对比之下,隐约的感觉到一些规律的由来。5.用类比学习的思想,观察实验现象,自行总结出实验结论,并填写到探究学习工作表上。6.由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的位置关系,结合光的反射规律,对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情况,做一个猜测!
使学生形成从概念学生可能不能总结
9、提出问题:折射角的大小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如何变化?
10、板书“2、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11、在光由空气射向玻璃砖的情况下,探究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适当的引导学生,让他们从中得出规律,并填写到实验探究工作表上。12、在光由玻璃砖射向空气的情况下,探究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适当的引导学生,让他们从中得出规律,并填写到实验探究工作表上。13、带着学生一起来总结通过实验探究所得到的折射规律。14、展示ppt,显示本堂课所探究得到的折射规律。
7、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出实验结论,填写到探究学习工作表上。8、在老师的引导下,对光由玻璃射向空气的情况,做一个猜测!9、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出实验结论,填写到探究学习工作表上。10、和同学、老师一起来总结归纳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的折射规律,和自己所总结的相对比,思考并做相应的纠正。
需要引导才能总结出规律
课堂小结
1、什么叫光的折射:两种介质
斜射
偏折2、光线的偏折规律:光折射时,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不等,快大慢小,同增同减。3、光路的可逆性:4、生活中的光折射现象:
海市蜃楼、水底变浅、水中快似断
朝阳早上天、硬币缸底现
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行总结本堂课所学的知识
及时复习巩固,让知识系统化
作业布置
1.下列现象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A.海市蜃楼
B.影子
C.水中的倒影
D.小孔成像2.
下列各个光路图中,能反映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的是(
)3.
渔民叉鱼时,总是对准看到的鱼的下方叉才能叉到鱼,为什么?(画出简单的光路图说明)4.语文课本中的《后羿射日》,后羿看到的太阳是真实的太阳吗?
学生汇报学生分析、概括实验结论。
学生练习完成
二、新知识预习P64
1、2、3、4、5
预习作业:光的色散及探究自主学习部分,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做自我评价
(二)补充练习
加强练习
教学反思
一、亮点:利用实验演示,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由学生观察实验,得出实验结论。培养学生的能力。初步使学生建立物理思维方法。
从教学中发现问题
查找自己的得失。
二、不足: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欠缺,需加强培养。实验器材的限制,现象不是很明显
学生在这方面感觉不好
找不足,为以后更好的教学
三、再教设计:以后教学中多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而不是偏重应试教学。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通过教学改进,效果应该会更好第三节
光的折射
学习目标
1.能识别光的折射现象。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光的折射规律。
3.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
课前准备
1.家庭实验
⑴在空纸杯的内壁(侧壁下部)做一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标记,让激光笔(也可用普通手电筒蒙上带孔的厚纸片代替)发出的光斜射到标记处,如图所示。保持纸杯和激光笔不动,向纸杯里加满水,激光笔发出的光还照在标记处吗?
⑵把一根筷子斜插在盛水的碗中,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2.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合作探究
一、光的折射现象活动1:利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让激光束从空气(有烟雾)斜射向水中,观察光在空气和水中传播的路径。1.请描述出你观察到的现象。2.在右图中画出光传播的大致路径。并仿照光的反射光路图,画出法线,标出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入射角、折射角。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活动2:实验探究1.光从空气射入玻璃⑴如图所示,让激光束先后以不同的入射角射向O点,观察并记录激光束的偏折方向。⑵测量出每次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填入下面的表格。实验次数123入射角折射角⑶根据观察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你得出的结
( http: / / www.21cnjy.com )论是:
2.光从玻璃射入空气⑴如图所示,让激光束先后以不同的入射角射向O点,观察并记录激光束的偏折方向。⑵测量出每次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填入下面的表格。实验次数123入射角折射角⑶根据观察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你得出的结论是:
⑷将光具盘的上半部分沿直线NN’向后折转一个角度,上半部分的光具盘上还有折射光线吗?由此,你得出的结论是:
3.在实验中你还有其他发现吗?请简要记录在下面:
三、光的折射规律的运用活动3:解释斜插在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弯折”的原因。请思考讨论:1.如图所示,筷子上A点的光是从
(介质)射入
(介质)而进入人眼的。请你在图中用箭头标出光传播的方向。2.光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是靠近法线还是远离法线?3.人们逆着光线看过去,感觉光线好似来自A点还是A1点?为什么?4.筷子在水中的其他各点情形也是如此,所以我们看起来筷子浸在水中的部分好像向
折起了。

明光具盘可用硬纸板画制,能沿直线NN′转折。该套器材取材容易,操作方便,效果明显。
填一填
⑴光的折射现象:光由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
的现象,叫光的折射。
⑵折射角是

的夹角。
N
N′
N
N′
填一填
光的折射规律: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
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
。折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
: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
,入射角减小时,折射角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等透明物质中时,折射角
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玻璃等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
于入射角;当光垂直射到水或玻璃表面时,光的传播方向

A
A1第四节
光的色散
学习目标:
知道白光是由七色光组成的,什么是光的三基色。
经历把太阳光分解为各种色光的实验过程,认识白光是复色光。
揭开颜色之谜,体验探究和发现的快乐。
课前准备:
收集信息:
我们生活在绚丽多彩的世界里,色彩给人带来美好的感受。认真观察我们周围的物体他们都是有哪些颜色?你能说出几种?
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合作探究:
一、光的色散
活动一:取一个三棱镜固定在一端开口的盒子内,让一束阳光斜射向棱镜,观察太阳光经棱镜折射后的现象。
可以看到:太阳光可以分解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种颜色的光。二:光的三基色活动2:营造斑斓的色彩在三只手电筒上分别蒙上红、绿、蓝三种透明胶片,将手电筒发出的光投在白纸上,让它们照射的光斑交替重叠,你能观察到白纸上有几种颜色?
( http: / / www.21cnjy.com )阅读课本64页找出颜料的三原色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三、物体的颜色:活动3:分别用红、绿、蓝色激光灯照射盒子内的红等布条,观察布条的颜色?然后用绿色激光灯重做上述实验。思考:(1)当你看到红布条时,是什么颜色的光进入眼睛?
(2)当你看到布条呈黑色时,是因为没有光进入眼睛,你认为红布条反射什么光,吸收什么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光决定。即只反射______的光,其它颜色的光都被吸收。活动4:用红色灯泡分别照射到红、绿、蓝三种不同颜色的玻璃板上,观察下面的白纸上呈现什么颜色,然后再用其它颜色的灯泡重做上述实验。
( http: / / www.21cnjy.com )结论: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光决定。即允许_______的光通过,其它颜色的光都被吸收。

明为增强实验效果可在有厚窗帘的教室或实验室进行。盒子长约50cm
左侧开一条狭缝。若手电筒光线不强,可用投影仪代替。为增加实验效果,盒子内部尽量不要透光。
填一填:
用红、绿、蓝三种色光通过不同的组合,
可以获得_______光,而红、绿、蓝色光
无法用其他色光混合而成,这三
种色光叫做光的__________________

填一填:
当用蓝、绿色光照射时布条呈现________颜色,当用红光照射时布条呈现_______颜色。
填一填:
当红光经过红色的玻璃板时,白纸称呈现_______光,当红光经过蓝、绿玻璃时
白纸上_______光。(填“有”或“没有”)第五节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学习目标
1.知道透镜对光的作用及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经历探究实验的全过程,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在实验过程中,体验参与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养成积极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的习惯。
课前准备
1.家庭实验
⑴利用家中的放大镜或老花镜,在阳光下寻找其焦点,并在焦点处放一火柴或易燃品,观察其能否燃烧。
⑵利用放大镜或老花镜观察纸上的字或窗外的树木,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2.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合作探究
一、凸透镜活动一:1.能否把桌面上的透镜分为两类?比一比谁的方法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如何利用激光灯、矿泉水
( http: / / www.21cnjy.com )瓶、蚊香、火柴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思考一下如何把光线显现出来 看一看谁的方案更可行 并画下光路图:
二、凸透镜成像提出问题活动二:拿凸透镜分别观察课本上的字和远处的大树,看到的像一样吗?你认为凸透镜成像有何规律呢?猜想:同一凸透镜为什么能成大小、倒正不同的像呢?凸透镜成像情况可能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填一填
(1)物体到光心的距离简称为_______________(u).
(2)像到光心的距离简称为__________________(v).设计实验:
思考:1.为验证你的猜想,需要哪些器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上蜡烛、透镜、光屏三者的高度有什么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思路:不断改变蜡烛与透镜的距离,观看成像情况,比较物距与焦距的关系。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实验:
注意:
1.先测出凸透镜的焦距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_________

2、为了便于测量物距和像距应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
凸透镜焦距f
=__cm实验次数像放大或缩小像的正、倒像的虚、实物距u/cm像距v/cm1缩小实2缩小实3放大实4放大实分析与论证:
1..比较1、2两行可知,成倒立
( http: / / www.21cnjy.com )缩小的实像时,物距与焦距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3、4两行可知,成倒立放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实像时,物距与焦距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当把蜡烛放在焦距以内时,光屏上还有像吗?通过透镜看蜡烛的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与合作:各组交流,比较用焦距不同的凸透镜进行实验所得的结论是否相同。

明感受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加深对焦点、焦距的认识。由实验现象,很自然想到凸透镜成像可能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指导学生认识光具座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有关数据信息的方法和能力用不同的透镜,得出相同的结论,体验结论的普遍性
填一填

主光轴是:_____________;光心是:____________
(2)焦点是:_______________;焦距是:____________
填一填
当物体位于凸透镜______________之间时,成缩小、倒立的_____________像;当物体位于凸透镜________之外时,成放大___________的________像;当物体位于凸透镜_____________以内时,成__________、正立的虚像。课题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授课人
刘乃团
时间
2015年10月30日
课时安排
1
新课标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
2、初步学习根据探究目的制定的探究计划和选择实验需要的器材。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现象,数据的初步分析能力。4、初步培养学生对探究结果进行交流,评价的能力。
学情分析
同学们在学本节课之前,
基本
( http: / / www.21cnjy.com )掌握光的折射规律,能把简单的折射光路图补充完整;对生活中的一些凸透镜,如:放大镜、照相机等有一些感性认识;对物理探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比较欠缺,需要教师不断加强指导。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2.
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2.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教学重点
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难点
从真实的复杂的物理实验情景中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对比学习法
学习方
法指引
探究式教学
教学资源及媒体
不同形状的透镜、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刻度尺(光具座)、多媒体课件




(第
1
学时)
凸透镜成像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复习引入
展示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工作的光学元件: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归纳共同点学过光的折射后,我们研究另一种不同的镜子展示凸透镜、凹透镜
讨论还有哪些地方见到过类似仪器。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新课教学
演示实验:平行光通过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一点。动画演示通过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让同学们观察身边的凸透镜或凹透镜,观察各种形状的凸透镜和凹透镜。
学生观察凸透镜,讨论、分析、归纳其特点
使学生能直观的、快速的认识凸透镜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新课教学
一.观察两个透镜有什么不同、相同之处
透明、折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1、中间厚、边沿薄的是
。2、中间薄、边沿厚的是
,3、用课件打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截面图,让同学们能够明确分辨出哪个是凸透镜,哪个是凹透镜。4、你见过生活中的透镜吗?请举例:二、透镜对光的作用1、学生活动一:分别用凸透镜和凹透镜,研究对太阳光有什么作用。(强调:让透镜正对着射入的太阳光)教师再利用课件给同学们演示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总结: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所以凸透镜又叫会聚透镜,凹透镜又叫发散透镜)2、学生活动二:研究凸透镜厚薄不同时,焦点的位置变化。(让学生直观的认识焦距和凸透镜的厚薄有关系)总结:凸透镜厚的焦点较远,薄的焦点较近。三、焦点和焦距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过凸透镜后会聚于一点,我们把这点叫焦点;从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思考:如何粗测凸透镜焦距(P70)四、三条特殊光线
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汇聚于焦点
2.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3.从焦点发出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利用我们刚才总结的规律,如何测量放大镜的焦点、焦距?
学生练习作图五、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反向延长线过焦点。2.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3.射向焦点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学生快速认识凸透镜光心、主光轴、焦点、焦距以及对光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新课教学
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分别成什么样的像?为什么会不一样?
1.提出问题:  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距有什么关系?
可能是物距不同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新课教学
2.猜想:
3.设计实验:器材:凸透镜(f在10~20cm)、蜡烛(研究烛焰的像)、光屏、刻度尺(或用光具座)4.进行实验:(1)测凸透镜的焦距:f=
(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①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固定在光具座上。②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③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上(u>2f),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u、v。记录数据。④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u=2f,2f>u>f),观察像的变化,测出u,v.记录数据。⑤当蜡烛到一定位置上时(u=f),光屏没有像,将蜡烛继续向凸透镜靠近(u2f,像与物异侧,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照相机
u=2f,像与物异侧,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
测焦距2f>u>f,像与物异侧,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
投影仪u=f,不成像。
得平行光源u学生运用手中凸透镜近距离与远距离的观察,有什么发现 ?从而提出问题。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学生讨论,制订计划、设计实验,最后由学生汇报,选择最优方案。学生讨论找出实验前要对光源、凸透镜、光屏高度进行调节。学生自主探究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完成探究报告。学生观察思考得出实验结论。学生观察并总结物距、像距与像的变化关系
从实验学生可以得出结论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课堂小结
1、如何区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2、对光线作用
3、作图4、凸透镜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
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行总结本堂课所学的知识
及时复习巩固,让知识系统化
作业布置
1.小华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拿一张白
( http: / / www.21cnjy.com )纸在它的另一侧前后移动,直到纸上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__________.在__________处可点燃火柴.当把一小灯泡放在该点时,灯泡射向凸透镜的光,经凸透镜后将成为__________.2.平面镜、凹透镜、凸透镜是常用的三种光学器件,其中利用光的反射规律的是__________镜;利用光的折射规律的是__________镜;能会聚太阳光的是__________镜.3.一束光在空气中经凸透镜折射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一定是平行光束B.一定是会聚光束C.折射光束比原来的光束会聚一些D.一定是发散光束4.如图,在各个方框中恰当的位置上画出合适的透镜.5.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实验中,用粉笔在桌面上画一直线,在直线上依次放置_____、______和_______,并使三者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6.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实验时,应使烛焰,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约在______.凸透镜焦距为5cm,通过调节,使光屏上出现缩小的烛焰清晰的像,这时蜡烛到透镜的距离应是______.7.如图所示,蜡烛的烛焰在凸透镜的右侧光屏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图中O点是凸透镜的中心,A、B、C、D四个点中有一点是凸透镜的焦点,且,根据成像情况可知,______点是凸透镜的焦点.
学生汇报学生分析、概括实验结论。独立完成
学生练习完成
二、新知识预习书面作业P74
1、2、3、4、5
预习作业:神奇的眼睛及同步自主学习
(二)补充练习
加强练习
教学反思
一、亮点:这节课我以教材为平台,创造性地处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教材。采取发现、讨论、和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以直观教学、分组实验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从教学中发现问题
查找自己的得失。
二、不足: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归纳总结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不足,部分学生难以从观察到的现象中归纳总结规律并正确表达出来,需要老师不断地引导和矫正。
学生在这方面感觉不好
找不足,为以后更好的教学
三、再教设计:以后教学中多注意实验的可行性,在实验的过程中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通过教学改进,效果应该会更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