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再塑生命的人》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再塑生命的人》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2 10:02: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海伦·凯勒的世界——寂静的黑色世界
再塑生命的人
——夜色难免黑凉,前行必有曙光
作者简介:
海伦·凯勒(1880—1968)
海伦·凯勒(1880—1968),生于亚拉巴马州
美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同时也是盲聋哑人
1887年,安妮·莎莉文担任她的家庭教师,相处50年
在莎莉文的帮助下海伦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
《我生活的故事》、
代表作品:
《走出黑暗》、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中流——我以后的生活》
安妮·莎莉文(1866—1936),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5岁因一场眼疾失去大部分视力。
1880年10月进入帕金斯盲人学校。此间经过两次眼部手术,安妮的视力得到部分恢复。
毕业后,1887年3月,安妮来到海伦家做家庭教师。
安妮用极大的爱心、耐心和毅力,在没有任何教育经验可以遵循的情况下,从尊重孩子的天性、引导孩子的兴趣出发,在摸索中成功地将海伦从一个心智未开、任性无知的小女孩逐渐培养成一个知书达理、才华横溢的少女,直至进入大学。                     
重新塑造生命
再塑生命的人
再塑的含义
莎莉文老师到来前,海伦·凯勒在怎样的一个世界?
莎莉文老师
海伦·凯勒
莎莉文老师到来后,海伦·凯勒的世界发生了什么改变?

黎明之前
莎莉文老师到来前,海伦·凯勒在怎样的一个世界?
愤怒、苦恼
毫无方向
向往光明
消沉无助

瞥见微光
愤怒
苦恼
希望、快乐、
自由、光明、
有生命和爱
莎莉文老师来后,海伦·凯勒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不耐烦
“这个有生命的词唤醒了我的灵魂,给我的灵魂带来了光明、希望和快乐,我的灵魂获得了自由!”水有这么大的魔力吗?
这句话突出“水”对“我”的重要意义。因为沙莉文老师运用直观教学的方式让“我”认识了“水”,同时唤起了“我”认识世界的欲望,打开了“我”认识世界的大门,给“我”带来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三、借助旁批,见证奇迹
第12段中,作者为什么会在想起摔碎的布娃娃的时候感到:“深深的悔恨和悲伤” ?
因为“我”在安妮·莎莉文老师的耐心引导下,发生了改变。学习上,“我”终于能在文字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回想起“我”因发脾气而摔坏莎莉文老师送“我”的布娃娃,怎么也拼不好,所以才会悔恨莫及。
三、借助旁批,见证奇迹

重获新生
莎莉文老师做了哪些事情再塑了她的生命?从中看出她哪些人格魅力?
通过握手、拥抱这些动作感受到老师的温暖、热情、善良
我从____这句话/这件事中读出她____
仔细品味课文语言,概括人物形象。可以找人物描写的动作、语言、特别是细节,或找与人物相关事件
有人握住了我的手,
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
我似乎能感觉得到,
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
握住了
紧紧地抱
莎莉文老师为何会有这么强大的力量?
再塑生命的人
不仅要做追光者,也要成为点灯人
波士顿一家收容所里,有一个叫安妮·莎莉文的女孩。妈妈因病去世,父亲又狠心的抛弃了她和弟弟妹妹。弟弟妹妹相继死去后她疯掉了,被监禁到了地下单间精神病房。当所有人都放弃安妮的时候,一位老护士劳拉主动要求负责安妮的治疗。她一直陪着她,和安妮搭话,读书给安妮听,又和安妮一起祷告……2年后,安妮的精神恢复正常。久违的笑容重新回到了她的脸上。
劳拉去世后,劳拉的爱一直陪伴着她。有一天,安妮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广告:求一名家庭教师——为一个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说话的7岁女童。安妮拒绝了多方的挽留,决定将自己得到的爱毫无保留地给予那个叫海伦·凯勒的孩子。
海伦·凯勒的生命希望和热情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被唤醒,使她从寂静又黑暗的孤独世界回到了光明和快乐之中。并将自己的光明带给需要它的人。
为什么海伦称莎莉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
海伦称莎莉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主要有三个原因:①在莎莉文老师的爱护和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我”拥有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②莎莉文老师让“我”回到自然,理解自然,领悟到生命的意义。③莎莉文老师教“我”懂得了“什么是爱”。
小结:
本文记叙了作者受教于莎莉文老师的几件事,表现了莎莉文老师对学生的一颗博爱之心,更充满了教育的智慧,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感知人物
在“重塑生命”的过程中,海伦是怎样表现的?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从母亲的示意中,从家里人来人往的匆忙中,我隐约地猜到要有什么不同寻常的事情发生了,于是我便走到门口,站在台阶上”
敏感聪明
“光明!给我光明!”这是我灵魂深处无声的呼唤。”
热爱生活、渴望光明
“我立刻就对手指游戏产生了兴趣,于是尝试着去学她。
我并不知道这就是在写字,甚至都不知道有词的存在,我不过是依样画葫芦模仿莎莉文老师的动作而已。”
强烈的好奇心
“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啊!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发我新的思想。我开始以好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
执着的求知欲

生生不息
不仅要做追光者, 也要成为点灯人
与藤野先生的态度对比,那些日本学生对中国的态度,使鲁迅看清了中国人的劣根性,认识到学医解救不了中国,只有改变国人的思想,改变国民的劣根性,才能够救中国。因此他决定弃医从文,以从思想上唤醒国人的灵魂。
在日本留学学医期间,“举国上下都弥漫着鄙视中国人的风气”,藤野先生不但不歧视他,反而对他这个中国学生特别热情与尊重,这令饱受歧视的鲁迅终生怀念与感激。鲁迅说:“ 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认识藤野先生的这一时期,是鲁迅一生的转折点。
不仅要做追光者, 也要成为点灯人
双腿瘫痪后,史铁生的母亲一直陪在他的身边,给他鼓励和支持,如果说他身上的痛是彻骨的,那么母亲所要承受的痛必然是撕心裂肺的。在母亲的陪伴下,史铁生又开始积极面对人生,去到一家工厂做糊纸盒的临时工。
他不抱怨生活也不甘止步于此,这时候史铁生想到了文学创作,他想要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小说,以此来激励更多受挫的人。就如他在《我与地坛》中写“很久以前地坛还没有翻修,是一座废弃的园子,而我在其中感受到了生的力量。”死后他将自己的健康的器官都捐赠给了医院,想让更多人健康的活着。
不仅要做追光者, 也要成为点灯人
2005春晚,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节目《千手观音》,站在第一位的舞蹈演员叫邰丽华,她神态圣洁高雅,舞姿优美,像是整个舞蹈的灵魂。来自湖北的邰丽华2岁时失聪,15岁时学习舞蹈,舞姿成了她心灵的语言。被称为“舞界奇才”的张继钢,不顾众人的嘲笑,坚持要完成这个表演,排练的过程是辛苦的,他借助手语老师来为演员传递信息,演出时,四个手语老师分别站在舞台四个角,她们的手成为聋哑演员的“耳朵”,最终这场表演感动了全中国。
邰丽华一战成名后并没有忘记初心,她带领艺术团开展大量公益慈善活动和义演,并用节俭下来的演出收入注资设立“我的梦”和谐基金,为四川地震灾区捐款296万元,为国际慈善项目捐款40万美元。
说一说:学完《再塑生命的人》,我明白了
甲骨文“生”:破土而出、向阳而生,无数微弱的力量凑成源源不断的生命
写一写:将所想写下来(50字左右)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