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芣苢
芣苢
诗经
导入新课
导入
中华民族是勤劳的民族,一代代炎黄子孙在这片可爱的土地上,耕耘着、收获着,春种希望,秋收喜悦,传承了历史,推动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息。
也正是因为有了国人的勤劳质朴,才有了大量的劳动场景被记录到文学中,才有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那欢愉生动的画面,才有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那诗中有画的美丽,才有了“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那简单质朴的生活。
今天,让我们走进诗歌世界里,去看一下古人的劳作场景。
导入新课
熟读诗歌,积累并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疏通文意。
赏析诗歌语言。学习重章叠唱的手法和对比手法。
了 体会了解古人劳动生活,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学
习
目
标
重点
难点
素养
课前预习
走近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
《诗经》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被誉为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走近
诗经
课前预习
走近诗经
诗经
六义
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三个部分“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十五国风,共160篇。
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多为贵族创作诗歌,讽刺现实,表达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描写朝会宴会,一般看作“正声”。《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内容多为歌颂祖先功业。《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宋)郑樵云:“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课前预习
走近诗经
《诗经》的艺术技法被总结成“赋,比,兴”。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赋,朱熹:“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点更鲜明。如《魏风·硕鼠》都是通篇用比的。
兴,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歌咏的内容。比兴手法可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韵味和形象的感染力。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
走近诗经
课前预习
散文体小说
《诗经》的历史地位
孔子曾概括《诗经》的宗旨为“思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奉为经典至今。
听录音读,小声跟读。
要求:
1、边听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同时认准字音。
2、小声跟读,品味情感。
讲授新课
读显身手
整体感知
读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读出感情
听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5分钟速读课文,顺手标好段序、划出字词。
读一读:读准字音
芣苢(fú yǐ 又作芣苡)——车前草
读一读:理解词义
1、采采:采而又采。
2、芣苡(fú yǐ):植物名,即车前子,种子和全草入药。
3、有:取也。
4、掇(duō):拾取。
5、捋(luō):以手掌握物而脱取。
6、袺(jié):用衣襟兜东西。
7、襭(xié):翻转衣襟插于腰带以兜东西。
整体感知
朗诵这首诗歌要注意哪些要领?
芣 苢
采采 芣苢,薄言 采之。采采 芣苢,薄言 有之。
采采 芣苢,薄言 掇之。采采 芣苢,薄言 捋之。
采采 芣苢,薄言 袺之。采采 芣苢,薄言 襭之。
/
/
/
/
/
/
/
/
/
/
/
/
注意轻重音:助词适当轻读,动词适当重读。
读出劳动的欢欣、热情。
把握好节奏
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核心任务:
自读《芣苢》,请描绘阅读后你眼前浮现出的画面(200字左右)。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品味动词,还原场面。
字 甲骨文、小篆写法 含义
采 采摘
有 取得,获得。
掇 拾取,摘取。
捋 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袺 提起衣襟兜东西。
襭 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车前子呀,采呀采,快点儿把它采些来。
车前子呀,采呀采,快点儿把它采起来。
——余冠英
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起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得来。
——骆玉明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车前子呀,采呀采,一颗一颗拾起来。
车前子呀,采呀采,一把一把捋下来。
——余冠英
采呀采呀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一把一把捋下来。
——骆玉明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车前子呀,采呀采,手提着衣襟兜起来。
车前子呀,采呀采,掖起了衣襟兜回来。
——余冠英
采呀采呀采芣苢,提起衣襟兜起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掖起衣襟兜回来。
——骆玉明
《我素 沐斋谈艺录》
采
有
掇
捋
袺
襭
读者试平心静气,涵泳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 方玉润《诗经原始》
终篇言乐,不出一乐字,读之自见意思。
——元 吴师道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1 重章叠唱,回环往复。
2 语言凝练质朴,不事雕琢。
精读课文
芣 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前人说此诗,“自然生其气象”,那么这首诗,你觉得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要表达一个什么主题?
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
芣 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芣苢》采用的是什么手法?
赋。铺陈,排比。
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
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更换。
芣 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芣苢》在形式上有什么鲜明的特点?有什么艺术效果?
(1)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全是三章十二句,只有动词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部重叠。
(2)①产生简单明快,回环往复的音乐感;②六个动词的变化生动地展现了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的过程。
重章叠句的作用
三
层层递进,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强化生命感受。
借助重复,加深印象,渲染气氛。
一
借助特殊的音乐效果和节奏感,创造诗的氛围和意境。
二
拓展发散
【文本解读】
《芣苢》这首诗歌,描写了古代劳动妇女采摘芣苢的劳动过程,表达了她们劳作时的心情。自然质朴,且饶有趣味。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是全诗的总起。“采呀采呀采起来”的歌声,亦可称之为劳作的前奏曲。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是整个劳作过程的总述。“采呀采呀采起来”的歌声,表现出她们见到芣苢的无限欣喜之情。由此,奏响了劳作的进行曲。
由“薄言掇之”到“薄言捋之”,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和真切反映。从一颗一颗地拾到一把一把地捋,主人公干得起劲,唱得便起劲。可谓一路辛劳,一路欢歌。在与自然相交响的情态中,她们情绪饱满,歌声高昂。
由“薄言袺之”到“薄言襭之”,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提起衣襟装起来”“扎起衣襟兜回来”,将收工时“打包”的情形表现得十分细腻。此间有收获的满足,有对自身力量的欣赏,亦有与自然相融的愉悦。此时再度高唱“采采芣苢”,情绪达到高潮。人虽已远去,歌声却在山谷中回响,飘散到四方。
【文本解读】
【感受诗歌意境】
艳阳高照之际,漫山遍野披红带绿,妙龄女子三五成群,携筐提笼,行于阡陌山径,衣沾木叶之芳,手染兰芷之香,竞相采芣苢之实。一人起领,百千人和之,遥闻“采采”之声,有如雷喑,转而寂寂,歌声似幽诉之寒蛩,未及完结,彼处“采采”之声又起,此起彼伏,遥相呼映,群女遂乐而相嬉,令闻者不禁驻足,往来之人相视觑觑,亦为其乐所感。如此情景岂不妙哉?
《诗经 · 周南 ·芣苢》
歌词意思明白,句式也很平实。我们不妨把这首诗作为当时的劳动号子来理解,细究一下咏读时缓急强弱之变化,感受这首诗的趣味。
或许可以得到一些有意思的结论。
六句“采采芣苢”,间杂六句“薄言采之”,重音落在“采采”二字上,起头气氛比较明朗,而接“芣苢”二字,气息急转直下,有渐弱之势。“薄言”属于平行过度,速度不快,“采”字是全章点睛之笔,气势又渐趋响亮明朗。每句一、三句由起至伏,由急到缓,二、四句由伏至起,由缓而急。一章之中两起两伏,两急两缓,读之有乘船兴游江湖之感,悠哉悠哉,船随浪动,一浪方罢,一浪又至。我们可以通过诵读加深理解。
《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像《芣苢》这篇重叠得更加明显。综观《芣苢》一诗,只有六个动词的变换,将劳动的细节和劳动的过程真实地表现出来;又通过反复叠唱,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从节奏、意境、韵味等方面,显示出相当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
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读者试平心静气,涵泳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全诗十二句,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
只换了六个动词,便把她们采摘芣苡时的连续动作以及由少积多的情况描写出来了。
同时从轻快的节奏中,也表现出采集者劳动的欢乐。
小结
理解性默写练习
1.《芣苢》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一首民歌,它的起首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芣苢》,“采采芣苢,_________。采采芣苢,__________”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
3.《芣苢》一诗中,“采采芣苢,_________。采采芣苢,_________”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
4.《芣苢》中,写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
5.《芣苢》中,描写女子顺着茎成把采取车前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采采芣苢 薄言采之
薄言掇之
薄言捋之
薄言袺之
薄言襭之
采采芣苢 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 薄言捋之
6.《芣苢》中,描写女子用衣襟兜住采摘车前草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
7.《芣苢》中,描写女子把衣襟掖在腰带上装车前草回家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
8.《芣苢》一诗通过动词的变换,将劳动的细节和劳动的过程真实地表现出来。其中,由“__________”到“_________”,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由“_________”到“_________”,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
采采芣苢 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 薄言撷之
薄言掇之
薄言捋之
薄言袺之
薄言襭之
拓展延伸
请指出下列诗句分别运用了赋、比、兴的哪种手法。
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②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兴
赋
比
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