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芣苢》课件(共37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1《芣苢》课件(共37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1 22:07: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芣苢
《诗经·周南》
千年时光流淌,古老的歌谣穿越岁月长河。《芣苢》一诗,用简洁明快的重章叠句,勾勒出田间女子采摘车前草的生动场景。那些重复的词句,不是简单的赘述,而是劳动号子的回响,是先民对生活最本真的热爱。当我们轻轻吟诵 “采采芣苢”,仿佛能看见阳光洒在翠绿的叶片上,听见此起彼伏的欢笑声,触摸到古老文明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首诗,探寻藏在字句间的诗意与生活智慧。
语言建构与应用: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理解诗意。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旨,分析这首诗表现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悟古人的劳动精神,继承和发扬热爱劳动的美德
1.走进诗经
2.题目解说
3.写作背景
活动一 预习成果展示台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诗经》编定是在春秋时期。在先秦时代,称作“诗”或“诗三百”,西汉初年始称为《诗经》。
除305篇之外,《诗经》还有六篇有目无辞,谓之《笙诗》。(都在小雅)
走进诗经
关于《诗经》的编集,过去有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三种说法。
《诗经》这部书,当是周王朝经过诸侯各国的协助进行采集,然后命太师和乐工们整理、编纂而成的。关于孔子删诗的说法,一般学者都认为不可信。
《诗经》中诗歌产生的地域很广,涉及到今陕西、山西、山东、河北、河南、湖北等地区的部分或全部。除了湖北地区(江汉流域)是南方外,其他都是北方地区。所以可以说《诗经》大部分产生在北方,显示的是北方文化的特色。
风是民间曲调,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风, 160篇。
雅是朝廷正乐,分大雅和小雅,105篇。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曲,分周颂、鲁颂、商颂, 40篇。
《诗经》分类
(一)《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赋:平铺直叙;很直白的讲一件事。如《卫风·氓》
比:比喻;《诗经》中使用最多的一种表现手法。如《魏风·硕鼠》
兴:起兴;顾左右而言他,说一件事不直接说先描述其他事情。如《关雎》
(二)《诗经》根据变现手法分为赋、比、兴三部分。
(三)《诗经》内容上分
1.祭祀与史诗
内容以祭祀祖先、追溯部族起源和兴盛、赞颂祖先的丰功伟业为主。《大雅》中《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记述了周始祖后稷诞生到武王伐纣的周族发祥的历史。具有史诗特点。
2.农事诗
主要描写农业活动。代表作品《豳风·七月》。
3.宴饷诗
《诗经》中有一类作品专门描写贵族宴饮的场面,是为燕飨诗。这类诗歌是稳固的宗法社会的产物。贵族的宴会往往是出于维系礼法、敦亲睦义的需要,而宴饮仪式则是礼的一种体现,因此这类诗歌总是赞美和乐融洽的氛围,井井有条的秩序;而对放纵失仪之举则加以讽刺。著名的作品有《小雅·鹿鸣》和《小雅·宾之初筵》。
4.怨刺诗
西周中叶以后,特别是西周末期,政局动荡,王室衰微,社会矛盾加剧。抒写愤懑,抨击现实的怨刺诗在这种背景下大量出现。此类作品遍布于二雅和国风中。
二雅之怨刺诗多出于公卿列士之手,内容集中于政治层面,表现上层士大夫对国家命运的忧患意识,又往往与切身感受相结合。情辞恳切,风格沉痛而凝重,如《大雅·板》《荡》《民劳》《桑柔》,《小雅·节南山》《雨无正》《巧言》《巷伯》等。
国风之怨刺诗多出于下层及民间,多针对具体的社会现象或事件,讽刺更尖刻辛辣,情绪比较外露,以嘻笑怒骂为能事,富有平民文学的特质。如《邶风·新台》《鄘风·相鼠》《魏风·硕鼠》《陈风·株林》等,皆为名篇。也有比较含蓄哀婉的作品,如《王风·黍离》。
5.战争徭役诗
以战争、徭役为题材,抒发对征调无度的不满,对战争的厌倦,对和平的向往,充满恋土怀人的情绪。基调是忧伤哀怨的,也有格调比较昂扬的作品。《小雅·采薇》、《豳风·东山》、《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等是其代表。
6.婚恋诗
《诗经》中写的最多的就是婚恋诗。不仅数量众多,内容丰富,且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诗经》中最为精彩的篇章。《诗经》中抒写了婚恋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种情景,各种情感。艺术表现真率自然,真挚动人。
1.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2.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缩词来状物、拟声、穷貌。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四言为主,兼有杂言的句式
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写法
《诗经》写作特点:
《芣苢》是《诗经·国风·周南》中的一首诗。是一首有着浓厚生活气息的劳动之歌,展现了古代劳动妇女劳作忙碌而欢快的场景。
芣苢,车前草,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其嫩叶可食,全草又可入药,可以说是种易得又多用的植物。
题目解说
西周取代殷商,政治、经济制度发生巨大变革,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的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妇女采集车前子即“芣苢”是一种古老的习俗,源于繁衍种族的观念,因为相传食苯莒能受胎生子,且可治难产。《毛诗序》解题说“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因此当芣苢粲粲结子之时,妇女们结伴而出,竞相采撷,其情绪是相当兴奋,场面是尤其热烈的。周南地方的歌谣中正平和,历来被认为是“正风”。
写作背景
请同学们先听名家朗读,初步感知本诗句读,再进行自我朗读,之后进入赛读环节,我们将评选出优秀朗读小组和“优秀朗读之星”。
活动二 听读与朗读
芣 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优秀朗读小组是
优秀朗读之星是
1.自读《芣苢》,请描绘阅读后你眼前浮现出的画面(200字左右)。
2.品味动词,理解内容。
3.3.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活动三 自读任务清单
1.自读《芣苢》,请描绘阅读后你眼前浮现出的画面(200字左右)
春日的原野上,阳光如碎金般洒落,成片的芣苢(车前草)长势旺盛,卵形叶片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三三两两的妇女结伴而来,她们身着粗布麻衣,衣袖高高挽起,腰间的布兜随着步伐轻轻晃动。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歌声在原野上飘荡,她们俯身蹲下,指尖灵巧地掠过叶片,将鲜嫩的芣苢收入掌心。有人轻轻拨开杂草,有人踮脚采摘高处的茎叶,动作娴熟而富有韵律。随着布兜渐渐饱满,她们相互呼应着,将采好的芣苢堆放在地头,阳光下,翠绿的草堆仿佛一片绿色的云。微风拂过,带来阵阵草木的清香,妇女们的笑声与歌声交织在一起,在春日的原野上谱写出一曲充满生机的劳作乐章。
2.品味动词,理解内容
(1)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人们欣然相约,结伴同去采摘芣苢。起初两句描绘了出发时满心的愉悦,而最后两句则透露出即将收获芣苢的喜悦之情。“采”与“有”这两个字,是对采集行为的普遍性表述。
采摘前的喜悦图
(2)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具体描绘了采摘芣苢的手法。“掇”指的是以指尖轻轻摘取幼嫩的芣苢,“捋”则描述了将生长旺盛的芣苢一把把地从茎上剥离的动作。这两个简洁的字眼,不仅展现了芣苢生长状态的不同,更让人联想到采摘者熟练的手法和忙碌的采摘情景。
采摘时的竞技图
(3)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撷之。
细腻描绘了利用裙摆收集芣苢的动作。"袺"与"襭"这两个字生动展现了人们采摘时的熟练与灵活。随着人们对芣苢的采摘热情日益高涨,数量也不断增加,于是便用裙摆来收集。
采摘结束时的丰收图
芣苢长得繁茂又鲜艳,快来一起采摘吧。一片片摘取那芣苢,一把握住它的翠绿。
芣苢盛开如锦绣,一片片细心摘取。芣苢丰盈诱人,一把把轻轻捋下。
将芣苢纳入衣襟,让它充实我们的口袋。提起衣襟盛满芣苢,掖好衣襟带回家园。
《芣苢》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
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更换。
本诗通过六个动词的变化,表现了古代女子采芣苢时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充满了劳动的喜悦,洋溢着劳动的热情,也从侧面烘托出了采芣苢的女子朴素自然之美。
“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运用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3.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1)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运用什么手法表现出来的
  使用的手法是赋。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此诗直叙其事,通过妇女们的动作写出了采集野菜的过程,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劳动画面。
  诗只有“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其余文字均无改变,全诗重章复沓,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更好地表达情绪与情感。
(2)《芣苢》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这种手法具有
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同时也具有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重章叠句的作用
①这首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动(“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
②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生动地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3)《芣苢》一诗在形式上有什么鲜明的特点 有什么艺术效果
这首诗描写了人们从相约去采芣苢,到运用各种娴熟的技巧采芣苢,再到采得芣苢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欢快之情,格调明快而优美,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活动四 小组探究诗歌主题
《芣苢》无论是精巧的练字、简练的语言、重章叠句的句式,还是朴素的情感,都让这一首劳动歌谣散发出长久的生命力。通过不断朗诵、品鉴、欣赏和感悟,让我们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借读写实践训练,我们也进一步提升了表达的精确之美,濡染了《诗经》的文化之美。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祀时的乐歌。
C.《诗经》中,“风”代表了《诗经》的最高成就,它或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D.《诗经》全部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