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

文档属性

名称 观潮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5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7-12-20 10:2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观潮周密 海



郭江



腰杨

里天



潮壮



无苏
轼古时的钱塘江从富阳鹳山入海河口只有一般的潮汐涨落,天长日久,北面的长江从上游挟带泥沙逐渐在杭州湾北岸形成太湖冲积平原,与相对稳定的南岸形成独特的河口形状。现在,杭州湾口从北岸的南汇咀至南岸的镇海相距有100公里,而往上游132公里至盐官,江面竟缩小到2.5公里宽,在平面上形成一个巨大的喇叭形,喇叭形的河口结构使得在每日的潮汐中有更多的海潮汇入杭州湾,推动湾口附近沉积的泥沙向湾内移动,慢慢地便在河口段形成沙坝,进入湾口的潮波遇到一个个沙坝的阻碍,前锋变陡,涌出水面,不断涌来的后浪又推动着受阻的前浪滚滚向前。与此相同,由于受喇叭口形状的约束,河口越往里缩,潮水与江面的落差就越大,涌潮就此形成。在月球引力的作用下,长驱直入的潮水至达海宁盐官附近时,潮头最高可达3米以上,以每秒5-7米的速度浩浩荡荡向上游挺进,势如破竹,蔚为壮观。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宋朝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朝,观潮点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南宋每年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殿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作者简介周密:字公谨,号草窗,原籍济南,后迁吴兴(今属浙江)。南宋文学家。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等职,宋灭后不再做官,他的诗文都有成就,又能书画。《观潮》选自《武林旧事》。是他进入元朝后所作。初步感知: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掌握重点字、词、句。
2.结合注释探究交流,弄懂大意。
3.小组合作质疑问难 请朗读下列字词:吞天沃日江横玉系腰乘骑弄旗如履平地一舸无迹溯迎而上鲸波万仞珠翠罗绮倍穹常时僦赁看幕四马塞途善泅者艨艟倏尔京尹wòxìqiúlǚgěsùrènqǐyǐnsèqióngméngchōngjìjiùlìnshū解释下列句子,注意红色的字词: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3.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4.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5.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6.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 疏通文意农历十六当……时忽然;一点点被;去、往画着文彩阻塞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课文中的语句: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随波而逝。
3.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4.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钱塘江的涌潮,(是)世上伟大的景象。烟雾消失,水波平静下来,就一条船也没有了,仅仅剩下敌人的船只被火烧毁,随波漂流逐渐消失。
腾起身子,变换着种种姿势,而那彩旗末梢却一点不湿,他们就是以此来夸耀自己的本事。
头戴珠翠首饰,身穿绮罗衣裳的游人满目皆是,车马堵塞了道路,饮食百货价格都比平常高出一倍。
研读填空 (1) 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分别写了 、 、 、 (每段内容各用两个字概括)的盛况。按“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板块,将文章分为两部分, 写自然美, 写人情美。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角度,可将文章分为两层, 正面描写, 侧面烘托。
(2) 第4段在文中的作用是:涨潮水战弄潮观潮第1段第2、3、4段第1、2、3段第4段以人多马众侧面烘托出浙江潮的壮美。 (3) 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和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屡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写参演船舱之多的句子是:
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
写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
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
写“静”的句子是:
写“动”的句子是: 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演 习 图
场面壮观演习船只众多阵势变化多样水兵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演习后撤退迅速观潮盛况图车马塞途倍穹常时席地不闲 观潮图路途长人数多物品贵衬托——钱塘潮水之美 《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先声夺人揭示描写对象,点明题旨,揭示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问题探讨 作者写“观潮”,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图”? 作者在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之后,有浓墨重彩描绘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既写了风景又写了民俗,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使两者相得益彰,巧妙融合。这样的描写,使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互映衬,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一般。渲染、烘托和对比 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的事物,作为陪衬烘托的修辞方法叫做衬托。这种修辞方法案主要事物和衬托事物之间所呈现出来的关系不同,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 1 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衬托可以明显的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之分。 2 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用于描写。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手法,请各找一个例句,并说说它的作用。 “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映衬”,如“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是对比,突出了吴中健儿弄潮表演技艺超凡。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四个方面: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
“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等动词的连用,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试比较这首词与课文的异同:酒泉子
[宋]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延伸阅读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奴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杯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由“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我们能联想到柳宗元的哪首诗?
2、这篇文章写于明亡后.而作者仍用明朝纪年,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你还能设计出哪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