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实验:探究气体等温变化的规律》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教科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4《实验:探究气体等温变化的规律》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教科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9-12 09:46: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4《实验:探究气体等温变化的规律》课时教案
学科 物理 年级册别 高三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教科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授课类型 实验探究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教科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二章第4节,是热学部分的核心实验之一。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并完成“探究气体等温变化的规律”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玻意耳定律的物理内涵,掌握控制变量法在热学实验中的应用。该实验不仅是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初步验证,也为后续学习查理定律、盖-吕萨克定律奠定基础,在整个热力学知识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高三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掌握了压强、体积、温度等基本概念,并熟悉理想气体模型。但在实际操作中,对密闭系统内气压微小变化的测量仍存在困难,容易忽视环境温度波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此外,部分学生在处理P-V与P-1/V图像时缺乏数形结合意识。针对这些问题,教学中将采用数字化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辅以小组合作探究方式,提升实验精度与思维深度。
课时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 理解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时,压强与体积之间的反比关系,建立等温过程的物理图景。
2. 掌握玻意耳定律的表达式及其适用条件,能用微观解释说明宏观现象。
科学思维
1. 能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合理选择实验器材和测量方法。
2. 能根据实验数据绘制P-V和P-1/V图像,通过图像分析判断是否符合反比关系,培养数形结合的思维能力。
科学探究
1. 经历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2. 学会使用压强传感器和注射器组成的数字化实验装置,提高现代实验技术的应用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
1. 在实验过程中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尊重实验数据,敢于质疑异常结果。
2. 认识到气体定律在医疗、航天、气象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技术伦理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设计并完成探究气体等温变化规律的实验,获得压强与体积的关系数据。
2. 理解玻意耳定律的内容及数学表达形式,掌握其图像特征。
难点
1. 实验中保持气体温度恒定的操作技巧及误差分析。
2. 对P-V曲线非线性特征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P-1/V图像线性化处理来验证反比关系。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实验法
教具准备
数字压强传感器、医用注射器(60mL)、数据采集器、计算机、DISLab软件、恒温水浴槽、温度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
【5分钟】 一、创设真实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一)、播放视频:潜水员上升过程中的减压病案例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深海潜水员快速上浮导致体内气泡膨胀引发“减压病”的科普视频。画面中展示潜水员在高压环境下呼吸压缩空气,氮气溶入血液;当上升过快,外界压力迅速降低,溶解的气体析出形成气泡,堵塞血管或压迫神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压力变化会影响气体体积?如果温度保持不变,压强和体积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定量关系?”
(二)、提出驱动性问题,激发探究欲望
教师提问:“假设我们有一个封闭的注射器,里面封有一定质量的空气。当你慢慢推动活塞压缩气体时,你能感觉到什么?这说明了什么物理量发生了变化?如果我们想研究这个过程中压强和体积的关系,最关键的是要控制哪个变量不变?”鼓励学生基于生活经验进行猜想:“你认为压强P和体积V可能是正比、反比还是其他关系?”记录学生的多种假设,如“P∝V”、“P∝1/V”、“P+V=常数”等,为后续实验验证埋下伏笔。
(三)、回顾已有知识,搭建思维桥梁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波义耳实验”,简要介绍17世纪英国科学家罗伯特·波义耳通过U形管实验发现气体压强与体积成反比的历史背景。强调“一定质量、温度不变”是实验成立的前提条件。指出今天我们将借助现代传感器技术,更加精确地重现这一经典实验。 1. 观看视频,联系生活实际,产生疑问。
2. 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猜想。
3. 回忆旧知,明确实验条件。
4. 明确实验目的和任务。
评价任务 猜想合理:☆☆☆
问题清晰:☆☆☆
参与积极:☆☆☆
设计意图 通过真实医学案例引入,增强学习的情境性和现实意义,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利用认知冲突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气体状态参量之间的关系;回顾历史实验既体现科学发展的脉络,又自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定量探究等温变化规律。
实验设计
【8分钟】 一、构建实验模型,明确探究路径 (一)、展示实验装置,讲解工作原理
教师实物展示由60mL医用注射器、数字压强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组成的DIS实验系统。详细说明各部件功能:注射器用于改变气体体积(通过推动活塞),压强传感器实时监测密闭腔体内的气体压强,数据采集器将信号传输至计算机,DISLab软件自动记录并绘制P-V图像。强调整个系统必须密封良好,防止漏气影响实验结果。
(二)、确定控制变量,制定实验方案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① 实验中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② 如何保证气体质量不变?③ 怎样才能确保温度恒定?对于第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环境温度波动、手握注射器带来的热量传递等问题。最终达成共识:将注射器浸入盛有室温水的大烧杯中,利用水的热容量大、导热均匀的特点维持温度稳定。教师补充可选方案:使用恒温水浴槽进一步提高控温精度。
(三)、规划数据采集,设定操作步骤
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步骤:① 将注射器活塞拉至最大刻度(如60mL),连接传感器,检查系统气密性;② 将注射器垂直放入水中,静置2分钟使气体温度与水温一致;③ 缓慢推动活塞至某一位置(如55mL),待压强读数稳定后点击“采集数据”;④ 依次减小体积至50mL、45mL……直至20mL,每步重复采集;⑤ 完成后缓慢回拉活塞,观察数据点分布情况。提醒学生操作要缓慢平稳,避免剧烈摩擦生热。 1. 观察装置,理解各部件作用。
2. 分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
3. 明确变量控制策略。
4. 记录实验步骤,准备操作。
评价任务 方案完整:☆☆☆
控温合理:☆☆☆
步骤清晰:☆☆☆
设计意图 通过实物演示帮助学生建立直观认识;采用合作探究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建构实验设计思路,强化“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方法训练;特别关注温度控制这一关键难点,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支持,为获得可靠数据奠定基础。
实验操作
【15分钟】 一、动手实践,采集原始数据 (一)、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教师巡回观察,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① 注射器与传感器连接处是否漏气(可用涂抹肥皂水的方法检测);② 活塞推动速度是否过快,导致局部升温;③ 数据采集时机是否恰当(应在压强示数稳定后再记录);④ 是否每次改变体积后都等待足够时间让气体达到热平衡。对于出现明显偏差的小组,及时提醒并协助排查原因,例如重新检查密封性或调整操作手法。
(二)、实时监控,引导数据分析
教师通过投影共享某组的实时P-V图像,引导全班观察曲线走势。提问:“你们看到的是一条直线吗?它呈现出什么趋势?随着体积减小,压强增加的速度是越来越快还是越来越慢?”鼓励学生预测当体积继续减小时压强的变化趋势。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异常数据点,如某次推动后压强突然下降,可能意味着发生了轻微泄漏。
(三)、生成图像,初步验证猜想
所有小组完成数据采集后,指导学生利用DISLab软件将原始数据转换为P-1/V图像。观察新图像是否接近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若偏离较大,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可能误差来源,如温度未完全恒定、读数误差、系统漏气等。教师强调:“科学实验不仅要做,更要会分析;每一个异常背后都藏着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1. 动手组装并调试实验装置。
2. 按步骤操作,准确记录数据。
3. 观察图像,分析变化趋势。
4. 发现问题,尝试解释原因。
评价任务 操作规范:☆☆☆
数据真实:☆☆☆
图像正确:☆☆☆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全过程,在实践中深化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数据的即时可视化,增强学习的互动性与反馈效率;通过教师适时介入和集体研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体现“做中学”的教育理念。
分析论证
【10分钟】 一、深入剖析数据,提炼物理规律 (一)、比较图像特征,确认函数关系
教师投影几组典型的P-V和P-1/V图像,请学生对比分析。提问:“P-V图像是双曲线的一支,说明P与V之间可能存在什么数学关系?而P-1/V图像近似一条直线,又能说明什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P与V成反比,即PV=常数。进而引出玻意耳定律的表述: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压强与体积成反比。写出公式P V =P V ,并解释其物理意义。
(二)、联系微观机制,深化概念理解
教师设问:“从分子动理论的角度看,为什么压缩气体体积会导致压强增大?”引导学生思考:温度不变意味着分子平均动能不变,即分子运动速率不变;体积减小则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增多,单位时间内撞击器壁的分子数量增加,因而压强增大。强调这是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的统一,体现了物理学的深刻美感。
(三)、评估实验误差,提升科学素养
组织学生讨论实验中存在的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常见误差包括:① 手掌接触注射器导致气体受热膨胀;② 活塞与筒壁间存在摩擦,影响体积读数准确性;③ 传感器本身的测量精度限制;④ 外界大气压波动。提出改进建议:使用隔热材料包裹注射器非操作部位、选用更光滑的玻璃注射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等。强调“没有完美的实验,只有不断改进的探索”。 1. 观察图像,识别规律。
2. 推导公式,理解定律。
3. 微观解释,建立联系。
4. 反思误差,提出建议。
评价任务 结论正确:☆☆☆
解释合理:☆☆☆
反思深入:☆☆☆
设计意图 通过图像对比强化数形结合思想,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知;引入微观解释打通宏观与微观的壁垒,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引导误差分析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现“证据—推理—结论”的科学探究逻辑。
迁移应用
【5分钟】 一、拓展应用场景,彰显学科价值 (一)、解析生活实例,巩固知识理解
出示三个典型应用场景:① 医用注射器抽药液时为何要先排出空气?② 汽车轮胎充气后为何不能暴晒?③ 高空飞行的飞机为何要增压舱?要求学生运用玻意耳定律进行解释。例如,飞机在高空飞行时,外部气压极低,若舱内不加压,乘客肺部气体体积会急剧膨胀,造成严重伤害。因此必须通过空调系统向舱内输送高压空气,维持适宜的气压环境。
(二)、延伸科技前沿,激发未来想象
简要介绍玻意耳定律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如呼吸机的工作原理依赖于精确控制气道压力与容积的关系;深海探测器耐压壳体的设计需考虑内外压差;甚至在纳米尺度的“人工细胞”研究中,科学家也在模拟气体行为调控内部反应环境。指出:“看似简单的P∝1/V关系,实则是连接日常生活与尖端科技的桥梁。” 1. 分析案例,应用定律。
2. 理解原理,解释现象。
3. 感受价值,拓宽视野。
4. 思考未来,萌发志向。
评价任务 应用准确:☆☆☆
解释清晰:☆☆☆
联想丰富:☆☆☆
设计意图 通过贴近生活的实例加深对定律的理解与记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链接高科技应用展现物理学科的时代价值,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使命感,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
课堂总结
【2分钟】 一、升华主题,寄语未来 (一)、回顾探究历程,凝练核心知识
今天我们沿着三百多年前波义耳的足迹,用现代科技手段重新探索了气体等温变化的奥秘。我们不仅验证了P∝1/V的定量关系,更经历了“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获取证据—形成结论”的完整科学探究过程。这不仅仅是一个物理定律的学习,更是一次科学精神的洗礼。
(二)、感悟科学之美,播种理想之光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曾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正是这种思想的力量,让我们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用简洁的数学语言描述复杂的世界。希望同学们记住:每一个公式背后,都有一段执着探索的故事;每一次实验成功,都是人类智慧对自然密码的一次破译。愿你们始终保持好奇,勇于质疑,在未来的道路上,成为那个敢于揭开未知面纱的人。 1. 回顾流程,梳理收获。
2. 感悟精神,内化价值。
3. 树立信念,展望未来。
4. 齐声诵读,共鸣升华。
评价任务 总结全面:☆☆☆
感悟深刻:☆☆☆
情感投入:☆☆☆
设计意图 采用升华式总结,将知识点与科学史、科学精神相结合,提升课堂的思想高度;引用名人名言增强语言感染力,触动学生心灵;通过富有诗意的结尾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与敬畏,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深层渗透。
作业设计
一、基础巩固题
1. 在“探究气体等温变化的规律”实验中,为了保证温度不变,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A. 快速推动活塞
B. 将注射器放入热水中
C. 将注射器浸入室温水中
D. 用手握住注射器加热
2. 一定质量的气体在等温压缩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分子平均动能增大
B. 单位体积内分子数增多
C. 分子总数增加
D. 分子运动速率减小
二、能力提升题
3. 某同学在实验中测得一组数据如下表所示:
V(mL)6050403020P(kPa)100120150200300
计算每组数据的PV乘积,填写下表:
V(mL) 6050403020PV
根据计算结果判断该实验是否验证了玻意耳定律,并说明理由。
三、拓展探究题
4. 查阅资料,了解“理想气体”模型的适用条件。思考:在本实验中,使用空气作为研究对象是否满足理想气体假设?请列举至少两个可能偏离理想气体行为的因素,并提出改进实验的建议。
【答案解析】
一、基础巩固题
1. C (解析:将注射器浸入室温水中可利用水的热惯性维持温度恒定)
2. B (解析:等温过程分子平均动能不变,压缩后体积减小,单位体积分子数增多)
二、能力提升题
3. PV值分别为:6000、6000、6000、6000、6000;由于PV乘积基本保持不变,说明压强与体积成反比,验证了玻意耳定律。
三、拓展探究题
4. 理想气体假设条件包括:分子本身无体积、分子间无相互作用力。空气中分子存在范德华力且占有体积,尤其在高压下(如体积压缩至20mL时)偏离显著。改进建议:采用更低的压力范围进行实验,或使用更稀薄的气体(如氢气)以逼近理想气体行为。
板书设计
实验:探究气体等温变化的规律
【左侧主板书】
一、实验目的:
探究一定质量气体在温度不变时,P与V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
控制变量法 → T、m 不变
测量:V(注射器刻度)、P(传感器)
三、实验装置:
注射器 + 压强传感器 + DIS系统 + 水槽(控温)
四、数据处理:
P-V 图像 → 曲线(双曲线)
P-1/V 图像 → 直线 → 验证 P ∝ 1/V
五、玻意耳定律:
文字:P与V成反比
公式:P V = P V (T、m 不变)
【右侧副板书】
误差分析:
温度变化(手温传导)
漏气
摩擦影响体积读数
传感器精度
应用举例:
潜水减压病
飞机增压舱
呼吸机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成功运用DIS数字化实验系统实现了气体压强的实时动态监测,极大提升了实验的精确度与可视化效果,学生能直观看到P-V曲线的生成过程,增强了学习体验。
2. 以“潜水员减压病”为真实情境导入,有效激发了学生探究兴趣,实现了从生活问题到物理规律的自然过渡,体现了物理学科的应用价值。
3. 教学环节层层递进,从猜想→设计→操作→分析→应用,完整呈现科学探究流程,注重培养学生证据意识与批判性思维。
不足之处
1. 部分小组在操作中仍存在推动活塞过快的问题,导致温度短暂升高,影响数据准确性,今后需加强操作前的示范与细节强调。
2. 对于P-1/V图像为何能线性化的数学原理,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可在后续课程中补充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变换知识。
3. 时间分配略显紧张,最后的应用拓展环节未能充分展开小组讨论,下次可适当压缩实验操作时间,留出更多交流空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