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气体的等容变化和等压变化》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教科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5《气体的等容变化和等压变化》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教科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9-12 09:46: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5《气体的等容变化和等压变化》课时教案
学科 物理 年级册别 高三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教科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教科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二章第五节,是热学部分的核心知识之一。教材通过实验引入、规律总结、图像表达和公式推导四个层次,系统阐述了查理定律与盖—吕萨克定律的基本内容。该节内容不仅是对前一节“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具体应用,也为后续学习“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分子动理论”提供了宏观现象支撑。教材注重从生活实例出发(如高压锅、轮胎气压变化),引导学生理解温度与压强、体积之间的定量关系,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学情分析
高三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验观察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掌握了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基本形式,并熟悉P-V、P-T、V-T图像的基本特征。但部分学生在处理多变量控制问题时仍存在思维混乱现象,尤其对“等容”“等压”条件下的比例关系理解不够深入。此外,学生容易将查理定律误记为线性函数而非正比关系,忽视绝对零度的物理意义。因此教学中应强化实验情境创设,利用数字化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结合小组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图景。
课时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 理解气体在等容条件下压强与热力学温度成正比的关系,掌握查理定律的内容及其数学表达式;
2. 理解气体在等压条件下体积与热力学温度成正比的关系,掌握盖—吕萨克定律的内涵及其图像表示方法。
科学思维
1. 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数据并归纳得出物理规律;
2. 能够通过P-T图和V-T图进行图像分析,识别截距、斜率的物理含义,并能进行外推预测。
科学探究
1. 经历利用数字压力传感器和温度探头测量封闭气体压强随温度变化的全过程,提升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能力;
2. 在教师引导下提出假设、设计方案、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完成一次完整的科学探究实践。
科学态度与责任
1. 在实验过程中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尊重实验数据,不随意篡改结果;
2. 认识到气体定律在日常生活(如汽车胎压监测、气象气球升空)中的广泛应用,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查理定律和盖—吕萨克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及适用条件;
2. 气体等容变化和等压变化的P-T图与V-T图的绘制与解读。
难点
1. 理解查理定律中压强与热力学温度成正比而非摄氏温度;
2. 利用图像外推确定绝对零度的位置,理解其物理意义。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实验演示法
教具准备
数字压力传感器、温度探头、恒温水浴槽、密封玻璃管装置、DIS实验系统、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生活中的气压之谜
【5分钟】 一、创设真实情境,激发认知冲突 (一)、播放视频片段:冬夏两季汽车轮胎气压警示灯亮起
教师播放一段冬季早晨车辆启动后胎压报警响起的短视频,紧接着切换至夏季高温天气下同一车型胎压过高的监控画面。提问:“为什么同样的胎压,在冬天会偏低而在夏天会偏高?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物理规律?”引导学生思考温度变化对密闭容器内气体压强的影响。
(二)、展示生活案例:高压锅的安全阀工作原理
教师拿出一个高压锅模型,指出其顶部的安全阀结构。讲述:“当锅内水沸腾时,蒸汽不断产生,但锅体体积几乎不变——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等容过程。随着温度升高,内部压强急剧增大,直到推动安全阀释放压力。你能解释这一过程遵循什么规律吗?”通过这两个贴近生活的例子,建立起“温度—压强”或“温度—体积”之间可能存在定量关系的认知起点。
(三)、引出课题,明确探究方向
教师总结:“刚才我们看到的现象都涉及气体的状态变化。今天我们将聚焦两种特定情况——等容变化和等压变化,探索其中蕴藏的科学定律。这些看似简单的现象,实则连接着人类对低温极限的追寻之路。”随后板书课题《2.5 气体的等容变化和等压变化》。 1. 观看视频,联系生活经验回答问题。
2. 思考温度与气体压强的关系。
3. 提出初步猜想。
4.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评价任务 现象解释:☆☆☆
猜想合理性:☆☆☆
参与度:☆☆☆
设计意图 以生活中常见的胎压变化和高压锅工作原理为切入点,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探究兴趣。通过设问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走向理性思考,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
新知建构:探究等容变化规律
【12分钟】 一、实验探究:压强如何随温度变化? (一)、介绍实验装置与原理
教师展示由密封玻璃管、数字压力传感器、温度探头和恒温水浴槽组成的实验装置。强调:“玻璃管内的空气被封闭,体积保持不变,属于等容过程。我们将逐步升高水温,记录不同温度下气体的压强值。”说明使用DIS系统可实现数据自动采集与实时绘图,提高实验精度。
(二)、演示实验操作流程
教师现场演示:先将装置放入冷水浴中稳定5分钟,记录初始温度T 与压强P ;然后每隔5℃升温一次,每次等待系统平衡后再读取数据,共采集8组数据点。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屏幕上的P-T曲线动态生成过程。
(三)、组织学生分析实验数据
待数据采集完成后,教师将原始表格投影到大屏上,包含以下数据:
温度 t(℃)010203040506070压强 P(kPa)101105109113117121125129
引导学生计算相邻两点间的ΔP/Δt是否相等,发现约为0.4 kPa/℃,提示可能存在线性关系。
二、规律提炼:从实验数据到查理定律 (一)、引导学生绘制P-t图像
要求学生以摄氏温度t为横坐标、压强P为纵坐标,在坐标纸上描点作图。观察发现图像呈直线状,延伸后与横轴交于约-273℃处。提问:“这条直线若继续向左延长,是否会穿过原点?它与横轴的交点意味着什么?”
(二)、引入热力学温度概念
教师讲解:“科学家发现,只有当横坐标改为热力学温度T(单位K),即T = t + 273时,压强P才真正与T成正比。”随即调出DIS系统自动生成的P-T图像,显示所有数据点恰好落在一条过原点的直线上。
(三)、正式提出查理定律
教师板书定义:“一定质量的某种理想气体,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其压强p与热力学温度T成正比。”给出表达式:p ∝ T 或 p/T = C(常数)。强调必须使用开尔文温标,否则比例关系不成立。
(四)、深化理解:绝对零度的意义
追问:“如果温度降到0 K,会发生什么?”引导学生思考此时压强趋近于零,意味着分子热运动停止。指出这是理论上的最低温度,称为“绝对零度”,无法实际达到,从而渗透极限思想。 1. 观察实验装置,理解等容条件。
2. 记录实验数据,参与图像绘制。
3. 分析P-t与P-T图像差异。
4. 理解查理定律及其适用条件。
评价任务 数据记录:☆☆☆
图像绘制:☆☆☆
规律归纳:☆☆☆
设计意图 通过DIS数字化实验实现精准测量与可视化呈现,突破传统实验误差大的局限。采用“观察—描点—比较—修正—建模”的科学探究路径,让学生亲身经历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特别强调温标转换的重要性,帮助学生跨越常见误区,建立严谨的物理概念体系。
迁移应用:探究等压变化规律
【10分钟】 一、类比迁移:由等容到等压 (一)、提出驱动性问题
教师设问:“如果我们让气体在加热过程中始终保持压强不变,那么它的体积会怎样变化呢?比如热气球受热膨胀升空,就是典型的等压过程。”引导学生类比查理定律的研究思路,猜测体积V与温度T之间可能也存在正比关系。
(二)、展示模拟实验动画
播放一段基于PhET仿真的动画:一个带活塞的气缸浸在水浴中,加热时活塞自动上升以维持压强恒定。屏幕上同步显示V-T数据表和图像,可见V与T成正比。
(三)、引导学生自主归纳
提供一组模拟数据:
T(K) 300 320340 360 380 400 V(cm )150 160 170180 190 200
要求学生计算V/T的值,发现基本恒定(约0.5 cm /K),验证正比关系。
二、建立盖—吕萨克定律 (一)、正式表述定律内容
教师总结:“一定质量的某种理想气体,在压强不变的情况下,其体积V与热力学温度T成正比。”板书表达式:V ∝ T 或 V/T = C'(常数)。指出这一定律由法国科学家盖—吕萨克于1802年通过实验发现。
(二)、对比两种变化的异同
组织学生填写对比表格:
变化类型条件 定律名称数学表达式图像特征等容变化V不变查理定律p/T=C过原点直线(P-T图)等压变化 p不变 盖—吕萨克定律 V/T=C' 过原点直线(V-T图)
强调两者共同点:均需使用热力学温度,且图像均为过原点的直线;不同点在于控制变量不同。
(三)、拓展思考:摄氏温标下的图像特征
提问:“若用摄氏温度作横坐标,V-t图像会是什么形状?”引导学生推导V = V (1 + t/273),说明其为不过原点的直线,与P-t图像类似,进一步巩固温标转换意识。 1. 类比等容过程提出假设。
2. 观察模拟实验,获取数据。
3. 计算比值,验证正比关系。
4. 归纳盖—吕萨克定律内容。
评价任务 类比推理:☆☆☆
数据验证:☆☆☆
规律表达:☆☆☆
设计意图 采用“类比—猜想—验证—建模”的探究模式,促进知识迁移。借助高质量仿真动画弥补课堂难以开展真实等压实验的不足,确保教学完整性。通过对比分析强化学生对两类变化本质的理解,培养系统化思维能力。
典例剖析:规律的应用与辨析
【8分钟】 一、典型例题讲解 (一)、出示例题1:胎压校准问题
题目:一辆汽车在冬季早晨(气温7℃)测得胎压为200kPa。若环境温度升至37℃,且轮胎体积变化忽略不计,求此时胎压约为多少?(设大气压为101kPa)
教师引导分析:此为等容过程,适用查理定律。注意胎压表显示的是“表压”(即高于大气压的部分),故实际气体压强应为p = 200 + 101 = 301kPa。转换为热力学温度:T = 7 + 273 = 280K,T = 37 + 273 = 310K。由p /T = p /T 得 p = (310/280) × 301 ≈ 334.6kPa,则表压为334.6 - 101 ≈ 233.6kPa。
(二)、强调解题规范
提醒学生解题步骤:①判断过程类型;②确认状态参量;③统一单位制;④列式求解;⑤回归实际问题作答。
二、易错点辨析 (一)、设置辨析题:摄氏温度陷阱
题目:有人说“气体温度每升高1℃,其压强就增加原来的1/273”,这种说法正确吗?
组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只有在0℃基础上等容升温时才近似成立,且前提是使用绝对温标。若初始温度不是0℃,则比例关系不再精确。例如从100℃升到101℃,相对增量仅为1/373,远小于1/273。
(二)、揭示本质:比例关系的基准
强调:“查理定律的本质是p∝T,而不是Δp∝Δt。”只有在T =273K(即0℃)时,才有Δp/p = Δt/273 的近似关系。避免学生机械记忆口诀而忽略物理本质。 1. 审题并判断过程类型。
2. 参与解题过程,记录关键步骤。
3. 辨析常见错误观点。
4. 总结解题注意事项。
评价任务 审题能力:☆☆☆
公式应用:☆☆☆
辨析能力:☆☆☆
设计意图 通过典型例题训练学生运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物理服务于生活的价值。设置辨析题直击学生认知盲区,防止形成错误前概念。强调解题逻辑与单位规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
巩固提升:小组挑战任务
【7分钟】 一、发布项目式学习任务 (一)、布置小组合作任务
教师宣布:“现在你们是‘未来交通实验室’的工程师团队,接到一项紧急任务:设计一份《极端气候下新能源汽车电池舱热管理建议书》。已知电池舱内气体在充电时发热,体积受限(近似等容),请结合查理定律分析潜在风险,并提出三条可行性建议。”
(二)、提供背景资料支持
发放资料卡:某型号电动车电池舱容积约0.8m ,密封良好;正常工作温度范围-20℃~60℃;材料耐压上限为1.5倍标准大气压。
(三)、指导探究方向
提示思考维度:①计算从-20℃升至60℃时内部压强变化倍数;②评估是否可能超压;③提出泄压、散热或材料优化等对策。
二、组织交流与点评 (一)、巡视指导各小组
教师深入各组,倾听讨论,适时点拨:“记住要用热力学温度计算!”“考虑安全系数了吗?”鼓励多角度思考。
(二)、邀请代表分享成果
随机选取两组汇报,其他组补充质疑。教师评价时重点关注物理依据是否充分、建议是否合理可行。
(三)、总结提升
肯定学生的创新思维,强调工程设计中物理规律的基础作用:“你们今天的每一条建议,都可能成为未来绿色出行的安全保障。” 1. 小组分工,开展合作探究。
2. 应用查理定律进行计算分析。
3. 提出解决方案并撰写建议。
4. 展示交流,接受同伴评议。
评价任务 合作表现:☆☆☆
方案科学性:☆☆☆
表达清晰度:☆☆☆
设计意图 通过项目式学习任务将知识应用于复杂真实情境,发展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协作促进深度交流,提升沟通表达与团队合作素养。任务设计体现“科技赋能社会”的现代教育理念,增强学习使命感。
课堂总结:从定律到哲思
【3分钟】 一、结构化回顾核心知识 (一)、梳理本节知识脉络
教师带领学生快速回顾:“今天我们沿着‘生活现象→实验探究→规律发现→实际应用’的路径,学习了两大定律:在体积不变时,压强与热力学温度成正比——这是查理定律;在压强不变时,体积与热力学温度成正比——这是盖—吕萨克定律。两条定律共同告诉我们:温度,本质上是分子平均动能的宏观体现。”
二、升华主题:温度尽头的追寻 (一)、讲述科学史故事
教师深情讲述:“19世纪初,科学家们通过不断外推P-T直线,惊讶地发现它们竟神奇地汇聚于-273.15℃这一点。这个温度后来被称为‘绝对零度’,象征着热运动的终结。虽然我们永远无法真正抵达那里,但正是这种对极限的执着探索,推动了低温物理学的发展,催生了超导、量子计算机等前沿科技。”
(二)、寄语学生
“同学们,物理不只是公式和计算,更是一种探索世界的方式。当你下次看到胎压报警时,希望你能想起今天的课堂——那不仅是一串数字的变化,更是大自然在低语:万物皆有律,唯思者能闻。” 1. 跟随教师回顾知识点。
2. 倾听科学史故事。
3. 感悟物理之美。
4. 形成学习共鸣。
评价任务 知识回顾:☆☆☆
情感共鸣:☆☆☆
哲理领悟:☆☆☆
设计意图 采用“结构化+升华式”双重总结策略,既巩固知识框架,又提升精神境界。通过科学史叙事展现人类智慧的伟大,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敬畏与热爱。结尾金句强化记忆点,实现知识、能力与情感的深度融合。
作业设计
一、基础巩固题
1.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错误的请说明理由:
 (1) 一定质量气体在等容变化中,压强与摄氏温度成正比。
 (2) 查理定律适用于任何气体的任何状态变化。
 (3) 在V-T图像中,等压过程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
2. 冬天室内温度为27℃,测得篮球内气压为150kPa(表压)。若将其拿到室外-3℃环境中,体积变化忽略,求此时篮球内的实际压强和表压。(大气压取101kPa)
二、能力提升题
3. 一定质量理想气体的压强体积(p-V)图像如图所示,其中a到b为等温过程,b到c为等压过程,c到a为等容过程。已知气体状态b的温度Tb=297K、压强pb=1×105Pa、体积Vb=24L,状态a的压强pa=3×105Pa。 (1)求气体状态a的体积V以及状态c的温度T; (2)若b到c过程中气体内能改变了2×104J,求该过程气体放出的热量Q。 三、实践拓展题
4. 查阅资料,了解“液氮冰淇淋”的制作原理。结合本节所学,解释为何将奶油混合物倒入液氮中会迅速凝固成型,并分析过程中涉及的气体状态变化类型。
5. 设计一个小实验:利用家中材料(如注射器、气球、热水等)验证盖—吕萨克定律。写出实验步骤、预期现象和理论依据。
【答案解析】
一、基础巩固题
1. (1) 错误。应为与热力学温度成正比。
  (2) 错误。仅适用于理想气体且质量、体积(或压强)保持不变的情况。
  (3) 正确。
2. 解:T =27+273=300K,T =-3+273=270K,p =150+101=251kPa
  由p /T =p /T 得 p =(270/300)×251≈225.9kPa
  表压=225.9 101≈124.9kPa
二、能力提升题
3.【答案】(1);;(2) 【详解】(1)a到b为等温过程,由波意尔定律有 将 代入方程解得 b到c为等压过程,由盖—吕萨克定律有 将 代入方程解得 (2)对b到c为等压压缩过程,外界对气体做功为 代入数据解得 由于温度降低,该过程中气体内能减小,故 由热力学第一定律有 解得
板书设计
2.5 气体的等容变化和等压变化
【左侧主板书】
一、等容变化 —— 查理定律
条件:m、V 不变
内容:p ∝ T (T为热力学温度)
公式:p/T = C 或 p /T = p /T
图像:P-T → 过原点直线;P-t → 截距直线
二、等压变化 —— 盖—吕萨克定律
条件:m、p 不变
内容:V ∝ T
公式:V/T = C' 或 V /T = V /T
图像:V-T → 过原点直线;V-t → 截距直线
【右侧副板书】
★ 温标转换:T(K) = t(℃) + 273
★ 绝对零度:0 K = -273.15 ℃
★ 实验启示:科学始于观察,成于精确测量
★ 工程应用:胎压管理|热气球飞行|电池安全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成功运用DIS数字化实验系统实现了气体压强与温度关系的高精度测量,数据实时呈现极大提升了学生的观察体验与探究兴趣;
2. 以“胎压异常”为线索贯穿全课,构建了完整的故事主线,使抽象定律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增强了学习的意义感;
3. 设置“电池舱热管理建议书”项目任务,有效促进了知识迁移与高阶思维发展,学生提出的多条建议展现出良好的工程意识。
不足之处
1. 对于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温标转换与表压计算仍存在一定困难,个别小组在合作任务中依赖少数成员主导;
2. 课堂时间紧凑,未能充分展开学生对“绝对零度不可达”这一深刻物理思想的深入讨论;
3. 缺乏真实等压实验的动手操作环节,虽用仿真弥补但仍略显遗憾。后续可尝试改进简易活塞装置供学生分组实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