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含解析)——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含解析)——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5.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2 17:06: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一、选择题
1.(4分)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列按照空间更能直观反映出三国鼎立局势的图示是(  )
A. B.
C. D.
2.(4分)时空意识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与如图中①对应的朝代是(  )
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
A.秦朝 B.隋朝 C.唐朝 D.元朝
3.(4分)“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据此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  )
A.改鲜卑姓为汉姓
B.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
C.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
D.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4.(4分)关于大运河的评价,自古以来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下列古人评价大运河的诗句中,持完全否定态度的是(  )
A.“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
B.“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C.“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D.“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5.(4分)《贞观政要》记载:“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征对曰:‘甚难。’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太宗谓太子)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材料反映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有(  )
①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②任用贤才
③虚心纳谏
④合并州县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6.(4分)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北方少数民族迁往中原以及中原汉族迁往江南的历史现象,其带来的影响是(  )
A.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B.南方具备了统一全国的条件
C.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
D.中原经济优势地位丧失
7.(4分)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
A.土地兼并严重 B.政府调整经济政策
C.均田制遭破坏 D.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8.(4分)《资治通鉴》中记载唐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珪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由此可见,唐朝设立门下省的主要目的是(  )
A.通过制约防止决策失误
B.削弱中书省加强皇权
C.严格限制皇权独尊地位
D.完善前代三省六部制
9.(4分)马克斯 韦伯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下列诗句与此制度有关的是(  )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B.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C.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
D.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10.(4分)北魏广建佛窟,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便始凿于这一时期;南方佛法兴盛,后人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而北周武帝却下令灭佛。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
A.外来文化成为主流思想
B.中外思想冲突不断
C.神权与王权的矛盾尖锐
D.佛教的影响力较大
11.(4分)有着“书圣”之称,留下“天下第一行书”,该书法家是(  )
A.王羲之 B.锺繇 C.颜真卿 D.柳公权
12.(4分)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其“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是(  )
A.加强了边疆管理 B.开凿了丝绸之路
C.传播了中国文化 D.扩大了唐朝疆域
二、材料题
13.(3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朝长江流域仍是“江南卑温……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宋朝时期的几百年间,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徙,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移民纷纷转向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发。
﹣﹣李文澜《唐代长江中游水患与生态环境诸问题的历史启示》
材料二:在长江流域早期开发中,畬田开发是一种典型形式。“畬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这种耕作方式至今在我国四川、云南等长江流域仍有所见。
﹣﹣李文澜《唐代长江中游水患与生态环境诸问题的历史启示》
材料三:汉代至清末江淮较大水灾统计
朝代 西汉 唐 明 清
每百年次数 15.2 23.4 75.7 262.9
﹣﹣《长江流域水患研究》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江流域开发的进程和原因。
(2)结合材料分析长江流域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运用有关知识谈谈你对古代长江流域开发的认识。
14.(2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
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4分)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列按照空间更能直观反映出三国鼎立局势的图示是(  )
A. B.
C. D.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国的历史,要求学生结合三国历史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三国时期魏国在最北方,蜀国在西方,吴国在东南方,D符合题干要求;
ABC选项中的方位都不准确,排除。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中国古代三国历史的特点,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2.(4分)时空意识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与如图中①对应的朝代是(  )
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
A.秦朝 B.隋朝 C.唐朝 D.元朝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朝代更迭。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1271﹣1368”。
【解答】根据“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中“1271﹣1368”年并结合相关史实可知,这与元朝的建立与灭亡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1367年,朱元璋发布讨元文告,派将军徐达率兵向北进取中原。1368年攻占元大都,标志元朝灭亡,故D项符合题意。
秦朝是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隋朝是581﹣619年,唐朝是618﹣907年,故排除A、B、C。
故选:D。
【点评】本题是基础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朝代更迭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时空观念素养。
3.(4分)“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据此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  )
A.改鲜卑姓为汉姓
B.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
C.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
D.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解答】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要求官员在朝廷中必须说汉语,故B正确;
材料强调说汉话,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4分)关于大运河的评价,自古以来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下列古人评价大运河的诗句中,持完全否定态度的是(  )
A.“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
B.“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C.“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D.“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完全否定”。
【解答】A.根据“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可知,该作者认为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经济,对大运河持肯定态度,A项排除;
B.根据“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及所学知识可知,作者认为大运可得开凿改善了南北交通,对大运河持肯定态度,B项排除;
C.根据“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可知,作者认为大运河的开凿导致了隋朝的灭亡,对大运河持完全否定态度,C项符合题意;
D.根据“尽道隋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可”知,作者对大运河起到的交通运输作用持肯定态度,D项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5.(4分)《贞观政要》记载:“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征对曰:‘甚难。’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太宗谓太子)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材料反映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有(  )
①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②任用贤才
③虚心纳谏
④合并州县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唐太宗的历史功绩,需要结合唐太宗的历史功绩的表现来解答。
【解答】①注意题干,“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见唐太宗认识到人民的巨大力量,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故①正确;
②“任贤能”可见唐太宗认识到任用贤才,故②正确;
③“受谏诤”可见唐太宗认识到虚心纳谏,故③正确;
④根据题干材料中有“任贤能、受谏诤”和“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有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任用贤才,虚心纳谏等;可是材料中没有提及合并州县,故④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唐太宗的历史功绩,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4分)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北方少数民族迁往中原以及中原汉族迁往江南的历史现象,其带来的影响是(  )
A.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B.南方具备了统一全国的条件
C.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
D.中原经济优势地位丧失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解答本题需要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北方少数民族迁往中原以及中原汉族迁往江南的影响。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魏晋时期,大量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经验、劳动工具和充足的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C项正确;
南宋时经济重心才转移到南方,排除A项;
南方并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排除B项;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优势地位仍然保持,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4分)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
A.土地兼并严重 B.政府调整经济政策
C.均田制遭破坏 D.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结合唐代均田制遭到破坏的表现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可知,唐代出现了“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结合所学可知,唐代国家授予的田地是指均田制,属于封建土地国有制,由此可知,材料现象说明唐代均田制遭到破坏,故C项正确;
土地兼并是指土地高度集中,虽然土地买卖能使土地高度集中,但这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唐代解决这一现象的举措,无法得出“政府调整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
材料与商品经济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均田制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8.(4分)《资治通鉴》中记载唐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珪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由此可见,唐朝设立门下省的主要目的是(  )
A.通过制约防止决策失误
B.削弱中书省加强皇权
C.严格限制皇权独尊地位
D.完善前代三省六部制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唐朝政治制度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掌审议,“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可以驳回中书省的诏令。因此唐朝设立门下省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制约防止决策失误,故选A。
BCD选项都不是最主要的目的,排除。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三省六部制度的特点,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9.(4分)马克斯 韦伯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下列诗句与此制度有关的是(  )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B.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C.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
D.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需要掌握科举制的特点和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以及对选项的分析,结合科举制的特点和影响解答即可。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的描述可知,反映的是科举制,A项是九品中正制,应排除。B项是察举制,应排除。C项反映的王位世袭制,应排除。D项反映的是科举制,符合题意。故选:D。
【点评】本题以马克斯 韦伯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对科举制的特点和影响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4分)北魏广建佛窟,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便始凿于这一时期;南方佛法兴盛,后人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而北周武帝却下令灭佛。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
A.外来文化成为主流思想
B.中外思想冲突不断
C.神权与王权的矛盾尖锐
D.佛教的影响力较大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根据材料中佛教的盛行,理解汉代成为统治思想的儒学受到冲击的原因。
【解答】材料中体现了佛学的盛行,同时北周武帝灭佛,也说明佛教的影响之大对统治产生了不利影响。故从材料中主要反映是佛教影响之大,D项正确;
材料中只能体现佛教盛行,但不能说明佛教成为主流思想,从武帝灭佛更能说明它还不是统治思想,当然不是主流思想,故A排除;
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武帝灭佛是政治需要,不是思想冲突的表现。故B排除;
当时佛教盛行不能说是神权表现,故C项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大分裂时期,儒家思想受到佛教盛行的冲击,而佛道的盛行,使儒家的代表吸取了其思想中的内容为已所用,形成了后来的理学使儒学又一次得到新的发展,正是儒学的兼容并蓄的特点,才能保持中国几千年主流思想的重要原因。
11.(4分)有着“书圣”之称,留下“天下第一行书”,该书法家是(  )
A.王羲之 B.锺繇 C.颜真卿 D.柳公权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书画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书圣”“天下第一行书”。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被称为“书圣”,其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故A正确。
B、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不符合,故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是基础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魏晋时期,士人群体的形成和笔墨纸张的改进,推动书法艺术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名作是《兰亭序》。
12.(4分)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其“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是(  )
A.加强了边疆管理 B.开凿了丝绸之路
C.传播了中国文化 D.扩大了唐朝疆域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史上的对外文化交流。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玄奘和鉴真”,“西行”和“东渡”。
【解答】据所学可知,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都是为了佛法,二者都促进了中国文化传播,故C正确。
A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西汉张骞开辟丝绸之路,B错误,故排除。
D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是中档题,通过中国古代史上的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材料题
13.(3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朝长江流域仍是“江南卑温……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宋朝时期的几百年间,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徙,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移民纷纷转向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发。
﹣﹣李文澜《唐代长江中游水患与生态环境诸问题的历史启示》
材料二:在长江流域早期开发中,畬田开发是一种典型形式。“畬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这种耕作方式至今在我国四川、云南等长江流域仍有所见。
﹣﹣李文澜《唐代长江中游水患与生态环境诸问题的历史启示》
材料三:汉代至清末江淮较大水灾统计
朝代 西汉 唐 明 清
每百年次数 15.2 23.4 75.7 262.9
﹣﹣《长江流域水患研究》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江流域开发的进程和原因。
(2)结合材料分析长江流域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运用有关知识谈谈你对古代长江流域开发的认识。
【答案】(1)进程: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开发进程加快,至唐宋时长江流域逐步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
原因:江南自然条件优越;政治安定;北方战乱,劳动人民南迁。
(2)问题: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位抬高,水灾逐年增加。
原因:落后的耕作方式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3)古代长江流域的经济开发,只注重了自然的经济价值,而忽视了自然的生态价值,这种片面的价值观,导致了对大自然的过度挥霍,最终遭到了大自然的惩罚,因此今后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应重视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第一小问,结合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解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南北政局状况、南方自然条件以及北方人民南迁等角度分析;(2)本小问的两个小问,依据材料分析概括即可;(3)本小问属于开放性题,结合古代长江流域的经济开发教训分析。
【解答】(1)第一小问的进程,结合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解答,分别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朝安史之乱、五代十国时期以及南宋时期等阶段解答。第二小问的原因,结合所学可从江南自然条件优越;政治安定;北方战乱,劳动人民南迁等方面解答。
(2)第一小问的问题,依据材料可以看出问题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位抬高,水灾逐年增加。第二小问的原因,由材料可知,原因是落后的耕作方式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3)本小问,属于开放性题,依据材料,结合古代长江流域的经济开发教训可以得出应重视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
故答案为:
(1)进程: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开发进程加快,至唐宋时长江流域逐步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
原因:江南自然条件优越;政治安定;北方战乱,劳动人民南迁。
(2)问题: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位抬高,水灾逐年增加。
原因:落后的耕作方式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3)古代长江流域的经济开发,只注重了自然的经济价值,而忽视了自然的生态价值,这种片面的价值观,导致了对大自然的过度挥霍,最终遭到了大自然的惩罚,因此今后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应重视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其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教训的相关知识,分析得出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4.(2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本题考查古代赋税制度。具体考查两税法改革的背景。根据材料知识回答。
(2)本题考查中西方思想文化比较。具体考查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的比较。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解答】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1)问应结合材料,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等角度思考作答。
(2)问要充分提取材料有效信息“赋不加敛而增入”“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故答案为:
(1)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国家财政紧张。
(2)简化了税制,扩大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赋税制度。重点考查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注意中国代近代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