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一、选择题
1.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表讲话,称“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这段话赞誉( )
A.郑和下西洋增加了明王朝的财政收入
B.中国明朝时期造船和海航技术的高超
C.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之间友好交往
D.郑和下西洋对中国社会推动作用巨大
2.某一电影主题曲:“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其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郑和下西洋 B.戚继光抗倭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岳飞抗金
3.下列文献记载,按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出现之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②“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③“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④“合户部、度支、盐铁为三司,各设使、副,分案办事”
A.④③①② B.②④①③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
4.清朝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所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强化了自然经济
C.造成了中国的日益落后
D.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5.《明太祖实录》记载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一做法的根本目的是( )
A.不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
B.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
C.各部权限分明、效率提高
D.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6.某历史人物的祠堂有“拨云手指天心月,拔剑光寒倭寇胆”的对联。对联反映了历史上哪位英雄人物的事迹( )
A.郑成功 B.林则徐 C.岳飞 D.戚继光
7.如下所示示意图反映的史实是( )
金门出发→包围赤嵌楼→荷军投降→击败荷增援舰队→荷兰殖民者投降
A.郑和七下西洋 B.戚继光抗击倭寇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康熙帝巡视东北
8.1553年,一队____商船借口在海上遇到风浪,请求到濠镜(即今日澳门)晾晒“水湿贡物”,广东官员接受贿银500两,允之。自此入住、盘踞澳门。横线处应填写( )
A.荷兰 B.葡萄牙 C.西班牙 D.沙俄
9.康熙帝统治时期,清朝中央机构出现三足鼎立状态,下列图示正确的是( )
A. B.
C. D.
10.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上述地区世( )
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趋势
B.普通农户收益锐减
C.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D.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11.明代官员张邦奇在《西亭饯别诗序》中提及:“禁令之下,每岁孟夏以后,漳州大舶数百艘,乘风挂帆,蔽大洋而……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由此可见明代( )
A.民间海外贸易未能禁止
B.朝贡贸易迅速发展
C.海禁政策走向瓦解
D.地方政府主宰对外贸易
12.美国学者白彬菊认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由此可知,该观点认为军机处的设立( )
A.增强了政府政务执行力
B.体现了权力运作规范化
C.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率
D.促进了内廷机构外廷化
13.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粮食重产区,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 )
A.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B.经济结构出现转型
C.农产品商品化加速
D.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14.王夫之说:“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与此观点不一致的是( )
A.“天下为主,君为客”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D.“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15.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它用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下列关于京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道光年间正式形成
B.京剧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业
C.乾隆年间京剧非常盛行
D.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16.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直到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下列皇帝使之彻底“寿终正寝”是( )
A.秦始皇 B.唐太宗 C.明太祖 D.清太祖
17.以下关于明朝对西藏地区管辖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明政府设置奴儿干都司
②设行都指挥使司管理军民
③任用藏族上层人士管理
④设置达赖和班禅册封制度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18.明成祖在设立内阁的同时,又重用宦官。到明朝中后期,在内阁权威扩大的同时,代天子“批红”的司礼监权力也不断上升,甚至出现宦官专权现象。这反映出( )
A.相权的转移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皇权的弱化 D.君主专制的强化
19.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民窑不过20座。但是,到明末,民窑已达到二三百座,并且“官搭民烧”现象逐步增多。这反映了( )
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私营手工业迅速地发展
C.官营手工业已经破产
D.皇室对瓷器的需求减少
20.“明清时期,商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他们充分肯定自己的职业价值,自尊自信,甚至言行间透出一股傲气,但士仍是他们倾心羡慕并忘我追寻的目标。”由此可知( )
A.明清商人价值观具有多重性
B.明清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C.政府不再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D.明清社会成功实现了转型
21.台湾著名学者傅宗懋认为:“世宗(雍正)的集权很是巧妙的,并不是像以前的枝枝节节,他只设了一个□□,于是就把以前内阁和八旗的权力,整个拿来。”这一机构是( )
A.内阁 B.南书房 C.军机处 D.文渊阁
22.明清时期著名的商帮之一是徽商,徽商经营成功后,往往是一手抓票子,一手执“红顶”继而大兴土木。这一现象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是( )
A.商业发展打破封建专制统治
B.商人为官导致政治的腐败
C.奢侈之风严重破坏社会风气
D.抑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3.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清朝正式规定达赖、班禅继承人的人选通过金瓶掣签的方式来认定,由驻藏大臣监督掣签仪式并将结果报朝廷批准。这表明( )
A.驻藏大臣完全统管西藏各种事务
B.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C.达赖、班禅得到中央政府的册封
D.西藏首次纳入中央政府管辖
24.顾炎武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者,他曾有诗云:“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诗中所体现的情怀是( )
A.“经世致用” B.“心即理也”
C.“循天下之公” D.“理在气中”
25.帝尝召缙等曰:“尔七人朝夕侍左右,朕嘉尔勤慎……因各赐五品服。”又以立春日赐缙等金绮衣,与尚书埒(等同),缙等入谢,帝曰:“代言之司、机密所系,且旦夕侍朕,俾益不在尚书下也。”据此判断,下列关于明朝内阁制说法正确的是( )
A.材料中的两个“帝”是指明太祖
B.内阁官员与六部尚书地位相等
C.内阁是协助皇帝处理国政的重要机构
D.内阁代替皇帝处理机密的重要事务
26.傅衣凌先生认为:“明代不仅在手工业中拥有相当人数的雇佣劳动者,在农业中使用雇佣劳动的数量,也是相当多的。他们与雇主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材料认为( )
A.明代已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B.雇佣关系已经是明代社会的主要生产关系
C.明代农业也存在资本主义萌芽
D.明代出现了早期资本主义企业
二、材料题
27.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中叶以后)形成了相当发达的全国商业市场。这时不仅南京等传统的发达地区的城市铺行栉比,民物繁华,边塞城市如大同也“繁华富庶,不下江南。”……新兴的市镇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乾隆时期,发展较快的手工业行业主要有丝织业和棉纺织业,在这两个行业的生产与流通领域,出现了手工业工场和包买商。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明清之际,松江府一带,“所出布匹,日以万计。”松江一带棉布生产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变化,而且远销湖广、江西、两广、陕西、山西、北京及北方边疆地区。北方省份所产棉花,除缴纳租税之外,几乎全部运至南方销售。……当白银成为合法通货之后,对于这种远距离的商货贸易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三 中国、西欧社会经济发展部分数据比较表
时间 占世界GDP份额 (世界=100) 人均GDP (1990年国际元)
中国 西欧 中国 西欧
1500年 25 17.9 600 774
1600年 29.2 19.9 600 894
1820年 32.9 23.6 600 1232
﹣﹣数据来源:安格斯 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对当时思想、文学的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势。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种态势的总体认识。
第4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表讲话,称“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这段话赞誉( )
A.郑和下西洋增加了明王朝的财政收入
B.中国明朝时期造船和海航技术的高超
C.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之间友好交往
D.郑和下西洋对中国社会推动作用巨大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之间的友好交往。
【解答】A.郑和下西洋实行朝贡贸易,不计贸易成本,不会增加明朝的财政收入,排除;
B.材料反映的是郑和下西洋促进中外友好交往,造船和航海技术高超并非材料主旨,排除;
C.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之间的友好交往,正确;
D.材料体现的是郑和下西洋对于中外交往重大作用,并未体现对中国社会的作用,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以郑和下西洋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特点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2.某一电影主题曲:“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其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郑和下西洋 B.戚继光抗倭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岳飞抗金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朝的抗倭事件,侧重于考查的是戚继光抗倭。
【解答】A.材料中涉及到对抗外来侵略,故排除;
B.根据“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可知,这是戚继光抗倭事件,故正确;
C.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台湾的收复,故排除;
D.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岳飞抗金,故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戚继光抗倭,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下列文献记载,按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出现之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②“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③“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④“合户部、度支、盐铁为三司,各设使、副,分案办事”
A.④③①② B.②④①③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①“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是指在明朝;
②“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是西周时期;
③“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是清朝设立军机处;
④“合户部、度支、盐铁为三司,各设使、副,分案办事”是宋朝。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过程和特征,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4.清朝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所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强化了自然经济
C.造成了中国的日益落后
D.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解答此题需要学生掌握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解答】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与“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无关,故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都是“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故选:D。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基础题,难度不大。
5.《明太祖实录》记载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一做法的根本目的是( )
A.不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
B.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
C.各部权限分明、效率提高
D.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措施,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除了废丞相外,还设内阁、设军机处,使古代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解答】由材料可知,明初废除了宰相制度,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这一做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所以答案选D.其他选项都不是根本目的,排除。
故选:D。
【点评】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往往是考试的重点,除了政治上加强皇权措施外,还要注意专制主义加强在经济、文化和对外政策上的体现,并认识对中国社会造成的消极影响。
6.某历史人物的祠堂有“拨云手指天心月,拔剑光寒倭寇胆”的对联。对联反映了历史上哪位英雄人物的事迹( )
A.郑成功 B.林则徐 C.岳飞 D.戚继光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戚继光抗倭,要求学生结合戚继光抗倭斗争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拔剑光寒倭寇胆”体现了戚继光抗倭,D正确;
郑成功抗击的是荷兰,林则徐抗击的是英国,岳飞反抗的是金,均和抗倭无关,排除ABC。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戚继光抗倭,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7.如下所示示意图反映的史实是( )
金门出发→包围赤嵌楼→荷军投降→击败荷增援舰队→荷兰殖民者投降
A.郑和七下西洋 B.戚继光抗击倭寇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康熙帝巡视东北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郑成功收复台湾,需要结合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表现来解答。
【解答】从材料可以看出是郑成功收复台湾,赶走荷兰侵略者的事件,C正确;
ABD选项不符合材料特征,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郑成功收复台湾,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1553年,一队____商船借口在海上遇到风浪,请求到濠镜(即今日澳门)晾晒“水湿贡物”,广东官员接受贿银500两,允之。自此入住、盘踞澳门。横线处应填写( )
A.荷兰 B.葡萄牙 C.西班牙 D.沙俄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葡萄牙殖民扩张的相关知识。关键词是“1553年”。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53年,一队葡萄牙商船借口在海上遇到风浪,请求到濠镜(即今日澳门) 晾晒“水湿贡物”,广东官员接受贿银500两,允之。故B正确。
ACD均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西欧早期殖民扩张的相关知识吗,旨在考查学生知识再现能力。本题属于基础知识考查题,难度偏低。
9.康熙帝统治时期,清朝中央机构出现三足鼎立状态,下列图示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的中央官制,要求学生结合清朝初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来分析。
【解答】康熙皇帝时期中央出现三足鼎立的现象,包括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和内阁,近处就是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办公点。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清朝初期政治制度的特征,还要搞清楚军机处设立的时间特征。
10.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上述地区世( )
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趋势
B.普通农户收益锐减
C.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D.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小农经济的发展,需要结合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特征来解答。
【解答】根据题目中“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华南一些地区农业经济出现变动,更多用于作为商品流通投向市场的经济作物生产增多,可见此时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C项正确;
A项中“衰退”与史实不符,排除;
题目中没有涉及农民收益、土地兼并,排除B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小农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明代官员张邦奇在《西亭饯别诗序》中提及:“禁令之下,每岁孟夏以后,漳州大舶数百艘,乘风挂帆,蔽大洋而……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由此可见明代( )
A.民间海外贸易未能禁止
B.朝贡贸易迅速发展
C.海禁政策走向瓦解
D.地方政府主宰对外贸易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海禁政策,材料“禁令之下……漳州大舶数百艘,乘风挂帆……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材料“禁令之下……漳州大舶数百艘,乘风挂帆……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体现了海禁政策下,民间海外贸易未能禁止,故A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民间贸易,不是朝贡贸易,故B项排除;
明清时期海禁政策一直实行,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到地方政府与对外贸易的关系,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海禁政策,阻碍了中外交流,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
12.美国学者白彬菊认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由此可知,该观点认为军机处的设立( )
A.增强了政府政务执行力
B.体现了权力运作规范化
C.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率
D.促进了内廷机构外廷化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军机处,要求学生结合军机处的内容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军机处“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得出军机处提高了办事效率。选C。
材料不是体现政府的执行力的增强和权力运作规范化,故排除A和B。
D选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清朝政治制度的特点,特别是要搞清楚军机处的特征,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3.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粮食重产区,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 )
A.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B.经济结构出现转型
C.农产品商品化加速
D.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两宋时期和明清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材料表明,两宋时期,江浙地区经济结构以粮食生产为主,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不能自给,丝织品生产却十分发达,说明江浙地区经济结构出现转型,故B项正确;
材料说明江浙地区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不足以说明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江浙地区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故A项错误;
两宋到明清,江浙地区粮食生产在经济结构中地位下降,丝织品生产在经济结构中地位上升,没有体现出农产品商品化加速,故C项错误;
材料表明的是两宋到明清时期江浙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化,没有涉及到生产方式的变化,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4.王夫之说:“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与此观点不一致的是( )
A.“天下为主,君为客”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D.“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解题的关键是通过材料“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判断出体现了民本思想,然后结合选项思想体现的内涵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可知,反映了民本思想,ABD三项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本思想,不符合题意。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与材料观点不一致,故C项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以王夫之的思想为切入点考查明清之际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15.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它用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下列关于京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道光年间正式形成
B.京剧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业
C.乾隆年间京剧非常盛行
D.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京剧的形成与发展。解答本题,考生需要熟知京剧形成的过程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京剧是在道光年间形成的,乾隆年间,京剧还没有形成,故C说法错误,为本题答案。
A、B、D均说法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是基础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京剧的艺术成就比较全面和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
16.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直到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下列皇帝使之彻底“寿终正寝”是( )
A.秦始皇 B.唐太宗 C.明太祖 D.清太祖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朝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明朝政治制度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寿终正寝”即这项政治制度完全的消亡,“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此前六部由三省管理,直接向三省负责。而三省的长官皆为宰相,因此宰相制度被废除后,六部就直接向皇帝负责,故选C,排除ABD。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朝政治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7.以下关于明朝对西藏地区管辖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明政府设置奴儿干都司
②设行都指挥使司管理军民
③任用藏族上层人士管理
④设置达赖和班禅册封制度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明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明朝”“对西藏地区管辖”。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在西藏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管理军民,并任用藏族上层人士参与管理,所以,②③正确。
奴儿干都司是设在东北地区,设置达赖和班禅册封制度是在清朝,故排除①④。
故选:B。
【点评】本题是基础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民族融合,并有利于抗击外来侵略。
18.明成祖在设立内阁的同时,又重用宦官。到明朝中后期,在内阁权威扩大的同时,代天子“批红”的司礼监权力也不断上升,甚至出现宦官专权现象。这反映出( )
A.相权的转移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皇权的弱化 D.君主专制的强化
【答案】D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朝的内阁制,解题关键信息是“代天子‘批红’的司礼监权力也不断上升,甚至出现宦官专权现象”。
【解答】A.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相权就不存在了,排除;
B.材料不涉及中央和地方关系,因此不能反映出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
C.宦官专权反映的是皇权的强化,C错误,排除;
D.根据材料分析,宦官代天子“批红”,权力上升,甚至专权,并不是制度赋予宦官实权,而是依附于皇权得以专权,所以反映了皇权专制的加强,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朝的内阁制,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9.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民窑不过20座。但是,到明末,民窑已达到二三百座,并且“官搭民烧”现象逐步增多。这反映了( )
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私营手工业迅速地发展
C.官营手工业已经破产
D.皇室对瓷器的需求减少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经营形态,解答本题只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到明末,民窑已达到二三百座,并且‘官搭民烧’现象逐步增多”的主旨即可。
【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这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
B.题干所给材料中“到明末,民窑已达到二三百座,并且‘官搭民烧’现象逐步增多”说明了官营手工业的衰菩和民营手工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C.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官营手工业衰落,并不代表其破产。
D.题干所给材料没有信息表明皇室对瓷器的需求量日益减少。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经营形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小。
20.“明清时期,商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他们充分肯定自己的职业价值,自尊自信,甚至言行间透出一股傲气,但士仍是他们倾心羡慕并忘我追寻的目标。”由此可知( )
A.明清商人价值观具有多重性
B.明清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C.政府不再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D.明清社会成功实现了转型
【答案】A
【分析】本题关键信息是“他们充分肯定自己的职业价值,自尊自信,甚至言行间透出一股傲气,但士仍是他们倾心羡慕并忘我追寻的目标”,结合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材料“他们充分肯定自己的职业价值,自尊自信,甚至言行间透出一股傲气,但士仍是他们倾心羡慕并忘我追寻的目标”体现的是明清时期商人既追求自身的商业价值又追求入仕,强调的是明清时期商人价值观的多元性,A选项符合题意;
中国封建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B选项说法错误;
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C选项排除;
明清时期仍然处于封建社会,D选项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材料强调的是明清时期商人价值观的多重性。
21.台湾著名学者傅宗懋认为:“世宗(雍正)的集权很是巧妙的,并不是像以前的枝枝节节,他只设了一个□□,于是就把以前内阁和八旗的权力,整个拿来。”这一机构是( )
A.内阁 B.南书房 C.军机处 D.文渊阁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军机处的设立,要求学生结合清朝军机处设立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来分析材料。
【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内阁是明朝设立的。
B.南书房是康熙皇帝设立的。
C.军机处是雍正皇帝设立的。是中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标志。
D.文渊阁刚开始是内阁的办公地点。
故选:C。
【点评】军机处奉命经办一切重大军政事务,成为国家的政治中枢。军机大臣无专职,亦无定员。军机处不设官署,除了奉命办事之外,自己不能作出任何决定,也无权对外发出任何指示,即“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其官员互不统属,皆直隶于皇帝,军机大臣的罢置也听命于皇帝,一切大权都集中在皇帝手里。它的设立是清代统治者在中央行政制度方面的重大变革。皇帝通过军机处,完全控制了全国的军政大权,实现了“乾纲独揽”的绝对君权。
22.明清时期著名的商帮之一是徽商,徽商经营成功后,往往是一手抓票子,一手执“红顶”继而大兴土木。这一现象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是( )
A.商业发展打破封建专制统治
B.商人为官导致政治的腐败
C.奢侈之风严重破坏社会风气
D.抑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缓慢发展,解题的关键是“徽商经营成功后,往往是一手抓票子,一手执“红顶”继而大兴土木”。
【解答】“徽商经营成功后,往往是一手抓票子,一手执“红顶”继而大兴土木”表明商人挣钱后,就参加仕途,大兴土木,从而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缓慢发展,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23.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清朝正式规定达赖、班禅继承人的人选通过金瓶掣签的方式来认定,由驻藏大臣监督掣签仪式并将结果报朝廷批准。这表明( )
A.驻藏大臣完全统管西藏各种事务
B.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C.达赖、班禅得到中央政府的册封
D.西藏首次纳入中央政府管辖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明清对边疆的治理,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明清对边疆的管理措施。
【解答】材料清朝“由驻藏大臣监督掣签仪式并将结果报朝廷批准”表明,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继承人具有决定权,这说明清王朝对西藏实施了有效管辖,B项正确;
驻藏大臣完全统管西藏各种事务表述太绝对,排除A项;
材料体现不出达赖、班禅得到中央政府的册封,排除C项;
元代时,中央设宣政院管理宗教事务,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明清对边疆的治理,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及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24.顾炎武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者,他曾有诗云:“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诗中所体现的情怀是( )
A.“经世致用” B.“心即理也”
C.“循天下之公” D.“理在气中”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顾炎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解答】A顾炎武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体现“经世致用”,正确。
B陆九渊的主张,排除。
C王夫之的主张,排除。
D王夫之的主张,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是民主思想产生的政治原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是其产生的经济原因。
25.帝尝召缙等曰:“尔七人朝夕侍左右,朕嘉尔勤慎……因各赐五品服。”又以立春日赐缙等金绮衣,与尚书埒(等同),缙等入谢,帝曰:“代言之司、机密所系,且旦夕侍朕,俾益不在尚书下也。”据此判断,下列关于明朝内阁制说法正确的是( )
A.材料中的两个“帝”是指明太祖
B.内阁官员与六部尚书地位相等
C.内阁是协助皇帝处理国政的重要机构
D.内阁代替皇帝处理机密的重要事务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明朝内阁制度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说法正确的是。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由明成祖设立,排除A。
内阁主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不是否定的权力机构,故C正确,排除B。
D项“代替”说法错误,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处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6.傅衣凌先生认为:“明代不仅在手工业中拥有相当人数的雇佣劳动者,在农业中使用雇佣劳动的数量,也是相当多的。他们与雇主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材料认为( )
A.明代已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B.雇佣关系已经是明代社会的主要生产关系
C.明代农业也存在资本主义萌芽
D.明代出现了早期资本主义企业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缓慢发展,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A.明代仍然是封建社会,故A项错误;
B.材料未体现雇佣关系在明代所占的比重,无法得出雇佣关系已经是明代社会的主要生产关系,故B项错误;
C.根据材料信息“明代不仅在手工业中拥有相当人数的雇佣劳动者,在农业中使用雇佣劳动的数量,也是相当多的。他们与雇主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可见明代农业中也有雇佣关系的存在,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是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可见明代农业也存在资本主义萌芽,故C项正确;
D.明代的资本主义处于萌芽阶段,无法出现早期资本主义企业,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以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缓慢发展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材料题
27.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中叶以后)形成了相当发达的全国商业市场。这时不仅南京等传统的发达地区的城市铺行栉比,民物繁华,边塞城市如大同也“繁华富庶,不下江南。”……新兴的市镇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乾隆时期,发展较快的手工业行业主要有丝织业和棉纺织业,在这两个行业的生产与流通领域,出现了手工业工场和包买商。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明清之际,松江府一带,“所出布匹,日以万计。”松江一带棉布生产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变化,而且远销湖广、江西、两广、陕西、山西、北京及北方边疆地区。北方省份所产棉花,除缴纳租税之外,几乎全部运至南方销售。……当白银成为合法通货之后,对于这种远距离的商货贸易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三 中国、西欧社会经济发展部分数据比较表
时间 占世界GDP份额 (世界=100) 人均GDP (1990年国际元)
中国 西欧 中国 西欧
1500年 25 17.9 600 774
1600年 29.2 19.9 600 894
1820年 32.9 23.6 600 1232
﹣﹣数据来源:安格斯 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对当时思想、文学的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势。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种态势的总体认识。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1、地区性的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出现。各地市场联系密切,地域分工趋势显见。
2、城乡商业繁荣,普通集市的广泛分布。
3、各地商帮活跃。明清时期,不仅从商人数增多,而且出现各具地方特色的不同的商业集团即商帮。
4、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在慢慢减弱。
(2)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及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对当时思想、文学的影响。
明清时期出现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主要代表人物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明清时期出现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小说。
(3)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势及对这种态势的总体认识。
明清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向前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当西方国家已经逐步过渡到工业文明时代,中国还是固守农耕经济,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解答】(1)依据材料“相当发达的全国商业市场”、“新兴的市镇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出现了手工业工场和包买商”一一对应可以得出其特点为全国商业市场相当发达;大量市镇兴起;手工业工场和包买商出现
(2)依据材料“松江一带棉布生产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变化”、“远销湖广、江西、两广、陕西、山西、北京及北方边疆地区。北方省份所产棉花,除缴纳租税之外,几乎全部运至南方销售”、“当白银成为合法通货之后”可以得出农产品的商品化;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白银的促进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传统儒学受到冲击批判;小说创作蓬勃发展。
(3)依据表中数据变化可知三个时期GDP总量都要高于欧洲,第二项,人均GDP低于欧洲,由此可以得出态势:经济总量领先于西欧,但人均GDP落后于西欧,认识也可依据数字演变趋势得出来明清时期农业文明高度发展;相对于西欧工业文明的日益兴起,明清社会经济出现迟滞。
故答案为:
(1)特点:全国商业市场相当发达;大量市镇兴起;手工业工场和包买商出现。
(2)原因:农产品的商品化;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白银的促进作用。
影响:传统儒学受到冲击批判;小说创作蓬勃发展。
(3)态势:经济总量领先于西欧,但人均GDP落后于西欧。
认识:明清时期农业文明高度发展;相对于西欧工业文明的日益兴起,明清社会经济出现迟滞。
【点评】本题通过材料解析的形式考查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概括的能力。
知识拓展:
明清时期调整了一些经济措施和赋税制度,这些措施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明清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和缓慢发展,但明清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其成长;
海禁和闭关政策的实行,使中国落伍于世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