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含解析)——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含解析)——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5.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2 17:10: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8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一、选择题
1.(4分)日本右翼文人中村粲在《大东亚战争的起因》中说:“当时各国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区……苏联有苏联的区域,美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区域,设置很高的关税壁垒。当时就是在这种情况,世界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展开贸易,形成排斥他国的地区经济。基于当时的情况,日本不得不关注满蒙。”上述材料(  )
A.是日本侵略中国寻找的辩护理由
B.表明日本关注满蒙的真正目的是发展贸易
C.反映出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集团化趋势
D.体现了经济大危机爆发前的世界背景
2.(4分)1937年,学者姚绍华提出:“九一八事变后,自日本不顾国际之信誉,强占我国东北,远东的均势之局被打破……以吾民族历史文化之悠久,如能奋发图强,这种恐怖自然不足惧。吾民族每次都能发挥自己的力量,兀然生存于世界,而且每经一度祸患,吾民族之内容益加扩大而活跃。”下列选项能够为横线上的观点提供佐证的史实是(  )
A.国共两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全国各党派各阶层团结一致抗战
C.积极寻求英美等国军事上的支持
D.邀请各国反法西斯人士前来相助
3.(4分)1935年,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必须“使我们的政策,具有明确的人民性质和深刻的民族性质”,必须使苏维埃本身适应目前策略变动的各种需要。中国共产党人这一认识的时代背景是(  )
A.国共矛盾的激化 B.红军长征的胜利
C.民族危机的加剧 D.国共关系的缓和
4.(4分)1935年起,蒋介石就通过一些渠道与中国共产党进行秘密接触:令驻苏武官邓文仪找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谈判;通过中共党员董健吾秘密向中共中央转达国民党要求谈判的信息。这反映了(  )
A.外部环境推动两党关系转变
B.国民党放弃了武力“剿共”方针
C.共产国际要求国共停止内战
D.西安事变推动政治局势改变
5.(4分)1938年1月,国民政府为管理全国经济事务,将实业部改组为经济部,其职权范围包括了战时主要生产领域和商业领域,下属机构众多。经济部的设立(  )
A.适应了战争持久化的需要
B.标志着工作重心转向经济领域
C.提高了后方百姓生活水平
D.导致抗战时期行政效率的低下
6.(4分)1937年10月13至11月2日由长官阎锡山、副司令长官朱德、卫立煌负责的第二战区实施的太原会战抗击日军的忻口战役中,中国守军相互配合,英勇抵抗,消耗大量日军力量,破坏了日军的河北平原会战的计划。此战役体现了(  )
A.国共团结合作,军事上相互合作
B.全面抗战后最大的胜利
C.敌后战场对正面战场的援助
D.共产党军队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7.(4分)1938年11月下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确定了“转守为攻、转败为胜”的第二期作战方针,要求各战区“连续发动有限度之攻势与反击,以牵制消耗敌人,策应敌后方之游击战,加强敌后方之控制与袭扰,化敌后方为前方”。这一方针(  )
A.使游击战成为主要战术
B.有利于中国的持久抗战
C.强化了国共之间的合作
D.导致了正面战场大溃败
8.(4分)在道光时代,人们认为治外法权不过是“以夷制夷”的一种策略罢了;1943年美、英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他们的一切权利时,国民政府要求机关学校放假三天,“以资庆祝”。该变化体现出(  )
A.列强放弃了对中国的侵略
B.中国外交体制走向近代化
C.国民党利用英美抵制日本
D.主权观念和国家地位变化
9.(4分)1944年9月,国民参政会在重庆召开,林伯渠代表中共中央正式提出“立即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随后,重庆各党派、各阶层代表举行会议,强烈要求召开国事会议,制订改组国民政府的具体办法。这表明,当时(  )
A.中共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B.国家前途命运问题备受关注
C.革命统一战线进一步扩大
D.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成为共识
10.(4分)《华西晚报》民国三十四年八月的一篇评论认为:“毛泽东此行……将可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此事件是(  )
A.重庆谈判 B.1946年政协会议
C.北平谈判 D.1949年政协会议
11.(4分)1948年,《东北日报》评论道:1947年一月间美金1元只兑换蒋币7000余元,到1947年12月上旬已涨到16万元以上。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解放战争形势已发生转折
B.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C.美国放弃对国民党的援助
D.官僚资本的恶性膨胀
12.(4分)陆军总部发布命令:“政府机关暨国营事业,以及一切税款之收支,自我政府所派人员接收后,即应完全使用法币,不得再用伪钞,京沪区各银行,自民国三十四年九月十二日起,凡一切往来交易,应一律使用法币。”国民政府上述做法的目的是(  )
A.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B.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强化对金融领域的控制
D.便于融入国际贸易
二、材料题
13.(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持久战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完整论述。毛泽东认为抗战作战形式应该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条件下的运动战”。毛泽东多次强调:“兵民乃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放手发动群众,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不断地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
全面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逐渐形成了持久消耗战略的思想,其基本内容是:“以空间换时间”和“积小胜为大胜”。国民党制订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但在实战中又设想用顽强的阵地防守充分杀伤敌人,遏制日军的进攻势头。1938年国民党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但同年蒋介石又下令,对各地自发组织的游击队“一律勒令取消”,李宗仁说国民党把抗战“前途建立在欧战和世界大战之上”,因此在日本进攻面前被动应敌、苦撑待变。
——祝滨滨《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持久战略之比较》
材料二 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的国际援助主要来自苏联,苏联三次向中国提供了总额为2.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且全部为军火贷款,苏联援助的飞机、坦克、大炮等军火物资通过新疆和甘肃的西北国防大通道输送到内地抗战前线。而同期美英法的援助总共才2.6亿美元,且均为非军事贷款,主要用于购买非军事品和稳定货币。
从1940年起,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成为援助中国的主要国家。1941年3月,罗斯福总统将《租借法案》适用于中国,从1942年到战争结束,美国援助的枪炮弹药、飞机坦克及各种军用装备通过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和驼峰航线进入昆明、重庆等地,租借法援助总额达到13亿美元左右。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国共两党抗战如何体现了有异有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期间国际对华援助的变化及国际援助对中国抗战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中国抗战的特点。
14.(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材料二 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材料三 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
战争爆发时 1942年 日本投降时
中国战场 太平洋战场 东南亚 中国战场 太平洋、 印度洋 中国战场 (不含东北) 东南亚、太平洋
35个师团 10个师团 7个师团 37个师团 15个师团 111万多人 不到10.9万人
材料四 抗战期间中、美、英三国损失统计表
中国 美国 英国
死亡 直接经济损失 间接经济损失 死亡 死亡
2000万人 62亿美元 5000亿美元 40.5万人 37.5万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直接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为什么能以大国身份参加此次会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会议的重大成果及成果内容。
(3)根据材料三,说明日军兵力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分配情况。
(4)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评价中国的抗日战争。
第8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4分)日本右翼文人中村粲在《大东亚战争的起因》中说:“当时各国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区……苏联有苏联的区域,美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区域,设置很高的关税壁垒。当时就是在这种情况,世界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展开贸易,形成排斥他国的地区经济。基于当时的情况,日本不得不关注满蒙。”上述材料(  )
A.是日本侵略中国寻找的辩护理由
B.表明日本关注满蒙的真正目的是发展贸易
C.反映出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集团化趋势
D.体现了经济大危机爆发前的世界背景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考查日本右翼为日本侵略中国寻找的辩护理由。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和对抗日战争相关知识的掌握。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日本右翼是在为日本侵略中国寻找的辩护理由,故A项正确。其余三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A。
【点评】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原因:
1、根本原因:根据既定国策,日本在1927年东方会议上确定“征服满蒙”的武装侵略方针。
2、现实原因:
(1)受1929年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面临严重打击。
(2)国民政府正全力围剿红军,中国的内战为日本侵华提供了可乘之机。
2.(4分)1937年,学者姚绍华提出:“九一八事变后,自日本不顾国际之信誉,强占我国东北,远东的均势之局被打破……以吾民族历史文化之悠久,如能奋发图强,这种恐怖自然不足惧。吾民族每次都能发挥自己的力量,兀然生存于世界,而且每经一度祸患,吾民族之内容益加扩大而活跃。”下列选项能够为横线上的观点提供佐证的史实是(  )
A.国共两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全国各党派各阶层团结一致抗战
C.积极寻求英美等国军事上的支持
D.邀请各国反法西斯人士前来相助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它是全民族觉醒下实行团结抗战的伟大胜利。
【解答】根据材料,在抗战期间,由于日本的侵略,民族危机加深,但也促进了全民族的进一步觉醒,最终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的抗战,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因此这也是材料中“吾民族每次都能发挥自己的力量,兀然生存于世界,而且每经一度祸患,吾民族之内容益加扩大而活跃”最好史实体现,故B项正确;
A项还不能准确体现全民族的意思,故排除;
CD项不能体现中华民族内部的团结力量,故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民族解放战争的理解和认识,难度适中。
3.(4分)1935年,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必须“使我们的政策,具有明确的人民性质和深刻的民族性质”,必须使苏维埃本身适应目前策略变动的各种需要。中国共产党人这一认识的时代背景是(  )
A.国共矛盾的激化 B.红军长征的胜利
C.民族危机的加剧 D.国共关系的缓和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国共的十年对峙,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200架飞机,向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以其中的50万兵力用于直接围攻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开始时,敌强我弱的基本状况与以往相同,如采用前四次反“围剿“的基本战略战术,取胜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此时毛泽东正确的符合中国革命战争特点和规律的军事思想完全被临时党中央否定,博古(秦邦宪)、李德推行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抛弃红军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采取积极防御、诱敌深入、分散敌人力量、集中红军优势兵力在运动中迅速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正确作战方针,机械地搬用苏联红军正规战争的经验,用阵地战代替运动战。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是“左“倾错误在中央苏区全面推行的必然结果。
【解答】从题干信息“具有明确的人民性质和深刻的民族性质”,联系所学知识,1935年中日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国内的主要矛盾,为了适应这一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共的政策进行了调整,这为国共第二次合作创造了条件,故C项正确;
ABD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BD错误。
故选:C。
【点评】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多次武装起义,建立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在斗争中,毛泽东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并在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唯一正确道路。
4.(4分)1935年起,蒋介石就通过一些渠道与中国共产党进行秘密接触:令驻苏武官邓文仪找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谈判;通过中共党员董健吾秘密向中共中央转达国民党要求谈判的信息。这反映了(  )
A.外部环境推动两党关系转变
B.国民党放弃了武力“剿共”方针
C.共产国际要求国共停止内战
D.西安事变推动政治局势改变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解读材料信息,结合国共第二次合作的过程及其原因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国内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国民党通过一些途径与中共接触,推动了国共由对抗逐步转向合作。由此可知,外部环境推动两党关系转折,故A项正确;
依据材料时间“1935年”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国民党还没完全放弃武力剿共,故B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共产国际要求国共两党结束内战”,故C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国民党通过一些途径与中共接触,而且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底,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原因,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5.(4分)1938年1月,国民政府为管理全国经济事务,将实业部改组为经济部,其职权范围包括了战时主要生产领域和商业领域,下属机构众多。经济部的设立(  )
A.适应了战争持久化的需要
B.标志着工作重心转向经济领域
C.提高了后方百姓生活水平
D.导致抗战时期行政效率的低下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考查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政策和经济部的设立的目的。
【解答】由题目中的时间“1938年”和“经济部”的职权范围“战时主要生产领域和商业领域”可知,经济部的设立有利于为抗战提供持久的物质保障,故A项的表述正确。
题目中未涉及国民政府工作重心的转移,故排除B项。
C项的表述过于夸大经济部的作用,故排除。
题目中未涉及经济部设立前后,国民政府行政效率的比较,故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统制经济政策是抗战时期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在以国防建设为核心的总方针下,制定和推行的最重要的经济政策。国民政府战时施行统制经济政策的最重要原因,固然是战时的特殊环境和条件所使。但是,从思想和政策的逻辑准备上看,实际上战时统制经济政策的正式提出,在战前已经具有了一些基本的准备与大致的轮廓。战时统制经济政策是国民政府在抗战形势下,顺应战前的基本思路,针对战时时局的需要,作出的最重要的政策选择。
6.(4分)1937年10月13至11月2日由长官阎锡山、副司令长官朱德、卫立煌负责的第二战区实施的太原会战抗击日军的忻口战役中,中国守军相互配合,英勇抵抗,消耗大量日军力量,破坏了日军的河北平原会战的计划。此战役体现了(  )
A.国共团结合作,军事上相互合作
B.全面抗战后最大的胜利
C.敌后战场对正面战场的援助
D.共产党军队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战的过程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从材料可以看出,这是在太原会战之中,国民党和共产党在军事上合作抗战的表现。
B.全面抗战后,最大的胜利应该是台儿庄战役。
C.1937年10月到11月还没有完全开辟敌后战场。
D.材料看不出,中国共产党军队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故选:A。
【点评】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抗战的过程特征,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7.(4分)1938年11月下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确定了“转守为攻、转败为胜”的第二期作战方针,要求各战区“连续发动有限度之攻势与反击,以牵制消耗敌人,策应敌后方之游击战,加强敌后方之控制与袭扰,化敌后方为前方”。这一方针(  )
A.使游击战成为主要战术
B.有利于中国的持久抗战
C.强化了国共之间的合作
D.导致了正面战场大溃败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结合1938年后抗日战争的发展情得出结论。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转守为攻、转败为胜”方针的确定明显操之过急,从而导致正面战场大溃败,故D正确。
A项说法片面,排除。
B项明显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入相持阶段后,国共的摩擦有不断升级的趋势,故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8.(4分)在道光时代,人们认为治外法权不过是“以夷制夷”的一种策略罢了;1943年美、英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他们的一切权利时,国民政府要求机关学校放假三天,“以资庆祝”。该变化体现出(  )
A.列强放弃了对中国的侵略
B.中国外交体制走向近代化
C.国民党利用英美抵制日本
D.主权观念和国家地位变化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外交思想,要求学生结合近代列强在华的侵略利益和特征来分析。
【解答】A.选项不符合事实,抗日战争时期,尽管列强归还了一部分在华的侵略权益,但并没有放弃对中国的侵略。
B.中国外交体制在洋务运动后,就走向了近代化。
C.材料中体现不出抵制日本的特点。
D.从材料可以看出,南京国民政府收回了一些列强侵华的权利,体现了国家主权观念的强化和国家地位的提高。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抗日战争时期的时代特征,还要搞清楚列强在华侵略的过程特点。
9.(4分)1944年9月,国民参政会在重庆召开,林伯渠代表中共中央正式提出“立即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随后,重庆各党派、各阶层代表举行会议,强烈要求召开国事会议,制订改组国民政府的具体办法。这表明,当时(  )
A.中共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B.国家前途命运问题备受关注
C.革命统一战线进一步扩大
D.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成为共识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分析材料信息,联系抗日战争的进程和影响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可知,抗日战争后期,中共提出的“立即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受到重庆各党派、各阶层的支持和响应,这说明国家前途命运问题备受关注,故B项正确;
当时中共的工作重心并没有发生转移,七届二中全会上才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故A项错误;
材料涉及的是抗日战争时期,革命统一战线是国民革命运动时期的统一战线,故C项错误;
材料只是涉及重庆的情况,无法得出“共识”的结论,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0.(4分)《华西晚报》民国三十四年八月的一篇评论认为:“毛泽东此行……将可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此事件是(  )
A.重庆谈判 B.1946年政协会议
C.北平谈判 D.1949年政协会议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重庆谈判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民国三十四年八月。
【解答】民国三十四年是1945年,此时抗日战争已经结束;再依据“泽东此行……将可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重庆谈判,故A正确。
B出现在重庆谈判之后,排除。
“北平和谈”发生1949年,排除C。
D明显错误,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内局势演变情况,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偏低。
11.(4分)1948年,《东北日报》评论道:1947年一月间美金1元只兑换蒋币7000余元,到1947年12月上旬已涨到16万元以上。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解放战争形势已发生转折
B.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C.美国放弃对国民党的援助
D.官僚资本的恶性膨胀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解放战争,主要考查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通货膨胀现象出现的原因。
【解答】通过材料我们可以看出,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引起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是解放战争后期战争形势的转折,故A正确;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和国民政府严重通货膨胀现象出现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
美国放弃对国民党援助的说法是错误的,排除C;
材料反映的是国统区通货膨胀现象,而不是官僚资本的恶性膨胀,排除D。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学生能够通过材料中通过膨胀现象联系所学知识,知道这是由于国统区战争形势的恶化造成的。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和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
12.(4分)陆军总部发布命令:“政府机关暨国营事业,以及一切税款之收支,自我政府所派人员接收后,即应完全使用法币,不得再用伪钞,京沪区各银行,自民国三十四年九月十二日起,凡一切往来交易,应一律使用法币。”国民政府上述做法的目的是(  )
A.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B.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强化对金融领域的控制
D.便于融入国际贸易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掌握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经济政策。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的是政府机关以及国营事业的交易一律使用法币,说明国民政府强化对金融领域的控制,故C项正确。
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抗日根据地,故A项错误。
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工业,故B项错误。
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国际贸易,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对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经济政策及其目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二、材料题
13.(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持久战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完整论述。毛泽东认为抗战作战形式应该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条件下的运动战”。毛泽东多次强调:“兵民乃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放手发动群众,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不断地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
全面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逐渐形成了持久消耗战略的思想,其基本内容是:“以空间换时间”和“积小胜为大胜”。国民党制订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但在实战中又设想用顽强的阵地防守充分杀伤敌人,遏制日军的进攻势头。1938年国民党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但同年蒋介石又下令,对各地自发组织的游击队“一律勒令取消”,李宗仁说国民党把抗战“前途建立在欧战和世界大战之上”,因此在日本进攻面前被动应敌、苦撑待变。
——祝滨滨《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持久战略之比较》
材料二 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的国际援助主要来自苏联,苏联三次向中国提供了总额为2.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且全部为军火贷款,苏联援助的飞机、坦克、大炮等军火物资通过新疆和甘肃的西北国防大通道输送到内地抗战前线。而同期美英法的援助总共才2.6亿美元,且均为非军事贷款,主要用于购买非军事品和稳定货币。
从1940年起,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成为援助中国的主要国家。1941年3月,罗斯福总统将《租借法案》适用于中国,从1942年到战争结束,美国援助的枪炮弹药、飞机坦克及各种军用装备通过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和驼峰航线进入昆明、重庆等地,租借法援助总额达到13亿美元左右。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国共两党抗战如何体现了有异有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期间国际对华援助的变化及国际援助对中国抗战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中国抗战的特点。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第一小问要结合抗战时期国共双方的政策特征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抗日战争时期国际环境的特点来分析;第三小问要结合中国抗战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1)相同:根据材料“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持久战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完整论述”“全面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逐渐形成了持久消耗战略的思想”可得出从战略上看,两党都坚决抗战,认为抗战是持久战;根据材料“毛泽东认为抗战作战形式应该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条件下的运动战’。”“国民党制订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可得出在作战方针上,都认识到游击战术的重要性。不同:根据材料“毛泽东多次强调:‘兵民乃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放手发动群众,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不断地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可得出中共真正依赖民众,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根据材料“但在实战中又设想用顽强的阵地防守充分杀伤敌人,遏制日军的进攻势头”“对各地自发组织的游击队‘一律勒令取消’”可得出国民党更多地依靠政府军队,实行片面抗战路线;根据材料“李宗仁说国民党把抗战‘前途建立在欧战和世界大战之上’”可得出国民党有严重依赖英美(外援)的心理。
(2)变化:根据材料“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的国际援助主要来自苏联,苏联三次向中国提供了总额为2.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且全部为军火贷款”“从1940年起,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成为援助中国的主要国家。”可得出主要援助国从苏联变为美国;根据材料“苏联援助的飞机、坦克、大炮等军火物资通过新疆和甘肃的西北国防大通道输送到内地抗战前线”“美国援助的枪炮弹药、飞机坦克及各种军用装备通过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和驼峰航线进入昆明、重庆等地”可得出援助通道由西北转为西南;根据材料“而同期美英法的援助总共才2.6亿美元,且均为非军事贷款,主要用于购买非军事品和稳定货币”“美国援助的枪炮弹药、飞机坦克及各种军用装备通过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和驼峰航线进入昆明、重庆等地”可得出美国对华援助由非军事性援助转为军事援助。
影响:根据材料及所学抗战胜利的原因可得出在道义上、精神上鼓舞了中国人民,坚定了中国抗战的决心和信心;缓解了中国抗战的物资困难,为中国抗战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材料一反映中国抗战的民族性,国共合作抗日;材料二反映了中国抗战既是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故答案为:
(1)体现:从战略上看,两党都坚决抗战,认为抗战是持久战。在作战方针上,都认识到游击战的重要性,但中国共产党执行较好,而国民党在实践中更注重阵地防御战,都有发动民众的意愿,中国共产党真正依赖民众,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国民党则更多依靠政府和军队,实行片面抗战路线,且有严重依赖英、美(外援)的心理。(2)变化:主要援助国从苏联变为美国;援助通道由西北转为西南;美国对华援助由非军事性援助转为军事援助。
影响:在道义上、精神上鼓舞了中国人民,坚定了抗战的决心和信心;缓解了中国抗战的物资困难,为中国抗战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特点:民族性,在国共合作基础上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双重性,从斗争性质看,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
【点评】本题考查抗日战争,侧重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4.(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材料二 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材料三 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
战争爆发时 1942年 日本投降时
中国战场 太平洋战场 东南亚 中国战场 太平洋、 印度洋 中国战场 (不含东北) 东南亚、太平洋
35个师团 10个师团 7个师团 37个师团 15个师团 111万多人 不到10.9万人
材料四 抗战期间中、美、英三国损失统计表
中国 美国 英国
死亡 直接经济损失 间接经济损失 死亡 死亡
2000万人 62亿美元 5000亿美元 40.5万人 37.5万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直接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为什么能以大国身份参加此次会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会议的重大成果及成果内容。
(3)根据材料三,说明日军兵力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分配情况。
(4)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评价中国的抗日战争。
【答案】(1)原因:英国政府向中国请求支援,中国保卫滇缅公路的需要。
(2)原因:中国坚持抗日,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要贡献。成果:通过《开罗宣言》。内容: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需归还给中国。
(3)分配情况:日本大部分兵力被中国战场所牵制。
(4)评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分析】(1)本题考查了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直接原因,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2)本题考查了开罗会议,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3)本题考查了日军兵力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分配情况,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4)本题考查了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1)原因:根据材料一“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可知英国政府向中国请求支援,中国保卫滇缅公路的需要。
(2)原因:根据材料二“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坚持抗日,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要贡献。成果:结合所学可知,通过《开罗宣言》。内容: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需归还给中国。
(3)分配情况:根据表格信息“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可见,日本大部分兵力被中国战场所牵制。
(4)评价: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故答案为:
(1)原因:英国政府向中国请求支援,中国保卫滇缅公路的需要。
(2)原因:中国坚持抗日,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要贡献。成果:通过《开罗宣言》。内容: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需归还给中国。
(3)分配情况:日本大部分兵力被中国战场所牵制。
(4)评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点评】本题以抗日战争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