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3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含解析)——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题型3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含解析)——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3.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2 17:12: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题型3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一、选择题
1.从汉代画像砖图中,可以看到大量使用的农具有倒三角锄、长柄弯锄、板状锄等;此外涉及田间管理、捡拾牲畜粪肥的图象也很多。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
A.农业生产经验丰富 B.耕作方式明显进步
C.农耕经济己普及全国 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2.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
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 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
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
3.傅衣凌主编《中国历史 明史》载:从江南丝织业的整个生产过程看,一个机房中,机工有络工、拽工、织工、牵经工,还有刷边、运经、接头等工,各有专门技术……反映了明朝手工业(  )
A.出现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
B.纺织业技术分工逐渐细致
C.官营手工业垄断地位被打破
D.个体家庭手工业有所发展
4.据记载,清代棉花的价格从康熙年间每斤五十至八十文上涨至道光年间的每斤二百至三百文。据此推测,当时(  )
A.棉花产量大幅下降 B.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中外贸易的迅猛发展
5.与唐朝相比,宋代城市商业活动发生的最重大的变化是(  )
A.交易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被打破
B.“草市”盛行与集镇兴起
C.出现了大规模的长途贩运贸易
D.政府加强对商业活动的监管
6.在古代社会,疫病因其发病急骤、传染性强、病情凶险,对人类生存构成重大威胁。据史料统计,中国两宋时期发生的90多次疫病中,两宋的首都汴京和临安(今开封和杭州)及其附近地区就发生了20多次。两宋首都地区疫病频发(  )
A.可能与宋代特殊的驻军制度有关
B.说明市坊制打破后环境问题严重
C.源于商贸繁荣人口过分聚居城市
D.是民众崇信佛教而放任疫情造成
7.如表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  )
省区 嘉靖至万历 州县数集市数 顺治至雍正 州县数集市数 乾隆至道光 州县数集市数
直隶 山东 14132 42104 82527 641126 43537 741583
陕西(关中) 16143 21238 28264
江西 福建(不含台湾) 45459 19131 51545 15205 43976 39511
广东 ﹣﹣ 721270 711959
A.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
B.南北长途贸易日趋频繁
C.清代北方经济发展陷入停滞
D.北方集市密度超过南方
8.如图是明朝末年和清代中晚期江南地区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比例变化扇形图。据此判断,从明末至清中晚期这一时段该地区(  )
A.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B.城市经济规模有所扩大
C.农业经济日益凋敝
D.人口增速全国领先
9.明清数百年来,杭州人将十座城门的名字及其特色编成了杭曲大调:“百官门外鱼担儿,坝子门外丝篮儿,正阳门外跑马儿,螺蛳门外盐担儿,草桥门外菜担儿,侯潮门外酒坛儿。”这反映出当时的杭州(  )
A.开始成为商业都会 B.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
C.城市区域功能明显 D.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10.《史记 货殖列传》记载“(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说明汉代江南的经济状况是(  )
①人烟稀少
②耕作技术落后
③商品交换不发达
④贫富分化的程度低。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11.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南方地区的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12.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对外贸易的繁荣 B.南方市镇的兴起
C.市坊界限的打破 D.北方人口的南下
13.阅读从西汉、唐朝到北宋南北方人口(户)的比例表,分析造成这种变动的主要原因是(  )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人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A.生产关系的发展 B.国家控制的松弛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全国市场的形成
14.据有关资料统计,元朝岁收粮赋中,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占6.97%.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赋税制度的变革 B.地方行政区划的改变
C.国家统一的实现 D.地区发展水平的差异
二、材料题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 里仁》
存天理,去人欲。
——《朱子语类》
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郡不出铁者,置小铁官,便属在所县。
——《史记 平准书》
元世祖于1292年下令“禁两浙、广东、福建商贾航海者”;明朝嘉靖时(1522﹣1566年)则规定:“查海船但双桅者,即捕之,所载即非番物,以番物俱论,发戍边卫。”
材料二 (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田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种,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中少一耕稼之人。
——王先谦《东华录 雍正》
材料三 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康熙九年(1651),李人龙奏称关税害商,有单书之弊、盘货之弊、包揽之弊、关牙之弊、量船之弊等五弊。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四 (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1)根据材料一,分析阻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雍正帝对待农业与工商业的基本态度。他的依据是什么?
(3)材料三、四揭示了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
题型3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从汉代画像砖图中,可以看到大量使用的农具有倒三角锄、长柄弯锄、板状锄等;此外涉及田间管理、捡拾牲畜粪肥的图象也很多。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
A.农业生产经验丰富 B.耕作方式明显进步
C.农耕经济己普及全国 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答案】D
【分析】本题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汉代画像砖图反映了当时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解答】A.生产经验仅仅是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一部分,后者涵盖前者,排除;
B.材料中未涉及比较,不能体现耕作方式的明显进步,排除;
C.从汉代的画像砖图中,不能推出农耕经济己普及全国,排除;
D.精耕细作就是通过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革新,提高农业产量的一种生产模式,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以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2.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
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 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
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地位。考查中国古代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解答】图片中文字“清雍正帝祭先农坛”表明清代最高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借此表达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因为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根基,故C项正确。ABD三项含义明显与题意重农思想无关,应排除。
故选:C。
【点评】对于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常常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考查,对“三农”热点问题尤其要重视。例如联系每年的一号文件,我国实施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相关政策,理解我国农业政策实施得当对稳定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等等。
3.傅衣凌主编《中国历史 明史》载:从江南丝织业的整个生产过程看,一个机房中,机工有络工、拽工、织工、牵经工,还有刷边、运经、接头等工,各有专门技术……反映了明朝手工业(  )
A.出现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
B.纺织业技术分工逐渐细致
C.官营手工业垄断地位被打破
D.个体家庭手工业有所发展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一个机房中,机工有络工、拽工、织工、牵经工,还有刷边、运经、接头等工,各有专门技术。
【解答】考察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从材料信息“江南丝织业的整个生产过程”、“有络工、拽工、织工、牵经工,还有刷边、运经、接头等工”来看可以明显判断出纺织业的分工很细。故B正确。
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官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材料都没有交代,也无法体现,排除C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4.据记载,清代棉花的价格从康熙年间每斤五十至八十文上涨至道光年间的每斤二百至三百文。据此推测,当时(  )
A.棉花产量大幅下降 B.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中外贸易的迅猛发展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需要掌握清代棉纺织手工业发展的状况。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解答】题干材料反映棉花价格上涨,并不能说明其产量下降,故A项错误。
棉花价格的上涨说明棉花需求增加,促进棉纺织手工业迅速发展,故B项正确。
清朝统治者还是采取重农抑商的,故C项错误。
材料未提中外贸易,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对清代棉纺织手工业发展的状况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与唐朝相比,宋代城市商业活动发生的最重大的变化是(  )
A.交易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被打破
B.“草市”盛行与集镇兴起
C.出现了大规模的长途贩运贸易
D.政府加强对商业活动的监管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宋朝商业的发展。需要掌握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解题的关键是对唐朝和宋朝商业发展表现的识记,得出变化即可。
【解答】注意限定信息“最重大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间和地点限制,而且受官府的直接监管;宋朝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故A项正确。
草市出现在南北朝,之后在发展,不符合“最重大的变化”,故B项错误。
大规模的长途贩运贸易是在明清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政府加强对商业活动的监管是在宋朝之前,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对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的把握,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
6.在古代社会,疫病因其发病急骤、传染性强、病情凶险,对人类生存构成重大威胁。据史料统计,中国两宋时期发生的90多次疫病中,两宋的首都汴京和临安(今开封和杭州)及其附近地区就发生了20多次。两宋首都地区疫病频发(  )
A.可能与宋代特殊的驻军制度有关
B.说明市坊制打破后环境问题严重
C.源于商贸繁荣人口过分聚居城市
D.是民众崇信佛教而放任疫情造成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宋朝商业发展。需要掌握宋朝城市发展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宋朝城市发展的影响解答即可。
【解答】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两宋的首都汴京和临安及其附近地区就发生了20多次疫病,主要是因为宋代首都商贸繁荣人口过分聚居城市,而古代医学落后,所以无法有效减病降灾,故C项正确。
宋代守内虚外,但疫病发生地区呈点状分布,不是其原因,故A项错误。
B项没有涉及人口因素,不是疫病频发的原因,应排除。
D项是一种社会因素,不单是宋朝是这样,应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对宋朝城市发展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如表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  )
省区 嘉靖至万历 州县数集市数 顺治至雍正 州县数集市数 乾隆至道光 州县数集市数
直隶 山东 14132 42104 82527 641126 43537 741583
陕西(关中) 16143 21238 28264
江西 福建(不含台湾) 45459 19131 51545 15205 43976 39511
广东 ﹣﹣ 721270 711959
A.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
B.南北长途贸易日趋频繁
C.清代北方经济发展陷入停滞
D.北方集市密度超过南方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表格中各个地区集市数量的变化,结合集市发展的影响分析。
【解答】依据表格信息可知,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部分地区集市数量迅速增加,结合所学可知,集市增加有利于加强农民与市场的联系,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故A项正确;
表格只是反映了这一时期部分地区集市数量迅速增加,无法说明南北长途贸易日趋频繁,故B项错误;
C项中的“停滞”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广东地区的集市数量高于直隶、陕西等地,因此不能说明北方集市密度超过南方,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农村集市发展及其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8.如图是明朝末年和清代中晚期江南地区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比例变化扇形图。据此判断,从明末至清中晚期这一时段该地区(  )
A.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B.城市经济规模有所扩大
C.农业经济日益凋敝
D.人口增速全国领先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江南地区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比例变化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从图片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清代中晚期和明代末期的扇形图相比可知,清代中晚期城市人口比例逐渐增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故B正确。
A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重农抑商政策依然是明清时期的重要的政策。故C错误。
D材料不能体现,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整个江南地区,经济结构的多样化,促成了镇与镇、县与县、府与府突破行政区划的经济联系,市场结构呈多样化,从而大大加快了区域市场的形成。城市化进程在加快,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比例发生变化。
9.明清数百年来,杭州人将十座城门的名字及其特色编成了杭曲大调:“百官门外鱼担儿,坝子门外丝篮儿,正阳门外跑马儿,螺蛳门外盐担儿,草桥门外菜担儿,侯潮门外酒坛儿。”这反映出当时的杭州(  )
A.开始成为商业都会 B.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
C.城市区域功能明显 D.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古代城市发展的基本特点:
1、商品经济日趋活跃,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
2、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增多,规模扩大。
3、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4、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解答】依据所学可知,早在南宋时期,杭州就已是商业大都会,故A错误;
B材料未体现,排除;
“百官门外鱼担儿,坝子门外丝篮儿,正阳门外跑马儿,螺蛳门外盐担儿,草桥门外菜担儿,侯潮门外酒坛儿”表明城市区域功能明显,故C正确;
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C。
【点评】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城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城镇的兴起,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是我国古代经济结构正在发生变化的重要表现。
10.《史记 货殖列传》记载“(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说明汉代江南的经济状况是(  )
①人烟稀少
②耕作技术落后
③商品交换不发达
④贫富分化的程度低。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A
【分析】本题应当依据材料进行有效理解即可,由“地广人稀”可知人少;由“或火耕而水耨”可知其耕作技术比较落后,由“不待商贾而足”可知商品交换不发达;由“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可知贫富差距不大。
【解答】①由“地广人稀”可知人少,正确;
②由“或火耕而水耨”可知其耕作技术比较落后,正确;
③由“不待商贾而足”可知商品交换不发达,正确;
④由“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可知贫富差距不大,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对汉代商业发展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阅读分析能力。
11.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南方地区的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了经济重心的南移,需要学生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内容和影响。
【解答】A.根据材料信息“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可知南北经济差距有所缩小,而非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故A项错误;
B.根据材料信息“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可知南方地区的经济有了明显发展,故B项正确;
C.结合所学可知,经济重心逐步难移,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依然存在,故C项错误;
D.结合所学可知,经济重心在南宋时南移完成,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以经济重心的南移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对外贸易的繁荣 B.南方市镇的兴起
C.市坊界限的打破 D.北方人口的南下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及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口的南下为南方带去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先进的农业技术,农业技术进步会推动农业发展,也会使更多的农产品投入市场,带来商品经济发展,是推动全国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D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多为官府控制的朝贡贸易,对国内经济发展影响不大,不是促进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方市镇的兴起是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而非原因,故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坊市制度瓦解只体现出商品交换场所的变化,而不能作为促进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3.阅读从西汉、唐朝到北宋南北方人口(户)的比例表,分析造成这种变动的主要原因是(  )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人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A.生产关系的发展 B.国家控制的松弛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全国市场的形成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结合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及推动因素分析作答。
【解答】观察表格可知,自西汉到北宋,南方人口逐渐增加,至宋代远远超过北方,这反映出我国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C项正确;
生产关系发展只能说明人口增加,不能说明南方人口为什么超过北方,排除A项;
国家控制松弛说法过于笼统,不能解释南方人口超过北方的原因,排除B项;
全国市场的形成与西汉至北宋南方人口增加甚至超过北方不相关,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14.据有关资料统计,元朝岁收粮赋中,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占6.97%.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赋税制度的变革 B.地方行政区划的改变
C.国家统一的实现 D.地区发展水平的差异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元朝行省制度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A.赋税制度的变革并不是影响各省赋税贡献比例的原因;
B.地方行政区划的改变不是影响赋税比例的原因;
C.国家统一的实现和材料没有直接关系;
D.从材料“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占6.97%”可以看出四大行省对元朝赋税贡献的比例不同,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南宋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就已经转移到江浙一带;
故选:D。
【点评】解答问题要搞清楚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表现和影响,还要搞清楚元朝地方管理制度的特征。
二、材料题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 里仁》
存天理,去人欲。
——《朱子语类》
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郡不出铁者,置小铁官,便属在所县。
——《史记 平准书》
元世祖于1292年下令“禁两浙、广东、福建商贾航海者”;明朝嘉靖时(1522﹣1566年)则规定:“查海船但双桅者,即捕之,所载即非番物,以番物俱论,发戍边卫。”
材料二 (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田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种,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中少一耕稼之人。
——王先谦《东华录 雍正》
材料三 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康熙九年(1651),李人龙奏称关税害商,有单书之弊、盘货之弊、包揽之弊、关牙之弊、量船之弊等五弊。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四 (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1)根据材料一,分析阻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雍正帝对待农业与工商业的基本态度。他的依据是什么?
(3)材料三、四揭示了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
【答案】(1)儒家思想中“重义轻利”的观念,求利成了“小人”与卑鄙的标记;封建政府推行盐铁专卖制度,与民争利;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2)基本态度:以农业为本,工商业为末,主张重本抑末。依据:他认为,农业为人民提供粮食,所以是本业;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更需要驱民归农,才能民富国安;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且与农业争劳力。
(3)现象:清政府广设钞关,对商人苛征重税;大量资本投向土地。
影响:不利于商业的发展和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造成中国的落后;加剧了土地兼并;对农业发展也是不利的。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第(1)问,考生可结合中国古代阻碍商业发展的因素分析作答;第(2)问,考生可结合清朝厉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及表现分析作答;第(3)问,需要考生掌握清朝商业发展受阻的原因及其危害。
【解答】(1)根据材料一“小人喻于利”“存天理,灭人欲”可知,阻碍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有儒家思想中“重义轻利”的观念,求利成了“小人”与卑鄙的标记;根据“官器作煮盐……”可知,封建政府推行盐铁专卖制度,与民争利;根据“禁……航海者”可知阻碍商业发展的因素有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2)态度:根据材料二可知,雍正提出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然后提出“四民”生计都依赖于农业,由此得出结论,农为天下之本,工商为末,主张重本抑未。依据:结合材料“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未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加以概括得出,依据:他认为,农业为人民提供粮食,所以是本业;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更需要驱民归农,才能民富国安;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且与农业争劳力。
(3)现象:根据材料“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和材料三“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百顷”可概括现象为清政府广设钞关,对商人苛征重税;大量资本投向土地。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不利于商业的发展和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加剧了土地兼并和不利于农业发展等方面思考作答影响:不利于商业的发展和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造成中国的落后;加剧了土地兼并;对农业发展也是不利的。
故答案为:
(1)儒家思想中“重义轻利”的观念,求利成了“小人”与卑鄙的标记;封建政府推行盐铁专卖制度,与民争利;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2)基本态度:以农业为本,工商业为末,主张重本抑末。依据:他认为,农业为人民提供粮食,所以是本业;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更需要驱民归农,才能民富国安;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且与农业争劳力。
(3)现象:清政府广设钞关,对商人苛征重税;大量资本投向土地。
影响:不利于商业的发展和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造成中国的落后;加剧了土地兼并;对农业发展也是不利的。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侧重于考查考生阅读和提取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