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题型6 近代列强的侵华
一、选择题
1.鸦片战争期间,广东按察使王廷兰写给家人的信中说:“各处调的兵……毫无纪律。互斗杀人……夷兵抢夺十三行,官兵杂入其中,肩挑担负,千百成群,竞行遁去……从不闻清查一二。”上述材料( )
A.丑化了清朝军队
B.因是家书而无史料价值
C.能说明清军战败的原因
D.反映了英军纪律严明
2.19世纪三四十年代,大机器工业逐渐取代工场手工业,英国工业产量急剧上升,“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寻找新的资源与产品生存空间。基于这种需求,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在战后签订的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需求的是( )
A.勒索大量赔款 B.协定关税
C.开放通商口岸 D.割占香港岛
3.马克思称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以下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
A.以战争作为主要的侵略手段
B.迫使清政府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洗劫圆明园
D.增开商埠,扩大商品输出
4.曾国藩指出:“咸丰九年,洋人来换和约,僧忠亲王诱而击沉其船,天下称快;十年,夷人复至”,“京师不守,几丧天下”。这次“换约”事件( )
A.使列强侵华逐步深入中国内地
B.使中国开始“开眼看世界”
C.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使中国丧失了领事裁判权
5.晚清一位人士曾上书朝廷:“自闻警以来,台民慨输饷械,不顾身家,无负朝廷……何忍弃之?全台非澎湖之比,何至不能一战?臣等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臣督死守御。”该“上书”针对的是( )
A.英国侵占香港岛 B.俄国侵略新疆
C.清政府割让台湾 D.列强瓜分中国
6.有学者评述到:“中国在战争中所面对的是日本民族团结一致的力量。在中国,政体基本上仍处于中世纪式的,政府与人民各行其是。战争压根儿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在作战。”下列事件发生在这场战争期间的是( )
A.淞沪会战 B.左宗棠收复新疆
C.黄海海战 D.台儿庄战役
7.“各省抚督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这一条款出自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这一条约的影响最大的是( )
A.列强侵略势力开始渗入中国内陆
B.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
C.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清政府因大量割地赔款而不堪重负
8.在综艺节目“见字如面”中,朗诵者朗读了20世纪30年代四川地方政府的一份公告《请识字的同胞念给不识字的同胞听》,它号召民众参军报国,共赴国难。这份公告应发布于( )
A.甲午中日战争后 B.北伐战争前
C.九一八事变前 D.七七事变后
9.日本在侵华过程中,公然违反国际公法,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惨无人道地用活人进行试验,并在20个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下列反映这方面历史真相的证据中,最具说服力的是( )
A.当时记者拍摄的照片
B.当年受害者的口述
C.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D.历史专著中的描述
10.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
11.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以下抗战历史照片所示的历史事件,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八日 ②九一八事变后上海
街头的反日标语
③七七事变时在卢沟桥头 ①彭德怀在指挥百团大战
防御工事内的中国士兵
A.②①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①②③
二、材料题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简表
战场名称 开始时间 标志 终止时间
欧洲战场 1939年9月1日 德国突袭波兰 1945年5月8日
苏德战场 1941年6月22日 德国入侵苏联 1945年5月8日
太平洋战场 1941年12月7日 珍珠港事件 1945年9月2日
中国战场 1931年9月18日 九一八事变 1945年9月2日
苏联对日作战 1945年8月8日 苏军出兵中国东北 1945年9月2日
材料二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告诫我们:“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艰苦摸索和曲折实践,我们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代,迈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长征之路。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抗战时期中国人民承担的历史使命。
(2)“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长征”的目标有何发展?综上所述指出近代以来“长征路”的本质含义。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中英《南京条约》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
材料三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诸国)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辛丑条约》
(1)综合上述材料,思考列强侵华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材料四 左宗棠事变年表
1852年(咸丰二年) 太平军围攻长沙,左宗棠参与镇压太平天国的战争。
1860年(咸丰十年) 随曾国藩襄办军务。招募5000人,组成“楚军”,赴江西、安徽与太平军作战。
1862﹣1864年 (同治元年至三年) 左宗棠率部在浙江与太平军交战,从太平军手中夺得金华、绍兴、杭州等地。
1866年(同治五年) 左宗棠致力于创办军事工业,在福州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近代造船厂。
1868﹣1874年 (同治七年至十三年) 左宗棠协助李鸿章剿灭了华北地区农民武装西捻军。 左宗棠出任陕甘总督,在兰州创办甘肃机器制造局。 沙俄于1871年侵占伊犁,左宗棠力主收复。
1876﹣1878年 (光绪二年至四年) 左宗棠出兵新疆,打败叛乱势力,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
1880﹣1881年 (光绪六年至七年) 清廷派员出使俄国,重议伊犁条约。左宗棠兵分三路向伊犁挺进。沙俄被迫放弃一些侵略要求,清朝收回伊犁。 左宗棠筹建多年的“甘肃织呢总局”正式开工。
(2)以左宗棠的历史功过为视角,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指出材料一、二所述史实分别是哪两次战争的结果,并说明导致中国在两次战争中一败一胜的根本原因。
(2)说明材料二所述战争的胜利在中华民族复兴进程中的意义。
题型6 近代列强的侵华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鸦片战争期间,广东按察使王廷兰写给家人的信中说:“各处调的兵……毫无纪律。互斗杀人……夷兵抢夺十三行,官兵杂入其中,肩挑担负,千百成群,竞行遁去……从不闻清查一二。”上述材料( )
A.丑化了清朝军队
B.因是家书而无史料价值
C.能说明清军战败的原因
D.反映了英军纪律严明
【答案】C
【分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毫无纪律”夷兵“抢夺十三行,官兵杂入其中”“从不闻清查一二”切入,结合鸦片战争进行思考。
【解答】联系已学知识可知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是清政府战败的原因,此外清政府的军备落后、军队纪律松弛、战和不定等也是清政府战败的重要原因。材料中“毫无纪律”“互斗杀人”“官兵杂入其中”体现了清军军纪败坏,因此材料中书信描述基本符合事实,据此可知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的原因,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该题相关的知识点如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影响也要注意掌握。
2.19世纪三四十年代,大机器工业逐渐取代工场手工业,英国工业产量急剧上升,“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寻找新的资源与产品生存空间。基于这种需求,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在战后签订的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需求的是( )
A.勒索大量赔款 B.协定关税
C.开放通商口岸 D.割占香港岛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鸦片战争的结果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材料的要求主要是要为工业革命寻找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勒索大量赔款,体现不出这个特点。
B.材料“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说明英国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扩大商品销售市场,而“协定关税”为其打开中国市场提供了便利。
C.开放通商口岸并不一定能够倾销商品,要把关税降低才能达到这一目的。
D.割占香港岛主要是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体现不出倾销商品掠夺原材料的要求。
故选:B。
【点评】解答问题要搞清楚鸦片战争的结果和影响,还要搞清楚鸦片战争的背景特征。
3.马克思称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以下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
A.以战争作为主要的侵略手段
B.迫使清政府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洗劫圆明园
D.增开商埠,扩大商品输出
【答案】C
【分析】本地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分析。
【解答】A.以战争为侵略手段,并不一定体现出海盗式的特征。
B.公使进驻北京,体现不出海盗式产业的特点。
C.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洗劫圆明园,体现了海盗式抢劫的特征。
D.增开商埠,体现不出海盗掠夺。
故选:C。
【点评】解答问题要搞清楚,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还要搞清楚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和特征。
4.曾国藩指出:“咸丰九年,洋人来换和约,僧忠亲王诱而击沉其船,天下称快;十年,夷人复至”,“京师不守,几丧天下”。这次“换约”事件( )
A.使列强侵华逐步深入中国内地
B.使中国开始“开眼看世界”
C.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使中国丧失了领事裁判权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和过程特征来分析。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信息“换约”可知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后开放了汉口、九江等通商口岸,故A项正确。其他选项都不正确。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和综合分析材料的能力。
5.晚清一位人士曾上书朝廷:“自闻警以来,台民慨输饷械,不顾身家,无负朝廷……何忍弃之?全台非澎湖之比,何至不能一战?臣等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臣督死守御。”该“上书”针对的是( )
A.英国侵占香港岛 B.俄国侵略新疆
C.清政府割让台湾 D.列强瓜分中国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需要掌握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内容可以看出反映的是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结合所学可知,由于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规定割占台湾,引起台湾人民的反抗,故C项正确。
AB两项不符合“台民”、“澎湖”,应排除。
材料只是体现了台湾的状况,无法体现列强瓜分中国,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对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有学者评述到:“中国在战争中所面对的是日本民族团结一致的力量。在中国,政体基本上仍处于中世纪式的,政府与人民各行其是。战争压根儿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在作战。”下列事件发生在这场战争期间的是( )
A.淞沪会战 B.左宗棠收复新疆
C.黄海海战 D.台儿庄战役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要求学生结合甲午战争的过程特征来分析。
【解答】A.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表现。
B.左宗棠收复新疆和北洋水师无关。
C.材料反映到了你的羊水师的作战情况,黄海大战是北洋水师作战的表现。
D.台儿庄战役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表现。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甲午战争的表现,还要搞清楚抗日战争的表现。
7.“各省抚督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这一条款出自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这一条约的影响最大的是( )
A.列强侵略势力开始渗入中国内陆
B.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
C.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清政府因大量割地赔款而不堪重负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列强对华的侵略,要求学生结合近代列强对华侵略的表现和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表现来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可以判断出条约内容出自《辛丑条约》,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C正确;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伸向中国内地,A排除;
B是《马关条约》签订的影响,排除;
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近代列强对华侵略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8.在综艺节目“见字如面”中,朗诵者朗读了20世纪30年代四川地方政府的一份公告《请识字的同胞念给不识字的同胞听》,它号召民众参军报国,共赴国难。这份公告应发布于( )
A.甲午中日战争后 B.北伐战争前
C.九一八事变前 D.七七事变后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过程来进行分析。
【解答】A.从材料中的20世纪30年代,可以排除甲午战争。
B.北伐战争是在1926年到1927年。
C.九一八事变是1931年,而且是在东北地区,当时对四川地区影响不大。
D.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全民族抗战开始,从材料中的共赴国难,应该可以看出是七七事变以后。
故选:D。
【点评】解答问题,首先要从时间上来进行排除,其次要搞清楚七七事变的过程。
9.日本在侵华过程中,公然违反国际公法,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惨无人道地用活人进行试验,并在20个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下列反映这方面历史真相的证据中,最具说服力的是( )
A.当时记者拍摄的照片
B.当年受害者的口述
C.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D.历史专著中的描述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侵华日军的罪行,解题的关键是“最具说服力”。
【解答】一手史料说服力最强,当时记者拍摄的照片属于一手史料,A正确;
受害者口述、日军老兵回忆录有主观因素干扰,说服力不如当时照片,排除B、C;
历史专著中的描述属于二手史料,说服力不如一手史料,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侵华日军的罪行,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侵华日军的罪行。考查日本对华经济侵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抗日战争爆发后平、津、鲁、豫等地相继被日军占领,“国统区”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是为转嫁国内经济危机,实行的侵华政策是以战养战,故可知其发行“联银券”、“军用票”是为获得中国的物资维持战争,故B项正确。
流通“联银券”、“军用票”的地区是敌占区,故C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流通的货币,没有体现对物资的管理,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侵华日军的罪行:1、制造南京大屠杀。2、潘家峪惨案。3、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4、在沦陷区进行疯狂的经济掠夺。5、实行殖民统治。6、实行奴化教育。
11.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以下抗战历史照片所示的历史事件,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八日 ②九一八事变后上海
街头的反日标语
③七七事变时在卢沟桥头 ①彭德怀在指挥百团大战
防御工事内的中国士兵
A.②①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①②③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解题的关键是需掌握各事件的时间。
【解答】①是1937年11月,②是1931年,③是1937年7月,④是1940年,故其先后顺序为②③①④。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抗日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战争史上的奇观。
二、材料题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简表
战场名称 开始时间 标志 终止时间
欧洲战场 1939年9月1日 德国突袭波兰 1945年5月8日
苏德战场 1941年6月22日 德国入侵苏联 1945年5月8日
太平洋战场 1941年12月7日 珍珠港事件 1945年9月2日
中国战场 1931年9月18日 九一八事变 1945年9月2日
苏联对日作战 1945年8月8日 苏军出兵中国东北 1945年9月2日
材料二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告诫我们:“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艰苦摸索和曲折实践,我们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代,迈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长征之路。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抗战时期中国人民承担的历史使命。
(2)“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长征”的目标有何发展?综上所述指出近代以来“长征路”的本质含义。
【答案】(1)特点:开始时间早;持续时间长;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命:反对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增强民族自信;提高国际地位。
(2)发展:建国初期: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改革开放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本质:中华民族的独立、民主、富强之路。
【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三大改造以及改革开放。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抗日战争的特点、目的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二,结合三大改造、改革开放的目标和本质分析。
【解答】(1)特点:依据材料一表格中的时间可知,开始时间早,持续时间长;依据材料一表格中的战场和时间并结合抗日战争的地位可知,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命:结合所学从民族独立、民族自信、国际地位等角度分析,即抗战时期中国人民承担的历史使命是反对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增强民族自信,提高国际地位。
(2)发展:依据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艰苦摸索和曲折实践,我们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代,迈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长征之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主要任务是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本质含义:综合两则材料和所学从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等角度分析,即中华民族的独立、民主、富强之路。
故答案为:
(1)特点:开始时间早;持续时间长;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命:反对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增强民族自信;提高国际地位。
(2)发展:建国初期: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改革开放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本质:中华民族的独立、民主、富强之路。
【点评】本题考查抗日战争、三大改造以及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中英《南京条约》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
材料三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诸国)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辛丑条约》
(1)综合上述材料,思考列强侵华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材料四 左宗棠事变年表
1852年(咸丰二年) 太平军围攻长沙,左宗棠参与镇压太平天国的战争。
1860年(咸丰十年) 随曾国藩襄办军务。招募5000人,组成“楚军”,赴江西、安徽与太平军作战。
1862﹣1864年 (同治元年至三年) 左宗棠率部在浙江与太平军交战,从太平军手中夺得金华、绍兴、杭州等地。
1866年(同治五年) 左宗棠致力于创办军事工业,在福州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近代造船厂。
1868﹣1874年 (同治七年至十三年) 左宗棠协助李鸿章剿灭了华北地区农民武装西捻军。 左宗棠出任陕甘总督,在兰州创办甘肃机器制造局。 沙俄于1871年侵占伊犁,左宗棠力主收复。
1876﹣1878年 (光绪二年至四年) 左宗棠出兵新疆,打败叛乱势力,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
1880﹣1881年 (光绪六年至七年) 清廷派员出使俄国,重议伊犁条约。左宗棠兵分三路向伊犁挺进。沙俄被迫放弃一些侵略要求,清朝收回伊犁。 左宗棠筹建多年的“甘肃织呢总局”正式开工。
(2)以左宗棠的历史功过为视角,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列强对华的侵略。要求学生结合近代西方列强侵略中国表现和影响来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要求学生结合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的特征以及影响来分析。
【解答】(1)通过阅读不平等条约的原文,概括相关条款的内容,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这些条款的危害及时代特征。应从给中国带来严重的民族危机、输出商品、输出资本和加强对中国的控制的角度进行作答。
(2)这是一道历史人物评价的题目。评价左宗棠需要从镇压太平天国、办洋务、收复新疆、维护祖国统一等方面来梳理史实,并据此评价其历史地位和功过。脱离历史史实的评价,会产生偏差。评价历史人物要将历史人物放在他们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要以他全部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结合社会历史条件进行评价,还要看其活动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故答案为:
(1)列强侵略加剧,给中国带来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鸦片战争后,英国取得五口通商的特权,体现了殖民者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特点。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取得在通商口岸开办工厂的特权,体现了殖民者输出资本的要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驻军、干预统治、禁止中国人民进行反帝斗争,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2)示例:左宗棠在中国近代化探索和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有重要贡献。为维护清朝统治,左宗棠积极投身洋务运动,创办了福州船政局、甘肃机器制造局、兰州织呢总局等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有利于中国(特别是西北地区)的近代化。沙俄入侵,加剧了北方边境的危机。左宗棠率军驱逐入侵者,收复新疆,并推动在新疆设省等行为,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但是,左宗棠作为清朝统治阶级的一员,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其统治阶级的本质。
评价历史人物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左宗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有其阶级局限性。但他顺应历史潮流,积极探索近代化并维护国家统一,促进了历史发展。
【点评】解答本题,首先搞清楚近代列强对华的侵略和中国人民反侵略的特点。其次要搞清楚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指出材料一、二所述史实分别是哪两次战争的结果,并说明导致中国在两次战争中一败一胜的根本原因。
(2)说明材料二所述战争的胜利在中华民族复兴进程中的意义。
【答案】(1)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根本原因: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华民族团结抗战。
(2)意义: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侮,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的战略总方针,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凝聚形成的不畏强暴、英勇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精神,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动力。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重。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抗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史料的重要作用。第一问结合“日本向中国方面递交投降书”等信息分析;第二问结合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华民族复兴进程中的意义进行概括。
【解答】(1)根据材料一《马关条约》签订现场及条约内容可知,材料一所述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根据材料二“日本向中国方面递交投降书”可知,材料二所述战争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结合所学可知,导致中国在两次战争中一败一胜的根本原因分别是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华民族团结抗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中的地位和抗日战争的国际影响及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等角度说明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华民族复兴进程中的意义。
故答案为:
(1)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根本原因: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华民族团结抗战。
(2)意义: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侮,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的战略总方针,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凝聚形成的不畏强暴、英勇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精神,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动力。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重。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抗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史料的重要作用,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