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题型8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选择题
1.如表是1950年中国与美国、印度在钢、发电人均产量方面的比较。为解决表中这种现状,我国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
人均产量 中国(1950年) 美国(1950年) 印度(1950年)
钢产量 2.37 Kg 538.3 Kg 4 Kg
发电量 2.76 Kw h 2 949 Kw h 10.9 Kw h
A.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C.掀起“大跃进”运动
D.实行改革开放
2.如图反映了我国在某一时期的发展路线,图中的标语是:“多出钢快出钢,浇死美国狼!”它说明当时的社会( )
A.注重科学,实事求是 B.忽视工业,片面发展
C.思想解放,决策民主 D.急于求成,左倾浮夸
3.请判断出现下表中局面的原因是( )
1962年农业生产状况表
农业产值 粮食 棉花
原计划 比上年增长8.5% 3216亿斤 2200万担
实际达到 比上年增长11.6% 3400亿斤 2400万担
A.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
D.“文革”
4.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提出的主要根据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国民经济的恢复完成
C.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5.如表是历届人大任期时间以及召开会议的次数。下列相关认识,符合史实的是( )
A.第一届人大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
B.第二届人大决定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C.第三、四届人大工作受到“左”倾错误干扰
D.第五届人大期间形成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6.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三大
7.如图呈现的数据变化源于( )
A.确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B.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建立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D.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8.1985年1月江苏省人民政府作出决定:将一批省属企业下放给所在地(市)领导管理,下放的企业中有南京机床厂、江南水泥厂、江苏玻璃厂等34个省属企业。该决定主要是为了( )
A.调整工业布局 B.实行政企分开
C.增强企业活力 D.鼓励租赁经营
9.传统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突破这一思想束缚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会议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10.如图是1978﹣2012 年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变化柱状图。自2000 年以后,中国外汇储备余额呈快速增长趋势,其原因主要是( )
A.经济全球化遭遇了挫折
B.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11.下列成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南优2号”选育成功
D.“神舟5号”发射成功
二、材料题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6年9月中共八大正式通过《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基本任务是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计划1962年工农业总产值比1957年增长75%左右,工业总产值增长1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左右。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上提出,到1962年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在若干重要产品和产量方面超过英国,赶上美国。“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0.65%,1962年与1957年相比,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0.7%,平均每年增长3.8%;农业总产值则下降了19.9%,平均每年下降4.3%;国民收入下降了14.5%,全民所有制职工平均工资下降了5.4%。
材料二 从“十一五”起,国家把“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一篇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二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三篇 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四篇 加快发展服务业 第五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六篇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七篇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第八篇 深化体制改革 第九篇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第十篇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十一篇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第十二篇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十三篇 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第十四篇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二五”计划的特点。
(2)从“计划”到“规划”体现出的本质变化是什么?对比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表现。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会提出了当前发展农业生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经济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所有权和自主权必须受到国家法律的切实保护;…….公社各级经济组织必须认真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计算报酬,克服平均主义;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任何人不得乱加干涉;……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材料二 就经济方面来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这就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
材料三 要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继续发展各类市场,着重发展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完善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流通体制,健全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管理,清除市场障碍,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垄断,尽快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中共十五大决议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有权和自主权受到国家法律切实保护”的规定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2)据材料二指出,打破僵化模式的关键是什么?概括说明要实现这一关键目标必须解决好哪些问题?
(3)据材料一、二、三分析,在改革进程中,我国对市场地位的认识是怎样不断深入的?综上分析,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题型8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如表是1950年中国与美国、印度在钢、发电人均产量方面的比较。为解决表中这种现状,我国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
人均产量 中国(1950年) 美国(1950年) 印度(1950年)
钢产量 2.37 Kg 538.3 Kg 4 Kg
发电量 2.76 Kw h 2 949 Kw h 10.9 Kw h
A.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C.掀起“大跃进”运动
D.实行改革开放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解题的关键是“1950年中国与美国、印度在钢、发电人均产量方面的比较”。
【解答】从表中可知,1950年在钢、发电人均产量均低于美国、印度,说明我国工业基础较薄弱,为此我国实行了一五计划,故A正确;
B是1961年,排除;
C是1958年,排除;
D是1978年,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为中档题,考查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2.如图反映了我国在某一时期的发展路线,图中的标语是:“多出钢快出钢,浇死美国狼!”它说明当时的社会( )
A.注重科学,实事求是 B.忽视工业,片面发展
C.思想解放,决策民主 D.急于求成,左倾浮夸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结合题干“多出钢快出钢,浇死美国狼”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大跃进时期民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同时也过分夸大了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生产力,经济建设中出现了左倾错误,故D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脱离生产实际的口号,排除A项;
材料并未强调片面发展工业的工业化路线,排除B项;
材料未体现思想上的解放与决策上的民主,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结合大跃进的特点及影响进行分析解答。
3.请判断出现下表中局面的原因是( )
1962年农业生产状况表
农业产值 粮食 棉花
原计划 比上年增长8.5% 3216亿斤 2200万担
实际达到 比上年增长11.6% 3400亿斤 2400万担
A.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
D.“文革”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国民经济的调整。需要掌握“八字方针”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表格的解读与分析,注意题干时间,结合“八字方针”的影响解答即可。
【解答】依据题干时间“1962年”可知,处于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依据表格信息可知,1962年农业生产呈增长态势,结合所学可知,从1960年开始,进行国民经济调整,提出八字方针,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发展,故C项正确。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是1958年,是左倾错误的表现,故A项错误。
大跃进运动是1958年,是左倾错误的表现,是国民经济调整的原因,故B项错误。
文革是1966年开始的,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对“八字方针”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表格和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提出的主要根据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国民经济的恢复完成
C.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共八大,要求学生结合中共八大的背景和内容特征来分析。
【解答】A.中共八大是在1956年召开的,而新中国是1949年成立的。
B.国民经济的恢复完全是1952年。
C.一五计划完成是1957年。
D.从1953年到1956进行了三大改造,使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这个基础之上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所以召开了八大。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新中国初期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特征,还要搞清楚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特点。
5.如表是历届人大任期时间以及召开会议的次数。下列相关认识,符合史实的是( )
A.第一届人大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
B.第二届人大决定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C.第三、四届人大工作受到“左”倾错误干扰
D.第五届人大期间形成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现代民主政治建设,解题的关键是“历届人大任期时间以及召开会议的次数”。
【解答】A不对,第一届人大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排除;
B不对,1958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排除;
D不对,1999年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排除;
从表格中可知第三、四届人大工作任期期间几乎未召开会议,说明人民代表无法行使其权利,这一时期又主要在“文革”时期,是“左”倾错误发展最严重的时期,故C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为中档题,考查我国现代民主政治建设,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三大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并结合所学可知,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的会议室十一届三中全会,C项正确;
中共七大是1945年召开的,排除A项;
中共八大是1956年召开的,排除B项;
中共十三召开时间是1987年召开,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如图呈现的数据变化源于( )
A.确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B.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建立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D.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题的关键是“1978﹣﹣1982年安徽省凤阳县粮食产量”。
【解答】材料1978年到1982年反映农村粮食增长,这是因为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B正确;
由材料的时间可知,我国开始改革开放,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于1956年三大改造,排除A;
C属于国企改革的目标,是适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D时间不符,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业生产得到巨大发展中国农村实现了历史性任变。
8.1985年1月江苏省人民政府作出决定:将一批省属企业下放给所在地(市)领导管理,下放的企业中有南京机床厂、江南水泥厂、江苏玻璃厂等34个省属企业。该决定主要是为了( )
A.调整工业布局 B.实行政企分开
C.增强企业活力 D.鼓励租赁经营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掌握城市经济体制的目的。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1985年”、“将一批省属企业下放给所在地(市)领导管理”,结合城市经济体制的目的解答即可。
【解答】依据题干“1985年”可知,处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时期,依据题干“将一批省属企业下放给所在地(市)领导管理”,结合所学可知,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在全国开展,为了增强企业活力,将一批省属企业下放给所在地(市)领导管理,故C项正确。
ABD三项在材料没有体现,应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考查对城市经济体制的目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传统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突破这一思想束缚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会议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改革开放,要求学生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来分析。
【解答】材料内容明显是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目标,这是中共十四大的内容。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改革开放的过程特征,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0.如图是1978﹣2012 年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变化柱状图。自2000 年以后,中国外汇储备余额呈快速增长趋势,其原因主要是( )
A.经济全球化遭遇了挫折
B.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外汇余额的迅速增长,这应该是中国与世界贸易联系加强的表现,体现的应该是全球化发展。
B.亚太经合组织成立是1989年。材料,反映的是中国2000年以后的外汇增长趋势,二者在时间上不对称。
C.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与世界联系密切加强,中国外贸打开了新的局面,促使了中国外汇余额快速增长。
D.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就兴起了,与材料的时间不对称。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其次,要搞清楚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11.下列成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南优2号”选育成功
D.“神舟5号”发射成功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改革开放以来”。
【解答】“神舟5号”发射成功是2003年,属于改革开放之后,D正确;
A是1964年,B是1970年,C是1973年,均在改革开放以前,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是基础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2003年10月,“神舟5号”发射成功。
二、材料题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6年9月中共八大正式通过《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基本任务是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计划1962年工农业总产值比1957年增长75%左右,工业总产值增长1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左右。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上提出,到1962年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在若干重要产品和产量方面超过英国,赶上美国。“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0.65%,1962年与1957年相比,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0.7%,平均每年增长3.8%;农业总产值则下降了19.9%,平均每年下降4.3%;国民收入下降了14.5%,全民所有制职工平均工资下降了5.4%。
材料二 从“十一五”起,国家把“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一篇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二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三篇 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四篇 加快发展服务业 第五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六篇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七篇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第八篇 深化体制改革 第九篇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第十篇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十一篇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第十二篇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十三篇 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第十四篇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二五”计划的特点。
(2)从“计划”到“规划”体现出的本质变化是什么?对比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表现。
【答案】(1)特点: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计划指标不断修正(或“大跃进”期间被大幅度提高);没有完成预期目标。
(2)本质:从突出经济的发展到强调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或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表现: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协调发展;从突出经济的发展到强调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从强调计划指导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从单一的公有制到多种所有制的共同发展;从关起门来搞建设到对外开放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经济建设,第一小问,要结合我国经济建设的过程特征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1)特点:根据材料“基本任务是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可知,二五计划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根据材料中1956年的二五计划数据和1958年“北戴河会议上提出,到1962年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在若干重要产品和产量方面超过英国,赶上美国”可知,二五计划的计划指标不断修正(或“大跃进”期间被大幅度提高);根据材料“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0.65%”以及工农业完产值变化数据来看,二五计划没有完成预期目标。
(2)本质:根据所学可知,“计划”侧重经济发展,而“规划”更加侧重社会全面发展,因此这一变化体现了我国从突出经济的发展到强调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结合所学可知,“计划”和“规划”从经济体制角度来看,反映出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表现:根据规划纲要中“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服务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看出,“计划”到“规划”表现为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协调发展;根据规划纲要中提到的“和谐社会”“文化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可知,“计划”到“规划”表现出从突出经济的发展到强调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根据纲要中“深化体制改革”可以看出,我国逐渐从强调计划指导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从所有制角度看,“计划”体制下,强调单一公有制,而“规划”体制下则主张多种所有制的共同发展;根据纲要中“是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可以看出,我国从关起门来搞建设到对外开放等。
故答案为:
(1)特点: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计划指标不断修正(或“大跃进”期间被大幅度提高);没有完成预期目标。
(2)本质:从突出经济的发展到强调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或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表现: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协调发展;从突出经济的发展到强调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从强调计划指导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从单一的公有制到多种所有制的共同发展;从关起门来搞建设到对外开放等。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我国经济建设的过程特征和影响因素,特别是要搞清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特点。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会提出了当前发展农业生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经济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所有权和自主权必须受到国家法律的切实保护;…….公社各级经济组织必须认真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计算报酬,克服平均主义;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任何人不得乱加干涉;……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材料二 就经济方面来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这就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
材料三 要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继续发展各类市场,着重发展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完善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流通体制,健全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管理,清除市场障碍,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垄断,尽快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中共十五大决议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有权和自主权受到国家法律切实保护”的规定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2)据材料二指出,打破僵化模式的关键是什么?概括说明要实现这一关键目标必须解决好哪些问题?
(3)据材料一、二、三分析,在改革进程中,我国对市场地位的认识是怎样不断深入的?综上分析,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考查“所有权和自主权受到国家法律切实保护”的规定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体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打破僵化模式的关键;实现这一关键目标必须解决的问题;在改革进程中,我国对市场地位的认识深入的过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需要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知识。
【解答】(1)本小问的体现,依据材料一“公社各级经济组织必须认真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计算报酬,克服平均主义;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任何人不得乱加干涉”,结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史实可知,体现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规定所有权归集体所有,经营权归农民。
(2)第一小问的关键,依据材料二的描述可知,关键是增强企业活力。第二小问的问题,依据材料二“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可以得出问题是企业自主权问题;市场的作用问题;分配中平均主义问题。
(3)第一小问的深入,依据三则材料可知,材料一中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材料二中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价值规律和市场对增强企业活力的重要性;材料三中中共十五大决议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第二小问的目标,依据三则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故答案为:
(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规定所有权归集体所有,经营权归农民。
(2)关键是增强企业活力。
问题:企业自主权问题;市场的作用问题;分配中平均主义问题。
(3)深入: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价值规律和市场对增强企业活力的重要性;中共十五大决议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
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