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训练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 下列词语的书写和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玄虚(xuán) 脊梁(jí) 诬篾 麻醉
B. 诓骗(kuāng) 脂粉(zhǐ) 催残 家谱
C. 宰相(zǎi) 搽粉(chá) 胧罩 慨叹
D. 筋骨(jīn) 省悟(xǐng) 渺茫 论调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他们绝不是那些只知道怀古伤今的人可以比得上的。
B.世界各国的探险家不畏风暴严寒,前仆后继地奔赴南极,进行科学考察。
C.他数十年如一日,埋头苦干,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D.遇事逃避,自欺欺人,无法解决任何难题。只有面对现实,我们才会真正成长。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童年时的小伙伴们快乐的歌声、活泼的身影,至今还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B. 遭受挫折的人得到鼓励,他眼里的天空会蔚蓝起来,他干涸的心田会润泽起来。
C. 通过参加鲁迅作品研读会,使我对思想深沉、描写深刻的文学作品兴趣更浓了。
D. 近几年,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近视比例已超过50%以上。
4.在“□”内给下列语段加上标点符号。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5.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青年人要积极创新创业,在建设“一市一区”的实践中显身手、展才华。_______。青年人一定要勇于走在时代的前沿,有一股子闯劲,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有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气,敢想、敢为,积极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就自我,贡献社会。
A.青年是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活力、最富有创造力的群体
B.青年是最富有创造力、最富有活力、最富有朝气的群体
C.最富有活力、最富有创造力、最富有朝气的群体是青年
D.最富有创造力、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活力的群体是青年
6.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
A.《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于1934年,是鲁迅先生为批驳抗日前途悲观、鼓舞民族自信而写的一篇杂文,后收入《且介亭杂文》集。
B.“正史”即清高宗(乾隆)诏定的从《史记》到《明史》共二十四部纪传史史书,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二十四史。
C.梁启超在《中国史界革命案》中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意思是说:二十四史不是史书,而是二十四个姓氏的家谱罢了。
D.“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7.辨析下列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说明“状元宰相”“地底下”指的是什么。
(1)、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2)、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3)、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4)、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5)、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8.“青年学子要树牢科技报国志,刻苦学习钻研,勇攀科学高峰,在推进强国建
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绽放青春光彩。”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哈尔滨工程大学,鼓励青年学子树牢科技报国志,担当时代重任。以此为契机,学校开展“自强不息·踔厉奋发”主题活动,请你参加。
【活动一:领略风貌·礼赞弄潮儿】
参加“嫦娥五号”航天任务的青年人才平均年龄32. 5岁,“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总体设计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从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最前沿,到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第一线,处处活跃着敢闯敢干的青春身影,迸发出敢拼敢赢的青春力量。
韩超,深海水下机器人领航员,带领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青年团队,完成一系列高难度海底作业。
王鹏,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博士生,他以副领队的身份,带着国之重器“海燕”在马里亚纳海沟刷新了世界纪录。
杨灵芝,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青年教师,站上世界技能大赛领奖台,带动更多年轻人学习花艺、扮靓生活。
怀揣科技报国理想,太原理工大学学生王煜尘成为中国极地科考史上在站时间最长的大学生;把青春融入祖国的科技事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生邓宇皓在“九
章”和“九章二号”光量子计算原型机的研制中做出突出贡献……
(1)活动中,同学们分享了上述当代青年奋进新时代的事迹。请参考示例,以“新时代青年奉献青春……”为开头,写下你的感言。
示例:新时代青年奉献青春,信念坚定,在艰苦而重要的岗位上洒下热血,谱写出靓丽乐章。
活动二:书法传承·自强不息】
(2)下面是“书不朽,法自强”学生书法作品展中的四幅作品,对其欣赏恰当的一项是( )
A. 【甲】作品属于隶书,方正坚劲,一笔一画间体现出维新派人士大义凛然的气概。
B. 【乙】作品属于篆书,敦厚庄重,按提顿折处凸显出民主革命先驱狂放洒脱的风范。
C. 【丙】作品属于楷书,圆转挺健,刚柔并济中表现出文化革命主将爱憎分明的品质。
D. 【丁】作品属于行书,潇洒畅达,行云流水般展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改天换地的豪情。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①
鲁迅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②,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③,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④。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⑤,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注释】
① 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本篇最初发表于1934年10月20日《太白》半月刊第一卷第三期,署名公汗。文中加粗的语句,是最初发表在《太白》月刊上时被国民党书报检察机关删去了的。
② 国联:“国际联盟”的简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于1920年成立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它标榜以“促进国际合作,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为宗旨,实际上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控制并为其侵略政策服务的工具。1946年4月正式宣告解散。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即在南京发表讲话,声称“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之判决”。国民党政府也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书》中,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自卫手段”,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
③ 求神拜佛:当时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仁王护国法会”等。
④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当时舆论界曾有过这类论调,如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中说:“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⑤ “正史”:清高宗(乾隆)诏定从《史记》到《明史》共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为正史,即二十四史。梁启超在《中国史界革命案》中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
9.驳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有两种: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其中直接批驳有三种形式: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课文直接批驳的形式属于哪一种?又是怎么进行间接批驳的?
10、文章第七、八自然段是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作者的论点的?有何作用?
11、毛泽东曾用“投枪和匕首”评价鲁迅的文章。请阅读本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三思而行
季羡林
①“三思而行”,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一句话,是劝人做事不要鲁莽,要仔细考虑,然后行动,则成功的可能性会大一些,碰壁的可能性会小一些。
②要数典而不忘祖,也并不难。这个典故就出在《论语·公冶长第五》:“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这说明,孔老夫子是持反对意见的。吾家老祖宗文子的三思而后行的举动,二千六七百年以来,几乎得到了历代天下人的赞扬,包括许多大学者在内。查一查《十三经注疏》,就能一目了然。《论语正义》说:“三思者,言思之多,能审慎也。”许多书上还表扬了季文子,说他是“忠而有贤行者”。甚至有人认为三思还不够。《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注》中说:有人劝恪“每事必十思”。可是我们的孔圣人却冒天下之大不韪,批评了季文子三思过多,只思二次(再)就够了。
③这怎么解释呢?究竟谁是谁非呢?
④我们必须先弄明白,什么叫“三思”。总起来说,对此有两个解释。一个是“言思之多”,这在上面已经引过。另一个是文子自己说的,君子无论谋划什么事,开头、中间、结局都要考虑到。(见《左传·哀公二十七年》)然而孔子以及上万上亿的众人却不这样理解,他们理解,一直到今天,仍然是“多思”。
⑤多思有什么坏处呢?又有什么好处呢?
⑥根据我个人几十年来的体会,除了下围棋、象棋等等以外,多思有时候能使人昏昏,容易误事。平常骂人说是“不肖子孙”,意思是与先人的行动不一样的人。我是季文子的最“肖”子孙。我平常做事不但三思,而且超过三思,是否达到了人们要求诸葛恪做的“十思”,没做统计,不敢乱说。反正是思过来,思过去,越思越糊涂,终而至于头昏昏然,而仍不见行动,不敢行动。我这样一个过于细心的人,有时会误大事的。我觉得,碰到一件事,决不能不思而行,鲁莽行动。记得当年在德国时,法西斯统治正如火如荼。一些盲目崇拜希特勒的人,常常使用一个词儿Darauf-galngertum,意思是“说干就干,不必思考”。这是法西斯的做法,我们必须坚决扬弃。遇事必须深思熟虑。先考虑可行性,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然后再考虑不可行性,也是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正反两面仔细考虑完以后,就必须加以比较,做出决定,立即行动。如果你考虑正面,又考虑反面之后,再回头来考虑正面,又再考虑反面,那么,如此循环往复,终无宁日,最终成为考虑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⑦所以,我赞成孔子的“再,斯可矣”。
(选自《季羡林谈人生》,有删改)
12.根据作者的考证,“三思而后行”的“三”有哪几种解释?
13.简述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有人这样评价本文:(1)本文立论有依有据,令人信服;(2)本文阐述道理亲切平和。请你选择其中一种,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述才达到这样的效果的。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脑科学带来了脑机交互和类脑计算的惊人成就,但其最关键的应用领域还是在塑造人脑本身。任何一个知识的获取、技能的培养、习惯的养成、行为的变化、道德的形成,其背后都是对神经连接模式的塑造。每个大脑都是具备个性化连接模式的神经网络,它由先天基因和后天学习所塑造,并决定了每个人面对外界输入的独特反应模式。脑科学的研究关注大脑的知识获取与表征、信息加工能力、目标指向的执行控制能力、情绪动机能力,与具体学科相关的基础能力等。这些学习能力对应着不同的脑神经网络基础,也存在不同的发展轨迹。
从心理学的角度,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分别强调了知识积累和信息加工能力对问题解决的贡献。随着快速的社会发展和知识迭代,晶体智力的相对作用会逐渐减弱,而认知能力和情绪动机能力对个体发展会产生更重要的影响。比如延迟满足能力就是一种重要的情绪动机能力,它是影响个体终身发展的重要动力因素之一。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基础能力是预测个体学习表现和社会适应的核心指标。现代科技的发展,让大量知识储备可通过辅助设备(如手机、网络)来完成,从而深刻改变我们学习和记忆的方式,并对信息收集、分析和整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可以看出,心理学和脑科学从更加基础的角度,剖析了与人的学习密切相关的重要能力,为认识个体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另外,心理学和脑科学更强调立足实证数据来讨论。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立个人终身发展的基因-脑-行为-环境大数据库,对于揭示全面影响个体发展的重要能力、遗传及环境等因素的作用,对于我们更科学确定学习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
对应着学习目标的变革,学习评价也必然产生全面深刻的变革,体现在评价的内容、方式和使用上。在评价内容上,目前学校还主要是以知识掌握为目标,普遍缺少对学习能力、知识获取过程和效率的系统评价。在招生环节,虽然能力测试特别是智商测试越来越普遍,但却面临着测试的理论基础落后、题目形式传统、测评对象有限、测评实施困难、常模更新滞后、难以重复施测等局限。这就迫切需要发展以大脑功能网络和能力模块为基础的测评系统。以注意力为例,注意力是学习的关键基础能力,包括不同维度,如注意的选择、分配和广度,分别对应人脑前额叶和顶叶的不同区域,测试需设计不同的任务。在评价方式上,应结合新兴技术手段采用基于任务的测评方式。随着大脑测量科技的发展,一些可穿戴脑设备的快速普及和测量精度的提升,已可实现对个体学习状态、过程、注意力和情绪等的测量。在评价的实施和使用上,需要把评价深入到学习的每个环节,实现测评的常态化和过程化。在减小测评误差,提高测评精度同时,也有助于建立个体的成长性档案。此外应强化测评的诊断功能,强化成长性评价,通过全面诊断找出学习困难背后的真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指导学习力的培养。
虽然核心素养的提出,把提升学习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培养目标,但几乎很少有学校开设学习能力的课程。有针对性的学习能力培养是否可以提升学习力?以打篮球为例,篮球运动员的训练一般包含球场上的实战对抗和健身房的力量训练。后一种训练是更基础、更个性化的,相当关键。如果肌肉力量不足,技术动作会变形,还容易受伤。大脑学习也如此,需要针对性的、分解了的基础能力训练,才能保证我们的有效学习。以阅读障碍为例,如果负责形音联系的脑区功能不足,无论多少阅读量,可能都难以提升该部分的能力,而可能只是强化了前额叶的补偿机制。基于此原理,很多机构开发专门的形音联系训练任务。比如基于Fastforword的数据,学校教育能把阅读能力提高6分左右,而专门训练能提高20分。
若以大脑的学习能力为导向,课程设置或应有较大变化。如对于学习能力,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反应力和自控力的培养;对于学科基础能力,包括数学中的数量加工、空间几何能力等,语文中的形音联系、语音语素意识等的培养;对于积极情绪和动机,包括成长性思维、习惯养成、决策能力、情绪调节能力等的培养。诸如此类都可以开发专门课程和训练任务来培养。此外,更需要将脑科学的理念方法融入到学科教育的方方面面,在充分的教育实践基础上指导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最后,这样的课程是个性化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立个体学习过程和能力发展大数据,对教学的科学决策至关重要。
(摘编自薛贵《脑科学将如何颠覆学习领域》)
15.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第一段内容可以看出,每个人的神经连接模式既受到先天基因的影响,又被后天学习所塑造,因此都具有个体的独特性。
B.不同类型的学习能力应该有不同的培养途径,因为它们的学习活动对应着不同的脑神经网络基础,它们的发展轨迹也各不相同。
C.手机、网络等现代科技产物的普及发展,将改变人类的学习和记忆方式,知识学习在不久的将来都能通过辅助设备来完成。
D.作者认为,目前普遍缺乏对学习能力、知识获取过程和效率的系统评价,招生环节中的能力测试面临着种种很难克服的局限。
1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延迟满足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情绪动机能力,是影响一个人终身发展的重要动力因素,通过这类基础能力可以预测个体学习表现和社会适应性。
B.心理学和脑科学从“更加基础的角度”,剖析了与人的学习密切相关的重要能力,可见,传统意义上的学习目标需要从全新视角来调整。
C.第5段以打篮球为例,旨在说明学习的路径,有效学习需要针对性的专门训练,基础能力训练和综合实战训练可以相辅相成。
D.我们要以脑科学的理念方法来指导教育改革,如果能够建立学生个人学习过程和能力发展大数据,就可能落实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
17.“晶体智力的相对作用会逐渐减弱”,下列说法不能支持该观点的一项是( )
A.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问世和持续迭代升级,“学会提问”成了更为重要的关键能力。
B.晶体智力基于事实,植根于经验,它会随着积累新的知识理解而成长,我们需要坚守终身学习的理念。
C.相比于传授知识,当前教育改革更重视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和思辨力、合作和沟通能力等。
D.脑机接口技术一旦成熟,海马体神经芯片将来可以用来增强正常人的记忆,那么将彻底改变传统记忆式学习。
18.随着学习目标的变革,学习评价将产生哪些与之对应的变化?
19.脑科学发展对于当前学校课程改革有何启示?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没有天堂
赵鑫珊
在东西方宗教中都有一个假设:在地球之外某个地方有一个天堂,那里尽是金碧辉煌,尽是山珍海味,没有尘世的种种苦难或悲惨。这假设中的天堂,纯属子虚乌有,纯属幻想。要知道,除了地球,我们没有其他任何星球可去!
月球、火星、金星……是万万去不得的。人类只能生存在地球上;在别的星球上,人类无法生存,更无幸福可言——这就是“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句口号的涵义。如果人类能够快乐地生活在月球、火星或金星上,并且还可以把60亿人统统移民过去,那么,“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就是多余的。
摆在人类面前的出路只有两条:坚决控制地球上的人口,下决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或将人类统统移民到别的星球上去居住。但这后一条出路几乎是不可能的。比如,在月球表面上如何建造密封式的居住空间就是个大问题。月球上没有大气,它是一个完全没有生命的世界——夜间极冷(-166°C),白天奇热(99°C)。
在世界工业化之前,地球只能供给10亿人的温饱。假设我们现在决定不搞工业化,那么50亿人就必须离开地球。而在决定哪50亿人离开地球这场混战中,我们所有的人都会死去。
把我们的工厂搬离地球生物圈,进入太空,让它们高悬在我们头顶上几千公里之外,那也是不现实的。
火星同样不适合人类生存。那里的昼夜温差达100°C,气候极寒冷而且干燥,大气非常稀薄,主要是二氧化碳;火星大部分的水贮存在冻土圈的地壳层中,地表到处是干旱的荒漠。
金星的英文名称是维纳斯,听起来很美、很温柔,但名不副实。其大气和表面对人类的生存亦抱有敌意。①金星稠密云层的下面,是个巨大的、炎热的、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气体的海洋,或者说是一层厚厚的碳酸气浓雾——除非是一些特殊植物,动物是无法呼吸、生存的。更有甚者,金星的表面温度高达465°C,大气压力比地球高出90倍。这样的生存环境,简直像个酷热的地狱。今天的金星地层还在不断发生地震,熔岩四溢,且伴有雷鸣闪电。
过去,金星上也有氧气,两极也有冰雪,只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日渐积聚,形成温室效应,入射的太阳光不能向外散发,表面温度日渐增高,氧气的生成越来越少,两极的冰雪全部融化、蒸发,从此河川消失,地面日渐沙漠化,生物亦被一扫而空,成了今日干旱的不毛之地。如果21世纪地球的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那么金星的今天便是地球的明天。为此,我们大家有理由不寒而栗。
最近我读了一些鼓吹人类到地球以外的行星上去另谋生路的文章。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艺术和人类学教授透纳的《到火星上去生活》,文中乐观地声称,将火星改造成一颗可供人类居住的行星正在变得越来越可行。他的口号是:“把火星改造成花园吧!”——通篇都是诗人的幻想,而不是严谨的科学论证。
如果我们对火星或金星的严酷自然环境缺乏想象力,那就请把目光转向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吧。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的蒙古语意思是“进去出不来”。这是一片32万平方公里的死亡沙海!我可不愿看到整个地球有朝一日变成塔克拉玛干。
在宇宙太空中,地球原是一条很安全、很舒适的小飞船。如今它因人类的错误触了点礁,漏了些水,人类理应积极行动起来,亡羊补牢,拨正航向,这才是惟一的出路,而不是弃船逃走。②
听听在航天飞机上负责地球观测、摄影的飞行专家斯普林格说的话吧:
“实际上,在飞船上你能一瞬间瞥见整个大陆,至少是从东到西的大陆。你能看到,最有价值的财富是陆地;你还能看到,地球环境发生了什么事情。当你看到到处都有被砍伐了森林的地块时,心里真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这迫使人们认识到,我们必须开始保护我们的环境,要比现在做得更好些。”
因为,天堂是没有的。(选自《天地徜徉录》,有删改)
20.下列选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东西方宗教中的“天堂”是虚幻的,宇宙太空中没有其他星球适合人类移民和生存。
B.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人类应面对现实,放弃各种幻想。
C.地球已经出现各种问题,人类应该立即行动起来解决这些问题,保护地球。
D.文章详细介绍了月球、火星、金星是万万去不得的,目前来看,其他星球还没有研究,是否可以去,还不知道。
2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章开头描述东西方宗教中“天堂”的目的是与下文月球、火星、金星的情况作对比;突出所谓“天堂”的虚幻性,引起下文。
B.文章介绍月球、火星、金星等情况,就是想表明人类科技还不够发达,还不能改造其他星球,所以只能生活在地球上。
C.摆在人类面前的出路只有两条,一是坚决控制地球上的人口,下决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二是将人类统统移民到别的星球上。但是第二条路不能实现,所以只有一条路可言。
D.文章重点描述了火星大气与地表的状况,与地球的状况形成对比,从而论证了人类移民外星球的不可能性。
22.结合文意,简要分析两处画线部分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答案
1、D 2.B 3.B 4.4.:“”,;;—— 5.A 6.C 7.五个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依次是: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指广大人民;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指所有的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8.(1) 示例一:新时代青年奉献青春,勇挑重担,在民族复兴的伟业中敢闯敢干,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风采。示例二:新时代青年奉献青春,脚踏实地,在平凡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收获了精彩人生。
(2)D
9.本文直接批驳的形式属于驳论证。第三至五段,作者通过分析指出中国人失掉的是“他信力”,现在发展着的是“自欺力”,都不是“自信力”,也就是说,其论证过程是错误的,所以说其论点是错误的。作者在第六至八段,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正面立论,列举中国历史上各种富于自信力的“中国的脊梁”,驳斥对方,完成间接批驳。
10.事实论证。举出中国历史上各种富于自信力的“中国的脊梁”,有力论证了自己的观点,间接批驳了对方的论点。
11.(1)前仆后继”的意思是: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而“前赴后继”的意思是前面的人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奋勇前进,连续不断。如果换成“前赴后继”,则与后文“总在被摧残,被抹杀”的表述不一致,不能表达对不屈不挠进行斗争的中国革命力量的讴歌。
(2)这四个分句,列举从古以来的事实来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论证层层递进,有着内在的逻辑顺序,如果调换位置,那论证就失去了严密性。
12.一是泛指“多”;二是指谋划事情的“开头、中间、结局”。
13.先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证明多思有时会使人糊涂而误大事;接着举出当年德国法西斯信徒“说干就干,不必思考”的材料,说明决不能不思而行,鲁莽行动;最后阐明遇事必须深思熟虑,从正反两面充分考虑以后,就必须做出决定,立即行动。
14.(1)在中国,孔子是权威的思想家,作者引用并赞同孔子“再,斯可矣”的观点,对“三思而行”的批评便有了坚实的依据,因而令人信服。(2)作者用亲身体会作为阐明观点的主要材料,如谈家常般娓娓道来,这就使读者心悦诚服,自然而然地接受作者的观点。
15.C 16.C 17.B
18.对应着学习目标的更新,学习评价变革体现在评价的内容、方式和使用上。
①在评价内容上,需要发展以大脑功能网络和能力模块为基础的测评系统。
②在评价方式上,应结合新兴技术手段采用基于任务的测评方式。
③在评价的实施和使用上,实现测评的常态化和过程化,强化测评的诊断功能,强化成长性评价。
19.①在心理学和脑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更科学地确定学习目标,变革学习评价。
②开发专门课程和训练任务来培养学习能力和学科基础能力,重视积极情绪和动机的培养,提升学习力。
③将脑科学的理念方法融入到学科教育的方方面面,在实践基础上指导课程和教学。
④脑科学指示学习方式的变革,未来的学校课程要求个性化,因材施教。
D 21.A
22. ①运用了拟人(或“比拟”)手法,将金星的“大气和表面”比拟成对人类抱有敌意的生命体,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金星不适于人类生存的情况。②运用了比喻手法,以小飞船喻地球,用触礁、漏水喻地球突变,强调了地球对人类的重要性,以及人类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的必要性、紧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