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上册7.1《短歌行》教案
教材分析
《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生命的诗意”中的经典诗作,是曹操四言诗的代表作,也是建安文学的典范。本诗以“忧”为情感内核,通过比兴、用典等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对贤才的渴慕及统一天下的雄心。三类校学生古诗文基础相对薄弱,对四言诗的节奏、情感的含蓄表达及建安文学背景较陌生,需通过“读—品—悟”的阶梯式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涵,感受曹操的人格魅力与诗歌的艺术价值。
教学目标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譬如”“掇”“陌”“阡”等重点文言字词,能准确翻译诗句;
把握四言诗的节奏特点(二二拍),诵读时能通过重音、停顿传递情感。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解“忧”的三层内涵(人生短暂、贤才难得、功业未成),分析诗人如何通过比兴(明月、乌鹊)、用典(《诗经》、周公)含蓄表达情感;
辩证思考:曹操的“忧”是消极的叹息还是积极的动力?体会建安文人“忧世”背后的担当。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感受四言诗简洁凝练的语言美、比兴手法的形象美,以及“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
通过想象画面(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人才流动的历史背景,理解曹操“求贤若渴”对统一天下的意义;感悟曹操“天下归心”的胸怀,辩证认识历史人物的复杂性(政治家与诗人的双重身份)。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诵读感知诗歌节奏,理解“忧”的情感内核;分析比兴、用典手法的表达效果。
难点:体会“忧”背后的积极意义(建功立业的动力),理解建安文学“慷慨悲凉”的风格。
教学方法
诵读法(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分组诵读);
情境创设法(播放背景音乐、展示东汉末年地图);
问题引导法(分层设问,从“找忧—析忧—悟忧”推进);
小组合作法(讨论用典含义、比兴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视频/图片激趣: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片段(或展示相关图片),提问:“视频中的曹操在做什么?他吟诵的诗歌可能表达什么情感?”(学生自由发言,引出《短歌行》)
背景铺垫:简单介绍东汉末年背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引用曹操《蒿里行》),社会动荡,百姓流离,但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刘备、孙权、曹操)。曹操此时已统一北方大部,但统一全国仍需人才支持,这首诗正是他在宴请宾客时所作,表达了对人才的渴望。
(二)初读:感知节奏与情感基调
教师范读:教师配乐(古琴曲《短歌行》)朗诵全诗,要求学生标注节奏(四言诗一般为“二二”拍,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学生跟读:学生自由朗读,模仿教师的节奏与语气,注意“慨当以慷”“忧思难忘”等长句的停顿。
正音释义:解决重点字词(PPT展示):
当(dāng):对着;几何:多少;
慨(kǎi)当以慷:即“慷慨”,形容情绪激昂;
忧思:深沉的忧愁;
明明如月:明亮得像天上的月亮;
掇(duō):拾取(同“辍”,停止亦可,教材注“掇”为“拾取”);
契阔:聚散,这里指久别重逢;
乌鹊:乌鸦(南飞寻找栖息的树枝);
绕树三匝(zā):环绕树木三圈;
周公吐哺:周公“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形容礼贤下士。
齐读检测: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初步感受“慷慨”的情感基调(教师点评:是否读出了“忧”的深沉与“求贤”的急切)。
(三)精读:解读“忧”的三层内涵
核心任务:诗人为何而“忧”?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 找“忧”:定位显性情感词(5分钟)
提问:“诗中哪些词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学生圈画:“忧思难忘”“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明确:全诗围绕一个“忧”字展开,这是诗人情感的核心。
2. 析“忧”:分层解读内涵(15分钟)
活动设计:小组合作,任选一层“忧”分析,结合诗句说明诗人如何表达。
第一层:人生短暂的忧(时光易逝)
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分析:用“朝露”比喻人生短暂(早晨的露水很快晒干),感叹“去日苦多”(过去的日子太多,剩下的太少)。诗人将抽象的时间流逝具象化为“朝露”,形象生动,突出对时光飞逝的焦虑——想要建功立业,但时间不够了!
第二层:贤才难得的忧(求贤若渴)
诗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分析:前两句直接引用《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女子思念情人,此处借指对贤才的思念),“悠悠我心”强调牵挂之深;后四句引用《诗经·小雅·鹿鸣》(原写贵族宴请宾客的欢乐,此处比喻自己若得到贤才,将热情款待)。诗人用“比兴”——以“子衿”喻贤才,以“鹿鸣”喻招贤场景,含蓄表达对贤才的渴望:“你们(贤才)就像那青色的衣领,让我日夜思念;我像鹿群渴望艾蒿一样等待你们,若你们到来,我必以礼相待!”
第三层:功业未成的忧(统一天下的壮志)
诗句:“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分析:“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将贤才比作“明月”,可望不可即,突出求贤不得的惆怅;
“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以“乌鹊”比喻贤才(东汉末年人才流离失所,像乌鸦找不到栖息的树),暗含对贤才无处依托的同情,也表达自己愿做“大树”接纳他们的诚意;
“周公吐哺”:用周公“一饭三吐哺”(吃饭时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急于接待贤士)的典故,直接表明自己像周公一样礼贤下士,只为“天下归心”——让天下人才都来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大业!
教师总结:诗人的“忧”不是消极的叹息,而是“时不我待”的紧迫、“求贤若渴”的真诚、“天下未定”的责任——这种“忧”背后,是一个政治家的雄心与担当!
(四)品读:体会“建安风骨”与艺术手法
风格感知:提问:“这首诗给你怎样的整体感受?(悲凉/慷慨/忧伤/激昂)”(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四言诗语言简洁有力(如“对酒当歌”“天下归心”),情感虽含“忧”却充满进取精神(如“周公吐哺”的决心),体现了建安文学“慷慨悲凉、刚健有力”的风格(即“建安风骨”)。
手法赏析:回顾诗中运用的手法——
比兴:“朝露”喻人生,“明月”喻贤才,“乌鹊”喻流离的人才;
用典:引用《诗经》诗句、周公故事,含蓄典雅;
情感表达:层层递进(从个人忧思到天下抱负),由“忧”到“志”,升华主题。
(五)悟读:辩证思考与情感共鸣
提问:“有人认为曹操的‘忧’是‘野心家’的焦虑,也有人认为这是‘英雄’的担当。你怎么看?”(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引导:结合时代背景(东汉末年乱世,百姓需要统一),理解曹操的“忧”本质上是“想干事、能干事”的责任感——他的“求贤”是为了结束战乱,让百姓安居乐业。这种“忧”与“志”,正是建安文人“忧世”精神的体现。
(六)作业设计(分层可选)
基础题:背诵全诗,整理“譬”“掇”“匝”等文言字词的含义。
提升题:以“曹操的‘忧’”为主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赏析(提示: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忧”的内涵与表达效果)。
拓展题(选做):对比阅读曹操的《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说说两首诗中曹操的形象有何异同。
板书设计
短歌行
曹操
忧(核心)
↓
人生短暂→ 譬如朝露(比喻) → 紧迫感
贤才难得→ 子衿/鹿鸣(用典) → 渴慕情
功业未成→ 明月/乌鹊(比兴) + 周公(典故) → 天下志
风格:慷慨悲凉· 刚健有力(建安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