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2026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第6课 戊戌变法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事,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
【素养目标】
1.知道戊戌变法发生的时间、背景、内容和影响,了解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的表现。(时空观念)
2.认识到戊戌变法的思想启蒙作用和其对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历史解释)
3.感悟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仁人志士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不怕牺牲的反抗斗争精神。(家国情怀)
【重难点】
重点:了解公车上书、维新变法思想传播、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经过,。
难点: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
学习任务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阅读教材,自主预习】
阅读34—35页相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导向,明确重点】
1.拉开维新运动序幕的历史事件是公车上书,该事件发生在1895年春,领导者是康有为、梁启超等,核心诉求是拒和、迁都、变法。
2.康梁发起公社上书主张变法的外因是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和《马关条约》即将签订的消息传回国内,举国哗然,激起一片反对之声。
3.34页序言插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1888年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主张实行变法,这是因为19世纪八九十年代,以他为代表的一些知识分子认识到,单凭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已不足以救国,必须学习西方制度,开展维新变法,这也是1895年公车上书会爆发的内因。
【小试牛刀,当堂练习】
1.(2024·江苏无锡中考·10)《马关条约》签订消息传至北京,全国舆论哗然。康有为、梁启超联合 18 省在京会试举人上呈“万言书”,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轰动京城。这一事件史称
A.殿试献策 B.诏定国是 C.公车上书 D.策划勤王
【答案】C
【解析】题干中康有为、梁启超联合18省举人上书,因汉代以公家车马送应举之人赴京,后世遂以“公车”代指举人进京应试,故史称“公车上书”,故选C项;殿试是科举最终环节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而题干事件发生在举人会试期间,并非殿试阶段,排除A项;诏定国是是1898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开启戊戌变法,与题干1895年上书事件无关,排除B项;策划勤王指戊戌政变后康梁试图组织武力营救光绪帝,时间、性质均与题干事件不符,排除D项。
2.(2025·江西中考·8)图2反映的历史事件
图2
A.揭露了英法联军的侵略行为 B.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C.表达了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愿望 D.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答案】B
【解析】图2若反映的是公车上书,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消息传来,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一事件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故选B项;英法联军侵略体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等事件中,与公车上书无关,排除A项;公车上书的主要诉求是请求拒和、迁都、变法,农民要求得到土地与公车上书内容无关,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野心,和公车上书无关,排除D项。
3.(2023·甘肃金昌中考·10)徐中约在其《中国近代史》中写道:“1894年的那场‘成中国之巨祸’的大败,让学者、官员甚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这说明,“1894年的那场大败”
A.唤醒了国人挽救国家危亡的意识 B.引起了中国社会风俗发生新的变化
C.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旧式官僚体制 D.推动了社会文化的革新和思想解放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败给小日本极大地刺激了中国人民,唤醒了国人挽救国家危亡的意识,故选A项;引起中国社会风俗发生新变化的因素主要有西方的冲击和中国政治的变革、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等,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一场更彻底的变革”指的是政治层面改变封建专制制度的变革,而不是冲击传统的旧式官僚体制,排除C项;戊戌变法的确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文化的革新和思想解放,新文化运动更是极大地推动了社会文化的革新和思想解放,但“1894年的那场大败”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排除D项。
学习任务二、维新运动的开展
【阅读教材,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35页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任务。
【问题导向,明确重点】
1.公车上书,最终的结果是B.失败(A.成功 B.失败)
2.为什么说失败的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因为公车上书虽失败,但维新人士却散如满天星,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推动了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为后来的变法奠定了基础。
3.维新人士创办的报刊中,影响较大的有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1)上海《时务报》的主笔是梁启超,他在《变法通义》中认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表明,他认为变法最重要的措施是变官制,即进行制度变革,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变革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
(2)组织天津《国闻报》的是严复,他还是翻译家,翻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理论,号召变法图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
【小试牛刀,当堂练习】
4.(2023·四川自贡中考·6)《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出现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以康、梁为首的新兴民族资产阶级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见表)“新的高度”体现的是
人物 主要活动
康有为 发起“公车上书”,组织保国会
梁启超 《中外纪闻》《时务报》主笔
严复 翻译《天演论》,主持《国闻报》
A.宣传维新启蒙思想 B.推动民主共和传播
C.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 D.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答案】A
【解析】据“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公车上书”等可知,其主要和戊戌变法有关,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为代表的维新派通过《时务报》《国闻报》等阵地宣传维新启蒙思想,故选A项;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排除B项;1915年,陈独秀等掀起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大旗,排除C项;1919年,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排除D项。
5.(2024·江苏盐城中考·5) 梁启超在《变法通义》中指斥洋务派满足于练兵、制器、开工厂、修铁路等,“变法不知本原”。据此,梁启超主张
A.全盘否定洋务 B.推翻封建帝制 C.推行政治变革 D.进行文学革命
【答案】C
【解析】根据题目“‘变法不知本原’”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表明梁启超批判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技术,没有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1895 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 ,请求拒和、迁都、变法。梁启超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推行政治变革,故选C项;全盘否定洋务的说法过于绝对,梁启超只是指出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排除A项;梁启超主张君主立宪,不是推翻帝制,排除B项;进行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内容,与梁启超不符,排除D项。
6.(2022·宁夏中考·6)1898年,严复翻译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结合中国的时政分析,出版了《天演论》。该书宣传“物竞天择”的生物进化理论,将进化论的范围扩展到社会演变。严复旨在
A.阐述技术革新的迫切性 B.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C.鼓吹民主共和的必要性 D.强调民主科学的进步性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严复翻译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是在1898年,当时中国正值甲午战败,天朝的颜面尽失,国内有识之士都主张变法图强。梁启超、康有为先领导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后光绪阜帝采取康、梁建议在1898年实施戊戌变法。而严复在这时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也是在论证中国在面对外来的竞争时,需要顺应时,变革图存,B选项正确;技术革命是在洋务运动时期理论指导与题意不符,排除A选项;民族共和是孙中山的主张与题意不符,排除C选项;D项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口号与题意不符,排除D选项。
学习任务三、百日维新
【阅读教材,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36—37页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任务。
【问题导向,明确重点】
1.阅读36页两段正文,完成下列问题。
(1)百日维新开始的时间是1898年6月11日开始,标志是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但在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废除变法诏令,变法历时103天后失败,故称百日维新。因为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所以其又称为戊戌变法。
(2)戊戌变法的契机是民族危机的加剧,具体表现为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因此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不甘作亡国之君”的光绪皇帝才决定变法。
(3)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利益,本质原因还是中国的封建专制势力太强且握有实权,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足,维新派力量相对弱小,没有掌握实权,又缺乏必要的政治经验。
2.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有:
(1)政治上,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士民上书言事,这严重损害了顽固派利益。
(2)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业、工业、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这是最能体现其资产阶级变法性质的措施。
(3)教育上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创办京师大学堂,变法失败后,此学堂得以保留,后改名为北京大学。
(4)军事上,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3.AI助学:完成36页想一想,选择感兴趣的变法措施,谈谈你的认识,可以借助AI哟。
参考示例:
我准备这样问AI: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有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的措施。以初中生的角度出发,选择初中生感兴趣的变法措施,谈谈认识。
AI给我的回答是:从初中生视角看,百日维新里最有意思、也和我们学习生活最相关的,是教育改革措施,这些变化放在当时特别“新潮”,和我们现在的学习也能找到共鸣。
1. 废除“死记硬背”的科举考试内容
以前的科举要背很多难懂的古文、写固定格式的文章(八股文),哪怕对农业、科技一窍不通也能考中。维新派觉得这没用,主张考试要考实用的知识,比如历史、地理、数学甚至西方科技。这就像我们现在不仅学语文,还要学数学、物理、生物一样,都是为了掌握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而不是只啃老书本。
2. 创办新式学堂,还鼓励办“私学”
维新派建了像“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这样的新学校,这些学校不只是教古文,还会讲西方的科学知识、外语,甚至有实验课。这和我们现在的学校特别像——有不同学科的老师,能在实验室做小实验,还能学英语。而且他们还鼓励大家自己办学校,就像现在有不同类型的学校供选择,让更多人有机会学新知识。
3. 翻译西方书籍,让大家看“课外书”开眼界
那时候很多西方的科学书、故事书没翻译过来,维新派就组织人翻译这些书,还建图书馆让大家借阅。这就像我们现在读科普书、外国名著一样,能知道除了课本之外,世界上还有很多新鲜的知识,比如别人是怎么搞发明、怎么了解大自然的,帮我们打开眼界。
这些措施在当时特别大胆,就像给沉闷的教育“松了绑”,虽然百日维新最后失败了,但它让更多人意识到:学习不只是死记硬背,更要学有用的、能让国家变强大的知识。这和我们现在强调“全面发展”“学以致用”的想法很像,也让我们明白,教育一直在跟着时代进步,我们现在能学这么多丰富的知识,其实也是站在过去改革的基础上呀。
4.研读37页正文,结合本课内容,完成课后活动1和2,说说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结合课后活动2的观点,试着客观评价戊戌变法。
(1)戊戌变法前,维新人士创办报刊,传播维新思想,使更多仁人志士关心国家命运。这表明它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2)戊戌变法鼓励私人办厂,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这表明它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3)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和《时务报》《国闻报》的刊行,对近代教育和报刊事业的发展也产生长远影响。
(4)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等6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36页学史崇德展现了谭嗣同矢志为变法献身的精神,激励更多后来者继续探索救国之路。
由此可总结得出:戊戌变法是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他主张向西方学习,虽然作为政治变法失败了,但依然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对近代教育和报刊事业的发展也产生了长远影响。
5.AI助学:试着借助AI,运用唯物史观,说明戊戌变法为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参考示例:
我准备这样问AI:从百日维新的经济角度,以唯物史观的角度向初中生分析一下,说明戊戌变法为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AI给我的回答是:用唯物史观看(简单说就是“看帮谁发展、维护谁的利益”),百日维新的经济措施,核心是帮“资产阶级”(比如工厂老板、商人)发展,这就体现了它的资产阶级变法性质,初中生能从3点看懂:
1. 允许私人开工厂:以前清朝不让私人随便办工厂(比如织布、采矿),只有官府能做。维新派说“私人可以开工厂”,就像给想创业的商人松了绑——他们能自己赚钱、扩大生产,这正是资产阶级最想要的。
2. 修铁路、改财政:维新派要修铁路、规范税收,就像现在修公路、让交税更公平。铁路能让工厂的货更快运去卖,规范税收能避免商人被贪官压榨,这些都是在帮资产阶级降低做生意的成本,让他们赚更多钱。
3. 争取公平通商:当时外国商人交税少,中国商人税重,根本竞争不过。维新派想和外国协商关税,让双方交税差不多,帮中国商人公平竞争——这也是资产阶级需要的保护。
唯物史观认为,看变革性质,就看它帮哪个阶级。百日维新的经济措施全是帮资产阶级发展,所以最能体现它的资产阶级性质。
【小试牛刀,当堂练习】
7.(2024·宁夏中考·4)1895年2月以来,严复在天津《直报》上连续发文,呼吁变法刻不容缓;4月,广东、湖北举人数百名上书,要求变法,各省举人相继跟进;6月,巡抚陶模提出了十三点变法建议;就连被称作“老顽固”的大学士徐桐也上奏对闲员“痛加删汰”。这表明当时
A.变法诉求日趋强烈 B.革命形势逐渐成熟
C.阶级矛盾渐趋激化 D.革命思想逐步形成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结束,《马关条约》签订,维新派严复呼吁变法,举人上书要求变法,高级官员和部分顽固派都提出要变法,这体现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都提出变法主张,变法诉求日趋强烈,故选A项;革命形势逐渐成熟说法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后,变法成为潮流,革命形势尚未成熟,排除B项;当时中国的阶级矛盾主要体现在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方面,而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与中国的民族矛盾渐趋激化,排除C项;革命思想逐步形成的标志是三民主义的出现,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8.(2022·云南昆明中考·8)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一批读书人逐渐认识到,唯有实行变法才能救亡图存。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又被称为
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 D.“百日维新”
【答案】D
【解析】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随后发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革为“戊戌变法”。由于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利益,受到了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称为“百日维新”。故选D项;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是清末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是1851——1864年农民发动的最大规模的反抗清朝统治的农民起义,是中国农民起义的最高峰。排除C项。
9.1898年,光绪帝曾经颁发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例如奖励工商,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等。由此可知他想要
A.发展资本主义 B.开放言论 C.废除八股 D.裁撤冗官冗员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奖励工商,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对中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起着最为直接作用,故选A项;开放言论,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与发展资本主义愿望不符,排除B项;废除八股,属于教育方面改革措施,与发展资本主义愿望不符,排除C项;裁撤冗官冗员属于政治改革,与发展资本主义愿望不符,排除D项。
10.(2023·湖南岳阳中考·11)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折。与下图中“初步发展”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新文化运动
【答案】B
【解析】据图示“初步发展的时间是1895—1912年”可知,其主要和戊戌变法有关,在变法中维新派倡导学习西方先进制度,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推动了晚晴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洋务运动属于图示中的兴起阶段,排除A项;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爆发于1914—1918年,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排除D项。
11.(2023·四川攀枝花中考·7)戊戌变法期间,军机大臣们在为光绪帝草拟的变法诏令中,往往偷梁换柱,变换其内容;还有些官僚,对于变法诏令说“看不懂”“没办过”,拒不执行。由此可知
A.顽固势力阻挠变法 B.维新力量发展迅速
C.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D.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军机大臣们在......变法诏令中......偷梁换柱”与“有些官僚.....拒不执行”可知,题干反映了戊戌变法时期顽固势力的官僚利用各种手段或借口故意阻挠变法的推行,故选A项;材料体现不出维新力量发展迅速的信息,仅体现出变法被阻挠,排除B项;武昌起义爆发后,加速了清朝统治土崩瓦解的步伐,而材料中并未体现清朝统治瓦解,排除C项;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12.(2021·江苏宿迁中考·5)赫德于1898年10月24日在《致马士函》中说:“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赫德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B.维新派政治经验不足且急于求成
C.顽固守旧势力过于强大 D.将变法的希望寄托在光绪帝身上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分析可知:赫德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根据材料“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分析可知:赫德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康有为和其他人等急于求成。故选项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关于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顽固守旧势力过于强大”的内容,故选项AC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维新派的自身原因,且材料认为“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没有关于“将变法的希望寄托在光绪帝身上”的内容。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13.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指戊戌变法运动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C.改革了君主专制政体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指出戊戌变法作为政治运动失败,但在社会文化层面取得成功,结合史实可知,维新派创办《时务报》等报刊宣传变法思想,开设新式学堂培养人才,提倡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促使知识分子开始冲破封建思想束缚,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故选B项;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戊戌变法失败后《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排除A项;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但变法措施仅涉及裁撤冗官、允许官民上书等,未改变君主专制政体,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猛烈抨击旧道德和儒家思想,才动摇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排除D项。
14.“如果没有这场洗礼,那么,五年之后中国近代第一部学制系统的颁布和七年之后科举制度的最终被废除,可以肯定地说,不知要推迟多少年。”这表明戊戌变法
A.促进了资产阶级的产生 B.革除了中国社会的弊端
C.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变革
【答案】D
【解析】据材料“近代第一部学制”“科举制度的最终被废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文教方面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故选D项;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并出现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材料未提及资产阶级,排除A项;戊戌变法失败了,所有变法措施被废除,并未起到革除社会弊端的作用,排除B项;戊戌变法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且材料未提及思想启蒙,强调的是对教育的影响,排除C项。
15.(2024·四川眉山中考·5)清末,梁启超首先提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到民国初年,各种以“中华”命名的组织和机构蓬勃兴起,如“中华革命党”“中华银行”等。这一现象
A.否定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B.有利于维新变法思想传播
C.体现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 D.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清末,梁启超首先提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中华银行’等”可知,清末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助于提升民族认同感,民国初年,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中华”这一概念逐步推广,体现了民族认同感加强,同时反映了我国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故选C项;传统观念中强调华夷之辨,但材料强调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推广,并未说明对传统的华夷观念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信息还涉及民国时期“中华”概念的传播,这一时期维新变法早已结束,排除B项;民主革命强调推翻封建帝制,“中华民族”更强调反抗帝国主义,两者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2026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第6课 戊戌变法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事,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
【素养目标】
1.知道戊戌变法发生的时间、背景、内容和影响,了解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的表现。(时空观念)
2.认识到戊戌变法的思想启蒙作用和其对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历史解释)
3.感悟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仁人志士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不怕牺牲的反抗斗争精神。(家国情怀)
【重难点】
重点:了解公车上书、维新变法思想传播、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经过,。
难点: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
学习任务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阅读教材,自主预习】
阅读34—35页相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导向,明确重点】
1.拉开维新运动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该事件发生在 年春,领导者是康有为、 等,核心诉求是拒和、迁都、 。
2.康梁发起公社上书主张变法的外因是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和《 条约》即将签订的消息传回国内,举国哗然,激起一片反对之声。
3.34页序言插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年康有为上书 皇帝,主张实行变法,这是因为19世纪 年代,以他为代表的一些知识分子认识到,单凭洋务派学习西方 已不足以救国,必须学习西方 ,开展维新变法,这也是1895年公车上书会爆发的内因。
【小试牛刀,当堂练习】
1.(2024·江苏无锡中考·10)《马关条约》签订消息传至北京,全国舆论哗然。康有为、梁启超联合 18 省在京会试举人上呈“万言书”,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轰动京城。这一事件史称
A.殿试献策 B.诏定国是 C.公车上书 D.策划勤王
2.(2025·江西中考·8)图2反映的历史事件
图2
A.揭露了英法联军的侵略行为 B.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C.表达了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愿望 D.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3.(2023·甘肃金昌中考·10)徐中约在其《中国近代史》中写道:“1894年的那场‘成中国之巨祸’的大败,让学者、官员甚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这说明,“1894年的那场大败”
A.唤醒了国人挽救国家危亡的意识 B.引起了中国社会风俗发生新的变化
C.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旧式官僚体制 D.推动了社会文化的革新和思想解放
学习任务二、维新运动的开展
【阅读教材,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35页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任务。
【问题导向,明确重点】
1.公车上书,最终的结果是 (A.成功 B.失败)
2.为什么说失败的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因为公车上书虽失败,但维新人士却散如满天星,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 ,推动了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为后来的变法奠定了基础。
3.维新人士创办的报刊中,影响较大的有上海的《 报》和天津的《 报》。
(1)上海《时务报》的主笔是 ,他在《变法通义》中认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表明,他认为变法最重要的措施是变 ,即进行制度变革,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变革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
(2)组织天津《国闻报》的是 ,他还是翻译家,翻译《 》,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理论,号召变法图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
【小试牛刀,当堂练习】
4.(2023·四川自贡中考·6)《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出现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以康、梁为首的新兴民族资产阶级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见表)“新的高度”体现的是
人物 主要活动
康有为 发起“公车上书”,组织保国会
梁启超 《中外纪闻》《时务报》主笔
严复 翻译《天演论》,主持《国闻报》
A.宣传维新启蒙思想 B.推动民主共和传播
C.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 D.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5.(2024·江苏盐城中考·5) 梁启超在《变法通义》中指斥洋务派满足于练兵、制器、开工厂、修铁路等,“变法不知本原”。据此,梁启超主张
A.全盘否定洋务 B.推翻封建帝制 C.推行政治变革 D.进行文学革命
6.(2022·宁夏中考·6)1898年,严复翻译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结合中国的时政分析,出版了《天演论》。该书宣传“物竞天择”的生物进化理论,将进化论的范围扩展到社会演变。严复旨在
A.阐述技术革新的迫切性 B.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C.鼓吹民主共和的必要性 D.强调民主科学的进步性
学习任务三、百日维新
【阅读教材,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36—37页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任务。
【问题导向,明确重点】
1.阅读36页两段正文,完成下列问题。
(1)百日维新开始的时间是 年6月11日开始,标志是光绪皇帝颁布“ ”诏书,宣布实行变法。但在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废除变法诏令,变法历时 天后失败,故称百日维新。因为1898年是农历 年,所以其又称为戊戌变法。
(2)戊戌变法的契机是民族危机的加剧,具体表现为 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因此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不甘作亡国之君”的 皇帝才决定变法。
(3)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变法触犯了以 为首的顽固派利益,本质原因还是中国的封建专制势力太强且握有实权,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足,维新派力量相对弱小,没有掌握实权,又缺乏必要的政治经验。
2.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有:
(1)政治上,裁撤 ,允许士民上书言事,这严重损害了顽固派利益。
(2)经济上,鼓励私人 ,发展农业、 业、 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这是最能体现其资产阶级变法性质的措施。
(3)教育上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创办 ,变法失败后,此学堂得以保留,后改名为
大学。
(4)军事上,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3.AI助学:完成36页想一想,选择感兴趣的变法措施,谈谈你的认识,可以借助AI哟。
参考示例:
我准备这样问AI: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有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的措施。以初中生的角度出发,选择初中生感兴趣的变法措施,谈谈认识。
AI给我的回答是:从初中生视角看,百日维新里最有意思、也和我们学习生活最相关的,是教育改革措施,这些变化放在当时特别“新潮”,和我们现在的学习也能找到共鸣。
1. 废除“死记硬背”的科举考试内容
以前的科举要背很多难懂的古文、写固定格式的文章(八股文),哪怕对农业、科技一窍不通也能考中。维新派觉得这没用,主张考试要考实用的知识,比如历史、地理、数学甚至西方科技。这就像我们现在不仅学语文,还要学数学、物理、生物一样,都是为了掌握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而不是只啃老书本。
2. 创办新式学堂,还鼓励办“私学”
维新派建了像“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这样的新学校,这些学校不只是教古文,还会讲西方的科学知识、外语,甚至有实验课。这和我们现在的学校特别像——有不同学科的老师,能在实验室做小实验,还能学英语。而且他们还鼓励大家自己办学校,就像现在有不同类型的学校供选择,让更多人有机会学新知识。
3. 翻译西方书籍,让大家看“课外书”开眼界
那时候很多西方的科学书、故事书没翻译过来,维新派就组织人翻译这些书,还建图书馆让大家借阅。这就像我们现在读科普书、外国名著一样,能知道除了课本之外,世界上还有很多新鲜的知识,比如别人是怎么搞发明、怎么了解大自然的,帮我们打开眼界。
这些措施在当时特别大胆,就像给沉闷的教育“松了绑”,虽然百日维新最后失败了,但它让更多人意识到:学习不只是死记硬背,更要学有用的、能让国家变强大的知识。这和我们现在强调“全面发展”“学以致用”的想法很像,也让我们明白,教育一直在跟着时代进步,我们现在能学这么多丰富的知识,其实也是站在过去改革的基础上呀。
4.研读37页正文,结合本课内容,完成课后活动1和2,说说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结合课后活动2的观点,试着客观评价戊戌变法。
(1)戊戌变法前,维新人士创办报刊,传播维新思想,使更多仁人志士关心国家命运。这表明它是中国近代第一次 运动,促进了思想启蒙和 意识的觉醒。
(2)戊戌变法鼓励私人办厂,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这表明它是一次 运动。
(3)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和《时务报》《国闻报》的刊行,对近代 和 事业的发展也产生长远影响。
(4)戊戌变法失败后, 、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等6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36页学史崇德展现了谭嗣同 的精神,激励更多后来者继续探索救国之路。
由此可总结得出:戊戌变法是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他主张向西方学习,虽然作为政治变法失败了,但依然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对近代教育和报刊事业的发展也产生了长远影响。
5.AI助学:试着借助AI,运用唯物史观,说明戊戌变法为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参考示例:
我准备这样问AI:从百日维新的经济角度,以唯物史观的角度向初中生分析一下,说明戊戌变法为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AI给我的回答是:用唯物史观看(简单说就是“看帮谁发展、维护谁的利益”),百日维新的经济措施,核心是帮“资产阶级”(比如工厂老板、商人)发展,这就体现了它的资产阶级变法性质,初中生能从3点看懂:
1. 允许私人开工厂:以前清朝不让私人随便办工厂(比如织布、采矿),只有官府能做。维新派说“私人可以开工厂”,就像给想创业的商人松了绑——他们能自己赚钱、扩大生产,这正是资产阶级最想要的。
2. 修铁路、改财政:维新派要修铁路、规范税收,就像现在修公路、让交税更公平。铁路能让工厂的货更快运去卖,规范税收能避免商人被贪官压榨,这些都是在帮资产阶级降低做生意的成本,让他们赚更多钱。
3. 争取公平通商:当时外国商人交税少,中国商人税重,根本竞争不过。维新派想和外国协商关税,让双方交税差不多,帮中国商人公平竞争——这也是资产阶级需要的保护。
唯物史观认为,看变革性质,就看它帮哪个阶级。百日维新的经济措施全是帮资产阶级发展,所以最能体现它的资产阶级性质。
【小试牛刀,当堂练习】
7.(2024·宁夏中考·4)1895年2月以来,严复在天津《直报》上连续发文,呼吁变法刻不容缓;4月,广东、湖北举人数百名上书,要求变法,各省举人相继跟进;6月,巡抚陶模提出了十三点变法建议;就连被称作“老顽固”的大学士徐桐也上奏对闲员“痛加删汰”。这表明当时
A.变法诉求日趋强烈 B.革命形势逐渐成熟
C.阶级矛盾渐趋激化 D.革命思想逐步形成
8.(2022·云南昆明中考·8)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一批读书人逐渐认识到,唯有实行变法才能救亡图存。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又被称为
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 D.“百日维新”
9.1898年,光绪帝曾经颁发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例如奖励工商,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等。由此可知他想要
A.发展资本主义 B.开放言论 C.废除八股 D.裁撤冗官冗员
10.(2023·湖南岳阳中考·11)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折。与下图中“初步发展”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新文化运动
11.(2023·四川攀枝花中考·7)戊戌变法期间,军机大臣们在为光绪帝草拟的变法诏令中,往往偷梁换柱,变换其内容;还有些官僚,对于变法诏令说“看不懂”“没办过”,拒不执行。由此可知
A.顽固势力阻挠变法 B.维新力量发展迅速
C.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D.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2.(2021·江苏宿迁中考·5)赫德于1898年10月24日在《致马士函》中说:“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赫德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B.维新派政治经验不足且急于求成
C.顽固守旧势力过于强大 D.将变法的希望寄托在光绪帝身上
13.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指戊戌变法运动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C.改革了君主专制政体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14.“如果没有这场洗礼,那么,五年之后中国近代第一部学制系统的颁布和七年之后科举制度的最终被废除,可以肯定地说,不知要推迟多少年。”这表明戊戌变法
A.促进了资产阶级的产生 B.革除了中国社会的弊端
C.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变革
15.(2024·四川眉山中考·5)清末,梁启超首先提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到民国初年,各种以“中华”命名的组织和机构蓬勃兴起,如“中华革命党”“中华银行”等。这一现象
A.否定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B.有利于维新变法思想传播
C.体现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 D.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2025—2026 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第 6 课 戊戌变法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事,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
【素养目标】
1.知道戊戌变法发生的时间、背景、内容和影响,了解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的表现。(时空观念)
2.认识到戊戌变法的思想启蒙作用和其对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历史解释)
3.感悟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仁人志士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不怕牺牲的反抗斗争精神。(家国
情怀)
【重难点】
重点:了解公车上书、维新变法思想传播、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经过,。
难点: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
学习任务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阅读教材,自主预习】
阅读 34—35 页相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导向,明确重点】
1.拉开维新运动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该事件发生在 年春,领导者是康有为、 等,
核心诉求是拒和、迁都、 。
2.康梁发起公社上书主张变法的外因是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和《 条约》即将签订的消息传回国内,
举国哗然,激起一片反对之声。
3.34 页序言插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年康有为上书 皇帝,主张实行变法,这是因为 19 世
纪 年代,以他为代表的一些知识分子认识到,单凭洋务派学习西方 已不足以救国,必须
学习西方 ,开展维新变法,这也是 1895 年公车上书会爆发的内因。
【小试牛刀,当堂练习】
1.(2024·江苏无锡中考·10)《马关条约》签订消息传至北京,全国舆论哗然。康有为、梁启超联合 18
省在京会试举人上呈“万言书”,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轰动京城。这一事件史称
A.殿试献策 B. 诏定国是 C.公车上书 D.策划勤王
第 1 页 共 7 页
2.(2025·江西中考·8)图 2 反映的历史事件
图 2
A.揭露了英法联军的侵略行为 B.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C.表达了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愿望 D.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3.(2023·甘肃金昌中考·10)徐中约在其《中国近代史》中写道:“1894 年的那场‘成中国之巨祸’
的大败,让学者、官员甚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这说明,“1894 年的
那场大败”
A.唤醒了国人挽救国家危亡的意识 B.引起了中国社会风俗发生新的变化
C.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旧式官僚体制 D.推动了社会文化的革新和思想解放
学习任务二、维新运动的开展
【阅读教材,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 35 页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任务。
【问题导向,明确重点】
1.公车上书,最终的结果是 (A.成功 B.失败)
2.为什么说失败的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因为公车上书虽失败,但维新人士却散如满天星,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 ,推动了维新思想的
广泛传播,为后来的变法奠定了基础。
3.维新人士创办的报刊中,影响较大的有上海的《 报》和天津的《 报》。
(1)上海《时务报》的主笔是 ,他在《变法通义》中认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一切
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表明,他认为变法最重要的措施是变 ,即进行制度变革,学习西方资本
主义制度,变革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
(2)组织天津《国闻报》的是 ,他还是翻译家,翻译《 》,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
第 2 页 共 7 页
存的进化理论,号召变法图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
【小试牛刀,当堂练习】
4.(2023·四川自贡中考·6)《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出现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
以康、梁为首的新兴民族资产阶级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见表)“新的高度”体现的是
人物 主要活动
康有为 发起“公车上书”,组织保国会
梁启超 《中外纪闻》《时务报》主笔
严复 翻译《天演论》,主持《国闻报》
A.宣传维新启蒙思想 B.推动民主共和传播
C.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 D.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5.(2024·江苏盐城中考·5) 梁启超在《变法通义》中指斥洋务派满足于练兵、制器、开工厂、修铁路
等,“变法不知本原”。据此,梁启超主张
A.全盘否定洋务 B. 推翻封建帝制 C.推行政治变革 D.进行文学革命
6.(2022·宁夏中考·6)1898 年,严复翻译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结合中国的时政分析,出版了《天
演论》。该书宣传“物竞天择”的生物进化理论,将进化论的范围扩展到社会演变。严复旨在
A.阐述技术革新的迫切性 B.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C.鼓吹民主共和的必要性 D.强调民主科学的进步性
学习任务三、百日维新
【阅读教材,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 36—37 页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任务。
【问题导向,明确重点】
1.阅读 36 页两段正文,完成下列问题。
(1)百日维新开始的时间是 年 6 月 11 日开始,标志是光绪皇帝颁布“ ”诏书,
宣布实行变法。但在 9 月 21 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废除变法诏令,变法历时 天后失败,故称百
日维新。因为 1898 年是农历 年,所以其又称为戊戌变法。
(2)戊戌变法的契机是民族危机的加剧,具体表现为 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列强,掀起瓜分中
国狂潮,因此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不甘作亡国之君”的 皇帝才决定变法。
(3)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变法触犯了以 为首的顽固派利益,本质原因还是中国的封建
专制势力太强且握有实权,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足,维新派力量相对弱小,没有掌握实权,又缺乏必要的
第 3 页 共 7 页
政治经验。
2.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有:
(1)政治上,裁撤 ,允许士民上书言事,这严重损害了顽固派利益。
(2)经济上,鼓励私人 ,发展农业、 业、 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
预算,这是最能体现其资产阶级变法性质的措施。
(3)教育上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创办 ,变法失败后,此学堂得以保留,后改名为
大学。
(4)军事上,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3.AI 助学:完成 36 页想一想,选择感兴趣的变法措施,谈谈你的认识,可以借助 AI 哟。
参考示例:
我准备这样问 AI: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有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的措施。以初中生的角度出
发,选择初中生感兴趣的变法措施,谈谈认识。
AI 给我的回答是:从初中生视角看,百日维新里最有意思、也和我们学习生活最相关的,是教育改革
措施,这些变化放在当时特别“新潮”,和我们现在的学习也能找到共鸣。
1. 废除“死记硬背”的科举考试内容
以前的科举要背很多难懂的古文、写固定格式的文章(八股文),哪怕对农业、科技一窍不通也能考
中。维新派觉得这没用,主张考试要考实用的知识,比如历史、地理、数学甚至西方科技。这就像我们现
在不仅学语文,还要学数学、物理、生物一样,都是为了掌握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而不是只啃老书本。
2. 创办新式学堂,还鼓励办“私学”
维新派建了像“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这样的新学校,这些学校不只是教古文,还会讲西
方的科学知识、外语,甚至有实验课。这和我们现在的学校特别像——有不同学科的老师,能在实验室做
小实验,还能学英语。而且他们还鼓励大家自己办学校,就像现在有不同类型的学校供选择,让更多人有
机会学新知识。
3. 翻译西方书籍,让大家看“课外书”开眼界
那时候很多西方的科学书、故事书没翻译过来,维新派就组织人翻译这些书,还建图书馆让大家借阅。
这就像我们现在读科普书、外国名著一样,能知道除了课本之外,世界上还有很多新鲜的知识,比如别人
是怎么搞发明、怎么了解大自然的,帮我们打开眼界。
这些措施在当时特别大胆,就像给沉闷的教育“松了绑”,虽然百日维新最后失败了,但它让更多人
意识到:学习不只是死记硬背,更要学有用的、能让国家变强大的知识。这和我们现在强调“全面发展”
“学以致用”的想法很像,也让我们明白,教育一直在跟着时代进步,我们现在能学这么多丰富的知识,
第 4 页 共 7 页
其实也是站在过去改革的基础上呀。
4.研读 37 页正文,结合本课内容,完成课后活动 1 和 2,说说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结合课后活动 2 的观点,试着客观评价戊戌变法。
(1)戊戌变法前,维新人士创办报刊,传播维新思想,使更多仁人志士关心国家命运。这表明它是中
国近代第一次 运动,促进了思想启蒙和 意识的觉醒。
(2)戊戌变法鼓励私人办厂,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这表明它是一次 运动。
(3)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和《时务报》《国闻报》的刊行,对近代 和 事业的发展也产生长
远影响。
(4)戊戌变法失败后, 、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等 6 人被捕遇害,史称
戊戌六君子。36 页学史崇德展现了谭嗣同 的精神,激励更多后来者继续探索救国之路。
由此可总结得出:戊戌变法是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
想解放运动,也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他主张向西方学习,虽然作为政治变法失败了,但依然对近代中国
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对近代教育和报刊事业的发展也产生了长远影
响。
5.AI 助学:试着借助 AI,运用唯物史观,说明戊戌变法为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参考示例:
我准备这样问 AI:从百日维新的经济角度,以唯物史观的角度向初中生分析一下,说明戊戌变法为何
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AI 给我的回答是:用唯物史观看(简单说就是“看帮谁发展、维护谁的利益”),百日维新的经济措
施,核心是帮“资产阶级”(比如工厂老板、商人)发展,这就体现了它的资产阶级变法性质,初中生能
从 3 点看懂:
1. 允许私人开工厂:以前清朝不让私人随便办工厂(比如织布、采矿),只有官府能做。维新派说“私
人可以开工厂”,就像给想创业的商人松了绑——他们能自己赚钱、扩大生产,这正是资产阶级最想要的。
2. 修铁路、改财政:维新派要修铁路、规范税收,就像现在修公路、让交税更公平。铁路能让工厂的
货更快运去卖,规范税收能避免商人被贪官压榨,这些都是在帮资产阶级降低做生意的成本,让他们赚更
多钱。
3. 争取公平通商:当时外国商人交税少,中国商人税重,根本竞争不过。维新派想和外国协商关税,
让双方交税差不多,帮中国商人公平竞争——这也是资产阶级需要的保护。
唯物史观认为,看变革性质,就看它帮哪个阶级。百日维新的经济措施全是帮资产阶级发展,所以最
能体现它的资产阶级性质。
第 5 页 共 7 页
【小试牛刀,当堂练习】
7.(2024·宁夏中考·4)1895 年 2 月以来,严复在天津《直报》上连续发文,呼吁变法刻不容缓;4 月,
广东、湖北举人数百名上书,要求变法,各省举人相继跟进;6 月,巡抚陶模提出了十三点变法建议;
就连被称作“老顽固”的大学士徐桐也上奏对闲员“痛加删汰”。这表明当时
A.变法诉求日趋强烈 B.革命形势逐渐成熟
C.阶级矛盾渐趋激化 D.革命思想逐步形成
8.(2022·云南昆明中考·8)19 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一批读书人逐渐认识到,唯有实行
变法才能救亡图存。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绪帝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
诏书,宣布实行变法。这次变法历时 103 天,又被称为
A.洋务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 D. “百日维新”
9.1898 年,光绪帝曾经颁发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例如奖励工商,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等。由此可知他想要
A.发展资本主义 B. 开放言论 C.废除八股 D.裁撤冗官冗员
10.(2023·湖南岳阳中考·11)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折。与下图中“初步发展”直接相关的历
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新文化运动
11.(2023·四川攀枝花中考·7)戊戌变法期间,军机大臣们在为光绪帝草拟的变法诏令中,往往偷梁换
柱,变换其内容;还有些官僚,对于变法诏令说“看不懂”“没办过”,拒不执行。由此可知
A.顽固势力阻挠变法 B.维新力量发展迅速
C.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D.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2.(2021·江苏宿迁中考·5)赫德于 1898 年 10 月 24 日在《致马士函》中说:“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
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
第 6 页 共 7 页
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赫德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
要原因是
A.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B.维新派政治经验不足且急于求成
C.顽固守旧势力过于强大 D.将变法的希望寄托在光绪帝身上
13.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
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指戊戌变法运动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C.改革了君主专制政体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14.“如果没有这场洗礼,那么,五年之后中国近代第一部学制系统的颁布和七年之后科举制度的最终被
废除,可以肯定地说,不知要推迟多少年。”这表明戊戌变法
A.促进了资产阶级的产生 B.革除了中国社会的弊端
C.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变革
15.(2024·四川眉山中考·5)清末,梁启超首先提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到民国初年,各种以“中
华”命名的组织和机构蓬勃兴起,如“中华革命党”“中华银行”等。这一现象
A.否定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B.有利于维新变法思想传播
C.体现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 D.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第 7 页 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