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9张PPT。2.1.1 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2.1.1 │ 三维目标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
理解根式、分数指数幂的概念,进而学习指数幂的性质.掌握分数指数幂和根式之间的互化,掌握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2.1.1 │ 三维目标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与初中所学的知识(平方根、立方根)进行类比,得出n次方根的概念,进而学习根式的性质;通过与初中所学的知识进行类比,得出分数指数幂的概念和指数幂的性质.2.1.1 │ 三维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运算训练,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简捷美和统一美.2.1.1 │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重点]
根式、分数指数幂的概念及运算性质.
[难点]
运用分数指数幂运算性质化简求值. 2.1.1 │ 教学建议 分数指数幂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所在.建议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反复理解有理数指数幂的意义,分数指数幂不同于因式的乘积,而是根式的一种新写法,教学中可以通过根式和分数指数幂的互化来巩固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关于负分数指数幂和有理数指数幂的意义可以在正分数指数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得出.教学建议2.1.1 │ 教学建议 正分数指数幂、负分数指数幂以及根式定义:(1)必须抓好定义中的底数a>0,并解释清楚a为什么必须大于0,并不是所有的a<0都无意义,不要使学生进入一个误区,误认为a<0时以上定义均无意义.(2)根式的概念是教学的难点,在教材的基础上,可以再举几个实例加深理解,n次方根的性质实质是平方根、立方根性质的推广,教学时可以以平方根、立方根为基础加以说明.(3)使学生明确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分数指数幂与根式只是形式不同,它们之间是可以互化的.2.1.1 │ 新课导入新课导入2.1.1 │ 新课导入2.1.1 │ 预习探究预习探究a的n次方根 一个正数 负数 n为正偶数 一个负数 2.1.1 │ 预习探究 2.1.1 │ 预习探究奇 2.1.1 │ 预习探究(2) 根式一定是无理式吗?
——————————————————————————————————————————————
2.1.1 │ 预习探究0没有意义 2.1.1 │ 预习探究2.1.1 │ 预习探究2.1.1 │ 预习探究2.1.1 │ 备课素材备课素材2.1.1 │ 备课素材2.1.1 │ 备课素材考点类析2.1.1 │ 考点类析
8-82.1.1 │ 考点类析 2.1.1 │ 考点类析 2.1.1 │ 考点类析 2.1.1 │ 考点类析 2.1.1 │ 考点类析 2.1.1 │ 考点类析 2.1.1 │ 考点类析 解:将根式化为分数指数幂,小数化为分数,再按照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化简.2.1.1 │ 考点类析 2.1.1 │ 考点类析 2.1.1 │ 考点类析 100 2.1.1 │ 考点类析 2.1.1 │ 考点类析 2.1.1 │ 考点类析 2.1.1 │ 考点类析 7 472.1.1 │ 考点类析 2.1.1 │ 考点类析 2.1.1 │ 考点类析 2.1.1 │ 考点类析 2.1.1 │ 考点类析 2.1.1 │ 考点类析 2.1.1 │备课素材 备课素材 2.1.1 │备课素材 2.1.1 │ 当堂自测 当堂自测2.1.1 │ 当堂自测 2.1.1 │ 当堂自测 2.1.1 │ 当堂自测 [答案] A 2.1.1 │ 当堂自测 A2.1.1 │ 当堂自测 2.1.1 │ 备课素材备课素材课件43张PPT。2.1.2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第1课时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一)2.1.2 │ 三维目标三维目标2.1.2 │ 三维目标2.1.2 │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2.1.2 │ 教学建议教学建议2.1.2 │ 新课导入新课导入2.1.2 │ 新课导入2.1.2 │ 预习探究预习探究2.1.2 │ 预习探究2.1.2 │ 预习探究2.1.2 │ 预习探究2.1.2 │ 预习探究2.1.2 │ 预习探究由大变小 2.1.2 │ 预习探究2.1.2 │ 备课素材备课素材2.1.2 │ 备课素材考点类析2.1.2 │ 考点类析 22.1.2 │ 考点类析 2.1.2 │ 考点类析 2.1.2 │ 考点类析 < < < > 2.1.2 │ 考点类析 2.1.2 │ 考点类析 2.1.2 │ 考点类析 [答案] D m < 2.1.2 │ 预习探究2.1.2 │ 预习探究2.1.2 │ 备课素材备课素材2.1.2 │ 备课素材2.1.2 │ 考点类析考点类析[0,+∞) 2.1.2 │ 考点类析2.1.2 │ 考点类析2.1.2 │ 考点类析2.1.2 │ 考点类析[0,+∞) (-∞,+∞) 2.1.2 │ 考点类析2.1.2 │ 考点类析2.1.2 │ 考点类析[答案] D 2.1.2 │ 考点类析2.1.2 │ 考点类析2.1.2 │ 考点类析2.1.2 │ 考点类析2.1.2 │ 考点类析2.1.2 │ 考点类析2.1.2 │ 考点类析2.1.2 │ 考点类析2.1.2 │ 考点类析2.1.2 │ 考点类析2.1.2 │ 考点类析2.1.2 │ 考点类析2.1.2 │ 备课素材备课素材2.1.2 │ 备课素材2.1.2 │ 备课素材2.1.2 │ 备课素材2.1.2 │ 备课素材当堂自测2.1.2 │ 当堂自测 2.1.2 │ 当堂自测 [答案] B 2.1.2 │ 当堂自测 [答案] D 2.1.2 │ 当堂自测 [答案] C 2.1.2 │ 当堂自测 2 2.1.2 │ 备课素材备课素材课件43张PPT。 2.2.1 对数与对数运算
2.2.1 │ 三维目标三维目标1.知识技能
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对数与指数的关系;理解和掌握对数的性质;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与指数式的比较,引出对数的定义与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类比、分析、归纳能力;通过对数的运算法则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 2.2.1 │ 重点难点[重点]
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及对数的性质.
[难点]
利用对数式的有关性质求值.重点难点2.2.1 │ 教学建议教学建议2.2.1 │ 新课导入新课导入2.2.1 │ 新课导入2.2.1 │ 预习探究 预习探究底数 真数常用对数 自然对数 2.2.1 │ 预习探究 底数的对数等于1 0 1的对数等于0 2.2.1 │ 预习探究 2.2.1 │ 预习探究 2.2.1 │ 预习探究 2.2.1 │ 预习探究 2.2.1 │ 预习探究 2.2.1 │ 预习探究 2.2.1 │ 备课素材备课素材2.2.1 │ 备课素材2.2.1 │ 考点类析 考点类析2.2.1 │ 考点类析2.2.1 │ 考点类析122.2.1 │ 考点类析2.2.1 │ 考点类析3 0 -2 1 2.2.1 │ 考点类析5 100 000 ±5 5 2.2.1 │ 考点类析2.2.1 │ 考点类析2.2.1 │ 考点类析2.2.1 │ 考点类析2.2.1 │ 考点类析2.2.1 │ 考点类析2.2.1 │ 考点类析2.2.1 │ 考点类析2.2.1 │ 考点类析 [答案] B 2.2.1 │ 考点类析2.2.1 │ 考点类析[答案] A 2.2.1 │ 考点类析2.2.1 │ 考点类析2.2.1 │ 考点类析2.2.1 │ 备课素材备课素材2.2.1 │ 备课素材2.2.1 │ 当堂自测当堂自测[答案] A 2.2.1 │ 当堂自测[答案] B 2.2.1 │ 当堂自测[答案] D 2.2.1 │ 当堂自测4 2.2.1 │ 备课素材备课素材课件37张PPT。2.2.2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第1课时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一)
第1课时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一)1.知识与技能
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会进行同底数对数和不同底数的对数的大小比较;了解对数函数在生产实际中的简单应用;加深对函数思想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和与人合作精神;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通过对对数函数的学习,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对数函数有关性质的研究,培养观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以及数学交流能力.三维目标2.2.2 │ 三维目标2.2.2 │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重点]
对数函数的定义、图像和性质.
[难点]
反函数概念的理解. 2.2.2 │ 教学建议教学建议新课导入2.2.2 │ 新课导入2.2.2 │ 新课导入2.2.2 │ 预习探究 预习探究2.2.2 │ 预习探究 2.2.2 │ 预习探究 R (1,0) 0(-∞,0) (0,+∞) (0,+∞) (-∞,0) x2.2.2│ 预习探究 2.2.2 │ 预习探究 a>0 2.2.2 │ 备课素材备课素材2.2.2 │ 备课素材2.2.2 │ 考点类析 考点类析2.2.2│ 考点类析 [答案] C 2.2.2 │ 考点类析 [答案] C 2.2.2 │ 考点类析 2.2.2 │ 考点类析 2.2.2 │ 考点类析 [答案] B 2.2.2 │ 考点类析 2.2.2 │ 考点类析 2.2.2 │ 考点类析 [答案] D 2.2.2│ 考点类析 2.2.2 │ 考点类析 [答案] B 2.2.2 │ 考点类析 2.2.2 │ 考点类析 2.2.2 │ 考点类析 2.2.2 │ 考点类析 2.2.2 │ 考点类析 2.2.2 │ 当堂自测 当堂自测2.2.2 │ 当堂自测 2.2.2 │ 当堂自测 2.2.2 │ 当堂自测 2.2.2 │ 当堂自测 (0,+∞) 2.2.2 │ 当堂自测 2.2.2 │ 备课素材备课素材课件44张PPT。第2课时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二)2.2.2 │ 三维目标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
了解反函数的概念;掌握对数函数的单调性;能根据对数函数的图像,画出含有对数式的函数的图像,并研究它们的有关性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了解反函数的概念,掌握反函数图像的画法;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2.2.2 │ 三维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认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加深对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性质的理解,深化学生对函数图像变化规律的理解,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2.2.2 │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重点] 对数函数的特性以及函数的通性在解决有关问题中的灵活应用.
[难点] 依据底数的不同讨论函数的相关性质..2.2.2 │ 教学建议教学建议 对于两个数大小比较的教学,建议充分利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进一步熟悉对数函数的性质,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对于利用对数函数单调性解不等式的教学,建议在教学时对学生强调两点:一是对数的真数需大于零;二是底数含参数时一定要注意分类讨论.2.2.2 │ 新课导入新课导入2.2.2 │ 预习探究预习探究2.2.2 │ 预习探究2.2.2 │ 预习探究同增异减2.2.2 │ 预习探究 (-∞-1)∪(1,+∞) R (1,+∞) 偶函数 2.2.2 │ 备课素材备课素材考点类析2.2.2 │ 考点类析 2.2.2 │ 考点类析 2.2.2 │ 考点类析 [答案] C2.2.2 │ 考点类析 [答案] B 2.2.2 │ 考点类析 [答案] C 2.2.2 │ 考点类析 2.2.2 │ 考点类析 [答案] A 2.2.2 │ 考点类析 2.2.2 │ 考点类析 [答案] C 2.2.2 │ 考点类析 (1,+∞) 2.2.2 │ 考点类析 2.2.2 │ 考点类析 2.2.2 │ 考点类析 [答案] D 2.2.2 │ 考点类析 2.2.2 │ 考点类析 2.2.2 │ 考点类析 2.2.2 │ 考点类析 2.2.2 │ 考点类析 [小结] 求与对数函数有关的函数的值域或最值,主要有两种方法:①利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②若是与二次函数复合的函数,要考虑二次函数的最值情况. 2.2.2 │ 考点类析 2.2.2 │ 考点类析 2.2.2 │ 考点类析 [答案] A 2.2.2 │ 考点类析 2.2.2 │ 考点类析 2.2.2 │ 考点类析 2.2.2 │ 考点类析 2.2.2 │ 备课素材备课素材2.2.2 │ 当堂自测 当堂自测2.2.2 │ 当堂自测 2.2.2 │ 当堂自测 2.2.2 │ 当堂自测 2.2.2 │ 当堂自测 [答案] C 2.2.2 │ 当堂自测 [-1,+∞) 2.2.2 │ 备课素材备课素材课件40张PPT。2.3 幂函数2.3 │ 三维目标三维目标2.3 │ 三维目标2.3 │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2.3 │ 教学建议教学建议2.3 │ 新课导入新课导入2.3 │ 新课导入2.3 │ 预习探究预习探究2.3 │ 预习探究2.3 │ 预习探究(0,+∞) (1,1) 增函数 减函数 y x 2.3 │ 预习探究2.3 │ 预习探究2.3 │ 备课素材备课素材2.3 │ 备课素材2.3 │ 备课素材考点类析2.3 │ 考点类析 ②⑥ 2.3 │ 考点类析 2.3 │ 考点类析 -12.3 │ 考点类析 2.3 │ 考点类析 2.3 │ 考点类析 2.3 │ 考点类析 2.3 │ 考点类析 2.3 │ 考点类析 2.3 │ 考点类析 [答案] B 2.3 │ 考点类析 2.3 │ 考点类析 2.3 │ 考点类析 [答案] A 2.3 │ 考点类析 2.3 │ 考点类析 2.3 │ 考点类析 2.3 │ 考点类析 2.3 │ 考点类析 2.3 │ 考点类析 2.3 │ 考点类析 2.3 │ 当堂自测 当堂自测[答案] C 2.3 │ 当堂自测 [答案] C 2.3 │ 当堂自测 2.3 │ 当堂自测 2.3 │ 备课素材备课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