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探索自然的科学 培优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 探索自然的科学 培优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9-12 14:02: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章 探索自然的科学 培优练习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1.小明在记录一些长度的测量结果时,忘记了写单位,试判断下列哪个数据的单位是厘米( )
A.科学书的长是2.25 B.一支圆铅笔的直径是7.1
C.茶杯的高度是9.5 D.黑板的宽是1.28
2.我国古代把女子一拃长称为“咫”,男子一拃长称作“尺”,如图所示。“咫尺之间”用来比喻相距很近,实际“咫”与“尺”的长度相差大约为( )
A.3mm B.3cm C.3dm D.3m
3.使用容量规格为 XmL 的量筒量取液体,如图为量取时的实际情景(只画出有关片段),则所量取的液体体积读数应为( )
A.(b+0.1)mL
D.(b+0.2)mL
4.小科想利用量程为50mL的量筒测量一枚鹌鹑蛋体积(鹌鹑蛋能放进量筒并沉入水底,体积约15cm )。则小科加入量筒中水的体积最适宜的范围是( )
A.5~35mL B.20~40mL C.20~30mL D.15~45mL
5.取相同材质和规格的红、蓝、银灰、黑四色塑料薄膜,在每天的9:00~16:00分别罩在相同数量、长势基本相同的番茄幼苗上方,一段时间后,测量这些番茄幼苗的高度和叶子大小。这项活动要探究的问题是( )
A.番茄幼苗在每天不同时间的生长情况 B.光照的强弱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
C.塑料薄膜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 D.塑料薄膜的颜色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
6.有一支温度计刻度均匀但数据不准确,将温度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时,读数为5℃;放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读数为95℃。现测得气温为32℃,那么实际的气温是 ( )
A.18℃ B.27℃ C.30℃ D.37℃
7.如图所示,放置正确的是刻度尺 (填“A”或“B”),所测物块的长度为 cm。
小杭发现注射器上有体积单位的标度,如图所示。注射器的规格是20mL,即 m ,量出注射器有刻度部分的长度为10.00cm,则注射器的活塞横截面积为 cm 。
在测量细铜丝直径的实验中,小东将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绕20圈,再用刻度尺测量20圈的总长度,并记录在如下表格中。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测量结果
1.74cm 1.75cm 1.76cm
(1)小东所用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 。
(2)表格中“ ”处的数据为 ;据此可计算出细铜丝的直径是 。
(3)不更换刻度尺的情况下,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可进行的操作是 。
10.学习了“长度测量”后,小科准备借助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一枚纽扣的直径。请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图甲刻度尺,图中A 代表该刻度尺的 。
(2)如图乙所示,小科所测得纽扣的直径大小应是 cm,若刻度尺受热膨胀,则测量值与真实值相比会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11.甲、乙两位同学在争论量筒的使用问题,甲同学说:使用量筒时如果没有平视,仰视使读取的数据比正确读数大;乙同学说:不对,仰视使读取的数据比正确读数小。为了说服对方,两人分别画了一个示意图,请你判断,甲、乙两位同学谁的分析是对的 ,理由是 。
12.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实验中,供选择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三角板、皮尺(三种工具的最小刻度都为毫米)。待测的项目有:①测量和记录胸围长度;②测量和记录(科学)课本的一张纸的厚度。
(1)在做第一个项目时,你认为选用 (填测量工具)来测量好。某实验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表格:
胸围 测量值
吸气时的最大胸围值(cm)
呼气时的最大胸围值(cm)
呼吸胸围差(cm)
请你指出这张记录表格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
(2)在做第二个项目时,已知《科学》连封面共有204页(每张纸的厚度是均匀的),若测得《科学》课本的总厚度为1.10cm,则每张纸的厚度为 mm。(保留两位小数)
13.在某次测量活动中,老师要求同学们用一把刻度尺和一把三角尺测出一个圆柱体的直径和高度。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四位同学采用如图四种方式对圆柱体的直径进行了测量,其中正确的是(填字母)。
(2)小明同学对圆柱体的高进行了测量,并将五次测量的数据记录如下:
实验次数 1 2 3 4 5
测量值(cm) 17.72 17.69 17.7 17.18 17.71
上表记录的数据中存在错误的是第 次。
(3)为了减小误差,通过计算该圆柱体的高应记为 cm。
(4)李红同学在测量圆柱体的直径时,想采用累积法取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测量误差。于是她想出了如下的办法:用一条很长的薄纸条,紧密地叠绕在圆柱体上20圈,在重叠处用针扎个孔,然后将纸条展开,用刻度尺测得两端孔之间的长度,然后除以20,就得到圆柱体的周长,再除以π就得到此圆柱体的直径。你认为她的方法合理吗 请说明理由:
14.学习了温度的测量之后,小明决定自制一支温度计。他找来一只带塞子的密封性很好的小玻璃瓶,在瓶塞上插进一根细玻璃管,小玻璃瓶装满滴加红墨水的水(如图所示),然后在细玻璃管上标上刻度即可。
(1)这支温度计是根据 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2)他先将自制温度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标记液面的位置为 A点;然后将温度计放在沸水中(气压为一个标准大气压),标记液面的位置为 B点。用刻度尺测得 AB 标记间的距离为5cm。小科将AB间的距离分成50等份标记刻度,则他标定的温度计最小刻度是 ℃。
(3)利用该温度计测室内温度时,液柱刚好升到离 A 点 1.2cm.处,则此时室内的温度为 ℃。
(4)小明发现,该温度计的精确度不高,为了让温度计的液柱升降变化更明显,可采取的措施有 。
15.学完“温度的测量”后,班级开展了自制温度计的活动,小科在家利用生活中常见器材依次制作了甲、乙两种温度计。
(1)温度计甲是根据 的原理制成的。在制作完成后,小科将双手搓热捂住瓶子,发现液柱不动,原因可能是 。
(2)温度计乙是吸管 B 通过软木塞与塑料瓶A 相连,管下端插入水槽中制成的简易温度计。小科在不同的温度下分别测出管内外水面的高度差h,记录数据如表所示。
t(℃) 17 19 21 23 25 27
h(cm) 14.3 12.1 9.9 7.7 5.5 3.3
图乙温度计的A部分相当于普通温度计的 (填结构名称)。该温度计可测量的最高温度是 ℃。
16.小明尝试自制一支温度计(如图甲所示)。烧瓶中装有空气,装置不漏气,玻璃管中间封有一段红色液柱。小明把该温度计先后放入10℃和40℃的水中,依次标出红色液柱右侧到达的位置为A和C(如图乙所示)。
(1)将此装置放在室内某处,室内温度升高时,玻璃管内液柱 (填“左”或“右”)移。
(2)利用该温度计测室内某处的温度,发现液柱右侧刚好移到 B处,则此时室内某处的温度为 ℃。
(3)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你需要对该温度计进行如何改进: (写出一种)。
17.一支温度计的刻度均匀,但示数不准确,将其插入冰水混合物中示数为15℃;将其插入一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示数为95℃。
(1)题中描述的“冰水”和“沸水”实际温度相差 ℃。
(2)若将该温度计插入某种液体中示数为55℃,则此液体的实际温度是 ℃。
(3)计算当外界实际温度为多少时,温度计的示数等于实际温度。
18.“飞腾直欲天台去,只需一张高铁票。”2022 年杭台高铁全线开通,天台这座和合之城迎来了高铁时代。如图所示为杭台高铁路线图,那怎样从一幅比例尺为1:60000(表示图上距离1cm,实地距离为 60000cm)的浙江高铁地图上估算出杭州到天台的高铁的实际长度呢 请补充需要的器材、操作步骤与计算方法。
(1)器材:无弹性的棉线、 。
(2)步骤:①将棉线沿铁路轨迹摆放,并做上记号;② ,记为L。
(3)铁路的实际长度s= 。
19.如表所示为某同学对甲、乙两支温度计的部分结构及测量情况的对比。计算:当乙的示数为-2℃时,甲的示数为多少
温度计 刻度尺 刻度 温度计示数对比(℃)
环境① 环境② 环境③
甲. 均匀 准确 20 80
乙 均匀 不准确 14 78 -2
20.科学老师布置课后实践作业,请同学们利用家中的物品测量1元硬币的直径,如图1所示。小冬同学在家中找来如图2所示的器材。请你利用上述器材,帮他设计一种测量1元硬币直径 D的实验方案。
(1)写出主要的实验步骤及所需测量的物理量。
写出硬币直径D 的数学表达式。(用已知量和测量量表示)
21.用量筒、烧杯、水和滴管,测定一只注射用青霉素钠药剂玻璃瓶的容积,请写出简要的实验步骤。
参考答案
C
B
B
C
D
C
A,3.30
2×10-5,2
(1)1mm;(2)1.75cm,0.09cm;(3)增加缠绕的圈数
(1)量程;(2)1.30,偏小
乙同学分析得对;甲读数时未从量筒正面刻度处读数
(1)皮尺(最小刻度未毫米);测量得项目只测量一次,测量得误差比较大,每个项目至少测量3次,然后求出平均值;(2)0.11
(1)A;(2)3、4;(3)17.71;(4)不合理,因为薄纸条紧密叠绕在圆柱体上20圈,会增加圆柱体得直径,不仅不仅能减少误差,反而会增大误差。
(1)液体得热胀冷缩;(2)2;(3)24;(4)更换更细得细管。
(1)气体得热胀冷缩,烧瓶漏气或气密性不好;(2)玻璃泡,30.
(1)左;(2)85;(3)玻璃管变得更细或欢换用更大的烧瓶。
(1)100;(2)50;(3)设实际温度为x,则= ,解得x=75℃。
(1)刻度尺;(2)将棉线拉直,用刻度尺量出线的长度;(3)60000L
设甲的示数为x,则= ,解得x=5℃
(1)①用纸条紧包在硬币边缘上,在纸条重叠处用大头针扎个孔。②将纸条展开,用刻度尺测出孔间的距离为l。③重复步骤①②,测出多组数据求平均值;(2)D=
①用烧杯将水倒入青霉素钠药剂瓶,并用滴管将水装满,②将药剂瓶内的水倒入量筒内,重复10次,③测出10次水的总体积,④计算出青霉素钠药剂瓶的容积为V/10。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