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分层练(学生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化学鲁教版 (2024)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3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分层练(学生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化学鲁教版 (2024)九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9-12 09:21:40

文档简介

第三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第1课时 溶解的过程
知识点 溶液 
1.(广西南宁西乡塘区月考)下列物质分别放入适量水中,充分搅拌后能得到溶液的是( A )
A.蔗糖 B.面粉
C.泥沙 D.花生油
2.溶液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下列常见的医用溶液中,溶剂不是水的是( D )
A.葡萄糖注射液 B.生理盐水
C.消毒酒精 D.碘酒
3.某矿泉水是来自长白山的天然矿泉水,判断该矿泉水属于溶液的依据是( B )
①无色 ②混合物 ③化合物 ④均一性 ⑤稳定性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③④⑤
4.(广西南宁青秀区期中)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溶液是混合物
B.溶液一定是无色的
C.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D.形成溶液的溶质只能是固体物质
5.(山东青岛黄岛区期中)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B.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所以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C.只要水分不蒸发,外界条件不改变,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D.溶液中的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在溶剂中且保持静止不动
6.(广西贺州期中)如图所示,向试管里的水中加入某种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后,原来U形管内两端在同一水平上的红墨水,右边液面降低些,左边的液面上升了些,则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C )
A.活性炭 B.氯化钠
C.硝酸铵 D.氢氧化钠
7.家庭用的碱面在溶于水时温度会升高,原因是( C )
A.只发生了扩散过程
B.只发生了水合过程
C.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大于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
D.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
8.请你各举一例,说明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是错误的。
(1)溶液一定是无色的。
实例:__硫酸铜(或高锰酸钾等)__溶液不是无色的。
(2)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实例:__水(或酒精等)__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不是溶液。
(3)溶液的溶质一定是固体。
实例:__酒精(或二氧化碳等)__可作溶质,但不是固体。
9.(广西梧州万秀区期中)可乐是我们经常饮用的一种饮料,下表是一种瓶装可乐外观上的部分文字。请回答:
可乐型碳酸饮料 净含量1.25 L 配料:碳酸水(水、二氧化碳)、白砂糖、焦糖色、磷酸、咖啡因、食用香料 保质期:18个月
(1)该饮料里的溶剂是__水(或H2O)__。
(2)常温下一瓶合格的可乐密封放置一段时间后,是否会出现浑浊现象?__否__(填“是”或“否”),原因是__溶液具有稳定性__。
(3)该饮料__是__(填“是”或“不是”)混合物。
10.(广东清远佛冈县一模)碘是紫黑色晶体,可以溶解在酒精里,形成碘酒,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碘也可以溶解在汽油中,形成紫红色溶液。
    
(1)碘的汽油溶液中,溶质是__碘__,溶剂是__汽油__。
(2)甲、乙、丙三个同学分别画出下面的示意图,表示溶液中碘分子的分布(汽油分子没有画出)。
①假设乙同学的示意图符合事实,应该观察到的现象是__烧杯底部的颜色较深__。
②根据所学知识和题意分析__甲__(填“甲”“乙”或“丙”)的示意图符合事实。
11.(广西贵港港南区期中)学习开启了我们认识物质之旅。我们知道了物质在溶解过程中会发生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同学们设计了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1)实验一中的硝酸铵溶解后,溶液温度__降低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2)实验二所加试剂及用量如图,将分液漏斗中的水全部加入试管后,立即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此时观察到U形管的液面__左低右高__(填“左低右高”或“左高右低”)。由此小明得出“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出热量”的结论,你__不同意__(填“同意”或“不同意”)小明的结论。
(1)实验一中的硝酸铵溶解后,溶液温度降低,是因为硝酸铵溶于水吸热。(2)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因此会导致试管内压强增大,使U形管液面左低右高;分析实验二装置可知:加入试管中的10 mL水可以将试管内部分空气排出,排出的空气也能使U形管液面左低右高,所以无法判断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热,故不同意小明的结论。
12.(科学探究与实践)生产、生活中,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水(等物质)里的现象十分常见。
(1)碘酒是固体碘单质分散于酒精中形成的溶液,是一种常用消毒剂,合格的碘酒是澄清透明的。一瓶合格的碘酒密封放置一段时间后,__不会__(填“会”或“不会”)出现浑浊现象。
(2)某同学欲探究物质在水中溶解时会发生的某种变化,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及操作 结论
取一只烧杯,注入约50 mL水 —
向烧杯中加入约5 g硝酸铵固体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用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 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
①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__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__。
②该实验方案的不合理之处是__没有设计一个对比实验__。
第2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知识点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 
1.(河北石家庄平山县期中)下列关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饱和溶液是指一定温度下不能再溶解同种溶质的溶液
B.硝酸钠的饱和溶液一定比硝酸钠的不饱和溶液浓
C.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D.饱和溶液是指一定温度下不能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2.(广西柳州昭平县一模)一杯10 ℃的硝酸钾溶液,能证明它是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B )
A.蒸发5 g水有固体溶质析出
B.加入少许硝酸钾晶体不溶
C.把溶液降温至0 ℃有固体溶质析出
D.上述三种方法都行
3.(江苏宿迁泗洪县期中)20 ℃时,将不同质量的氯化钾固体分别放入100 g水中,充分溶解后过滤,所得溶液质量与加入氯化钾固体质量的对应关系如下表。其中所得溶液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D )
选项 A B C D
加入氯化钾的质量/g 10 20 30 40
所得溶液质量/g 110 120 130 134
由表中数据可知,20 ℃时,向100 g水中加入40 g氯化钾,形成溶液的质量为134 g,则说明该溶液中不能继续溶解氯化钾,一定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同时还说明该温度下100 g水中最多可溶解的氯化钾的质量为34 g,形成饱和溶液134 g,A、B、C中溶液质量均小于134 g,均为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
4.概念图能清晰地反映概念之间的联系,如图表示溶液中部分概念的相互联系。请根据概念图回答:
(1)图中“A”是指__溶质__。
(2)20 ℃时,将5克食盐放入盛有20克蒸馏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得到的是__饱和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6 g食盐)。
(3)我们将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时,分类依据是__溶液的浓度__。
知识点2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5.(广西崇左宁明县期中)一定能将饱和溶液,转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D )
A.降低温度 B.增加溶质
C.充分搅拌 D.增加溶剂
6.NH4Cl在不同温度下的 100 g水中最多溶解的质量如下表:
温度/℃ 20 30 40 50 60
溶解的质量/g 37.2 41.4 45.8 50.4 55.2
在20 ℃时,一种NH4Cl溶液甲发生如下变化:
溶液甲溶液乙溶液丙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一定为饱和溶液的是__丙__溶液,一定为不饱和溶液的是__甲__溶液,不能确定是否为饱和溶液的是__乙__溶液。(均填“甲”“乙”或“丙”)
(2)要把40 ℃时的NH4Cl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措施是__加入NH4Cl固体(或蒸发溶剂或降低温度)__。(填一种方法即可)
7.(广西防城港港口区期中)硼酸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应用。20 ℃时,进行如下实验。下列关于①~④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资料:20 ℃时,100 g水中最多溶解硼酸5.0 g;40 ℃时,100 g水中最多溶解硼酸8.7 g。
A.①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B.若②升温至40 ℃,溶质质量变大
C.若向③中加水,溶液质量变大
D.若④升温至40 ℃,得到不饱和溶液
20 ℃时,100 g水中最多溶解硼酸5.0 g,将2 g的硼酸加入100 g水中,形成的是硼酸的不饱和溶液,A正确。②中水的质量为100 g,硼酸的质量为2 g+2 g=4 g<5.0 g,则此时加入的硼酸全部溶解,形成不饱和溶液,则升温至40 ℃,溶质质量不变,B错误。若向③中加水,溶剂的质量变大,还会溶解部分溶质,则溶质质量增大,最终溶液质量变大,C正确。40 ℃时,100 g水中最多溶解硼酸8.7 g,则若④升温至40 ℃,此时加入的硼酸全部溶解,溶质质量为2 g+2 g+2 g+2 g=8 g<8.7 g,则形成的是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D正确。
8.(广西百色右江区期中)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 g水中的最大溶解量如图所示,欲使60 ℃时该物质接近饱和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措施有( D )
①增加溶质 ②蒸发溶剂 ③升高温度 ④降低温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①增加溶质,能使其60 ℃接近饱和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②蒸发溶剂,能使其60 ℃接近饱和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③60 ℃时,升高温度,该物质的溶解度减小,能使其60 ℃接近饱和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④60 ℃时,降低温度,该物质的溶解度减小,能使其60 ℃接近饱和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9.(山东聊城东昌府区期中)天热的时候把半杯糖水(蔗糖已全部溶解)放进冰箱的冷藏室,过一段时间后发现杯底出现了部分蔗糖晶体。对于这一现象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
A.未放入冰箱前的糖水一定是饱和溶液
B.降低温度可从糖水中获得蔗糖晶体
C.放入冰箱前糖水中蔗糖的浓度比放入冰箱后大
D.放入冰箱前溶液中的溶质比放入冰箱后多
10.(山东泰安宁阳县期中)许多科学知识在逻辑上存在如图所示关系。其中并列关系是由于分类依据的相同而把事物截然分开并列,而交叉关系是对事物分类时,由于采用不同的分类依据,则必然出现交叉关系,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饱和溶液包含浓溶液
B.饱和溶液与稀溶液属于并列关系
C.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属于交叉关系
D.不饱和溶液与稀溶液属于交叉关系
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饱和溶液可能是浓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两者之间是交叉关系,A、B错误;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属于并列关系,C错误;不饱和溶液可能是浓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不饱和溶液与稀溶液之间是交叉关系,D正确。
11.(广西南宁良庆区三模)不同温度下,KNO3在每100 g水中的最大溶解量如下表所示。如图进行实验,所得溶液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 D )
温度/℃ 20 30 40
每100 g水中的最大溶解量/g 31.6 45.8 63.9
A.②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 ℃时,硝酸钾的最大溶解量是31.6 g,该温度下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1.6 g硝酸钾,则①是不饱和溶液,②是饱和溶液。40 ℃时,硝酸钾的最大溶解量为63.9 g,该温度下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63.9 g硝酸钾,则③是不饱和溶液。降温至30 ℃,30 ℃时,硝酸钾的最大溶解量为45.8 g,该温度下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45.8 g硝酸钾,则④是不饱和溶液。
12.(科学探究与实践)(浙江杭州上杭县月考)如图所示,一物体悬挂在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在恒温条件下向烧杯内溶液中分别加入下列物质(悬挂物不参与反应)。请说明弹簧秤读数变化情况(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1)如果加入氯化钠晶体,弹簧秤读数__不变__。
(2)如果加入蒸馏水,弹簧秤读数__变大__。
(3)如果加入KNO3晶体,弹簧秤读数__变小__。
(1)在恒温条件下,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钠晶体,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氯化钠,溶液组成不变,溶液密度不变,浸没在溶液中的物体所受浮力不变,则弹簧秤示数不变。(2)在恒温条件下,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蒸馏水,随水的加入溶液的密度逐渐减小,根据公式F浮=ρ溶液gV排,浸没在溶液中的物体所受浮力减小,则弹簧秤的示数变大。(3)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加入的硝酸钾晶体会继续溶解,溶液质量增大,而溶液体积几乎不发生变化,故溶液密度变大,由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水gV排可知:悬挂着的物体所受浮力变大,故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
第3课时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知识点1 溶质质量分数的意义与简单计算 
1.(广西崇左宁明县月考)关于100 g 5%的氯化钠溶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100 g水中溶有5 g氯化钠
B.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20
C.将5 g氯化钠溶于95 g水中,可制得该溶液
D.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9∶1
2.将80 g 10%的NaOH溶液与20 g 15%的NaOH溶液混合,混合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C )
A.13% B.12%
C.11% D.16%
知识点2 溶液稀释与浓缩的计算 
3.(山东淄博淄川区期中)若用质量分数为18%的氯化钠溶液配制500 g 0.9%的生理盐水,需要水的质量为( B )
A.250 g B.475 g
C.25 g D.450 g
设需要水的质量为x,根据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则有(500 g-x)×18%=500 g×0.9%,x=475 g。
4.将50 g 98%的浓硫酸溶于450 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A )
A.9.8% B.10.2%
C.10.8% D.19.6%
知识点3 溶液的配制 
5.(广西桂林模拟)某同学要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14%的氯化钠溶液,下列关于配制该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①若用氯化钠固体配制,需称取氯化钠固体7.0 g
②选用200 mL量筒量取所需水的体积
③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玻璃棒和胶头滴管
④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配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②
①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14%的氯化钠溶液,需氯化钠的质量为50 g×14%=7.0 g,正确。②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所需溶剂的质量为50 g-7 g=43 g(合43 mL),应用规格为50 mL的量筒量取水的体积,错误。③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14%的氯化钠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在这些操作中需要的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烧杯和玻璃棒,其中属于玻璃仪器的是烧杯、量筒、玻璃棒和胶头滴管,正确。④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错误。
6.(广西崇左江州区期中)溶质质量分数用来定量描述溶液的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相同质量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越大的溶液,所含的水越少
B.75%的医用酒精,是指100 g的酒精溶液中含有75 g酒精
C.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不饱和溶液大
D.升温可以将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同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变小了
7.(广西崇左宁明县月考)向一定质量的硝酸钾溶液中,逐渐加水稀释,下列图像符合有关量变化规律的是( C )
向一定质量的硝酸钾溶液中,逐渐加水稀释,溶液的质量增加,图像应该是从纵坐标的某一点不断上升,A错误。向一定质量的硝酸钾溶液中,逐渐加水稀释,溶剂的质量增加,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图像应该是不断下降,B错误。向一定质量的硝酸钾溶液中,逐渐加水稀释,溶质的质量不变,图像应该是成一条水平直线,C正确。向一定质量的硝酸钾溶液中,逐渐加水稀释,溶剂的质量增加,图像应该是从纵坐标的某一点开始不断上升,D错误。
8.(广西崇左宁明县期中)分别对80 g 10%的氯化钾溶液进行如下操作,请计算出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加入20 g水;
(2)加入20 g氯化钾,完全溶解;
(3)加入20 g 20%的氯化钾溶液。
(1)加入20 g水,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8%。
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8%。
(2)加入20 g氯化钾,完全溶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8%。
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28%。
(3)加入20 g 20%的氯化钾溶液,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12%。
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2%。
9.(科学思维)(安徽二模)20 ℃时,向硝酸钾中分批加水,充分搅拌,现象如图1所示。图2的四个坐标图中,溶质质量分数与加入水的质量关系符合实验结果的是( B )
图1
 
 
图2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根据题意,加入25 g水后有未溶解的硝酸钾,说明溶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第二次加25 g水后仍有未溶解的硝酸钾,说明此时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第三次加入25 g水后无未溶溶质,此时可能是恰好饱和或是不饱和溶液;第四次加入25 g水该溶液仍是不饱和溶液,但由水质量增多,溶质质量不变,则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变小。故第一、二次时为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第三次若是饱和则等于第一、二次,若不饱和则小于第一二次,第四次小于第三次,故②④符合题意。第三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第1课时 溶解的过程
知识点 溶液 
1.(广西南宁西乡塘区月考)下列物质分别放入适量水中,充分搅拌后能得到溶液的是( )
A.蔗糖 B.面粉
C.泥沙 D.花生油
2.溶液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下列常见的医用溶液中,溶剂不是水的是( )
A.葡萄糖注射液 B.生理盐水
C.消毒酒精 D.碘酒
3.某矿泉水是来自长白山的天然矿泉水,判断该矿泉水属于溶液的依据是( )
①无色 ②混合物 ③化合物 ④均一性 ⑤稳定性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③④⑤
4.(广西南宁青秀区期中)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是混合物
B.溶液一定是无色的
C.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D.形成溶液的溶质只能是固体物质
5.(山东青岛黄岛区期中)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B.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所以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C.只要水分不蒸发,外界条件不改变,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D.溶液中的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在溶剂中且保持静止不动
6.(广西贺州期中)如图所示,向试管里的水中加入某种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后,原来U形管内两端在同一水平上的红墨水,右边液面降低些,左边的液面上升了些,则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
A.活性炭 B.氯化钠
C.硝酸铵 D.氢氧化钠
7.家庭用的碱面在溶于水时温度会升高,原因是( )
A.只发生了扩散过程
B.只发生了水合过程
C.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大于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
D.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
8.请你各举一例,说明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是错误的。
(1)溶液一定是无色的。
实例:__ __溶液不是无色的。
(2)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实例:__ __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不是溶液。
(3)溶液的溶质一定是固体。
实例:__ __可作溶质,但不是固体。
9.(广西梧州万秀区期中)可乐是我们经常饮用的一种饮料,下表是一种瓶装可乐外观上的部分文字。请回答:
可乐型碳酸饮料 净含量1.25 L 配料:碳酸水(水、二氧化碳)、白砂糖、焦糖色、磷酸、咖啡因、食用香料 保质期:18个月
(1)该饮料里的溶剂是__ __。
(2)常温下一瓶合格的可乐密封放置一段时间后,是否会出现浑浊现象?__ __(填“是”或“否”),原因是__ __。
(3)该饮料__ __(填“是”或“不是”)混合物。
10.(广东清远佛冈县一模)碘是紫黑色晶体,可以溶解在酒精里,形成碘酒,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碘也可以溶解在汽油中,形成紫红色溶液。
    
(1)碘的汽油溶液中,溶质是__ __,溶剂是__ __。
(2)甲、乙、丙三个同学分别画出下面的示意图,表示溶液中碘分子的分布(汽油分子没有画出)。
①假设乙同学的示意图符合事实,应该观察到的现象是__ __。
②根据所学知识和题意分析__ __(填“甲”“乙”或“丙”)的示意图符合事实。
11.(广西贵港港南区期中)学习开启了我们认识物质之旅。我们知道了物质在溶解过程中会发生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同学们设计了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1)实验一中的硝酸铵溶解后,溶液温度__ 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2)实验二所加试剂及用量如图,将分液漏斗中的水全部加入试管后,立即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此时观察到U形管的液面__ __(填“左低右高”或“左高右低”)。由此小明得出“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出热量”的结论,你__ __(填“同意”或“不同意”)小明的结论。
12.(科学探究与实践)生产、生活中,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水(等物质)里的现象十分常见。
(1)碘酒是固体碘单质分散于酒精中形成的溶液,是一种常用消毒剂,合格的碘酒是澄清透明的。一瓶合格的碘酒密封放置一段时间后,__ __(填“会”或“不会”)出现浑浊现象。
(2)某同学欲探究物质在水中溶解时会发生的某种变化,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及操作 结论
取一只烧杯,注入约50 mL水 —
向烧杯中加入约5 g硝酸铵固体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用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 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
①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__ __。
②该实验方案的不合理之处是__ __。
第2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知识点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 
1.(河北石家庄平山县期中)下列关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是指一定温度下不能再溶解同种溶质的溶液
B.硝酸钠的饱和溶液一定比硝酸钠的不饱和溶液浓
C.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D.饱和溶液是指一定温度下不能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2.(广西柳州昭平县一模)一杯10 ℃的硝酸钾溶液,能证明它是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
A.蒸发5 g水有固体溶质析出
B.加入少许硝酸钾晶体不溶
C.把溶液降温至0 ℃有固体溶质析出
D.上述三种方法都行
3.(江苏宿迁泗洪县期中)20 ℃时,将不同质量的氯化钾固体分别放入100 g水中,充分溶解后过滤,所得溶液质量与加入氯化钾固体质量的对应关系如下表。其中所得溶液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
选项 A B C D
加入氯化钾的质量/g 10 20 30 40
所得溶液质量/g 110 120 130 134
4.概念图能清晰地反映概念之间的联系,如图表示溶液中部分概念的相互联系。请根据概念图回答:
(1)图中“A”是指__ __。
(2)20 ℃时,将5克食盐放入盛有20克蒸馏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得到的是__ 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6 g食盐)。
(3)我们将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时,分类依据是__ __。
知识点2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5.(广西崇左宁明县期中)一定能将饱和溶液,转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
A.降低温度 B.增加溶质
C.充分搅拌 D.增加溶剂
6.NH4Cl在不同温度下的 100 g水中最多溶解的质量如下表:
温度/℃ 20 30 40 50 60
溶解的质量/g 37.2 41.4 45.8 50.4 55.2
在20 ℃时,一种NH4Cl溶液甲发生如下变化:
溶液甲溶液乙溶液丙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一定为饱和溶液的是__ __溶液,一定为不饱和溶液的是__ __溶液,不能确定是否为饱和溶液的是__ __溶液。(均填“甲”“乙”或“丙”)
(2)要把40 ℃时的NH4Cl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措施是__ __。(填一种方法即可)
7.(广西防城港港口区期中)硼酸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应用。20 ℃时,进行如下实验。下列关于①~④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资料:20 ℃时,100 g水中最多溶解硼酸5.0 g;40 ℃时,100 g水中最多溶解硼酸8.7 g。
A.①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B.若②升温至40 ℃,溶质质量变大
C.若向③中加水,溶液质量变大
D.若④升温至40 ℃,得到不饱和溶液
8.(广西百色右江区期中)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 g水中的最大溶解量如图所示,欲使60 ℃时该物质接近饱和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增加溶质 ②蒸发溶剂 ③升高温度 ④降低温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9.(山东聊城东昌府区期中)天热的时候把半杯糖水(蔗糖已全部溶解)放进冰箱的冷藏室,过一段时间后发现杯底出现了部分蔗糖晶体。对于这一现象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未放入冰箱前的糖水一定是饱和溶液
B.降低温度可从糖水中获得蔗糖晶体
C.放入冰箱前糖水中蔗糖的浓度比放入冰箱后大
D.放入冰箱前溶液中的溶质比放入冰箱后多
10.(山东泰安宁阳县期中)许多科学知识在逻辑上存在如图所示关系。其中并列关系是由于分类依据的相同而把事物截然分开并列,而交叉关系是对事物分类时,由于采用不同的分类依据,则必然出现交叉关系,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包含浓溶液
B.饱和溶液与稀溶液属于并列关系
C.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属于交叉关系
D.不饱和溶液与稀溶液属于交叉关系
11.(广西南宁良庆区三模)不同温度下,KNO3在每100 g水中的最大溶解量如下表所示。如图进行实验,所得溶液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 )
温度/℃ 20 30 40
每100 g水中的最大溶解量/g 31.6 45.8 63.9
A.②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2.(科学探究与实践)(浙江杭州上杭县月考)如图所示,一物体悬挂在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在恒温条件下向烧杯内溶液中分别加入下列物质(悬挂物不参与反应)。请说明弹簧秤读数变化情况(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1)如果加入氯化钠晶体,弹簧秤读数__ __。
(2)如果加入蒸馏水,弹簧秤读数__ __。
(3)如果加入KNO3晶体,弹簧秤读数__ __。
第3课时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知识点1 溶质质量分数的意义与简单计算 
1.(广西崇左宁明县月考)关于100 g 5%的氯化钠溶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00 g水中溶有5 g氯化钠
B.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20
C.将5 g氯化钠溶于95 g水中,可制得该溶液
D.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9∶1
2.将80 g 10%的NaOH溶液与20 g 15%的NaOH溶液混合,混合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A.13% B.12%
C.11% D.16%
知识点2 溶液稀释与浓缩的计算 
3.(山东淄博淄川区期中)若用质量分数为18%的氯化钠溶液配制500 g 0.9%的生理盐水,需要水的质量为( )
A.250 g B.475 g
C.25 g D.450 g
4.将50 g 98%的浓硫酸溶于450 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A.9.8% B.10.2%
C.10.8% D.19.6%
知识点3 溶液的配制 
5.(广西桂林模拟)某同学要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14%的氯化钠溶液,下列关于配制该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若用氯化钠固体配制,需称取氯化钠固体7.0 g
②选用200 mL量筒量取所需水的体积
③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玻璃棒和胶头滴管
④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配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②
6.(广西崇左江州区期中)溶质质量分数用来定量描述溶液的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相同质量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越大的溶液,所含的水越少
B.75%的医用酒精,是指100 g的酒精溶液中含有75 g酒精
C.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不饱和溶液大
D.升温可以将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同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变小了
7.(广西崇左宁明县月考)向一定质量的硝酸钾溶液中,逐渐加水稀释,下列图像符合有关量变化规律的是( )
8.(广西崇左宁明县期中)分别对80 g 10%的氯化钾溶液进行如下操作,请计算出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加入20 g水;
(2)加入20 g氯化钾,完全溶解;
(3)加入20 g 20%的氯化钾溶液。
9.(科学思维)(安徽二模)20 ℃时,向硝酸钾中分批加水,充分搅拌,现象如图1所示。图2的四个坐标图中,溶质质量分数与加入水的质量关系符合实验结果的是( )
图1
 
 
图2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