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小结 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
1.化学变化中不一定伴随能量变化。( )
2.发光、发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
3.没有明显现象的变化就不是化学变化。( )
4.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表示的是同一概念。( )
5.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
6.固体变成气体一定是化学变化。( )
7.有沉淀生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
8.物理性质是物质通过物理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
9.实验室中的化学试剂,有一些是可以品尝的。( )
10.取用试剂时,如果没有说明用量,试剂可以随意取用。( )
11.液体试剂盛放在广口瓶中。( )
12.对液体进行加热时,液体的量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二。( )
13.酒精灯内酒精的量不得超过灯体容积的三分之一。( )
考点1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辨析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天工开物》中记载的下列工艺过程中,主要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甘蔗榨汁 B.棉纱织布
C.白土烧瓷 D.楠木造船
2. 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液态的水经过沸腾变为水蒸气
B.硫酸铜晶体加入水中形成硫酸铜溶液
C.块状的胆矾经过研磨后变成粉末状的胆矾
D.在少量石灰石中加入稀盐酸,产生了气泡
3. 假期在家承担以下家务劳动的过程中,会体验到化学变化的是( )
A.整理衣物床铺
B.生火煮饭炒菜
C.饭后用清水洗碗
D.扫地拖地抹灰
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以下诗句中画线部分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考点2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中国古籍文房四宝指的是“笔、墨、纸、砚”,其中“墨”的主要成分是炭黑。炭黑的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可燃性 B.常温下呈固态
C.难溶于水 D.熔点高
6. 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最为丰富多彩,如图展示的是四个不同的侧面,其中与物质化学性质相关联的是( )
考点3 实验基本操作与科学探究
实验时必需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安全规则。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熟悉灭火器、电闸的位置
B.穿凉鞋、拖鞋进入实验室
C.将零食、水杯带入实验室
D.实验后的废液倒入下水道
8.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下列“错误实验操作”与对应的“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 )
基本的实验技能是学好化学的基石。请完成下列题目:
(1)实验室中,固体试剂存放于__ __瓶中,取用固体试剂用到的仪器是__ __。
(2)倾倒液体时,细口瓶的塞子要__ __(填“正”或“倒”)放在桌子上。
(3)取用试剂注意节约试剂。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试剂。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__ __mL)取用液体。
下列关于酒精的描述:①易燃烧;②易挥发;③常用作燃料;④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⑤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⑥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汽化。根据上述文字归纳出酒精:
(1)物理性质有__ __(填序号,下同);
(2)化学性质有__ __;
(3)物理变化有__ __;
(4)化学变化有__ __;
(5)用途有__ __。
12. 《蜡烛的化学史》是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所著的传世科普经典。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蜡烛的性质、火焰、组成元素和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展开了项目化探究。
任务一:探究蜡烛的密度
用小刀切一小块蜡烛投入水中,观察到蜡烛浮在水面上,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 __。
任务二:对比蜡烛火焰各层温度的高低
同学们将一块打磨光亮的铁纱窗置于蜡烛火焰之中(如图1所示),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外焰处的铁纱窗__ __,内焰及焰心处的铁纱窗无明显变化,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 __。
图1
任务三: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
【进行实验】同学们将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如图2所示)。
图2
【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观察到__ __。
【小组讨论】若欲证明蜡烛燃烧有水生成,则应进行的操作是__ __。
【得出结论】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反思评价】蜡烛的主要成分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__ __。
任务四:探究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
【查阅资料】
物质 熔点/℃ 沸点/℃ 燃烧时温 度/℃ 是否产生 火焰
石蜡 50~70 300~550 约600 是
铁 1 535 2 750 约1 800 否
钠 97.8 883 约1 400 ?
【小组交流】由上表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__ __(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由此推测:钠燃烧时,__ __(填“有”或“没有”)火焰产生。单元小结 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
1.化学变化中不一定伴随能量变化。( × )
2.发光、发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 )
3.没有明显现象的变化就不是化学变化。( × )
4.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表示的是同一概念。( √ )
5.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 )
6.固体变成气体一定是化学变化。( × )
7.有沉淀生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 )
8.物理性质是物质通过物理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 )
9.实验室中的化学试剂,有一些是可以品尝的。( × )
10.取用试剂时,如果没有说明用量,试剂可以随意取用。( × )
11.液体试剂盛放在广口瓶中。( × )
12.对液体进行加热时,液体的量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二。( × )
13.酒精灯内酒精的量不得超过灯体容积的三分之一。( × )
考点1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辨析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天工开物》中记载的下列工艺过程中,主要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C )
A.甘蔗榨汁 B.棉纱织布
C.白土烧瓷 D.楠木造船
2. 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D )
A.液态的水经过沸腾变为水蒸气
B.硫酸铜晶体加入水中形成硫酸铜溶液
C.块状的胆矾经过研磨后变成粉末状的胆矾
D.在少量石灰石中加入稀盐酸,产生了气泡
3. 假期在家承担以下家务劳动的过程中,会体验到化学变化的是( B )
A.整理衣物床铺
B.生火煮饭炒菜
C.饭后用清水洗碗
D.扫地拖地抹灰
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以下诗句中画线部分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B )
A.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考点2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中国古籍文房四宝指的是“笔、墨、纸、砚”,其中“墨”的主要成分是炭黑。炭黑的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
A.可燃性 B.常温下呈固态
C.难溶于水 D.熔点高
6. 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最为丰富多彩,如图展示的是四个不同的侧面,其中与物质化学性质相关联的是( A )
考点3 实验基本操作与科学探究
7.(四川成都中考)实验时必需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安全规则。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 )
A.熟悉灭火器、电闸的位置
B.穿凉鞋、拖鞋进入实验室
C.将零食、水杯带入实验室
D.实验后的废液倒入下水道
8. 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D )
下列“错误实验操作”与对应的“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 B )
基本的实验技能是学好化学的基石。请完成下列题目:
(1)实验室中,固体试剂存放于__广口__瓶中,取用固体试剂用到的仪器是__药匙或镊子__。
(2)倾倒液体时,细口瓶的塞子要__倒__(填“正”或“倒”)放在桌子上。
(3)取用试剂注意节约试剂。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试剂。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__1~2__mL)取用液体。
下列关于酒精的描述:①易燃烧;②易挥发;③常用作燃料;④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⑤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⑥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汽化。根据上述文字归纳出酒精:
(1)物理性质有__②⑤__(填序号,下同);
(2)化学性质有__①__;
(3)物理变化有__⑥__;
(4)化学变化有__④__;
(5)用途有__③__。
12. 《蜡烛的化学史》是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所著的传世科普经典。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蜡烛的性质、火焰、组成元素和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展开了项目化探究。
任务一:探究蜡烛的密度
用小刀切一小块蜡烛投入水中,观察到蜡烛浮在水面上,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蜡烛的密度比水小__。
任务二:对比蜡烛火焰各层温度的高低
同学们将一块打磨光亮的铁纱窗置于蜡烛火焰之中(如图1所示),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外焰处的铁纱窗__发红__,内焰及焰心处的铁纱窗无明显变化,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外焰部分温度较高__。
图1
任务三: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
【进行实验】同学们将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如图2所示)。
图2
【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观察到__烧杯内壁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__。
【小组讨论】若欲证明蜡烛燃烧有水生成,则应进行的操作是__将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__。
【得出结论】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反思评价】蜡烛的主要成分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__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__。
任务四:探究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
【查阅资料】
物质 熔点/℃ 沸点/℃ 燃烧时温 度/℃ 是否产生 火焰
石蜡 50~70 300~550 约600 是
铁 1 535 2 750 约1 800 否
钠 97.8 883 约1 400 ?
【小组交流】由上表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__沸点__(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由此推测:钠燃烧时,__有__(填“有”或“没有”)火焰产生。
任务一:用小刀切一小块蜡烛投入水中,观察到蜡烛浮在水面上,由此得出的结论是蜡烛的密度比水小。任务二:蜡烛外焰的温度较高,将一块打磨光亮的铁纱窗置于蜡烛火焰之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外焰处的铁纱窗发红;而内焰和焰心的温度相对于外焰较低,所以观察不到明显变化,由此可知,外焰部分温度较高。任务三:【实验现象】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用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烧杯内壁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小组讨论】如果要证明蜡烛燃烧有水生成,则可以取干燥洁净的冷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方,若蜡烛燃烧有水生成,则冷烧杯的内壁将会有小水珠凝结。【反思评价】在点燃的条件下,石蜡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文字表达式为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任务四:由表格数据进一步探究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熔点、沸点和燃烧时温度的关系:①分析蜡烛的熔点、沸点和燃烧时温度,发现其燃烧的温度比沸点高,燃烧产生了火焰;②分析铁丝的熔点、沸点和燃烧时温度,发现其燃烧的温度比沸点低,燃烧不产生火焰;③再分析钠的熔点、沸点和燃烧时温度,发现其燃烧的温度比沸点高,故推断其燃烧能产生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