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第一单元成果展示 语文 九年级上

文档属性

名称 07 第一单元成果展示 语文 九年级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2 11:42: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成果展示
(时间:120分钟 分值: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4题。(12分)
诗歌中的意象,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和人格。朝晖夕阴,晨钟暮gǔ,对同一诗人,会因境遇不同而有别,浮云落日,野渡舟楫,对不同诗人,更有不一样的意趣。鉴赏诗歌,应当把握意象,体会诗人寄寓其中的万种情思。
诗歌中有“山”的雄壮,《沁园春·雪》中“① 山舞银蛇 ,原chí蜡象”,体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博大胸怀;诗歌中有“土地”的厚重,艾青《我爱这土地》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②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祖国的挚爱之情;诗歌中有“花”的美丽和希望,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③ 乱花渐欲迷人眼 ,④ 浅草才能没马蹄 ”,尽显生命勃发的本色。
诗歌中的经典意象,源自大自然和生活中的各类事物形象,由诗人反复着色, ;经时间慢慢发酵,酝酿成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杯甘醇美酒。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晨钟暮gǔ( 鼓 )     舟楫( jí )
原chí( 驰 )蜡象    发酵( jiào )
2.语段中“会因境遇不同而有别”后的“,”应改为“ ; ”。(2分)
3.根据语境,在第2段横线处,填写相应的诗词名句。(4分)
4.最适合填入第3段横线处的一句是(2分)(B)
A.如同一幅风格明亮艳丽的中华田园画卷
B.幻化为中华儿女记忆中的一抹美丽底色
C.好像一曲韵味悠远绵长的中华山水歌谣
D.成为中华儿女心中不可磨灭的深刻记忆
解析: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由“由诗人反复着色”和“经时间慢慢发酵”的前后对照可知,“酝酿成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杯甘醇美酒”也应该与所填句子相对应。“酝酿”对应“幻化”,“中华文化宝库”对应“中华儿女记忆”,“一杯甘醇美酒”对应“一抹美丽底色”。
5.(2023·绥化中考)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
A.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
B.近200年来,地球上已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森林被采伐和毁掉,尤其在近50年,部分地区森林减少了一倍。
C.她成绩一直不理想的原因是没有认真反思造成的。
D.远离故土的人,无时无刻都在思念祖国的亲人。
解析:B项,减少不能用倍数,应将“一倍”改为“一半”;C项,句式杂糅,应删去“的原因”或“造成的”;D项,否定不当,应将“无时无刻”改为“每时每刻”,或将“无时无刻”后的“都”改为“不”。
6.小明认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身上充分体现了艾青诗歌中“太阳”的象征精神,请结合作品分析小明这样认为的理由。(5分)
答案:艾青诗歌中的“太阳”象征对光明、自由、胜利的不懈追求。保尔·柯察金对光明、自由、胜利的不懈追求,主要体现在他对“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的追求。 在敌人的严刑拷打面前,他坚贞不屈;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他勇往直前。即使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他也没有放弃对革命事业的追求。可以说,他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奉献了自己全部精力和整个生命。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
材料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更新换代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废旧手机被淘汰。有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手机市场出货量达2.71亿部,废旧手机产生量和闲置量也逐年增长,预计“十四五”期间累计将达到60亿部。
材料二 废旧手机可以称得上是宝贵的资源,其中很多元器件的金、银等贵金属成分含量丰富,品位远高于同质量的金、银矿石,再利用潜力巨大。
废旧手机若处置不当,不仅会产生巨大的资源浪费,还会埋下环境污染隐患,铅、镉等重金属可能会进入土壤和地下水,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
(1)阅读以上两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4分)
答案:①我国废旧手机产生量和闲置量巨大且逐年增长。②废旧手机再利用潜力巨大,如果处置不当,会产生资源浪费并埋下环境污染隐患。
(2)假如你是红星中学九年级(1)班的李明同学,请你把上述探究结果口头陈述给环保局王局长。(6分)
答案:(示例)王局长,您好,我是红星中学九年级(1)班的李明。近年来,我国废旧手机产生量和闲置量巨大且逐年增长。合理回收利用废旧手机,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如果处置不当,不仅会产生巨大的资源浪费,还会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希望您能多关注废旧手机处理问题。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2024·银川兴庆区一模)阅读下面诗歌,完成8~9题。(7分)
早 梅
张 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①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②。
【注】①迥:远。②销:同“消”,融化。
8.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C)
A.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凌寒独自开的丰姿。
B.“迥临村路傍溪桥”中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自开的环境。
C.这首诗侧重写一个“早”字,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以突出梅花与其他花卉不同。
D.第四句与首句互相呼应,是诗人把寒梅怀疑成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解析:诗人抓住早梅的颜色(洁白)、地点(偏僻)、季节(早春)、气质(耐寒)、姿态(俏丽)等特征,加以艺术的提炼和概括,并借助生动形象的比喻,生动传神地塑造出早梅的特征和气质,并没有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
9.“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两句语言质朴,但包含着不尽的意蕴,请进行简要赏析。(4分)
答案:这两句是写诗人的观察发现。远望寒梅,似雪非雪,迷离恍惚;定睛细看,溪畔桥边,寒梅近水,迎风怒放。诗人的感受和发现既表现了探索寻觅的惊喜,也烘托出早梅似玉如雪、凌寒独放的风姿。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0~13题。(18分)
窗外的银杏树
丁吉槐
①已近中秋时节,窗外院子里的银杏树高大葳蕤。阳光和煦,微风徐徐。满树微黄的银杏叶子在杲(gǎo)杲的阳光下跳跃着,摆动着,更加绚丽夺目。
②银杏树的叶子舒爽而别致。不长不短一根叶柄,连着一个打开着的折扇扇面,“扇面”上的脉络清晰,还染有一些褐色的斑点,那斑点似山、似水、似人、似物,朦朦胧胧,充满诗意。如握在手里,似乎就是一把浓缩了的江南才子精心画制的山水画折扇。
③我站在窗前凝望着,欣赏着。
④朦胧缥缈中,我仿佛看见,一个小男生端坐在乡村学校教室的窗前,他不去看教室里的黑板,却侧头朝窗外凝望。
⑤窗外教室跟前矗立着一棵银杏树,那是一棵谁也说不清楚年龄的古老却生机勃勃的银杏树。银杏树粗大的树干不知何年何月被斫去一大块,薄薄的层层年轮裸露在外边。树冠上的主干也被斫去,只留一个侧枝歪歪地伸向院子里。整棵树远远看去,活像一只大大的拐杖。那侧枝也已经长得十分粗大,枝叶繁茂,蓬蓬勃勃,上挂一枚按时敲响的铜钟。铜钟鸣响时,银杏树的叶子便“沙沙沙”作响,小学生们便“刷刷刷”地跑进教室去上课。
⑥银杏树的叶子不时跌落下来,轻轻地飘落在小男生打开的课本上,他慢慢将课本合上,那叶子,便成了他一枚精美的书签。
⑦有人喊他的名字,是老师。老师的提问,他回答不出,却反问老师,秋天还没到,为什么银杏树的叶子会跌落下来?他的问题老师也回答不出。老师朝黑板上写字,老师衣袖太短了,露出一截胳膊。他觉得那截干瘦的胳膊酷似一截银杏树干瘦的枝干。他生了病,老师到他家看他,他近距离地看到老师枯瘦的脸、枯瘦的脖子、枯瘦的双手。他恍惚觉得老师就是那棵古老的银杏树。
⑧其实,老师岁数并不大,正年轻。她和她丈夫原来都是大都市名牌大学的老师,不知道为什么俩人双双回到这小县城来。小男生见过她的丈夫,在她家里。瘦瘦高高的个子,白白的皮肤,年纪轻轻却有点驼背。他从他那里知道了银杏,知道了银杏树,知道了银杏树的叶子;他从他那里知道了珠穆朗玛峰,知道了吐鲁番盆地,知道了太阳黑子,知道了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他坐着的时候似乎看不出什么特别。他站起来,高高的,驼着背,便觉得他也像学校院子里的那棵银杏树。小男生有些困惑:怎么老师像那棵银杏树,老师的丈夫也像那棵银杏树呢?然而,这两棵平凡的“银杏树”却深深烙印在他小小的心灵里。
⑨我依然站在窗前,凝望着窗外。
⑩银杏树的叶子依然不时跌落下来,一片,一片,一片……又一片飘落在我的书上,我慢慢地将书打开,轻轻地将叶片放进书里,那叶片便成了我的人生中一枚精美的书签。
(有改动)
10.请说说作者以《窗外的银杏树》为标题,有什么好处。(3分)
答案:①以“银杏树”作为贯串全文的线索;②文章由银杏树引发对老师的回忆;③讴歌了那位无私奉献,具有银杏树一样品格的老师。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赏析标题的妙处,一般要从内容、主题、结构等几方面进行。标题的一般作用有设置悬念,点明文章的线索,交代文章内容,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等,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即可。
11.第①②两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6分)
答案:对自然环境(景物)的描写,写出了银杏叶舒爽而别致的特点,交代事件发生在秋季;巧妙地引出了下文对儿时学习生活和老师的回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12.仔细阅读文章第⑦⑧两段,说说文章中的老师夫妇是怎样的人。(3分)
答案:老师夫妇是生活朴实、知识丰富、无私奉献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文章第⑦段中“老师朝黑板上写字,老师衣袖太短了,露出一截胳膊”可知,老师生活朴实。结合文章第⑧段中“他从他那里知道了银杏,知道了银杏树,知道了银杏树的叶子;他从他那里知道了珠穆朗玛峰,知道了吐鲁番盆地,知道了太阳黑子,知道了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可知,老师知识丰富;从“她和她丈夫原来都是大都市名牌大学的老师,不知道为什么俩人双双回到这小县城来”可知,老师无私奉献。
13.说说你对第⑩段画线句子的理解。(6分)
答案:“轻轻地”“人生中一枚精美的书签”等词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对这段记忆的珍惜,表达了“我”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15分)
季 节
韦其麟
①久住城市,越来越觉得城市只有阴晴冷暖,没有季节变换。童年在故乡,四季是各有各的美丽的。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都有春夏秋冬鲜明的景象和浓郁的气息。
②大年初一响到十五的大鼓声刚刚停止,村前的藕塘已露出荷叶的尖尖角,光秃的苦楝树枝头也有了一丛丛青翠,小溪旁的草地不知什么时候换了一片新绿。【甲】园边不时传来柚子花和柠檬花的清香,这份清香不会令人沉醉,而是使人兴奋又安神。闻着这不凡的芬芳,什么郁闷都会烟消云散的。
③“三月三,人拜山。”村里人叫扫墓为“拜山”。上山扫墓,行经一处处大树的浓荫。【乙】阵阵初起的热闹的蝉声就像草木一样蓬蓬勃勃。那些用来泡水浸米、煮黑米饭的嫩枫叶,还有一些不知名的草木,散发着种种不同的芳香。晚上,走在田中,借火光寻捉夜游的黄鳝,也是春天令人着迷的事。夜的田野,火光朵朵,和风习习,蛙声阵阵。离开故乡,我再没有享受过这样的春夜了。
④转眼间,梅子熟了。再酸也要吃几颗的,这亦使人有“春去夏至”之感。阳光变得火辣辣的,田野荡漾着绿波,蒸发的水汽在烈日照耀下,有如透明的火焰在跃动。【丙】时有三三两两的白鹤,在透明的火焰上悠悠飞翔,然后优雅地降落在绿波中。
⑤“六月六,摸芋督(督,底部)。”早春种的芋头长大了,可以挖起来吃了。种在田里的藕也长大了,刚挖起的嫩藕,多么可口,仍记得有两句山歌:“挖得嫩姜共藕炒,云队(我们)连情甜又香。”夏收夏种的日子,忙碌而紧张。家家户户,上午把早稻收割挑回村旁的禾堂,下午把稻穗铺成圈饼状,用牛拉着石磙一圈一圈来回滚着脱粒,叫“蹬禾”。接着,家家户户又在刚收割的田中,牛拉着“碌碡”,人站在“碌碡”前后的踏板上,来回滚田。黄昏的田野,四处“嗒嗒嗒”的“碌碡”响声,有夏种不待人的繁忙气氛,也有夏收的欢乐的情调。
⑥“九月九,黄蜂返饮酒。”九月初九前后一两天,总有黄蜂成群结队飞来村里,在屋边瓦檐绕来绕去。捉黄蜂吃糖,也是儿时的趣事。黄蜂返饮酒,也给日子带来了清秋的情调。深秋的山林,依然苍绿,虽间有一树两树的鲜黄或殷红,但并没有什么“悲秋”之感,只感到山河的壮美和大自然永不止息的生命力。
⑦北风吹了,天气冷了。冬夜,一家人围在炉灶前生火取暖,暖和又愉快。火堆烧得旺旺的,烤火烧的多是桃金娘的树根,这些树根很耐烧。但我觉得桃金娘很可爱。春天漫山遍野的桃金娘花,一片绯红,多么美丽;夏日上山去摘成熟、甜蜜的桃金娘果,多么欢快。我极不情愿烧我喜欢的小树。长大后我知道它的传说——桃金娘是古代为拯救义军而牺牲自己的一位姑娘的化身——我更感到儿时喜欢的小树可爱,也更可敬。
⑧打陀螺也是欢乐的活动,这是冬天才有的景象,北风再冷,气氛总是热烈的。
⑨人们准备过年的种种活动,也使人感到隆冬的情味,但这是迎春了。山野和村边,一些急于迎春的树木,已长出许多叶芽,甚至伸展了几片最初的嫩叶,或青翠,或紫红,或灰绿。诗人雪莱曾经问道: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⑩是的,不会远了,而在我的故乡——冬天未去,春天已经来了。
(选自《重返故乡》,有改动)
14.谚语传递着千百年来的民间智慧,或揭示事物现象规律,或总结生产生活经验,或描述民风习俗。本文多处引用谚语融入四季故事的讲述,请任取一例,理解其内容及引用的目的。(4分)
答案:(示例)“三月三,人拜山。”这条谚语的意思是到了三月初三,是人们该上山扫墓的时候了。一个“拜”字写出了人们对扫墓(祖先)的敬重,运用这条谚语准确地说明了三月三拜山已是当地人的传统风俗,已根植于历史和人们的记忆中。
15.本文是对故乡四季生活的回忆,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A)
A.“我再没有享受过这样的春夜了”,“这样的春夜”特指散发草木芳香的春夜。
B.写夏收夏种的繁忙景象,紧张又有序,真切而生动,有形兼有声,极具画面感。
C.写秋,写与“悲秋”不同的感受,凸显故乡山河的壮美及大自然无穷的生命力。
D.写冬,借传说强调对冬夜里给一家人带来温暖和愉快的桃金娘的喜爱与崇敬。
解析:根据第③段可知,“这样的春夜”是指借火光寻捉黄鳝时“火光朵朵,和风习习,蛙声阵阵”的美丽夜景。
16.“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都有春夏秋冬鲜明的景象和浓郁的气息。”故乡四季的景象与气息在作者的笔下敏感而清晰。请在文章的画线句中选取一句,并从感官运用的角度对句子进行品析。(4分)
答案:(示例一)【甲】句从嗅觉的角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的清香给人的最直观的感受与作用,表达了“我”对故乡深深的热爱之情。
(示例二)【乙】句从听觉的角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蝉声的热闹,以及蕴含其间的蓬勃向上的力量,表现了故乡的山上充满着无限的生机,表达了“我”对故乡深深的热爱之情。
(示例三)【丙】句从视觉的角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故乡夏天的天空中热气蒸腾、白鹤飞舞的美妙场景,表达了“我”对故乡深深的热爱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要求选择文中画线句之一,从感官运用的角度进行品析。【甲】句从嗅觉的角度赏析,【乙】句从听觉的角度赏析,【丙】句从视觉的角度赏析。
17.时间本有序,冬去春来。但是,文末作者为何说故乡“冬天未去,春天已经来了”?(4分)
答案:文末说故乡“冬天未去,春天已经来了”,一是实写故乡的春天来得早,一些树木早早伸展出了嫩叶;二是表达人们对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暗含着“我”对故乡的无限热爱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文章的结尾段,“是的,不会远了,而在我的故乡——冬天未去,春天已经来了”,这是实景与人的心情的结合。阅读全文,根据第②段和第⑨段中的相关内容回答即可。
三、写作(5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自有精彩,感动需要表达,我们会为自己的成长进步而感叹,为他人的精神气度而慨叹,为大自然的美丽神奇而惊叹,为伟大时代的灿烂辉煌而赞叹……
请以《送给你,我的感叹号》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答案:略。
1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