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长沙》教学实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沁园春.长沙》教学实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2 09:36: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
了解《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体会青年时期毛泽东的理想抱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分析《沁园春·长沙》中的意象及特点,并赏析诗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理解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和远大抱负,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胸襟和革命壮志,理解作者对国家命运前途的关注,激发青春的热情。
重难点:
读准字音,能够富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课文。
找出诗歌中运用的意象,并能够分析其在诗歌中的表现作用。
教学实录: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单元导语中知道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什么呢?
青春的价值 青春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伟人毛泽东青年时在秋天创作的词作,而我们的同学们,大家也刚刚迈入青春的门槛,十五六岁是花一样的年纪,开学的九月正是初秋时节,那么就让我们一起穿越百年,做一次跨越百年的对话。
常识积累
师:我们同学们之间都接触过词,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什么是词以及词牌和词标题的区别。
师:首先是关于词是什么,请大家齐读, 齐读完后请在书上批注关键信息,明确词的兴起与盛行的时间,是怎样的文学体裁(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什么(长短句)?最初称为什么(曲词、曲子词),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又被称为“诗余”?所以,长短词,曲词,曲子词,诗余都是? 词
师:我们再来看词牌与词标题的区别
以我们《沁园春.长沙》为例,间隔号前面的是词牌名,间隔号后面的就是标题。
词牌名:它决定的是这首词的有多少字,多少句以及这首词的平仄声韵。平仄的作用就是构成一种节奏,大家都听过《中国话》那首歌“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那普通话中一声二声就是平声,三声四声就是仄声,关于平仄的知识个大家了解一下就行。
标题是这首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这首词就是围绕它所写的内容,那比如《沁园春.雪》我们知道它歌颂的主体是“雪”,那么本词主要是写了作者在长沙的所见所感。
师:我们再一起来了解一下词的分类,可以从字数和片段这两方面分类,从字数分可以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小令58个字,中令58-90个字,长调91个字以上,那么从字数上来看,《沁园春.长沙》属于长调。
从片段上看,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大家齐读,那么《沁园春.长沙》分几段?(两段),前面的叫(上阕/上片),后面的叫(下阙/下片)。
诵读感悟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然后试着放声朗读课文。
师:你们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生:豪迈大气、慷慨激昂、乐观、积极、昂扬
师:请同学们聆听名家朗诵《沁园春.长沙》,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标注朗读重音,记录朗读中的情感变化,和自己的朗读方案作对比。
师:哪些地方需要重读呢?
生:独、看、怅、忆。(师:哦!领字要重读)
生:动词需要重读, 争、击、翔、遏等
师:掌握了节奏、重音、感情基调、那就请同学们再声情并茂地朗读一遍这首词,感受青年时期毛主席的意气风发,豪迈大气。
师:读出了青春的力量/活力/风采。(点评)
四、品读诗歌
师:这一环节,我们需要一起来学习这首词的上阕,谁来回答一下上阕主要写什么?
生:上阕主要写景
师:这节课我们要探讨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作者笔下的寒秋之景具有怎样的特征呢?我们首先来读一下全词的第一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生朗读。)
师:老师有一问题,开篇的语言形式不是我们现代汉语常用的语序,请同学试着将词的开篇恢复成现代汉语的语序,然后比较诗歌的表述与现代汉语语序的表述有什么不同?
师:同学们在转换成现代汉语语序的时候需要补出省略的句子成分,主语“我”,也就是抒情主人公,加双引号的“我”,谓语“看”。(本句的顺序应该是:在寒秋,我独立在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师:将词中语序和现代汉语语序进行对比,你发现了什么不同?
生:词中用的倒装句
师:诗人在用倒装的时候,都必有要强调的地方,而强调的内容在倒装句一般是前置,于是乎我们就看到开篇“独立”这两个字。
生:词人让我们首先接触到的信息是“独立”,独自一个人在寒冷了秋天站站在湘江之畔,望湘江滚滚北去,从而“独立”展示出一个很伟岸的诗人形象,表现出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但作者的“独”恐怕不是无人相伴的孤独,而是一种傲立天地、舍我其谁的气概;而“立”也不仅仅是简单地站在橘子洲头,更蕴含着坚定挺拔、傲岸威严的姿态。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到位。
师:“独立寒秋”,“寒秋”是作诗的时间,也是诗人面对的场景,那同学们,听闻“寒秋”你们会联想到怎样的场景呢?
生:萧瑟、寒冷、落叶凋落,缺乏生机
师:秋风过处,总有落叶飘零,秋气袭来,常多萧瑟之景,面对秋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过一首诗名叫《秋词》,大家可能接触过,其中写到“自古逢秋悲寂寥”伤春而悲秋是中国古诗当中常见的旋律,面对秋景总能调动起人内心的惆怅,但是“自古逢秋悲寂寥”的下一句却是“我言秋日胜春朝”在我看来秋日的景象简直要胜过春天的早晨,那么独立寒秋的“我”眼中的秋景会是怎么样的呢?是悲寂寥还是胜春朝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样一个疑问,一起来看,这首词的上阕,我们的词人是看到了怎样一番秋景?k
生:看到的祖国的大好河山美丽多姿、充满生机,给人一种磅礴大气的感觉。(来,请你来说,你说上阕主要是写景,但是也有情感的流露,读完之后有一种壮阔豪迈之感!)
师:那我们具体来看一下作者寒秋时节站在橘子洲头都看见了哪些景色呢?请同学们在文中圈点出来,然后回答。
生:山、林、江、舸、鹰、鱼
师:作者通过描写所见的这几种景物,给我们呈现了绚丽多彩,生机盎然,壮阔豪迈之感。那这些景物就是词人塑造的意象,这些景物呈现给我们的的感觉就是意境。就比如我们相当熟悉的《天净沙.秋思》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你们通过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等意象,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凄苦、惆怅、伤感、忧伤、悲凉。大家弄清楚意象和意境的含义的吗?我们再来齐读一下它们各自的名词解释,加深一下印象。
意象:象,就是景物的意思;意,表示情感或情绪。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这些写入作品的形象就是意象的“象”。但由于它们是经过诗人的挑选和判定而写入的,所以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因而这些形象便不再是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我们把这种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通称为“意象”。
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是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境界。而且我们说意境时只是针对少数优秀的文学作品而言的,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产生意境。
师:一个“看”字领起了上阕所观之景,那作者是如何来描写这些景物的呢?大家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一下,可以从字词入手,来分析一下哪些字词用得精妙,开始吧!
师:老师巡视了一圈,看大家已经讨论完成了,哪个小组代表来分享一下你们的看法!来,第一组同学你来回答一下,你说这首词中“山是一望无际的红,水是清澈见底的碧,你感受到了山河的壮美,非常好,(板书:壮美)
师:一望无际的红,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嗯,你找到了“红遍”和“尽染”,红遍好理解,尽染是什么意思,全部,全都的意思,“层林尽染”这是一个怎样的画面啊?山上的层林仿佛被一抹一抹全染成了红色,这色彩在我们眼前铺展开,晕染开!
师:你的语言太美了!作者笔下的红,是万山红遍,红得漫山遍野,红的铺天盖地,红得一望无际。
师:那么清澈见底的碧又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呢?来,你们小组来补充,嗯,你抓住了漫江碧透的透,透字写出了江面江水的什么特点呀?你再来读一遍,体会一下,是的写出了江水澄澈透亮,一眼到底毫无杂质,非常好,我们看毛主席笔下的山河,红就红个遍,碧就碧个透,色彩对比鲜明,交相辉映!
师:还有吗?还有哪个小组来说一说,来,你们小组来分享,你感受到了百舸争流的画面非常的壮观,是哪个词激活了这个画面啊,对了,就是“争”这个动词,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呢?嗯,你说“争”是竞争、争相,表现了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奋力向前的画面。
同学们,我们再读一下词中写山和舸的句子,你们发现这里写山、写舸有什么样的共同的啊?哎!大家发现了,用“万”和“百”这样大的数词,这里是一座山,一艘船吗?哎!不是,是万重山,群山叠嶂,是百只舸,百舸尽发!
我们回忆一下,毛主席是诗词里有没有带有数词的,哎!呢记忆力真好,想到了卜算子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尤有花枝俏。还有吗?长征中的万水千山只等闲,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用这样百千万大的数词有什么好处啊?
是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雄奇和壮美,非常好,你补充,而且这些大的数词也抒发毛主席的豪迈之情,说得真棒!(板书:豪迈)
那你们小组来分享一下,你们还看到了哪些景?你说看到了自由之景。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即使是在寒秋之中,雄鹰、潜鱼、万物都在追求着自由,顽强地生长,很好!(板书:自由之景)
刚才啊,我们分析了很多精妙传神的字词,现在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读一下这部分,感受一下哪些字词用得精妙?你说鹰击长空特别有气势,击是冲击是搏击,表现出鹰飞的矫健有力,非常好。
那还有哪位同学来品读一下字词,来呢举手了,你来,你品读鱼翔浅底的翔字?那鱼翔浅底的翔字写出来鱼的什么特点?是的!鱼在水中游就像鸟儿在天上飞翔一样无拘无束,非常好,那么我们看,雄鹰和潜鱼都在追求自由,它们的动作都很有特点。谁能来读一下?嗯,读得很有力量感,很轻快,很能体现它们的特点,都得非常好!
师:我们分析了词上阕用词构句的精妙之处,我们再来看一下作者写作的角度是如何安排的?想象一下,你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看风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远景,近景、高景、低景。静景、动景。
我们看,雄鹰和潜鱼分别再什么地方啊?嗯,我听到同学们说,一天一地,一高一低,我们体会一下,这一高一低的空间差距是不是瞬间将诗歌的张力给拉满了,如果说雄鹰和潜鱼连接了天和地,是由点到线,而前面的万山,漫江、百舸,一个远景一个近景,一远一近,一高一低,扩展到了世间万物,万类,世间万物尽收眼底,展现出作者的万丈豪情!
师:好,让我们想象我们就是站在橘子洲头的诗人,让我们想象诗歌的画面,再来朗读这一部分,好左边同学先来,大家读得抑扬顿挫,充满激情,非常好,那右边同学再来读,很有感染力!
我们常听闻“自古逢秋悲寂寥”毛主席在这里看到的是秋天的悲凉吗?不是!是什么?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洋溢着什么样的情感呀?对了,乐观之情!(板书“乐观之情)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景中寓情,我们看作者再运用字词上个性十分突出,他的数词,动词,色彩词,都采用了极博大极动感极浓烈特征的词语。我们再今后的写作中是不是也可以运用炼字的方法呢?让我们的作品更有文采!好,请同学来为我们朗读一下上阕的最后一句。这位男生来,同学们,我们感受一下呀,这句的情感是怎么样的?情感慢慢回落!刚才我们明明看到了如此壮美辽阔的秋景图,为什么这里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呢?这样一句疑问呢?我们结合写作背景来仔细品读一下!
【大自然是自由的,但当时的中国社会是不是自由的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
【1925年,当时革命形势高涨,群众运动风起云涌,反帝反封建斗争如火如荼。这时候,一方面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了疯狂的镇压。
所以当时作者看到的人世间,并不像大自然一样“万类霜天竞自由”,是没有自由,内忧外患,革命道路艰险,前途未卜,革命形势十分紧张,所以在这个时候诗人才发出了惊天一问,面对此情此景,诗人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青年时代领袖心境的表现,
作者这里的“怅寥廓”是为中华大地积贫积弱而惆怅,是为国家和人民不能竞自由而惆怅。好,今天我们这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复习鉴赏品析诗句可从哪些角度进行?词语、写作角度、写作手法、描写手法】
那么看下阙中那一句话,直接描写了作者和友人上一次游览橘子洲的句子,嗯,很多同学找到了“到中流击水”,具有怎样的象征意味。】
第二课时
师:上阕最后一句作者发出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疑问,那么到底谁来主这个沉浮呢?诗人不禁想到曾经在橘子洲头与友人的一次出行,“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故地重游,一个“忆”字引出了往昔那段峥嵘岁月里作者和同伴们一起在长沙学习、战斗的生活。这是怎样的一群同伴?他们有怎样的青春形象?请同学们联系词中内容加以分析。
生:“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四句激昂顿挫,节奏鲜明,刻画了一群青春年少、充满理想、才华横溢、满腔热情的青年革命家的英姿俊采。他们经常聚在
一起畅谈革命理想,探讨改造中国之途径,激情澎湃,就像这奔腾北去的湘江浪涛。
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三句,艺术地概括了这群青年革命家的实干精神。“指点”二字,既体现了同学少年的潇洒自信,也体现了他们对中国未来道路的坚定明确。“激扬”二字意为激浊扬清,革命青年以文字为武器,将黑暗的污浊的腐朽的东西都清除掉,把光明的清澈的新生的思想高扬起来。“粪土当年万户侯”表达了作者和他的同伴们对军阀和旧官僚的极度蔑视,也表达了他们无意追求功名利禄而是志在救国救民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师:说得好!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绝不仅仅只是纸上谈兵,空谈报国,他们在长沙办报纸、写文章、斗军阀,实实在在地为改造旧世界而付出了卓绝的努力。
师:我们再来看下阕的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曾经和友人在中流游泳,游泳击起的大浪遏制了飞驰的船只)这是一个夸张说法,那么老师不禁要问,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具有怎样的象征意味?它是写实,它是不是也带了一点精神上的叩问,这是怎样的一群同学呢?是中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这是作者和友人曾经有过的一段革命峥嵘岁月的缩影,凸显了青年革命家群体,果敢坚毅的精神。所以从这里我们就能够看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答案,谁来主这个沉浮,是我们,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我们,我们是什么样一群人?我们是青年人,是青年革命家,是青年的缩影。所以中流弄潮,本身就带有一种抗争的意味,它也有极大的象征意味,这群中流击水的者正是历史长河的弄潮儿,他们以大无畏的精神,弄起了震天动地的漫江雷涛,有了这种伟大的精神和力量又何愁不能改变历史呢?
生:这不由得让人想起祖逖“中流击楫”的典故。当时祖狄率军队渡江北伐,在江中心敲打着船桨,发誓要平定中原,展现出一种远大的抱负和强烈的自信。而回忆中,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在湘江游泳时推起的大浪竟然遏制住了飞驰的船只。虽显夸张,但更能体现出这些青年革命家们刚健有为的精神和无坚不摧的力量。
生:我觉得这个结句同时呼应了上阕的设问,这些“中流击水”的青年才俊才是主宰世界的新生力量。有了他们这大无畏的伟大精神和强大力量,何愁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呢?
生:不是单纯的记叙中流击水一事,而是对这群敢于“中流击水” 、能够“浪遏飞舟”的青年的赞扬、肯定。
②表现作者对于青年一代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自信与乐观的革命情怀,也体现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豪情壮志。
师:到这里,我们已经将本首词分析完了,那么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本首词的主题;
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总结:同学们,词的上下两阕一般各有侧重,但又紧密联系。无论是写景叙事,还是议论抒情,往往都是相互渗透,相互照应的。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诗词中意象的特征来感悟作者情之所在,也可以通过感受作者的情感抒发来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深远意境。此外,品读作品时需要“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了解创作的时代背景,这会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师:请同学们带着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带着对革命领袖伟大革命抱负和豪放胸襟的感悟,心悟口诵,用青春的声音,朗诵伟人的青春诗篇。
作业:背诵诗歌,理清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教学反思:鼓励学生多朗读,积极思考其中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