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综合质量评价(一) 语文 九年级上

文档属性

名称 18 综合质量评价(一) 语文 九年级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2 11:42: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综合质量评价(一)
(时间:120分钟 分值: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2题。(6分)
登高远眺,游目骋怀,不仅可以在千岛湖的四月天里瞥见鸟的流盼、树的摇曳,还可以看见那轻灵的玉兰、鲜妍的桃花、娉婷的海棠。既能领略《沁园春·雪》的雄浑壮阔,也能欣赏《乡愁》的柔美婉约……
世界之广mào让人顿开茅塞,哪怕冰封黄河、雪满太行,在间不容发之际,我们仍能以“直挂云帆jì沧海”的气势向着远方前进,所以怀古伤今大可不必,心无旁wù地做好眼前的事才最要紧。
1.语段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瞥见(piē)  B.摇曳(yè)
C.娉婷(pīn)  D.间不容发(jiān)
解析:“娉”应读“pīng”。
2.语段拼音处依次应填写的汉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茂 济 鹜   B.袤 济 鹜
C.茂 寄 鹜   D.袤 济 骛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这种比赛能进一步培养青少年敏捷灵活的思维、随机应变的能力和勇于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
B.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C.李老师只读了课文的一小部分就能说出文章的内容和主旨,他这种断章取义的能力让同学们惊叹不已。
D.整个科研过程他都没有参与,最后却鸠占鹊巢,把功劳归为己有。
解析:“断章取义”指不顾全篇文章的内容,而只根据需要,孤立地截取其中一段或一句。属于褒贬误用。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
A.为了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政府部门专门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
B.人的一生约有一半左右的时间都在思考,只不过成功者总在思考有意义的事。
C.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D.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策划的《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极大地激化了广大青年的爱国热情。
解析:B项,重复累赘,去掉“约”或“左右”;C项,语序不当,将“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位置互换;D项,搭配不当,应将“激化”改为“激发”。
5.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C)
A.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B.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其作品主要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C.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豪放派词人代表。《卜算子·咏梅》是他的作品。
D.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解析:《卜算子·咏梅》是陆游的作品。
6.整本书阅读。(2分)
艾青的长诗《向太阳》《 火把 》,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 太阳与火把 ”的歌手。
7.默写。(8分)
(1)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2)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3)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三年谪宦此栖迟, 万古惟留楚客悲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5)杜甫《月夜忆舍弟》中借景抒情,表达思亲、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露从今夜白 , 月是故乡明 。
(6)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明效忠朝廷的态度和决心的诗句是: 欲为圣明除弊事 , 肯将衰朽惜残年 !
8.某学校开展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5分)
(1)学校将围绕“君子自强不息”的主题举行系列活动,已设计出“活动一”和“活动二”,请你再设计出“活动三”。(2分)
活动一:举行“君子自强不息”演讲比赛
活动二:举行“君子自强不息”征文比赛
活动三: (示例)举行“君子自强不息”主题讲座
(2)偶像是成长的心灵力量。以下三个人物都是同学们心中的偶像。请选择其中一个,用简洁的语言从人物所处的时代、人物的精神两个方面进行介绍。(3分)
备选人物:①诸葛亮 ②文天祥 ③袁隆平
示例:苏轼——宋代词人,虽屡遭挫折但依然豁达乐观。
答案:(示例一)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虽积劳成疾但依然心系后主。
(示例二)文天祥——南宋爱国诗人,虽身陷敌营但依然正气凛然。
(示例三)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虽屡遭打击但依然坚持理想。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4分)
寒 菊【注】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这首诗写于南宋灭亡之后。郑思肖,南宋末年爱国诗人,终身不降元朝。
9.下列对诗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C)
A.第一句从菊花开放的时令来写菊花,表现了菊花不与百花争妍斗艳,写出了它不俗不媚的品性。
B.第二句从菊花开放的姿态来写菊花,写出了百花凋零之后,只有菊花傲霜拒风、独放光华,趣味无穷。
C.第三、四句写菊花盛开之后,尽管枯萎、凋谢,被北风吹落地上,但香味仍留在枝头。
D.全诗借菊抒怀,以“寒菊”自比,以“北风”喻指北方的敌人。
解析:“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意思是“宁可在枝头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写出了菊花枯萎后不凋落,仍然挂在枝头的状态。所以“被北风吹落地上”的理解是错误的。
10.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或象征)。思想感情:这首诗借“寒菊”表达了诗人坚守高尚情操、宁死不投降的斗争精神。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3题。(10分)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江①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②。南合沅湘③,北合汉沔④,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⑤,与海相若。清河⑥张君梦得,谪居齐安⑦,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赡名之曰“快哉”。盖亭之所见,涛澜汹涌,风云开阖⑧。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节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注】①江:长江。②肆大:形容水流壮阔。③沅湘:沅江、湘江。④汉沔:汉江、沔江。⑤浸灌:水势浩大。⑥清河:张怀民的家乡。⑦齐安:黄州。⑧阖:闭,意为天阴。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醉翁之意不在酒 ( 意趣,情趣 )
(2)以览观江流之胜 ( 美好景象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译文: 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
(2)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译文: (江水)变化急速,让人看上去惊心动魄,不可长久观赏。
13.【甲】【乙】两文中的所写之景和所抒之情有什么不同?(4分)
答案:【甲】文描写“醉翁亭”秀丽的山间景色,呈现的是优美的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乙】文描写“快哉亭”波澜壮阔、变化万千的雄伟景象,呈现的是壮美景象,抒发了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把握。由【甲】文中“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可知,【甲】文描写“醉翁亭”秀丽的山间景色,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由【乙】文中“江出西陵……悲啸于其下”“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可知,【乙】文描写“快哉亭”波澜壮阔、变化万千的雄伟景象,抒发了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参考译文】
【乙】长江流出西陵峡之后,开始进入平缓的地带,江流奔腾壮阔。向南与沅江、湘江交汇,向北与汉江、沔江交汇,它的气势愈发高涨。(江水)汇聚到赤壁之下,波涛汹涌,水势浩大,跟大海相仿。清河的张梦得先生,被贬官后居住在黄州,在靠近其房屋西南的地方修了一座亭,用来观赏长江的美好景象。我的兄长苏轼给它取名“快哉亭”。在亭中放眼望去,江水波澜汹涌,阴晴变化,气象万千。白天可见舟船在江水之间出没,夜晚能听到鱼龙在赤壁之下悲鸣呼啸,(江水)变化急速,让人看上去惊心动魄,不可长久观赏。现在能够在几案旁边玩赏眼前的美景,这就是它被称为“快哉”的原因。
(三)(2024·大连长海县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12分)
眼界与读书
赵 畅
①眼界对于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②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归宿、方式方法以及兴趣效果。周总理读书时,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总理的眼界为其发愤读书作了注脚。既然立志于“中华之崛起”,就必须好读书,读好书,时时检点自己,提醒自己,因为“中华之崛起”所呼唤的读书人,不仅要有报国之志,更要有报国之才。冯友兰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作为一个学问家,做学术研究是要做全民族的智囊。这一点,对读书人很有启发,虽然读书人并非一定是学问家,但读书的眼界却力求要高,这样至少就不至于把读书当作可有可无的休闲娱乐或者陷入无聊的泥潭。
③眼界也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自古至今,读什么书,怎么读,以及怎么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形成适合每个人自己的读书方式。可以肯定,有着高远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去读那些更富有价值的书籍。一个拥有高远眼界的读书人,能够牢记使命,超越功利樊篱。他们将读书视为一件高雅而神圣之事,并从广泛的阅读之中,从对历史的理解之中,获得一种对自己时代使命的高度自信并笃行之。
④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这既关乎读书兴趣,亦关乎读书效果。在有些人看来,终日埋头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是一些不近人情、枯燥乏味的“怪人”。事实上,对生活和事业的热爱,使不少科学家逐步成为自然美的追求者与发现者。达尔文常常几小时地阅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和拜伦、沃尔特·司各特的诗篇,诺贝尔读过许多名人大家的文学作品,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都非常喜爱古典文学。也许对自然科学家来说,了解文、史、哲方面的知识,会让他们的逻辑思维变得更开阔,流转自如。同理,文学和艺术方面的专家如能多读一点儿自然科学知识,在创作作品与表达自我的时候,往往也能够更加深刻。
⑤读书不打开眼界,不联系思想实际、工作实际、社会实际,不从书籍中思考点儿什么、采取点儿什么、解决点儿什么,那么我们读书做什么?
⑥我认为,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
(有改动)
1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答案: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
15.第④段中的画线句删去好不好?为什么?(4分)
答案:不好。前面的例子是外国人阅读文学作品的事例,画线句举的是中国人喜爱古典文学的事例,列举的事例包含中外的事例,会使文章的论据更充分(或更充分地证明中心论点),使论证更严密,所以不能删去。
解析:本题考查论据的作用。先明确观点,再结合论据在文中的作用表述原因即可。明确观点:不好。原因:第④段中画线句“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都非常喜爱古典文学”,举的是中国人喜爱古典文学的事例;第④段中“达尔文常常几小时地阅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和拜伦、沃尔特·司各特的诗篇,诺贝尔读过许多名人大家的文学作品”,列举的是外国人阅读文学作品的事例。列举的事例包含中外的事例,会使文章的论据更充分(或更充分地证明中心论点),使论证更严密,所以不能删去。
16.第⑤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第⑤段论述了读书不打开眼界,不联系实际,读书对我们来说就没有意义。这一段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从而使论证更全面。
解析:本题考查语段的作用。第⑤段论述了读书不打开眼界,不联系实际,读书对我们来说就没有意义,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从而使论证更加全面。
17.通读全文,请归纳全文的论证思路。(3分)
答案:首先,本文作者开门见山地提出论题——眼界对于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接着,分别阐述了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归宿、方式方法以及兴趣效果;眼界也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读书要联系实际这几个分论点。最后,总结全文,归纳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1题。(14分)
寒 梅
林旭华
①淅淅沥沥的冷雨终于停息了,我决定到附近的花园走走。
②天空依然阴郁着脸,寒风冷峭得刺骨。原来热闹的花园现在变得一片清寂,唯有我的脚步声在砖石铺就的路面上回响着。花园里的乔木绿叶早已褪尽,光秃秃地呆立着,一片萧索、沉寂。
③转过花园的弯角,蓦地,我的眼睛一亮,一大团鲜嫩的粉红色跃入眼帘,云蒸霞蔚般绚烂——原来是路边一树傲然绽放的寒梅。
④梅在严寒中兀自独立,粗壮的虬枝布满绿苔,裸露着嶙峋的老茧,苍劲而挺拔。枝丫分叉,或直或横或斜,没有叶片,呈现出浅灰或嫩绿的本色,平滑而柔韧。
⑤每条枝丫上,粉红色的花儿都挂着晶莹的雨珠。含苞的,娇羞颔首,豆蔻芳华;绽放的,红瓣灼灼,嫩蕊颤颤,犹如一大团粉红色的火焰,点燃了清寂的花园,点亮了阴郁的天空,驱散了寒意。太阳出来了,明媚的阳光下,粉红色的寒梅盛放着烂漫的激情,我似乎听到了源源不断的生命诞生的爆裂声。在满目萧索的严冬里,寒梅傲然绽放的激情与风采,让我震撼,并顿生深深的敬意。
⑥倏地,吹来一阵寒风,“簌簌簌”,我听到一阵极其细微的飘落声,轻轻的,柔柔的。转瞬,悠悠飘来一阵淡淡的馨香,丝丝缕缕地在树下弥漫开来,如久酿的老酒,韵味悠长。张臂,清香盈怀;闻之,心旷神怡。抬头,但见一大片粉红色梅花瓣飘洒而下,在树下悠悠地旋转着,飞舞着,如雪花,纷纷扬扬,飘飘洒洒,很快铺就了一地密集的落红。
⑦哦,是寒梅洒落的花瓣雨!
⑧寒梅无言,只是静静地看着自己粉红的花瓣从树上纷纷飘落,星星点点碎了一地。而那枝头上未落的花朵,依然在阳光下灿然绽放,全然没有丝毫的惊慌失措。因为它深知,生命的意义不只在于绽放时的激情与风采,更在于凋零时的坦然与达观,即使化作尘埃,也能以另一种形态绽放生命的精彩。
⑨清代著名诗人龚自珍曾经有过这样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不为独香,只为护花,诗人将落红的深情,升华为奉献精神,这是何等的人生境界!
⑩此刻,花瓣还在风中纷纷飘落着,它们在空中悠悠地打着旋儿,似乎在跟寒梅做最后一场深情的告别。在快要触地的一刹那,那带着雨珠的花瓣,在阳光下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流星般飞速划过一道弧线,然后突然坠地。如此悲壮,如此凄美!
寒梅,落红时洒脱从容、宁静自信、恬淡安详的美之绝唱,从此在我心中永远定格成一道壮美的风景。
从盛开到落红,寒梅,让我的心灵经历了一场绝美的人生洗礼。
(选自《青年文学家》,有改动)
18.文章中不同生命阶段的梅花呈现不同的特点,请结合第⑤~⑥段内容填写下表。(4分)
生命 阶段 含苞的梅花 (2) 绽放的梅花 (4) 飘落的梅花
特点 (1) 娇羞颔首,豆蔻芳华 (3) 红瓣灼灼,嫩蕊颤颤 轻柔地飘落,散发淡淡馨香,悠悠地旋转、飞舞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题干要求结合第⑤~⑥段内容来回答,由已知信息“含苞的梅花”找到对应的第⑤段,由第⑤段中“含苞的,娇羞颔首,豆蔻芳华”可知,第(1)空应填:娇羞颔首,豆蔻芳华。由第⑤段中“绽放的,红瓣灼灼,嫩蕊颤颤”可知,第(2)空应填:绽放的梅花。而第(3)空“绽放的梅花”的特点是“红瓣灼灼,嫩蕊颤颤”。由已知信息“轻柔地飘落,散发淡淡馨香,悠悠地旋转、飞舞”找到对应的第⑥段,由第⑥段中“但见一大片粉红色梅花瓣飘洒而下,在树下悠悠地旋转着,飞舞着,如雪花,纷纷扬扬,飘飘洒洒,很快铺就了一地密集的落红”可知,这里描写的是梅花飘落的状态,故第(4)空应填:飘落的梅花。
19.文章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表达作用。(4分)
答案: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梅花飘落时的优美姿态,富有动态美和画面感,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如雪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飘落的梅花比作“雪花”;“在树下悠悠地旋转着,飞舞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飘落的梅花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梅花在空中飘落的优美姿态,富有动态美和画面感。再结合下文第⑧段中“生命的意义不只在于绽放时的激情与风采,更在于凋零时的坦然与达观,即使化作尘埃,也能以另一种形态绽放生命的精彩”可知,即使梅花飘落,也掩饰不了作者对它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0.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⑦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2分)
答案:第⑦段是过渡段,承接上文对梅花飘落的描写,引出下文作者的抒情和议论,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1.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寒梅,让我的心灵经历了一场绝美的人生洗礼”。(4分)
答案:①寒梅在严冬里傲然绽放的激情与风采、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令作者震撼并产生敬意;②梅花凋零时,即使化作尘埃也能以另一种形态绽放生命精彩的坦然与达观,引发了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③落红默默奉献的精神,令作者赞叹,给作者人生启迪;④寒梅落红时洒脱从容、宁静自信、恬淡安详的形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提升了作者的人生境界。
三、写作(50分)
22.请以《这里有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600字以上;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略。
1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