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我要的是葫芦
【教学目标】
认识“葫、芦”等11个生字,会写“棵、谢”等8个字,会写“从前、细长”等10个词语。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对比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了解种葫芦的人最后没有得到葫芦的原因,初步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识字、体会反问句、感叹句的表达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体会反问句、感叹句的表达特点。
初步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观赏葫芦,引入新课
出示葫芦图片,板书“葫芦”,读准音,念好轻声(葫芦)。认清形。读好课题:我要的是什么?指导重读“葫芦”。
了解葫芦自古以来的功用、文化。(出示相关葫芦制品、工艺品图片)
了解学生预习情况,据学生回答,安排教学程序。
初读正音,整体感知
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会的字多读几遍。
集体认读,正音,组词。重点指导:(1)“藤”是后鼻音,借助图片,了解藤的特点,由“葫芦藤”拓展生活中常见的丝瓜藤、南瓜藤等帮助识记汉字。(2)“葫、芦、藤”都是上形下声的生字,“谢、啊、蚜、盯、慢”都是左形右声的生字。(3)讲解“盯”表示集中注意力。这儿的“目”字旁还可以换成哪些偏旁呢?可在学生联想基础上补充儿歌:“小丁丁,开电灯。拿起锤子修板凳,眼睛盯着灯,锤子敲不停,叮叮当,当当叮,妈妈夸他爱劳动。”(4)区别认读“棵”和“颗”。(棵:木字旁,形容植物的数量;颗:页字边,形容颗粒状的小物件,小物品。)(5)指导书写“谢”①演示,一看二写三对照②了解学生对课文熟知程度,理解“谢”的字义。
指名按自然段读文,图文对照。①、第一自然段A.抓住关键词“细长,雪白,可爱”读好句子。(喜爱)B.关注种葫芦人的行为,重读“每天,看几次”,体会种葫芦人内心的喜爱与渴望。②、第二自然段A.抓标点“!”及词语“自言自语”读好语气。B.体会感叹句的表达特点。(1)他看见叶子上的蚜虫,心里想,生读:有几个虫子怕什么!(2)这个种葫芦的人可真有意思,对待虫子的态度是:再请同学读—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你能猜一猜,种葫芦的人心里在想什么?(有几个虫子不可怕)(真了不起!你已经走进种葫芦人的内心!)③、第三自然段A.抓标点“?”读好语气。B.体会反问句的表达特点。(1)别人劝告他时,他的态度是,谁来读?—叶子上的虫子还用治?(2)种葫芦的人嘴里这样说,心里也在想?谁再来猜猜看?—叶子上的虫子不用治!④小结感叹句、反问句的表达特点。同学们真了不起,说着说着就学会了一样新本领: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两种句式来表达。⑤师生合作朗读:种葫芦人的心里所想及与邻居的对话。
着眼“葫芦”,探究联系
师:同学们,那叶子上的虫子到底用不用治?这个问题值得大家静静想一想。(课件出示文中两幅插图,对比发现)
学生表达观点,并说明理由。①种葫芦的人表情、动作不一样:一个是满脸笑容,仰头观看,一个是低头弯腰,满脸惊讶。②葫芦的叶子不一样:一是叶子绿绿的,一是叶子黄黄的,有的叶子上还有小孔。③葫芦所在的位置不一样:一是挂在藤上,一时掉在地上。
2、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A.抓住“更、慢慢地、一个一个”读好语气。(伤心、难过)B.感受蚜虫、叶子、小葫芦之间的联系。
3、总结内容,完善板书。
四、总结寓意,拓展实践
1、归纳出示寓意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我们不能只看结果,还要全面的联系的看问题。
2、实践活动(2选1)①结合画面展开想象: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一个个都落了,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可以说给老师、同学或家长听一听。②续编《我要的是葫芦》鼓励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大胆编故事。“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