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训练(十七) 17* 孤独之旅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
A.急促(cù) 撩逗(liǎo)
狗吠(fèi) 肥朔(shuò)
B.旧茬(chá) 掺杂(chān)
晕倒(yùn) 稠密(chóu)
C.胆怯(què) 戮破(chuō)
纯粹(cuì) 旋风(xuàn)
D.嬉闹(xī) 驱除(qū)
觅食(mì) 炊烟(chuī)
解析:A项,“撩”应读“liáo”,“朔”应为“硕”;B项,“晕”应读“yūn”;C项,“怯”应读“qiè”,“戮”应为“戳”。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B)
A.他对杜小康带着哭腔的请求,置之不理,只是不停地撑着船,将鸭子一个劲儿赶向前方。
B.初夏时节,拥有着美丽传说的凤凰山花团锦簇,树荣草盛,令游客们得意忘形。
C.卫生是饭店的生命线,出现明显的卫生问题,食客的饮食体验会一落千丈。
D.影片剧组公开了一组片场照,她歇斯底里地喊叫的模样令人震撼。
解析:“得意忘形”形容浅薄的人稍稍得志,就高兴得控制不住自己。属于贬义词,用在此处不符合语境。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A.主人公杜小康是一个十来岁的少年,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使他不得不辍学,跟随父亲去放鸭。
B.亲子运动会不仅增进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孩子们也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
C.为回馈广大顾客的厚爱,本店打折销售部分商品,具体详情敬请进店咨询。
D.蔬菜保鲜期有限,能否保持物流畅通是保障包括蔬菜供销在内的供应链稳定的必要前提。
解析:B项,语序不当,应改为“亲子运动会不仅使孩子们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还增进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C项,语义重复,“具体”和“详情”重复,应去掉“具体”;D项,两面对一面,应删去“能否”。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C)
A.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B.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
C.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
D.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
解析:“还要走多远”是个疑问句,应将逗号改为问号。
5.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C)
A.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比喻)
B.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比喻)
C.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比喻、夸张)
D.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会再忽然地恐慌起来。(排比)
解析:C项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少年的涅槃
陈义怀
涂干西蹑手蹑脚下了床,踮着脚尖从墙边取下遮掩在斗篷后面的包袱挎到肩上,再移到门后一点点摇动着拉开了门闩。牛圈里父亲高低起伏的鼾声中夹杂着牛的反刍和喷鼻声,他掏出一张揉得有些皱巴的纸,想把“父亲大人亲启”几个字抹平顺些。泪水忽地涌出来,他扯起衣袖抹了一把,把纸片从牛圈门缝中塞了进去,决然转身走了。
打涂干西记事起,一天到晚总有干不完的活。父亲说穷人兴家只有八个字:刻苦耐劳,勤俭节约。父亲的节约到了可笑甚至可悲的地步:煤油灯的灯芯挑到最短,燃一粒黄豆大的光;碗里的饭是一颗不能剩的,掉到地上的也要捡起来吃了。父亲这样要求自己,也这样要求涂干西。可涂干西隐约觉得,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他要活出另一个样子。一不听话,父亲就收拾他,武器五花八门。在涂干西眼里,父亲吝啬、刻薄、蛮不讲理,如一座山横在他渐渐长大的心上,像一只老虎拦住他的去路。一个日益强烈的念头攫住了他:要跨越父亲这座山。有时也有些可怕的想法掠过:夺过父亲手里的棍子,然后狠狠地……等他睡着时,抓起烟管劈头盖脸地……要不,他牵牛时,在前面突然挥动一块红布……当然,这只是孩子一时愤激的思绪,从没付诸实施。昨天父子间那场惊动了全村的冲突,使十五岁的涂干西下决心要去走自己的路。他要去县城找活干,哪怕做苦力也行。
秋日的太阳还有几分热力。一个瘦小的妇女正埋头捡拾地里的落穗,那身影和总在父亲的拳头棍棒下护着他的母亲有几分相似。他眼里一热,手中的棍子在地上狠狠地点点戳戳。还是回去吧,认个错,委曲求全……不行,连这点狠心都没有还能成什么事?他抬脚踢飞一块石子,惊得路边林子里一群鸟雀尖叫着扑棱棱飞向天空。
天很暗了,涂干西心里阵阵发麻。划燃随身带着的火柴,跳动的火苗中,隐约可见坡地上散着几根白骨。他一声尖叫,一个箭步跳下坡坎,重重摔在地上。四周树叶摇响,像在齐声嘲笑。涂干西又气又恼,手里的棍子狠狠在地上戳了戳,宣战似的说:“老子今天就睡这儿了!”结果这晚涂干西睡得出奇地好。他陡然明白了,没有杂念和恐惧,就什么也不怕了。
重新上路的涂干西像刚蜕了皮的蛇,焕然一新,感觉自己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整个世界都是他的。第二天在期待和兴奋中很快过去,星星点点的雨滴开始落下,涂干西有些着急,他意识到自己走错路了。雨越来越密,间杂着隐隐的雷声。涂干西只得抓着崖畔垂下的一段蛇藤爬到了山腰的一处洞穴,刚安顿下,他就闻到了一股骚臭味,地上还有爪印和干结的粪便。这是闯到谁家里来了啊,他有些犹豫。可雨瞬间就大了,雷也越来越近。涂干西心里一横,就这了!
半夜,一阵凄厉的嚎叫越来越近,猛然睁开眼,黑暗中两双绿幽幽的眼睛逼视着他。涂干西毛发直竖,顺手抓起棍子,弓身死死抵住岩壁。两个家伙一前一后一左一右朝他扑来,涂干西下意识把棍子横着一挡,一只家伙前爪就搭在棍子上,涂干西全力甩推,那家伙跌撞在岩壁上发出一声哀号。涂干西感觉有什么东西嵌进了腿里,一只脚猛踹出去,抡起棍子一阵猛击,另一只哀哀呻吟着倒在地上。他迅速抓起一块石头朝先前那只砸下去,一声惨叫后,洞穴里只回响着涂干西扑通扑通的心跳。雨不知什么时候停了,借着月光,他看见两头还未成年的狼横躺在地上。
涂干西扯了一绺布条缠在腿上,拄着棍子一瘸一拐出了洞穴。山风吹起他浓密的头发,他的脸庞已开始呈现青年的模样了。这会儿他有些想家了,甚至不怎么怨恨父亲了。可家的方向已分辨不清,城里的路也找不到。他不丧气,也不后悔,内心有一种莫名的东西正恣意生长,丰盈着他、扩展着他。
晌午,一粒黑点从山脚下慢慢爬上来,原来是走村串户的一个卖货老头儿。了解情况后,老头儿从担子里掏了一包药粉给涂干西敷腿上的伤。涂干西问:“到县城还有多远?”“还有四五十里地呢。”“走了两三天,我还没有走出十里路啊,我感觉自己走了好远呢!”涂干西看着头发苍白的老头儿,突然想到父亲,他的鼻子一阵酸楚。“娃儿,你不止走了十里啊!我一辈子也没有走你这么远的路呢!”涂干西感觉老头儿的手和声音都在轻微地抖动着。
回到家时,涂干西觉得似乎一下子过去了十年八年。爹正在给牛喂草料,听到动静转过身来,手里的一抱草滑落到地上。才两三天,爹一下子苍老了许多,以前那个凶悍凌厉的父亲消失了,他的眼睛红通通的,满是哀伤。涂干西突然单膝跪地,说:“爹,孩子错了!”他看着父亲,就像看着一个老去的孩子。那一刻,他清晰地感到自己已跨越了父亲这座山。
(选自《西安晚报》,有改动)
6.“我一辈子也没有走你这么远的路呢!”卖货老头儿所说的“路”指的是什么?“这么远的路”又是什么意思?
答案:“路”指的是经历或遭际(遭遇)。“这么远的路”指常人未曾有的特殊经历(或丰富而曲折的经历)。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词句含义的能力。第一问,结合文中讲述涂干西与父亲吵架,负气离家出走,夜宿荒山,独闯狼窠,与两狼搏斗等事情可知,“路”指一个人的经历或遭遇。第二问,老人走街串巷,从没有想过逃离自己既定的生活模式。而由“涂干西隐约觉得,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他要活出另一个样子”“他要去县城找活干,哪怕做苦力也行”可知,“这么远的路”指的是一个人丰富而曲折的经历。
7.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重新上路的涂干西像刚蜕了皮的蛇,焕然一新,感觉自己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整个世界都是他的。(涂干西“蜕”去了什么?变成了另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犹豫、恐惧。变成了自信、坚强、果敢的人。
(2)山风吹起他浓密的头发,他的脸庞已开始呈现青年的模样了。(“青年的模样”是成熟了的涂干西表现出的什么“模样”?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
答案:沉着、冷静,坚韧、坚定,包容、理智。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1)由“涂干西又气又恼,手里的棍子狠狠在地上戳了戳,宣战似的说……他陡然明白了,没有杂念和恐惧,就什么也不怕了”可知,涂干西“蜕”去的是犹豫、恐惧;“焕然一新,感觉自己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表明涂干西变成了自信、坚强、果敢的人。(2)由“涂干西毛发直竖,顺手抓起棍子,弓身死死抵住岩壁”“涂干西下意识把棍子横着一挡……他迅速抓起一块石头朝先前那只砸下去”“他看见两头还未成年的狼横躺在地上”可知,涂干西凭一己之力,打倒了两头狼,靠的就是他的沉着、坚定;“青年的模样”是成熟了的涂干西表现出的冷静、坚韧和理智的模样。
8.文章多次写到雨,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推动了情节发展。因为避雨,才有了涂干西夜宿洞穴遇狼杀狼的经历。②从侧面烘托人物心理。雨由小变大,涂干西也由着急、无奈、犹豫变得坚决、果断。
9.假如涂干西与《孤独之旅》的主人公杜小康被邀请参加励志节目《开讲啦》,共同围绕“磨难”这个话题给青少年“开讲”。请你帮助他们确立一个观点。
答案:(示例一)磨难是成长的催化剂。
(示例二)面对磨难,要勇敢坚强。
(示例三)战胜磨难才能超越自己。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主题的能力。扣住“磨难”这一关键词,结合文中涂干西离家出走这几天的遭遇以及《孤独之旅》的主人公杜小康的经历,确定自己对“磨难”这个话题的看法。
(二)诗歌鉴赏。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少年行(其二)
王 维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1)诗中少年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
答案:慷慨从军、英姿勃发、不畏艰难、视死如归,充满豪侠气概和英雄主义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诗歌的意思是“刚刚离家就当上了皇家禁卫军的军官,随后又跟从骠骑大将军参加了渔阳大战。谁不知道奔赴边疆从军的艰苦,即使战死沙场,还能感受到那份侠骨的芳香”。诗歌塑造了一位慷慨从军、英姿勃发、不畏艰难、视死如归,充满豪侠气概和英雄主义精神的少年形象。
(2)请结合“纵”“犹”,赏析诗歌最后一句。
答案:最后一句“纵死犹闻侠骨香”中运用“纵”和“犹”,以顿挫的用笔,更有力地展示了少年的内心世界。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纵死犹闻侠骨香”的意思是“即使战死沙场,还能感受到那份侠骨的芳香”。“纵”“犹”等虚词的连用,在接二连三的转折中不断加强语气,传达出少年坚毅的神情和义无反顾的决心。这种借顿挫的用笔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法,不仅很有力度,而且进一步深化了游侠意气的内涵。
1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