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课时分层训练(十八)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语文 九年级上

文档属性

名称 23 课时分层训练(十八)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语文 九年级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0.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2 11:42: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训练(十八)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mái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miè。
(1)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舍身求法( shě )   脊梁( jǐ )
前仆后继( pū )  抹杀( mǒ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mái( 埋 )头  诬miè( 蔑 )
(3)下列对句子中标点符号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A.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引号表示着重强调)
B.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省略号表示还可以举出很多例子)
C.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分号表示句子之间的并列关系)
D.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问号表示反问,意思是这样的人并不少)
解析:此处引号表示反语、否定。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B)
A.骆宾王才华绝世却际遇坎坷,他的书信大都怀古伤今,苍凉飘逸,令人感慨万分。
B.班长把同学们希望到野外秋游的想法报告给班主任,这种为民请命的精神赢得了同学们的赞赏。
C.为了追求真理,他不惜舍身求法。
D.单凭一面之词,实在不足为据,我们需要用更多的事实来证明我们的答案是正确的。
解析:“为民请命”指替老百姓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泛指有相当地位的人代表百姓向当权者陈述困难,提出要求。句中指班长向班主任陈述同学们的意愿,不符合语境。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D)
A.通过这次诵读比赛,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中华古典诗词的丰富多彩。
B.读者深受喜爱的鲁迅先生,不凡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文风质朴、寓意深刻的作品。
C.是否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前提条件。
D.铭记历史,就要铭记那些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作出过巨大贡献的英雄。
解析:A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删去“通过”或“让”;B项,语序不当,应将“读者”和“深受”调换位置;C项,两面对一面,应删去“是否”或在“走出”前面加“能否”。
(一)(2023·滨州中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传承诗词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
郦 波
①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为今人留下无数名篇,造就无比灿烂的中华诗歌文化。凡中国人,不论身处何方,从事什么工作,过着怎样的生活,几乎都熟读“春眠不觉晓”,能诵“床前明月光”,会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诗词在我们的生命岁月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给心灵以美的熏陶,给生命以丰厚的馈赠,给人生以深沉的激励。试想如果没有李白、孟浩然、王之涣、杜甫、苏轼、辛弃疾、李清照……黄鹤楼上、晴川阁下该少却多少韵味,鹳雀楼头、赏心亭中又何来千古回响?诗歌已经融入我们的文化基因,成为诗意人生的写照、家国情怀的寄托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艺术结晶。传承好诗词文化,对安顿个体心灵、涵养民族精神和增强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②古典诗词生命力强,至今仍是温暖人、鼓舞人的文化力量。近10年来,除了从事古诗词教学和研究,我还参加多个电视文化节目的录制。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每每需要为观众解读中华文明的某个特质时,总是可以借助诗词作出迅速而贴切的传达,同时还富有审美意蕴。【甲】不仅如此,我还发现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在互联网广泛普及、传播更加大众化的今天,诗词节目成为家庭成员之间的共同话题,推动文化的代际传承,为个人、家庭乃至社会带来温暖的文化力量。诗词还能转化成前行的力量,这也是伟大诗篇流传至今的原因。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登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舞台的普通农家女子白茹云。她家境平平又身患疾病,却不抱怨不沮丧。她最喜欢苏轼的名句“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在人们的帮助下,带着这份洒脱和豁达,白茹云在田野里劳作,在家务中忙碌,过着充实又诗意的生活,成为乐观坚强的平凡英雄。
③古典诗词内涵丰富,承载着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乙】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诗言志的传统一以贯之,诗歌也由此得到升华,成为传达理想价值、展现中华文化的重要艺术载体。我们的先贤,那些伟大的灵魂,他们经历再多的坎坷与磨难,也能够凭借诗词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实现对生命价值的内在超越。现代人也可以借中华诗词,对薪火相传的价值与信仰作出坚定而有诗意的表达。民族危难时,抗日志士慨叹“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改革开放中,先行者“弄潮儿向涛头立”。在朝气蓬勃的新时代,用中华优秀诗词涵养民族文化气质十分必要。健康的文化生态会推动社会良性发展,精神层面的和谐共振也会增强人们的幸福感,进而不断涵养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就有了更为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④古典诗词创新发展,能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诗词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在今天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时代活力。它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文化创新创造的宝贵资源。【丙】诗词有助于唤醒和发展青少年的母语感知能力,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不可替代。近年来,中小学语文教育加大了诗词教学力度。我们应抓住契机,充分呈现诗词之美,通过及时有效的正向反馈,让广大青少年真正爱上诗词,由此获得心灵的滋养、良知的启迪、创造力的激发,延续好中华文脉。大众媒介为传播诗词文化提供了有效助力。比如《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诗意中国》等文化节目,激发了诗词文化热,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选手从节目中脱颖而出,在同龄人中产生一定的示范效应,热爱诗词在当代青少年中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为提高文化素养、坚定文化自信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在文化艺术领域,诗词文化转化创新大有可为。通过一声声诵读,唤醒情感记忆;通过美食、服饰和建筑设计,再造诗词意境;通过一部部专题片,在影像中重温经典;通过一本本图书,传承文明薪火。纪录片《跟着唐诗去旅行》挖掘文旅深度融合的可能;在影视剧中,越来越多的诗词文化元素被引入,丰富着艺术创作的文化质地。
⑤腹有诗书气自华。千百年来,中国人用诗词荡涤灵魂、滋养精神。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在生命的不同时刻,诗词都可以成为温暖人心、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我们相信,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无比丰富的中华诗词文化一定能焕发更加璀璨的光彩,进一步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陪伴我们诗意地栖居在神州大地。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7月,有改动)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案:传承好诗词文化,对安顿个体心灵、涵养民族精神和增强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或传承诗词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把握。第①段主要讲了中国是诗的国度,列举了大量的诗人与诗句,得出观点“传承好诗词文化,对安顿个体心灵、涵养民族精神和增强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的标题与第①段的中心论点意思相似,所以也可以把“传承诗词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作为中心论点。
5.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举例论证。以《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节目激发诗词文化热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大众媒介为传播诗词文化提供了有效助力”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6.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首先通过回顾中国源远流长的诗歌文化,提出中心论点“传承好诗词文化,对安顿个体心灵、涵养民族精神和增强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后用“古典诗词生命力强,至今仍是温暖人、鼓舞人的文化力量”“古典诗词内涵丰富,承载着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古典诗词创新发展,能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三个分论点进行论证;最后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我们要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思路。论证思路的答题技巧: 第一步,抓住语言标志,辨识议论文的结构方式,即看一下全文或段落是总—分—总结构、分—总结构,还是总—分结构;第二步,按照第一步分析出的结构特点,对文本或段落进行划分;第三步,归纳出段落或层次的段意及论述要点;第四步,有条理地论述论证思路。另外,论述时可以使用一些加强层次感的词语,如首先、其次、接着、最后等,把第三步归纳出的段意、层意或论述要点串联起来。
7.下面语句放在文中【甲】【乙】【丙】哪一处最为合适?请简要叙述理由。
《中国诗词大会》曾经以“花开四季”为主题,用一季10集的体量,展现我们“时间延续文明”的独特气质。小到描绘四季时序变化、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物候的细密嬗递,大到回望历史的更迭起伏,总有海量的经典诗词供今人撷取挥洒。
答案:(示例)放在【甲】处最合适。材料列举《中国诗词大会》曾经用一季10集的体量,展现我们“时间延续文明”的独特气质,说明借助诗词能够对中华文明的某个特质作出迅速而贴切的传达,同时还富有审美意蕴,符合第②段的分论点“古典诗词生命力强,至今仍是温暖人、鼓舞人的文化力量”。
(二)综合性学习。
8.(2024·西安莲湖区期末)唯有自强不息,才有无限可能。请你参加以“少年当自强”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并完成下列任务。
(1)【活动一:读名句,写“自强”】请把《周易》中的语句(包括标点符号),正确、规范、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活动二:看数字,悟“自强”】小语同学在活动中展示了下面的图片,请仔细观察图片中的运算公式并联系文字,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1.01365≈37.8
0.99365≈0.03
积跬步以至千里,积懈怠以至深渊。
答案:(示例)在原有基础上,每天进步(或增加)一点点和每天退步(或减少)一点点,结果差异很大。这告诉我们,成功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积累,只有不懈努力,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3)【活动三:荐楷模,学“自强”】课本中有许多自强不息的人物,请你从中任选一个,为他(她)写一段推荐词,并在活动中与同学们进行交流。(50字左右)
答案:(示例)史铁生用残疾的身体写出了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明朗和欢乐。
1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