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专项突破提升(四) 语文 九年级上

文档属性

名称 36 专项突破提升(四) 语文 九年级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5.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2 11:42: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项突破提升(四)
古诗文阅读
(一)(2024·保定涿州市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4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C)
A.题目中的“酬”字是以诗相答的意思,“乐天”即白居易。
B.首联中的“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被贬谪、遭弃置的内心的辛酸和愤懑。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表现了他长期被贬的无限辛酸和悲凉。
D.尾联点明酬答之意,回应首联,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情,也表达了共勉之意。
解析: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喻,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整体格调从沉郁中振起,抛开人生悲苦,表达了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请对这首诗的颔联进行简要赏析。(2分)
答案:颔联运用典故和对偶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怀才不遇、屡遭贬谪,以及回到故地怀念旧友、物是人非的感叹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4分)
水调歌头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B)
A.词前小序交代了写作时间和写作缘由,句中的“子由”,是苏轼的弟弟苏辙。
B.“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写词人想象自己在月宫起舞的美好情景,胜似人间。
C.“无眠”表现离别之人在月圆之夜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暗示了词人的忧伤。
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面写对明月的埋怨,实际表达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解析:“写词人想象自己在月宫起舞的美好情景,胜似人间”表述错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意思是“我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
4.这首词中画线的句子为什么历来为人们所称道?(2分)
答案:因为这句话表达了词人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也表现出词人乐观旷达的胸襟。
(三)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4分)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C)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四联八句,偶句押韵,全诗起承转合自然,人、事、景、情融为一体。
B.颔联全是名词,构成意象罗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富有乡野氛围和生活气息。
C.五、六句写槲叶随地飘洒,枳花明丽可爱,这两句纯然写景,不蕴含任何感彩。
D.尾联因思入梦,时空转换,情景交融,虚实相映,营造出一种朦胧、悠远的意境。
解析:“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不是纯然写景,诗人看到槲叶随地飘洒,枳花明丽可爱的景象,怀乡的情思油然而生。
6.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答案:这首诗表达了游子离乡的羁旅孤寂之苦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四)(2023·赤峰中考)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4分)
塞路初晴
雍 陶
晚虹①斜日塞天昏②,一半山川带雨痕③。
新水④乱侵⑤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注】①晚虹:傍晚雨停后出现的彩虹。②昏:水汽上升而形成的略带迷蒙的景象。③雨痕:雨水冲洗后留下的痕迹。④新水:雨水。⑤乱侵:到处流淌。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C)
A.诗歌前两句正面点题,时间、地点都十分明确,重点照应了“初晴”,有统摄全诗的作用。
B.三、四句写雨水在长满青草的路上到处流淌,附近散落着的村庄,绿杨簇拥,炊烟袅袅。
C.诗人用白描手法,勾勒出雨后初晴的景象,全诗着笔由近及远,景物富于变化,极有层次。
D.诗人行走塞路,所见之景赏心悦目,充满诗情画意,与其他边塞诗相比,可谓别具一格。
解析:“全诗着笔由近及远”理解不正确,结合诗歌内容可知,全诗着笔由远及近。
8.本诗描绘景物时,使用的色彩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具体词句加以分析。(2分)
答案:色彩明丽。“晚虹”描绘了傍晚的绚烂彩虹,“斜日”写出夕阳斜挂天际,“新水”写出了晶莹的雨水还在滴落,“青草路”使人感受到青草的丰茂与生机,“残烟”写炊烟袅袅,“绿杨村”使人仿佛看到被绿色的杨树环绕包围的村庄。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色彩异常明丽,但又有清新之感。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2分)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皇祐二年,吴中大饥,殍殣①枕路。是时范文正②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③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④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馀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⑤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①殍殣:饿死的人。②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③术:方法,手段。④敖仓:敖,地名,秦时以敖地为仓,故称敖仓。⑤仰食于公私:依赖官府和民间所提供的工作机会生活。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探求 )
(2)所以宴游及兴造( ……的原因 )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
A.希文乃纵民竞渡
屠乃奔倚其下(《狼》)
B.太守日出宴于湖上
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
C.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D.或异二者之为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解析:A项,都是“于是,就”的意思;B项,介词,在/介词,对,对于;C项,结构助词,的/代词,代指千里马;D项,表现/对,向。
11.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一处)(1分)
吴 人 喜 竞 渡 好 为 佛 事
答案: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是进亦忧,退亦忧。
译文: 这样(他们)进朝为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也忧虑。
(2)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译文: 这一年,两浙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啊。
13.根据对【甲】文的理解,你认为【乙】文中的范仲淹符合【甲】文中“古仁人”的标准吗?请结合他的所作所为简要分析。(3分)
答案:范仲淹灾年赈灾,不拘常理,想朝廷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不计个人得失,不畏监司,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符合“古仁人”的标准。
【参考译文】
【乙】皇祐二年,吴中(发生)大饥荒,饿死的人遍布于道路。这时范仲淹主管浙西,发放粮食和募集民间所存的钱物来赈济灾民,救荒的方法很完备,吴中百姓喜欢赛舟,爱做佛事。范仲淹就鼓励民众比赛划船,太守每日出游宴饮于西湖上,自春天到夏天,居民大规模出游。(范仲淹)又召集各寺院主持,告谕他们说:“灾荒年间民工工价最低廉,可以趁此时机大力兴建土木工程。”于是各个寺院的修建工程都非常兴盛。又重新翻修粮仓和官舍,每天雇役一千多人。
监察机关弹劾杭州官员不体恤民情,政务荒废,嬉戏游乐而无节制,以及官府、私家兴建房舍,伤耗民间财力。范仲淹于是自己申述饮宴游玩和兴造房舍的原因,都想要挖掘有余的钱财,来救济贫民。那些从事贸易、饮食行业、手工技艺及其他劳力工作的人,依赖官府和民间所提供的工作机会生活的人,每天大概可达几万人。救济灾荒的措施,没有比这一做法更好的了。这一年,两浙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啊。饥荒年发放主管农事的官府中的粮食,募集民间财力兴修公益工程,近年来已定为法令。这种措施既救济饥荒,又趁此机会为民间兴利,这些是先生的功绩啊。
(六)(2023·菏泽中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0分)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因想东坡守杭之日,春时每遇休暇,必约客湖上,早食于山水佳处。饭毕,每客一舟,任其所之。晡①后鸣锣集之,复会望湖亭或竹阁,极欢而罢。至一、二鼓,夜市犹未散,列烛以归。城中士女夹道云集而观之。此真旷古风流,熙世②乐事,不可复追也已。
(张岱《苏公堤》)
【注】①晡(bū):申时,即下午三点钟到五点钟的时间。②熙世:盛世。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C)
A.杂然而前陈者(陈列,摆开)
B.树林阴翳(遮盖)
C.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快乐)
D.复会望湖亭或竹阁(汇合,聚集)
解析:“乐”应解释为“以……为快乐”。
1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
A.行者休于树    多会于此
B.而不知人之乐   极欢而罢
C.因想东坡守杭之日 属予作文以记之
D.列烛以归     以其境过清
解析:A项,都是介词,在;B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C项,结构助词,的/代词,代指这件事;D项,连词,表修饰/连词,因为。
16.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文: 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醉倒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2)春时每遇休暇,必约客湖上,早食于山水佳处。
译文: 春天每逢休假日,(苏东坡)定要邀约客人去西湖,在山水幽美的地方吃早餐。
17.【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甲】文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以及寄情山水、怡然自得的乐观精神。【乙】文赞颂了苏轼及其朋友洒脱随性、豪放率真的性格。
【参考译文】
【乙】想起苏东坡在杭州当太守时,春天每逄休假日,(苏东坡)定要邀约客人去西湖,在山水幽美的地方吃早餐。吃完早餐,每个客人乘一只小船,任小船随处漂流。下午四五点钟后敲锣将他们集合(在一起),又去望湖亭或竹阁聚会,极尽欢乐才结束。到一更、二更时,夜市还没有散,(苏东坡他们)排列着举着火把回府。城中男女云集在街道两旁观看。这真是空前的风流潇洒,盛世的乐事,(以往的乐事)再也无法回溯了。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6分)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①,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②梦中初遇洛神③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④,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选自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①昭庆: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④净寺: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上下一白( 全 )
(2)从武林门而西( 往西走 )
(3)即棹小舟入湖( 就,便 )
(4)取道……石径塘而归( 回来 )
1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B)
A.是日更定矣    明辨是非
B.见余大喜曰 喜出望外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别具匠心
D.余拏一小舟 不遗余力
解析:A项,代词,这/正确;B项,都是“高兴”的意思;C项,辞别,离开/另外的;D项,我/剩下来的,多出来的。
2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文: 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3)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译文: 这时候想要用一句话描写(眼前美景)却无法做到,大概就像是曹植梦中初次遇到洛神时(那种惊艳的感觉)。
21.比较【甲】【乙】两文在写景方法和抒发情感方面的不同,请分别进行回答。(4分)
答案:写景:【甲】文用简练朴素、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写雪后的西湖,【乙】文用生动的比喻和排比来写春天的西湖。抒情:【甲】文抒发作者遗世独立、特立独行、超然脱俗的情怀,【乙】文抒发作者春游西湖时无法抑制的欣喜之情。
【参考译文】
【乙】从武林门向西走,望见保叔塔高耸在层层山崖中,这时(我的)心早已飞到西湖之上。中午时分到了昭庆寺,喝完茶,就划船进入西湖。山是青黑色的,就像美人的眉毛,(岸上)的花红艳艳的,就像少女的面颊,湖上和风拂面,如同美酒一样醉人,湖中微波荡漾,如同绫罗一般轻软,(我)刚一抬头,已经不由得眼花缭乱,如醉如痴,这时候想要用一句话描写(眼前美景)却无法做到,大概就像是曹植梦中初次遇到洛神时(那种惊艳的感觉)。我游西湖从这一次开始,当时是万历丁酉年二月十四日。
晚上同子公一起坐船来到净慈寺,找到阿宾过去住的僧房。游览了六桥、岳坟、石径塘等景点后回来。很匆忙地领略了(这些景致),没有仔细观赏。第二天早上,收到了陶石篑的请帖,到了十九日,石篑兄弟偕同佛学居士王静虚来到了这里,一同游山玩水的好友,一时间都聚集到一起了。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6分)
有范延贵者为殿直①,押兵过金陵。张忠定公咏②为守,因问曰:“天使③沿路来,还曾见好官员否?”延贵曰:“昨过袁州萍乡,县邑宰④张希颜者,虽不识之,知其好官员也。”忠定曰:“何以言之?”延贵曰:“自入萍乡县境,驿传⑤桥道皆完葺,田莱⑥垦辟,野无惰农。及至邑,则鄽肆⑦无赌博,市易不敢喧争。夜宿邸中,闻更鼓分明。以是知其必善政也。”忠定大笑曰:“希颜固善矣,天使亦好官员也。”即日同荐于朝。希颜后为发运使⑧,延贵亦阁门祗候,皆号能吏也。
(节选自《东轩笔录》,有改动)
【注】①殿直:皇帝的侍从官。②张忠定公咏:张咏,谥号忠定,北宋名臣。③天使:皇帝的使者。④邑宰:邑,县;宰,泛指地方官吏。⑤驿传(zhuàn):驿站。⑥田莱:荒芜不耕之田。⑦鄽(chán)肆:店铺。⑧发运使:与后面的“阁门祗候”都是官职名。
2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因问曰( 于是,就 )
(2)闻更鼓分明( 听到,听见 )
2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虽不识之,知其好官员也。
译文: (我)虽然不认识他,但知道他是出色的官员。
24.请结合原文分析,为什么张咏将张希颜、范延贵“同荐于朝”。(2分)
答案:通过与范延贵的对话,张咏了解到张希颜善于政事,是一位好官员;范延贵以政绩和才能来评价张希颜是好官员,知人识人,所以张咏认为范延贵也是一位好官员。张咏爱才惜才,为国举贤,因此将张希颜、范延贵“同荐于朝”。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从张咏和范延贵的谈话中,知道张希颜在管理、交通、农业、治安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百姓生活井然有序,说明张希颜是一位有才能的好官员;范延贵能观察入微,从百姓生活的细小方面来评价张希颜,说明范延贵有识人之才,也是一位好官员。因此张咏将两人“同荐于朝”。
【参考译文】
有个叫范延贵的人担任皇帝的侍从官,押兵经过金陵。张咏担任当地太守,于是问道:“使者沿路过来,可曾见到好的官员吗?”范延贵说:“昨天路过袁州萍乡,县令张希颜,(我)虽然不认识他,但知道他是出色的官员。”张咏说:“为什么这么说呢?”延贵说:“自从进入萍乡县境,驿站桥道都修葺过,荒芜不耕之田都得到开垦,田野里没有懒惰的农民。等到了城里,店铺里没有赌博的人,交易的时候人们不喧哗争执。夜晚住在旅馆内,听到打更的鼓声分明。因此知道他一定擅长处理政务。”张咏大笑着说:“希颜本来就很好,使者您也是一位好官员。”(张咏)当天将两人一同举荐给朝廷。张希颜后来担任发运使,范延贵也做到了阁门祗候的职位,(两人)都被称作能干的官吏。
1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