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专项突破提升(五) 语文 九年级上

文档属性

名称 37 专项突破提升(五) 语文 九年级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4.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2 11:42: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项突破提升(五)
现代文阅读
(一)(2023·鄂州中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
时间不等人
毕啸南
①意识到爸妈老去,是一个模糊而漫长的过程。第一次有这样具体的感知,是十四年前,我出发去济南念大学的那一天。
②舅舅开车送我和我爸去火车站,村子里的街坊邻居都来送行。大家左一句叮咛右一声嘱咐,热热闹闹中,青涩的我意识到自己要去一个遥远的地方,有些茫然,有些期待,也有些恐惧。
③妈给我准备了六大包的行李,我坚持只带一个皮箱。她像雨前忙着搬家的蚂蚁,左右摇晃着略显圆润的身体,自顾自地来来回回,连拖带抱,硬生生地把大大小小的包裹都塞进了舅舅的车里。她又叮嘱我爸,哪个包里有贵重的物件,去济南的路上一定要小心照看,别被贼偷了。爸站在一旁一直愣愣地点头,像个没开悟的和尚。
④临行时,妈又要逐一把包裹拆开来检查一遍。她一边拉开一个军绿色大提包的拉链,翻着里面的衣服,一边扭着头跟我说:“你看着,这里面一共有九件毛衣和毛裤,应该够你过冬了。”我敷衍地点了点头。她便麻利地又把拉链拉上,去拆旁边的小包袱。“你看,这里面是换洗的内裤,自己记得换。”
⑤来送别的三姨在旁边站着笑,少年的我觉得脸上有些挂不住了,冲妈大声嚷嚷:“哎呀,你别翻了,说了不带不带,跟逃荒似的。”说着,我便转身蹿进车里。
⑥“哪里像逃荒,满嘴胡诌。”妈见我恼了,笑中有些歉意,旋即又笑哈哈地招呼着亲戚邻里。她天生一张鹅蛋脸,嵌了一双美丽的大眼睛,笑起来嘴巴像弯月挂在满是晚霞的天空中。
⑦记忆中,妈妈平日里特别爱笑,总是隔几米远就能听到她“哈哈哈”的招牌式大笑声,也不知道那些贫乏的日子中,哪里能冒出来那么多让她开心的事。
⑧车快发动了,妈突然大喊了一声:“糟了糟了,到底是忘了东西。”我和爸还在恍神中,她不知何时已经跑进了院子,又跑了回来,手里拎着一大袋子煮熟的花生。她一只手托着袋子从车窗递给我说:“差点就忘了。刚刚煮好的,别烫着,带着路上吃。”
⑨热腾腾的花生冒着热气,蒸得我眼前发白。妈的脸挤进了车窗里,我望着她,竟感觉有些陌生。
⑩十八年来,这似乎是我第一次这样近距离地看她,看她的脸。她的眼角已不知何时爬上了皱纹,曾经光滑的额头已藏不住淡淡的褶子,右耳的鬓边几缕青丝也已成了白发。我望着她,妈也凝望着我,我在她水汪汪的眼睛里,看到了一个泪眼汪汪的少年。
爸说:“走吧,时间不等人。”
车终究还是开动了。
我坐在车里,整张脸贴在车窗的玻璃上,目光透过车窗看妈离我远去,越来越远。她的身影越来越小,我有些困惑,有些懊恼,妈怎么突然变得这样矮小了呢?直到视线里再也看不见她,我才意识到,远去的人原来是我啊,而她只是停留在了原地。
上了火车,爸从威海到济南送我入校。等我安顿好,天已经渐渐暗了,落日刚刚垂入山间,几颗淘气的白星已经急不可待地在湖蓝色的夜幕上眨着眼睛。为了省钱,爸订了当晚回老家的火车票。我送他到校门口的路上,他似乎又想起了些什么,拐弯去了学校的超市,给我在大学刚刚认识的舍友一人买了一袋苹果,挨个放在大家的桌子上。
在我念大学以前,我与父亲很少交流。每次放学一回家,我最常跟他说的一句话就是:“爸,我妈呢?”
爸性格内敛,常常沉默,我并不知道,也从来没有关心过他在想什么。来济南的路上,我们坐了一夜的绿皮火车,老式的火车晃晃荡荡,一直摇晃了七个小时,我与他也就这样彼此沉默了一整夜。
送父亲去校门口的路上,我们依然沉默。那条校园里的小路,我们却走了很久很久。第一次,对父亲,对眼前的这个男人,我心里涌动着一股巨大而微妙的情绪,我想说点什么,却又不知如何开口。
我读过朱自清写他父亲的《背影》,对文中描写的他与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的场景记忆犹新。
我和父亲走在校园的路上,他在前,我在后,我心里默默念想,这场景是多么相似。我也想目送一次父亲远去,看看父亲的背影。
路并不长,再放慢步子也有终点。送我爸到了校门口,我仍只是缓缓吐出几个字:“爸,路上注意安全。”
爸说:“你先回去吧,我在这儿看着你回去再走。”
我的泪水开始在眼眶里打转,只能先转身往回走,一转头,泪就“吧嗒”掉下来了。
走了几步,我停下往回看,爸依旧在那儿站着,穿着卡其色的夹克,宽宽的黑色裤子,擦得锃亮的黑皮鞋,那是他为了来送我上大学而特意添置的新行头。他一动也不动,我突然有些逃离般地加快脚步往学校里跑,不敢再回头。生怕稍慢一些,自己就要被这离别的悲伤吞噬掉。似乎走了好久好久,我忍不住再次回望他,只见父亲还在那里,只是,他已经变成一个很小很小的人了,我已看不清楚他的模样。
这个男人,曾经是我心中的天地,头顶的日月,远望的山海。而那一刻,我才意识到,他只是我的父亲,一个正在老去的男人。
这一次,是我送父亲,但最后远去的依然是我,停留在原地的,还是父亲。
(选自《读者》2023年第6期,有改动)
1.从修辞手法和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4分)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动作描写,把妈妈比作搬家的蚂蚁,用“摇晃”“来来回回”“连拖带抱”“塞”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妈妈为“我”准备行李忙前忙后的样子,表现了妈妈对“我”的关心与爱护。
2.阅读第 段中画线的句子,揣摩“我”想说的内容,用第一人称写出来。(2分)
答案:(示例)爸爸,虽然我们交流不多,但我知道您的付出,懂得您对我的爱,我想对您说一声:“谢谢您!”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人物心理揣摩。结合第 段可知,送父亲回去时,“我”放慢步子就是为了能够和父亲多待一会,这一细节描写表现出“我”对父亲的不舍和感激。据此理解进行叙述即可。
3.谈谈你对第 段和第 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3分)
答案:无论是妈妈送“我”,还是“我”送爸爸,随着“我”的成长,“我”会离开他们,但他们对“我”的爱是永远不变的,是“停留在原地的”。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两个画线句可知,两次都提到了远去的人是“我”,内容上,第一次是“我”离开母亲,要去外地求学,第二次是“我”离开父亲,要独自留在学校学习和生活,而父母却“留在原地”。父母年龄已大,培养出来的孩子离开了自己,他们从此就成了家庭的守护者、等候者,盼望着“我”的归来。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也会渐渐老去,但他们对“我”的爱是永远不变的,是“停留在原地的”。据此理解概括即可。
4.通读全文,你认为文中的妈妈(或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答案:(示例一)妈妈是一个细心、勤劳、乐观、疼爱孩子的人。
(示例二)爸爸是一个内敛、节俭、细心、疼爱孩子的人。
5.本文的题目《时间不等人》有什么含义?(4分)
答案:表层含义:赶火车要抓紧时间。深层含义:随着时间的流逝,父母会逐渐老去,我们应该趁父母还健在时,多孝顺父母,多感恩父母。
(二)(2023·锦州中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2分)
在全社会弘扬奉献精神
尹双红
①得益于“导师帮带”制度,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下马关镇三山井村村民袁荣丽,凭借特色枸杞,推开致富之门。去年以来,同心县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择优选择178名政治素质过硬、奉献精神好、带富能力强的乡村能人作为帮带导师,精准结对451名帮带对象,收获良好成效。在我国乡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已卓有成效,这一切都离不开一大批优秀党员干部和各类人才默默奉献、无私付出。只有奉献和付出,才能有社会的繁荣和国家的振兴。因此,我们要在全社会弘扬奉献精神。
②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王进喜心甘情愿为党、为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杨善洲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这些闪闪发光的名字之所以被人们铭记,就在于他们以实际行动彰显出忠诚奉献的觉悟、甘于奉献的美德、拼搏奉献的追求、为民奉献的情怀。弘扬奉献精神,自觉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竭诚奉献,我们的社会必将更加美好,我们的国家必定更为强盛。
③践行奉献精神,能实现自我价值。奉献精神,关键要付诸行动、见诸实效。教育工作者,弘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科技工作者,弘扬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奋斗不息;广大知识分子,弘扬爱国奉献精神,心有大我、至诚报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发扬舍生忘死的奉献精神,树立正确的生死观、苦乐观、得失观……每个人都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能点点星火,汇聚成炬。
④践行奉献精神,不仅能实现自我价值,更能鼓舞斗志、凝聚力量。重庆北碚区缙云山突发山火,消防员向火场进发,而他们身后,有许许多多志愿者专门赶来协助,“你守护山城,我守护你”。奉献精神传导给更多人,激励人们见贤思齐、择善而从,感召人们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积蓄起众志成城、团结奋斗的强大合力。
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千千万万个脚踏实地、默默耕耘的奉献者。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数百万扶贫干部将光阴韶华无私奉献给了脱贫事业;一代代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在太空中不断刷新中国高度。我们党,我们国家,就是靠着千千万万具有高度政治觉悟的先进分子无私奉献,赢得了一场场艰苦卓绝的斗争,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⑥“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雷锋日记》的话语穿越时空,透射出深沉的力量。大力弘扬奉献精神,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每个人都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添砖加瓦、增光添彩。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6.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答案:我们要在全社会弘扬奉献精神。
7.选文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运用了举例论证。通过列举王进喜等人为党、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本段的观点“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进而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结合“王进喜心甘情愿为党、为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杨善洲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可知,句中列举王进喜、雷锋、杨善洲为党、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事例,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结合“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可知,通过列举具体事例,有力地论证了本段的观点“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进而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8.选文第③段、第④段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3分)
答案:不能颠倒。第③段论述了“践行奉献精神,能实现自我价值”的观点,第④段论述了“践行奉献精神,不仅能实现自我价值,更能鼓舞斗志、凝聚力量”的观点,两段之间是逐层深入的关系(或递进关系),所以不能颠倒。
9.下面两则材料哪一则适合充当第⑤段的论据?请说明理由。(4分)
【甲】黄文秀作为派驻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的党组织第一书记,心系防汛抗洪工作和群众安危,冒着暴雨连夜开车返回工作岗位,途中遭遇山洪暴发不幸牺牲。
【乙】南水北调工程碧水北送、利泽万民,这一切离不开8省市40多万移民的无私付出。
答案:材料【乙】。材料【乙】强调的是千千万万移民的奉献精神,与第⑤段论述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千千万万个脚踏实地、默默耕耘的奉献者”的观点一致,所以材料【乙】适合充当第⑤段的论据。
解析:本题考查论据补充。第⑤段论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千千万万个脚踏实地、默默耕耘的奉献者”的观点;【甲】材料论述的是黄文秀个人的奉献精神;【乙】材料论述的是千千万万移民的奉献精神;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材料【乙】适合充当第⑤段的论据。
(三)(2024·济南高新区期末)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①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一件造型独特的青铜器——妇好三联甗(yǎn)。全器做工精致,口部有夔龙组成的饕餮纹。此瑞兽长身卷尾,张口吐舌,颇显神威。甗身侧面夔纹与圆涡纹相间,辅以三角纹。这些细节展现了商代人极高的审美水平。
②妇好三联甗体量巨大,是一件复合型炊具,相当于蒸锅。其上部为三个甑(zèng),用以盛物,甑底有孔;下部为长方形,像灶台一样的底座,叫作鬲(lì),用以盛水,案面上保留三个鬲口。三个甑分别套接于三个鬲口内,从而形成一鬲三甑的格局。使用时,蒸汽分别进入三个甑内,三个甑可分别放置不同的食物,既大大提高了能源利用率,节约了能源,也增加了蒸制食物的品类和总量,非常实用。
材料二 ①曾侯乙青铜冰鉴缶铸造于战国前期,是重大祭典或宴请重要宾客时用的器具。它形体巨大,长63.8厘米,宽63.4厘米,高63.2厘米,重达170公斤。此冰鉴缶为双层结构,外层为方鉴,内层为方尊缶。若将鉴盖拿开,从顶部俯视此器,其内部形状如同一个“回”字。缶的外壁和鉴的内壁之间有很大的空间。夏天时,在此空间内装上冰块,缶内饮品会变得清凉;冬天时,装入热水,可保持缶内饮品的温度。可以说,青铜冰鉴缶就是一个既能降温又能保温的两用“神器”。在那个无法利用电能的时代,这个既不过多耗费能源,又能实现对食物防腐保鲜和保温的功能,实在是个绿色节能的设计。
②除实用功能外,设计者在美观方面也考虑得十分周全。整个器物纹饰繁缛细密,异常精美。鉴盖方形隆起部位为勾连纹,外壁及圈足等部位则饰以浮雕的变形蟠螭纹,器腹下部饰有垂叶纹,内填浮雕蟠螭纹。此器以设计新颖、造型端庄、工艺精湛、装饰精美而独领风骚,堪称青铜时代的巅峰之作。
材料三 ①汉代彩绘雁鱼青铜灯的整体造型是一只正回首衔鱼的大雁。雁曲颈回盼,以喙衔鱼,羽翼丰满,栩栩如生,色彩艳丽。灯的主要部件都是用子母口连接的,便于拆卸、清洗和携带。大雁嘴里的鱼,身体内部是中空的,外面连接着两片由弧形青铜板组成的灯罩。这种设计独具匠心:一来可以通过调整两片灯罩重叠的程度来调节灯光亮度,两片灯罩完全重合时,就达到了最大亮度;二来使用者只需要转动灯罩,改变开口方向,就可以调整灯光的角度;三来也可以起到挡风的作用。
②除了使用方便外,它还是个环保灯。当时青铜灯具的燃料多为动植物油,燃烧时会有不少烟气和灰烬,室内常常烟雾弥漫。此灯把大雁的脖子巧妙地设计成了一个烟道,大雁的躯体中可以注水。
如图所示,油料燃烧产生的气体和灰烬通过大雁脖子, 。雁鱼灯的设计不仅可以减少污染,还可以减少燃料的挥发。灯盘有中空夹层,可以注水,灯燃亮后,水起到恒温的作用,以控制燃油的温度,减少蒸发,从而达到省油的目的。
10.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甲】 。(3分)
【甲】妇好三联甗底部可以盛水烧沸,其功能与今天的涮锅类似。
【乙】曾侯乙青铜冰鉴缶既能降温又能保温,兼有“冰箱”和“保温箱”的功能。
【丙】汉代彩绘雁鱼青铜灯既可以调节灯光亮度,又可以调整照射角度。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根据材料一第②段中“妇好三联甗体量巨大,是一件复合型炊具,相当于蒸锅”可知,妇好三联甗是一件复合型炊具,相当于蒸锅,而非“与今天的涮锅类似”。故选【甲】。
11.根据材料三的图文信息,横线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D)
A.经过鱼身,会被躯体中积蓄的清水吸收溶解
B.经过鱼身,由躯体的后部排放到空气中
C.进入大雁躯体,由躯体的后部排放到空气中
D.进入大雁躯体,被躯体中积蓄的清水吸收溶解
解析:根据材料三和示意图可知,气体通过烟道进入大雁的躯体,大雁的躯体内盛放着清水,清水可以将这些烟雾吸收溶解,故D项最恰当。
12.从以上三则材料可以看出,我国古人在设计这些青铜器具时考虑的共同因素有: 造型美观(美观性) , 使用方便(实用性) , 节约能源(环保性) 。(每空限4字以内)(6分)
1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