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质量评价(二)
(时间:120分钟 分值: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你和朋友小新决定研学山东,品味齐鲁。小新查阅资料后,做了下面的笔记与你分享。(12分)
齐鲁大地,人文荟萃。五岳之首泰山在这里bá地而起,中华母亲河黄河在这里奔涌入海,儒家创始人孔子在这里修书讲学①——齐鲁大地zuò拥“一山一水一圣人②。”天下泉城、千年运河、齐国故都、牡丹之乡等③……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不胜枚举。礼仪之乡是她恒久的名片,富强文明是她不变的追求!
齐鲁文化,底蕴深厚,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动人心魄的革命历史文化、催人奋进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孕育了当代山东文化的独特气质。无论是博大精深的孔孟思想④、还是敢为人先的开放意识,都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部分。作为新时代少年,我们应弘扬和传承齐鲁文化,使它展览出永恒的魅力。
1.小新有两个字暂用拼音代替,两个加点字不确定读音。请你帮小新选出正确的一项(3分)(B)
A.拨 坐 zài dìng
B.拔 坐 zài diàn
C.拨 座 zǎi diàn
D.拔 座 zǎi dìng
2.上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四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处是(3分)(A)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B项,“一山一水一圣人”属于间接引用,句号应在引号之外;C项,“天下泉城、千年运河、齐国故都、牡丹之乡等”使用了“等”,不能再使用省略号;D项,“无论是博大精深的孔孟思想”“还是驶向深蓝的开放意识”是两个并列分句,而非并列词语,应使用逗号,不应使用顿号。
3.第2段中的画线句有两处语病,请将正确的句子写在下面横线上。(3分)
答案:作为新时代少年,我们应传承和弘扬齐鲁文化,使它展现出永恒的魅力。
4.研学途中,小新记录了自己的见闻感受,其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曲阜:孔子故里,儒家圣地。游“三孔”,诵《论语》,感受到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以及其对世界的巨大影响。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当之无愧。
B.泰安:泰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风景壮丽,文化深厚。望日出东方,群峰生辉,顿感豪情满怀;赏石刻题字,遒劲刚健,令人叹为观止。
C.济南:趵突泉边,访李清照纪念堂;大明湖畔,谒辛稼轩纪念祠。两位宋代词人的很多作品都饱含真挚的家国情怀,可谓大相径庭。
D.青岛:绿树掩红瓦,碧浪舞白鸥。这座家喻户晓的现代化大都市,承办过许多大型国际文化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山东与世界的交流。
解析:“大相径庭”表示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此处形容李清照和辛弃疾很多作品都饱含真挚的家国情怀,与语境不符。
5.默写。(9分)
(1)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鸟下绿芜秦苑夕, 蝉鸣黄叶汉宫秋 。(许浑《咸阳城东楼》)
(3)正莺儿啼, 燕儿舞 , 蝶儿忙 。(秦观《行香子》)
(4)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5)李商隐的《无题》中抒写浓郁的离别之恨的名句是: 相见时难别亦难 , 东风无力百花残 。
(6)二十四节气诗意地总结了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规律,在杜甫《月夜忆舍弟》中“ 露从今夜白 , 月是故乡明 ”记录了“白露”这一节气。
6.小说,以其鲜活的人物、跌宕的情节吸引了千千万万的读者。学校开展以“走进小说天地”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9分)
(1)有同学拟了一副对联,上联取材于《西游记》,下联取材于《水浒传》,请围绕宋江补写下联。(2分)
上联:降妖伏魔,孙行者扬威取经路
下联: (示例)惩凶除恶 , 宋公明 聚义梁山泊
(2)我们阅读小说,实际上是与小说中的人物在虚构的世界中一同经历。任选《水浒传》中的一个人物,假如你与他(她)在小说中的某个地点相遇,从预知他(她)后来命运的角度(因为你已经通过阅读知道了其中的前因后果),你会提醒他(她)些什么?(3分)
答案:(示例)我与林冲在白虎堂前相遇,我会提醒他不要带着宝刀进入白虎堂,因为军机重地白虎堂中不允许带兵器,否则就会中了高俅设下的圈套。
(3)在学校组织的“汲取红色力量,传承红色基因”阅读活动中,你读了哪本红色小说?请对该作品进行简单介绍。(4分)
答案:(示例)我读了《红星照耀中国》。《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纪实文学作品。该作品真实记录了埃德加·斯诺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7题。(2分)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7.下列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词人少年时“爱上层楼”是因为“不识愁滋味”。
B.一个“强”字写出少年词人故作深沉的情态。
C.“欲说还休”表现出词人历尽艰难后的豁达和超脱。
D.“愁”是连接起整首词上下两阕的关键词语。
解析:“欲说还休”写出了词人历尽世事艰难,满腔愁苦,却无从诉说,并不是“表现出词人历尽艰难后的豁达和超脱”。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10分)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疾,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①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②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在谏故人耳。
(节选自范公偁《过庭录》)
【注】①贻:遗留。②正:文正,即范仲淹。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A)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尝贻余核舟一
B. 先天下之忧而忧 跳往助之
C. 滕子京负大才 至于负者歌于途
D. 故《记》中云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解析:A项,都是“曾经”的意思;B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他们;C项,依仗/背着东西;D项,所以/原来。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 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2)其意盖在谏故人耳。
译文: 他的意思大概是在规劝好友吧。
10.两篇短文都记录了滕子京的故事,都交代了 写《岳阳楼记》的原因 ,都含有范仲淹对滕子京的 规劝 。其中,【乙】文揭示了滕子京被贬的原因“ 负大才,为众忌疾 ”。(用原文句子填空)(3分)
【参考译文】
【乙】滕子京依仗自己有才华,被许多人嫉妒,从庆阳统帅被贬到巴陵郡(做知州),(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言辞和脸色上。范仲淹和他同年考中进士,两人关系很好,(范仲淹)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以后他遭到迫害。但是滕子京骄傲自负,很少听人劝。范仲淹(在)担心没有机会规劝他(的时候),滕子京忽然写信给范仲淹,请他写《岳阳楼记》。所以《岳阳楼记》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意思大概是在规劝好友吧。
(三)阅读下面非连续性文本,完成11~14题。(11分)
材料一 个人修养就是人在个体心灵深处经历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后所达到的境界。它包括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悌慎廉,勤正刚直勇。
个人修养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着我们的行为。一个人只有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才会被人们所尊重。当然,个人修养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生实践活动的深入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关于个人修养的讨论和研究,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了。在我国,古人就曾提出“修身养性”,现在学校也把思想品德、青少年的个人修养作为学生的必修课。
材料二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古便是有志之士的人生信条。“修身”,通俗说来就是修身养性,涵养良好的品格和道德修养。
修身是一种向内的自我要求。它强调自律,把检省自己作为每日的必修课,把外在的“制约”化为内在的“守约”。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修身是普通人成为意志坚定、道德超拔的君子的关键环节。南北朝时期颜之推所作的《颜氏家训》被认为是颜氏家族兴旺和谐的精神支柱。人们盛赞颜氏家训,是因为它将儒家“修、齐、治、平”的理想落实为具体的日常实践。《颜氏家训》列举了起居之礼、迎送宾客之礼等相当多的“礼”,希望以“礼”规范子孙的言行举止,进而成为有德君子。它还教导子孙以“仁义”节制自己的言行,凡是符合仁义的事,要不惜代价去做;凡是不义之事,都不应参与其中。
材料三 修身不是为了自己一身,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不是称王称霸,而是寻求全世界的和谐。这是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的完美体现。我国向来崇尚和气,“致中和”,从和谐中求“止于至善”。
要求世界和谐,首先得治理本国。要治国,先得齐家;要齐家,先得修身;要修身,先得正心。要摆正自己的心,先得有诚意,也就是对自己老老实实,勿自欺自骗。不自欺,就得切切实实了解自己。要了解自己,就得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即所谓“格物致知”。
材料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如天下为公、仁者爱人的民本观念,自强不息、革故鼎新的进取精神,讲信修睦、厚德载物的道德修养,先义后利、知行合一的处世智慧……这些都是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文明发展大道,它们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激励了一代代青少年成人成才。新时代,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拥有“四个自信”的青少年,关键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有改动)
11.根据材料一判断,下列诗句中没有包含个人修养意义的一项是(2分)(C)
A.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D.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解析:A项,写诗人想为国尽忠,虽老弥坚,表现了诗人刚直不阿的性格;B项,赞颂了无私奉献的精神;C项,描写了新年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场面,与个人修养无关;D项,表现出诗人乐观向上的精神。
12.请为材料二第2段的画线句子补充一个道理论据。(2分)
答案:(示例)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解析:本题考查补充论据。画线句论述了“修身要自律自省”,结合此观点进行论述,注意要补充的是道理论据,补充能够证明此观点的名人名言即可。
13.请分析材料四的论证思路。(3分)
答案:首先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接着运用举例论证,从“民本观念、进取精神、道德修养、处世智慧”等方面加以具体论述;最后指出新时代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青少年的方法。
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思路。材料四首先提出观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结合“如天下为公、仁者爱人的民本观念,自强不息、革故鼎新的进取精神,讲信修睦、厚德载物的道德修养,先义后利、知行合一的处世智慧……”可知,这是运用举例论证,从“民本观念、进取精神、道德修养、处世智慧”等方面加以具体论述;结合“新时代,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拥有‘四个自信’的青少年,关键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知,最后指出新时代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青少年的方法。
14.请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和材料四,谈谈青少年应如何更好地“修身养性”。(4分)
答案:(示例)①青少年要加强自律,把外在的“制约”化为内在的“守约”;②要经常用“礼”和“仁义”规范自己的言行;③要了解自己,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④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⑤要把马克思主义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答出四点即可)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9题。(17分)
春天的滋味
杨晓梅
①“扬州鲜笋趁鲥鱼,烂煮东风三月初。”特别喜欢清代诗人郑燮描写江南春季美食的这两句。食材的新鲜应时自不必说,把春风作为配料一起“烂煮”,简直绝妙至极,春天的特殊滋味和鲜香气息已然跃出纸面,直击味蕾。
②每个人都有偏爱的美食,所谓偏爱,不是所有人都爱,不一定贵重;往往小众,也不一定紧俏。有些食物季节感很强,可谓“时俏”,民间说“春韭香,夏韭臭”,就是说只有春天的韭菜才美味。
③同样的,初春的野菜也是南京人的最爱。我总感觉野菜有点特殊的青涩味道,可喜欢的人就独爱那个味道,他们说那就是初春独有的香味。于是在春天的山坡田野上,总能看见三五成群结伴出来挖野菜的小团队。这里面还需懂植物的高人,否则满眼青翠,你很可能把野草甚至有毒的植物挖回来。
④我也有几样特别偏爱的美食:臭豆腐、毛鸡蛋、螺蛳。其中毛鸡蛋和螺蛳,虽然价格便宜,但也是只有在春季才能品尝到的“时货”。螺蛳还只能在清明前食用,因为这个时期的螺蛳肥美,且没有污染,品质最好。所以从螺蛳上市到清明这短短的时期内,我会抓住一切品尝的机会。偏偏这个东西就不是那么容易到嘴,就好像成功总要经过一些磨砺。
⑤小时候,我看见妈妈把买来的螺蛳放在一个装满清水的大桶里,还会往里面滴几滴油。妈妈说这是为了让螺蛳吐出肚子里的脏东西,吐干净才能食用。我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桶里的螺蛳。见它们三三两两沿着桶壁爬了上来,才相信它们并不只是一堆坚硬的壳壳,而是有生命的活物。妈妈每天都会淘洗、换水,直到桶里的水不再浑浊。这样一天天的等待让美食入口的期待更加热烈和迫切。终于,妈妈在厨房铁锅里翻炒的巨大声响,宣告了品尝仪式的正式开始。美味上桌前,需做好一场有趣对抗的准备,牙签是必须的。螺蛳确切地说不是“吃”,“吸”才是正确的品尝方法。因为螺蛳壳的空间里有鲜美的卤汁,如果能把卤汁连同螺蛳肉一起吸食出来,就是最佳的品尝体验。不过这需要一定的技巧,如果实在吸不出螺蛳肉,就只能用牙签把它挑出来了。多年前有位同道中人教了我一个方法,每遇到顽固不化,多大吸力也不露头的螺蛳,可以先用筷子把螺蛳头往里顶一下,再吸就很容易出来了。这一招欲擒故纵真管用,对付顽固分子还真有成就感。鲜美螺蛳下肚后,口腹的满足自不必说,攻而克之的小小成就更是愉悦了精神。
⑥我吃过的最好的螺蛳都不是自己买的。小时候妈妈年年都会做给我吃。婚后有一年清明前回老家,婆婆听说我来,亲自在门前的小河里摸了一大桶又大又干净的螺蛳。儿子知道我喜欢这个,跑了很远,去一家有名的饭店为我购买……
⑦生命中所有的美好都需要时刻感知,不可辜负,就像这转瞬即逝的春天。就让我们在春风中,一起好好品味春天的滋味吧!
(选自《现代快报》2024.3.26,有改动)
15.文章写到的春天的滋味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韭菜的清香味、野菜的青涩味、螺蛳的肥美。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结合第②段中“有些食物季节感很强,可谓‘时俏’,民间说‘春韭香,夏韭臭’,就是说只有春天的韭菜才美味”可知,文章写到的春天的滋味有韭菜的清香味。结合第③段中“同样,初春的野菜也是南京人的最爱。我总感觉野菜有点特殊的青涩味道,可喜欢的人就独爱那个味道,他们说那就是初春独有的香味”可知,文章写到的春天的滋味有野菜的青涩味。结合第④段中“其中毛鸡蛋和螺蛳,虽然价格便宜,但也是只有在春季才能品尝到的‘时货’。螺蛳还只能在清明前食用,因为这个时期的螺蛳肥美”可知,文章写到的春天的滋味有螺蛳的肥美。
16.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回答问题。(4分)
(1)偏偏这个东西就不是那么容易到嘴,就好像成功总要经过一些磨砺。(“这个东西”指什么?“不是那么容易到嘴”表现在哪里?)
答案:“这个东西”指的是螺蛳。“不是那么容易到嘴”表现在:在下锅前要把螺蛳放在清水里吐净肚子里的脏东西;吃时也很费事,既要工具,又要技巧。
(2)这一招欲擒故纵真管用,对付顽固分子还真有成就感。(结合加点词语赏析句子。)
答案:“欲擒故纵”大词小用,将吃螺蛳的技巧写得极具情态,“顽固分子”更是突出了作者对难吸的螺蛳那种欲罢不能之感,两个词语生动传神地流露出作者吃到螺蛳后的满足与愉悦。
17.文章以郑燮的诗句开头有什么好处?(4分)
答案:①引出本文的写作对象——春天的食物;②与文章标题相呼应;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给文章增添了诗情画意;④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引用诗句的作用。结合第①段可知,文章以郑燮的诗句开头,引出本文的写作对象——春天的食物;结合标题《春天的滋味》可知,引用郑燮的诗句还点明了题目;引用郑燮的诗句,还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给文章增添了诗情画意;同时还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18.文章第⑤段着重叙写吃螺蛳的经历,第⑥段接着又写吃螺蛳。请你从文章内容和结构安排上分析作者的用意。(3分)
答案:(示例)从内容上看,第⑤段写小时候妈妈做螺蛳给“我”吃的情形,第⑥段接着写婆婆为“我”摸螺蛳、儿子给“我”买螺蛳的事,多人物、多角度地突出了家庭的温馨美满,丰富了“我”的幸福之源,升华了文章主旨;从结构上看,第⑤段详写,第⑥段略写,详略得当,匠心独运。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语段的作用。结合第⑤段可知,本段详写了小时候妈妈做螺蛳给“我”吃的情形。结合第⑥段中“婚后有一年清明前回老家,婆婆听说我来,亲自在门前的小河里摸了一大桶又大又干净的螺蛳。儿子知道我喜欢这个,跑了很远,去一家有名的饭店为我购买”可知,第⑥段略写了婆婆为“我”摸螺蛳、儿子给“我”买螺蛳的事。从内容上看,文章写吃螺蛳的经历,从多个人物、多种角度来写,突出了家庭温馨美满,丰富了“我”的幸福之源,同时还升华了文章主旨。从结构上看,第⑤段详写,第⑥段略写,这在文章结构上做到了详略得当,匠心独运。
19.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3分)
答案:(示例)生命中像春天这样的美好事物、美好时刻有很多,如妈妈的叮嘱、爸爸的关心、奶奶做的饭菜、同学的笑容、大好的青春年华等,我们要及时用心去欣赏这些美景、感受这些温情、把握这些时机,做一个有品位、有情怀、懂感恩的人。
三、写作(50分)
20.请以《一面之缘》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以记叙、描写为主,兼用其他表达方式;②内容充实,行文流畅,能够表达真情实感;③不少于600字。
答案:略。
1 / 9